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14读后感

请欣赏《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读后感 篇1

一本书能让自己有多次阅读的兴趣就证明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近些日子又再次阅读了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筱懿著作的《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一书。初次阅读的时候只是觉得文中对于其中一些女子的描述与之前有所不同,颇为好奇而翻阅下去。其间又多次翻阅过,此次闲来再细细品读,感觉又与前几次不同。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品读这本书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体悟来自于不同的视觉与角度。

文中同一篇文章,初读时有种阅读故事般的情节曲折,再次阅读时有种阅读寓言般的体悟,再再次阅读时则会升华到历史长河的感触,再再再次阅读时感觉此书犹如铜香炉燃放着袅袅沉香,让人有种“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的感慨。再再再再次读时则有种“悠然凌空去,飘渺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的感悟。

很佩服作者将26位女性的一生之经历凝练成一句话的标题,而且还能让人颇为认同,笔者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通过对26位女性多角度的描述,让读者看到天真的女孩,浪漫的情怀,女神脾气暴躁,泼妇善解人意,后妈温柔慈祥,一个个女性的形象越发鲜明。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百转千回只在一念之间。真可谓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书中描写了张幼仪、陆小曼、林微因、张爱玲、宋庆龄、宋美龄、胡蝶、阮玲玉等26位民国女子的情感与际遇。这些最让人羡慕的女人,她们有最精彩与传奇的人生,因为与那个时代各个领域中最出色的男人之间各种佳话趣闻的情节更添传奇。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客观的笔触,徐徐道来主人公的故事,或坎坷曲折,或特立独行,方知风光背后的心酸与沧桑经历。

这些女性的起点不同、身份各异,人生的结局更是各种曲折离奇或出人意料,让人唏嘘不已。女神也有被人忽略抛弃视如草芥的时候,但因为她们依旧如珠宝般对待自己,在艰难的人生境遇里,心怀坚韧,懂得更好的经营自己而让自己的人生焕发不一样的光彩。张幼仪给自己的印象最为深刻,将其放在文中第一篇确实有足够的分量和意义。由衷感叹幸福这种事情,真的是冷暖自知。生活中能够求仁得仁,便是自己的幸福。外界的风言风语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困境,无法改变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无法抹杀特立独行的来自灵魂中的那一缕坚强和坚韧,来自灵魂深处的那一份珍贵与馨香。生活不是演绎给他人欣赏的传说,生活是要自己真真切切地去接受去体会。所有的凄风冷雨、所有的冰霜雨雪、所有的酸甜苦辣、所有的欢颜笑语,除了自己一点一滴地全盘咽下,就不要指望别人来代替自己。只有自己内心足够强大的女子,只有真正懂得自尊自爱的女子,只有真正灵魂高贵的女子才能明白女子需要自立自强,与世融洽,成就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否则就会沦为别人同情可怜的对象或者是茶余饭后的笑料。

一个女人如果拿自己的生活去成就别人眼中的传奇,结局往往是与传奇一起灰飞烟灭。唯有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王道。只有爱自己的女人才会绽放最灿烂的光芒,才会持久的美丽耀眼,爱自己才会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不会走错路,在爱自己中学习如何去爱,在生活中明白如何去生活。女人珍惜并关爱自己才会让自己的灵魂里有一抹怡人的芳香。要想灵魂有香气,必须思想独立,经济独立,进一步生命傲立。时代不同,却有相通。努力做一枚美好的女子,在自我经营这条路上,不要期待不劳而获,而应该真真切切地付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细细品读下来,只觉得妖娆、温婉、透彻、质朴、不思量、自难忘。文中以往事为铺垫,以情爱为索引,以现代观念为视角,穿越时空,静心描述,无偏无颇,只由读者个人之慧根各自领悟与感慨。不掺杂作者个人的观点或意见,如沉香内蓄,各自体验。所以方能不同品读不同感悟。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读者各凭心境,达到心香相融的书。通过阅读此书犹如看浮沉过往的历史,仿佛增益了几世的心智。

每每当自己心绪烦乱时,翻翻此书,不同的女主人公的故事都会给自己警示,让自己不要软弱,学会坚强,懂得成熟与圆融的退让与维护,懂得及时的放弃与牵绊的剥离和解除,承认不完美的自己,努力做更好的自己。爱自己来自灵魂深处那一缕坚强那一缕坚韧,来自生活中的自强不息和豁达智慧,伴随着灵魂的馨香方能成就生活中最美的自己,只有灵魂的力量才能让女人散发来自身心的美丽与魅力。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读后感 篇2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本书是在两年前看的,当时的心境是想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独立、有内涵、坚强的女性,而这本书正是写26位头顶光环的名女子的风光,讲述了26位女性,26钟不同活法的人生!

其中的以为女性代表张幼仪:徐志摩的前妻

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张幼仪嫁给了徐志摩。但这场婚姻并不幸福,婚后,徐志摩对她薄情,冷淡,百般嫌弃。

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张幼仪生下儿子时,身边无人照料。他却追到医院逼她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对这个女子的身体不闻不问,对养育孩子之事不管不顾!这对于女人来说是多么悲伤的事情!

