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湖畔》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畔》读后感 篇1
我能说感觉读完此书整个人都不好了吗,其实也不是读完心情不好,过程中就我有点低落消极的情绪。倒不是因为主要情节,而是因为文中另样的夫妻生活状态,四对夫妻里,没有一对是夫妻和睦,互相关注,互相敬慕的。美菜子夫妻间,丈夫出轨,妻子没有办法,只能将所有心思放到儿子章太上,对丈夫大约也是哀莫大于心死的状态,而丈夫俊介,多次出轨,也有意要抓住对方出轨的证据而光明正大提出离婚。藤间和关谷一对夫妻则是互相在对方的配偶身上寻找慰藉,即使不离婚是为孩子考虑,但是孩子远比大人想象的聪明的啊!这样的混乱难道不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心理成长带来终身不可磨灭的扭曲影响吗?再有坂崎夫妇,丈夫坂崎再跟别人提起妻子君子时,说的是“自从她不是女人后,便再没有夫妻生活”。妻子得了恶性肿瘤,切除了子宫和卵巢之后,丈夫的态度只有嫌弃,而妻子也只能是哀莫大于心死,对丈夫的一些荒唐行为听之任之,不予理睬。
可能自己本来就有对夫妻生活的态度保有消极心理,如今又读到了这样的夫妻生活,心里无法控制的悲哀。可能真爱的确难得,否则为什么那么多故事都要讴歌真爱呢?
《湖畔》读后感 篇2
看到这本书时,也是随意翻看,被一些名字都没看清楚的日式名字占据,看了一会觉得有趣,然后仔细看看,再睡觉时满脑子都是情节,终于看完了,东野大叔的书的确是花式吊胃口。
从《解忧杂货店》到《湖畔》,大概看了五六部东野圭吾的作品,除了《解忧杂货店》,其他大多是以悬疑破案为主的。
东野圭吾从来都不满足于,只是经营一个漂亮但再也单薄不过的动机,在他的文字世界里,动机只是杀人的一个触媒。他真正要经营的是,做出“痛下杀手”这个动作,凶手背后整个的个人历史背景、环境因素,还有包括这些因素加乘之后,所形成的更复杂的`心理层面。他将这些部分紧紧串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内容,最后用一个意外性来作为结束。但这些意外其实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在他前面交代的庞大背景中,你可以一一把它们召唤出来,产生更浓郁的余味。而这,正是东野圭吾的魅力所在。
“尸体要在湖底消失需要好几年,不,大概要花几十年吧。这中间我们肯定都会提心吊胆的。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
《湖畔》读后感 篇3
东野圭吾《湖畔》探讨的是社会里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在我们周围同样存在。
大概介绍一下,小说围绕着4个家庭:并木、藤间、关谷、坂崎(电影版只有3个,少了坂崎一家),还有津久见老师,在姬神湖旁藤间家的别墅里度假聚会时发生的一起杀人事件。
被杀的是并木俊介(简称“俊介”)律师事务所的情人高阶英里子,而凶手一开始是并木美菜子(简称“美菜子”)自己承认的,但是俊介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推理排除了自己妻子是凶手的嫌疑。小说经过多次翻转,最后的真凶也没有揭开是谁,但是锁定在了4个家庭各自的小孩之中。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以短篇较多,4-5个小时就可以读完。这部小说的开头是很简单的家常聊天,同时描绘出了4个家庭的背景。但惊喜的是家长里短之后的事件进展。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恶意》在读者读完后是很清晰的知道凶手是谁,但因为有帮手帮忙抹去痕迹,所以警察无法依法逮捕,只能让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而这部小说的凶手虽然把范围缩小在孩子们的身上,但是因为其未成年的特殊性,作为家长都在想方设法帮忙掩盖罪行,其结局也是开放性的。
《湖畔》的封面标注的是继《白夜行》后的又一力作,反映了对当代社会与家庭最严厉的拷问。这部小说最直观反映了目前社会中教育存在的阴暗面。俊介的儿子是继子,亲生母亲美菜子为了让儿子能进入条件优越的私立中学计划奉献自己的肉体,其他3个家庭的母亲已然做了牺牲。从中看出,在教育观念上,东亚国家是如此的雷同。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所有城市的学区房都是城市里的价格高杆,并且供不应求——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花重金买学区房以求就近入学的便利。
在孩子上小学期间就开始报名上各种兴趣班,仿佛要把各自的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舞蹈家、艺术家,但一到初中、高中就立马要求孩子放下所有兴趣,专攻学习。小说里上重点中学前除了面试孩子,还要面试家长的背景。小说类似的情节也出现在我们身边的重点小学入学前,如果超出名额就要摇号,堪比中奖现场。
