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

笔构网

2025-09-13教案

请欣赏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他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课

(一)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区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之为Eer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

①最北:北纬81度;最南:南纬11度

②最东:西经170度;最西:东经26度。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三)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四)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点拨练习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学习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要逐步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应的地理问题,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地理的途径、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课前热身

学生分组讨论:看哪位同学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并且分组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提示: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再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最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或生活圈子,从实践中去学习。

2、四边互动

互动1:教师对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然后提问:

(1)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地震?

(2)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

(3)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

(4)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为什么南极洲蕴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明确: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

互动2:要学好地理,我们单靠坐在教室里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周边的环境,走进大自然,通过野外旅行,学会观赏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游园、滑雪、探险、狩猎、海滨休闲、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步行、骑自行连、乘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教师用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时间如何安排?

5)旅行路线如何?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选一两名代表汇报。

进一步提问:野外旅行要准备好哪些物品呢?

明确:地图、指南针、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

强调:还要学习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观察、地理摄影、地理素描、地理标本制作等技能。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学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识。

四、达标反馈

讨论:学生分组设计一条附近地区野外旅行线路,内容包括:地点、旅行线路、开始和到达时间、旅行内容、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等。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学生先小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学好地理,懂得了学习地理的方法途径,进而发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识和创新精神。

(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学习。

六、作业

设计一条最好的旅行路线,最好的地图,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书设计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3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7—21西亚的国家图。在图7—21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xx教为主、

麦加是xxx教第一圣城。xx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分析书52页图7—29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4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七、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作业: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5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

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过程: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 、 。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 、 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 、 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1.小组讨论:外来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给移出国带来哪些影响?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现象?

2.阅读第81页资料,说说华人华侨对美国有哪些贡献?

3.小组活动:

读第84页,完成以下问题。

1.(1)~(5)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

巩固练习:填充图美国部分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美国原有居民是 。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 。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

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分钟)

1.读图9.12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 ,工业产品种类 ,产量 ,技术 ,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 ,因生产 而出名。

Ⅱ、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阅读了解目标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自学内容交流反馈

2.阅读材料第86页说出美国有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二位?从中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 的国家。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活动:读第87页,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4则资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2)看图9.11、9.12,总结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5.学生讨论: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美国工业的发展的经验?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信念?

巩固练习:完成填充图美国工业部分

自绘美国本土示意图,要求填注临海、邻国、五大湖、主要工业城市等。

知识拓展: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工业、电脑软件、机器人、通讯设备、计算机辅助设备、光纤技术、超导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

美国在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工程、化学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术部门居世界首位,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国的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发展?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我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我们也去取一回经。

3.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5.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6.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8.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9.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10.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11.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2.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8

(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