请欣赏《杨修之死》教学反思(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1
重视积累,收获颇丰。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包括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大量的关于杨修死因分析的论文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史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够对杨修这个人物的家世背景、获罪原因、性格分析娓娓道来,对相关的'有相似的人物及事件旁征博引,这是我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飞跃。于是我自信满满地站在熟识熟知的讲台上激情飞扬,也因此而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课下,有的老师评:“听你的课真的受益良多,听到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知道这里有对我的肯定。但同时我又不禁在想: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有一种不会上课的感觉呢?刚刚走上讲台时,总觉得自己很会讲课,甚至于有一种会比别人讲得更好的自信,对于什么常规课、公开课、校内课或是市内课是无畏无惧的。记得当时的教学校长就曾如此评价过:“吕老师的课堂是听课的人越多讲的越有激情!”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总感觉自己不会上课,尽管打开教材后是满眼的知识点,但总是怕讲不好、讲不透。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另一种进步,导致有时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当年的那种激情看来真的是弱化了。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2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③通过辩论明晰历史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认为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个别同学在朗读中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3
方法模式,备受局限。在设计的过程中,我注重强调了对文章内容的剖析、环节的紧凑,却忽视了在此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一堂课下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教师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现较少,这一点是我在备课的过程及设计的环节上的极大的不足,课下反思,其实在本节课中,可以有多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却被我机械地剥夺了,这也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探索之处。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4
该课的教学设计依然在力图贯彻“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小说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紧扣“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领全篇,大作文章。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伴随着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将学生带进了三国的时代,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对于小说的复述能转换人称,运用第一人称讲述曹操进兵,矛盾心理,还有杀杨修的经过,最后的结果厚葬杨修和班师还朝的经过,还有用第三人称方法,讲述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深化,对于小说的情节复述的很好。在介绍曹操的资料过程中,能用事实说话,用诗句体现他的多才,文学和政治,军事的才华,积累的很丰富,教师补充和提示曹操的故事,效果很好。
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认识杨修的死因,联系了史实进行分析学生很感兴趣,有利于学生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掌握阅读文字作品的正确方法。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外在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意在引导学生再读《三国演义》,甚至《三国志》等原著,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
在训练想像一个环节,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杨修和曹操交流,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时间有些短,没有充分展开,如果再给些时间,效果会更好。在认识人物,能抓住他具体的特征来把握,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三国演义》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感悟能力,养成自主快乐地品味文章语言的良好习惯。课后作业旨在训练学生运用插叙的手法来写人叙事。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5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拟定以下几个知识点:
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
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一课,细细地回味,觉得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遗憾。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整节课,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自己喜欢的内容,站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1、倡导创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还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本文节选自古典小说名著,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因此,在教《杨修之死》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将课文放在《三国演义》整个背景之中,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国古典小说的殿堂。
2、课堂教学环节体现的充分,有层次
《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学生要想深刻理解本文的内容,必须对《三国演义》整篇小说的环境背景及人物性格有所了解。这样,我用'死'来导入,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仿佛把人们带进了群雄逐鹿、赤壁鏖兵那样一种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使人顿时精神振奋,内心激荡起对三国人物浓浓的兴趣,这对学习本文,理解人物性格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回顾主要人物的死因,可以有比较和粗线条的认识,也初步给他们一些人生的'启发,做人无需做无谓的牺牲。
接下来用幻灯展示文章首尾部分,抽调插叙和主要片段,让学生对整个故事的前后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魏公的心腹’到”不知魏王”这一思辨的思想过渡,然后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主动寻找文章中的有关信息,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这些环节后我设置了一些情境,让学生进入故事的情节中,去更贴近人物本身,去感受人物的心理,把大量时间分配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紧扣文章做合理想象,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最后拓展延伸,本环节既是对课文的总结,又是课文的一个延伸拓展,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3、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①自主学习,追求学生个性化的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从而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②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比较民主。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从个体的角度阐释小说文本,主要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所体现的意义等方面来阐释,给学生适当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
当然,优点与不足是并存的。在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因此要压缩好时间;二是大班授课,研讨的问题许多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留下了遗憾;三是课件展示的内容没有给学生记笔记的时间,投影片一闪而过;没有充分组织小组学习,学生合作学习不够。
今后,我将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有所得。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7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重点讲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文章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以“做事”和“为人”作为文章拓展与延伸,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