我们从小到大倡导的.素质教育并不能缓解家长进入重点学校的焦虑。也许确实有部分家长认为无所谓重点不重点,但大部分的家长还是认为能够进入重点中学是为孩子的未来加码。个人认为,重点学校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氛围,还有就是和优秀的学生待在一起会被激励上进,激发竞争的斗志,而且以后的眼界也会有所不同。当然,如果孩子本身不具备竞争能力,而且不能很好地适应有压力的氛围,那么,最好随遇而安,毕竟身心健康最重要。
《湖畔》这部小说以杀人故事衬托出一个社会性问题。书内没有描写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只通过俊介的观察和描述每个人的细微动作,让读者自己揣测、推理。如果有类似经历的人会比较共情,从而产生共鸣。东野圭吾的小说就是如此的让人着迷。
《湖畔》读后感 篇4
湖畔是东野的一部平庸之作,以下简单品析此作所折射的问题和艺术特色。
折射的问题
1、社会问题。日本人民普遍追求精英教育,认为学历的高低反映出个人的素质。许多家长为把孩子们培养成优秀人才,挤破头也要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学习。湖畔中的描写可以说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为了孩子的学位,家长和学校职员私下交易。而书中所述包括金钱和肉体的交易,虽是虚构情节,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
2、家庭问题。
(1)婚姻关系。湖畔出版于06年,而日本这一年的家庭暴力数据表示,约80%的.女性受到来自丈夫的(肉体、精神)暴力对待。湖畔中藤间和关谷彼此拥有彼此的妻子,但大家心知肚明,都没有说什么。这时候,夫妇之间没有所谓的爱情,而是女性为了报复男性的精神暴力而解放自我。
(2)亲子关系。湖畔中,俊介对章太的事情并不上心,也许是由于他并非亲生,也有可能是日本男人以事业为自己所在的集体,家庭不过是附属。但章太对父亲是有感情的,在放烟火时拿了父亲的车钥匙,偷偷把自己做的木雕放在车里送给了他。
《湖畔》读后感 篇5
为了孩子的入学考试,四个家庭来到湖边别墅进行考前集训。丈夫的情人尾随而至,却在深夜遇害。妻子坦白:“是我杀的。”丈夫打算报警处理,但邻居们竭力帮助妻子隐瞒罪行,在众人的劝说下丈夫终于加入了毁尸灭迹的行列,然而冷静下来他才意识到这一切非常不合情理。当真相被揭开之时,他却已无法挣脱……
一、缘起缘来
因为最近书荒,开心遇到一个同样喜欢东野圭吾的小姑娘,便相互借书看,可能是因为看这本书已是过了快四年,看名字有些陌生就借了。那到时,发现看过,既然借来决定再看一遍,虽然是第二遍,还是像看第一遍那样的好看,那么震撼人心。
这本书是关于家庭亲情与子女教育,看完后,不禁让人大跌眼界、心灵震撼,还有失望气愤(作为孩子的角度)却无奈。虽然挺不可思议的,但也可以看出父母可以为了孩子可以献出自己,包括自己。有时候孩子的思维没那么复杂,就是想要守护想要守护的。倒是大人们却·······
又打开了一个我不曾知道的新世界,更是作者对家庭教育、子女成长、校园潜规则的抨击和深思。喜欢他的书,不仅是因推理性强·····,更是因为作者关注社会问题、人类自然等问题,在读了他30多本后,愈来愈喜欢他,那些枯燥的全球变暖等各种问题被融入他的推理小说,走进大家的眼界。这才是我心中作者的样子,才是偶像的样子。在自己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体现社会价值。引人深思,他不仅打开了我很多新世界的大门,更让我面对自己不知的事多点理解和思考,而不只是用仅有的思维而无意间伤害别人。
二、父母的爱,为孩子倾尽一切,却不知他们要得很简单
这本书没有过多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而是更多客观的描述他看到的其他人的行为,或者说其他人想让他看到的`。只是不正常的让人不可思议,推进故事发展。故事的疑惑不是谁杀了情人,也不是什么密室杀人找凶手,而是没有任何血缘的其他人为什么会帮妻子隐瞒杀人,以及帮助毁尸灭迹,即使关系好,也止于此。即使有血缘关系这种时候也不会如此团结。加上其中一对夫妇知道后情绪激动,不听解释,听过其中一个人的解释突然就同意帮助隐瞒杀人的事情。加上之前因怀疑妻子出轨而让情人帮忙调查的照片。丈夫一步步接近事情的真相,发现这场入学考试背后的惊人的肮脏交易。以及家长们夫妻之间相互暧昧不清。
凶手是孩子们,所以父母才会如何团结保护真凶。引用原文“他们比大人要残酷许多,而且富于心机。要采取什么行动时,也比大人能够冷静地计划”,如把老师的一只鞋子弄丢来拖延时间。而这都不是震惊人心的时刻,而是凶手不是孩子们,而是四个孩子中的一个,竟然没有父母坚定的相信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一起埋藏真相。哪怕只有四分之一的概率。明明他们是那么的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付出一切,哪怕是自己以及灵魂。此时却不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孩子,或者说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这时我特别气愤,也许是我还未为人父母。还只是孩子,但此时我只想表达作为孩子的我的感受,也许有的孩子和我一样。也许是有过类似的经历,让我引起共鸣。有次我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我父母没有首先问我为什么。而是责备我不懂事。也许那个的年代的父母就是这样,遇到这样的事都是先责备自己的孩子,我知道,我也知道他们是爱我。但我就是委屈哭的不停,为什么不先问我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就不能相信他的孩子,我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争执,一定是发生了特别让我生气的事。直到最后母亲抱着我才平复情绪,也许是孩子时的叛逆,以及对父母的反抗吧(嘻嘻,有点小羞涩)。也许比起那些,多了解了解孩子,和孩子沟通沟通,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为孩子人生考虑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问问孩子想要什么?
三、子女教育
也许是旁观者,也许是章太不是并木亲生的,所以他的有些育儿才是正确的。“我们是疯了,但不是没有觉悟。只不过在考试结束之前无计可施,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结果竟是自己用手勒住了自己的脖子。”这句话体现了父母们为了这场考试(我不想用孩子这个词)做了多少。也许他们有一瞬间觉得这些是错的,但看到其他的父母如此。又········,“也许你会觉得很肮脏,但是为人父母就是愿意为子女付出一切。一听到花钱就能考上,尽管知道不对,但还是跨出了这一步。"这句话描述了他们的心情。
可是这真的是孩子们要的嘛。我觉得这样无形地增加了孩子的压力。父母为了这场考试做了这么多,如果自己考不好怎么办。“父母为了孩子出卖自己,却让孩子背负了不知情的原罪。”。如果孩子们知道真相又该如何自处。
其实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你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没必要事事100分,其实你们最后不过也只是想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走着走着大家都迷失了方向。
四、守护和责任
自首的路上,并木在车上发现章太为他做的木制按摩靠背,返回来感谢章太,而章太平静问的是:“回去的时候,你会跟我和妈妈一起吧?不会是各走各的吧?”。这一瞬间并木才发现孩子要的很简单,也许只是想要抢回自己的爸爸。想要用自己的力量维护这个家庭的完整。而他自己却背叛他们,他也有错。这场杀人案,没有逻辑缜密的警察,没有明确交代凶手,戛然而止却引人深思,这背地里的暗潮汹涌一刻也没有停止喘息。“尸体要在湖底消失需要好几年,不,大概需要几十年吧…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他用一个做父亲的责任选择提心吊胆一辈子,只为孩子需要他。
《湖畔》读后感 篇6
最近连续读了两本东野圭吾的书,感觉很爽,跟着主人公一起推理,把真相找出来的,激发了一些兴趣。虽然还是被没有写出来的线索给玩弄了,可是我还是把主要的问题人给找到了。那要归功于一些书评和简介,把故事的关键点和教育结合起来,所以肯定和补习班的老师有关系咯,而且作者埋下的.伏笔也显而易见,津久见老师从出场一开始就不对劲。凶手不是他,可是一切都应该从他那里出发,给那些家长有可乘之机。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无风不起浪,如果他们没有邪念,或者说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也不会有接下来的事了。
这本小说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了,在佩服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之余,我不禁感叹日本社会的发展迅速。教育本身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基,当一些有限的资源得不到的时候,一些不免会走歪门邪道。两位解读者的点评很精彩,东野的书其实并不仅仅是推理,而是让读者去揭示动机,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亲情爱情的混杂,也可能有社会的压力,甚至是心理的不正常因素。这些都引导着读者去挖掘,让人思考,给人以正确的力量。
《湖畔》读后感 篇7
小说的最后写道,"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这样轻描淡写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在我的心中掀起了波涛海浪,这部作品对现实的拷问,也牢牢的印在我的心中。
首先,我必须赞叹作者的写作功底。回顾整本书,作者在许多处都为结局埋下了伏笔,只是在阅读时的好奇于了解故事的下文,而沉溺在紧张感之中。而且我们惊奇的发现,文章似乎没有一处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但通过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每个人物都表现得很透彻。我想,这也许就是知名作家与高中生的写作水准差异了吧!
《湖畔》基本上是一部讨论家庭的小说。讲的是四个家庭间,由于孩子们要考某所私立中学而一起补习,表面上是再正常不过的聚居,实际上却暗潮汹涌。父母为了孩子们能顺利考入理想的学校,不惜花费金钱,甚至逾越道德底线。这深刻揭露了日本的一大社会问题,当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中国。日本人民普遍追求于精英教育,以学历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孩子的能力当然需要纸上登出的认可,但是,这不代表一切。这是整个社会的风气,一个人的看法如何能改变社会的风貌呢?而正如此,小说中的孩子成了杀人犯!作者以这一杀人动机深刻的揭示了,日本社会,以学历讨论成败的不良风气。
小说的最后还阐述了另一种杀人动机。我居然忘了,不是你们那些复杂的动机,章太有更单纯的动机——想要将父亲从情妇手中抢回来的动机。这句推理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父亲俊介对儿子章太的事情并不上心,也许是由于他并非亲生,也有可能是日本男人以事业为自己的中心,家庭只不过是附属。但是对章太来说,父亲很重要,是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章太对俊介是有感情的,尽管不是亲生父亲,但章太很懂事,还拿了父亲的车钥匙偷偷给他装上木雕。英里子的存在,对章太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威胁。作者向读者阐述这一杀人动机,是想告诉我们,对孩子来说,家庭的完整非常重要,但又些父母连孩子这一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仅仅是关心他的学业成绩,而疏忽了对孩子精神上的培养。孩子犯下杀人的罪行,那么父母才是罪魁祸首。然而,结尾俊介被孩子章太的爱所打动,放弃了报警的.念头,人性的光辉重新出现在小说中,这让我看到爱将战胜所有的丑恶,世间还是笼罩在暖暖的温情下。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文章中的四对父母,让我看到了人性的扭曲。表面上,母亲为了孩子甚至牺牲了肉体,看似伟大,但文章也写到家庭之间开磕药派对,这难道也可以以孩子作为借口吗?他们就像披着羊皮的狼,并不是真正关心孩子。换个角度看,虽说父母为了孩子升学考试做了很多,但做人才是最基本的,父母连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杀人都不敢肯定,岂不是很可笑?
"东野圭吾以最简单质朴的语言不断地诉说人性的隐恶与救赎,是其作品最迷人且匠心独运的部分。"读他的文章,最深刻的就是在批判扭曲的人性后体会不一样的温情。
《湖畔》读后感 篇8
东野先生这本小说写了四个家庭因孩子入学考试而聚集在一起发生的谋杀案,我从这本小说读出以下几个讽刺点。一,对日本家庭婚姻的讽刺,从板崎先生对待妻子君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君子切除子宫后板崎认为君子不是一个女人了,或者板崎先生对君子有感情只是随着生活磨灭了,或许板崎只是把君子当一个性欲发泄工具或者生育工具吧,婚姻到最后只是因为孩子而联系在一起,可悲。二,对家长们望子成龙而揠苗助长的心态讽刺,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入学考试甚至不顾道德底线,去用金钱甚至身体去贿赂他人,更甚至为了孩子沉尸。到底是什么动机让孩子杀掉高阶英里子呢?或许是孩子害怕高阶英里子泄露他们的秘密,还是章太出于对亲情的渴望,谋杀掉继父的情人。不管这两个动机的哪一个都是家庭环境,父母关系而导致的结果,所以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最后我并未同其他人一样吐槽应试教育,因为我们国家正处于现状,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情,随着发展会有改变的这一天,我始终觉得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道德方面更多的是受父母影响,不仅是老师的问题体制的问题,父母也需要时刻因材施教,就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个小孩子偷拿了超市里面的.口香糖,孩子父亲发现后要求孩子自己去道歉归还盗窃物品,任凭孩子哭闹也没有心软,事过之后还教育孩子以后不能随便拿东西,自己犯的错误要自己承担,不能因为是小孩子就不承认错误。我不禁想起我们国内的情况,说不定一些父母遇到同样的情况会觉得小孩子,拿点东西没有关系,反正也没有被发现。
我希望我以后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要以身作则,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