1921年徐志摩要求与幼仪离婚,离婚后的张幼仪并没有自暴自弃,她学习德语,入校学习文化知识,不断丰富学识,丰盈内心。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奋斗,她由一个不谙世事,顾影自怜的弱女子,成长为一个坚韧果敢,贤淑聪慧的强女子。

回国后,她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担任云裳服装的经理。她依旧照料徐志摩的父母,独自抚养他们的孩子。

曾经的她,以自己的丈夫和家庭为重,是男人背后默默付出的女人。

离婚后的她,化茧成蝶,迎来了事业的.春天,收获了爱情,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通过这样一个坚强、充满智慧的张幼仪身上,我看到了:

生活中不法全职太太,不乏对丈夫贴心、百般忠诚的妻子,但这样一个贤惠的起如果遇到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丈夫时,结果就像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结局一样,但生活中能做到张幼仪那样的人很少,虽然婚姻就此结束,但没好的生活却没有结束,能不能像张幼仪那样改变形象,提升气质,从头到脚,从发型到着装,统统大变样,由曾经的土妞摇身一变成为摩登女郎!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读后感 篇3

第一眼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开始想的也是出现历史上比较有才气漂亮的女子,打开目录,看到了有林徽因,就知道是那个时代的(民国),于是开始看了起来。

第一篇是张幼仪,第二篇陆小曼,第三篇是林徽因。这三个女子都与徐志摩有关,看了第一篇张幼仪的介绍,觉得她和许多女性一样,深深爱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却因这个人变得更加优秀。她独立,她真诚,她坚强。而陆小曼却与她完全不同,优渥的出身,清丽的相貌,最好的教育,让人侧目的才华,甚至,男人们趋之若鹜的宠溺。她一直像个被惯坏的`孩子,理直气壮、肆无忌惮地享用生命的馈赠,在前半生里,没有半分珍惜。

或许她们俩就像是现实版的《红楼梦》,痴情公子更爱林妹妹,作为一个女生来说,我很喜欢陆小曼,她有趣,她浪漫,她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她一直活在爱情里,过在大多数女生想象中的世界里。却因为太沉溺与自己的世界里,而最终被世界抛弃,不过够幸运有徐志摩的宠溺。

林徽因则与二者都不同,不会像张幼仪一味付出更没有陆小曼的娇纵蛮横,她知道如何爱人也知道如何被爱。而这一点却建立在她的聪明之上,她知道怎么过才能过得好,算是心机也算是智慧。被才子,被女子羡慕,她与梁思成之间的爱情也很令人羡慕。

还有其他人,有我很羡慕的江秀冬,然而第一感就是朱秀英,没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却待人真诚,体贴,泼辣,最终能够得到完美的爱情。

夫妻之间,有时需要洞若观火的了解,有时需要肝胆相照的义气,有时需要平地一声雷的咆哮和发泄,有时需要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将就,还有时,需要打落牙齿和血吞的隐忍。那种举案齐眉式的客套,往往不是恩爱,而是彼此的关系没有亲密到那一步。

其他还有很多人,印象并不深刻。看完这本书以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外感觉民国时期有点乱,在一妻可以多制体系下又盛行着女权主义,而女性的地位依旧低下,男子可以随意与女子离婚,再娶,在这些令人羡慕的女子背后,却少有看到令人满意的婚姻。不禁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们感到遗憾。

书里没有提到杨绛,我有点失望。在没有认识这么多民国时期的女性的时候,我敬佩的是杨绛,她温婉却不无趣,质朴却带有文人的清高,尤其是她对于钱钟书和家人的爱,让人感动。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读后感 篇4

接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本书,是通过微信。一个名称为"好书阅读"的公众号,有一段时间连续推送这本书中的部分章节内容,每天一篇小文,每文一个人物。我大概是看了描述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等人的文章之后,顺蔓摸瓜地了解书名、作者,然后购得纸质书籍。

这本书首先取材比较好,26位女子,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覆盖政治、戏曲、文学、建筑等多个领域,不一而足。能够将同时代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的女子汇聚到一起,让人们领略其各有所长,并进行联想对比分析,的确比逐一看人物传记来得更快,印象更深。

其次,这本书中,每一篇文章,分别以一个作者身边的小故事开篇,快速承接启合,引出话题。在正文陈述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客观的.笔触,徐徐道来主人公的故事,或坎坷曲折,或特立独行,透过文字令人唏嘘,或令人赞不绝口,完全交由读者。然后,在每一篇文章的结尾,作者再高度概括主人公的生平或事迹,寥寥数笔将主人公对今人的借鉴意义过滤于文字之上。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深刻的思考,没有丰富的阅历,是难以体会、捕捉,更别提体现在文字上。

最后,我在看这本书时,一直有个疑问,这26位华丽高贵的女子,在书中却没有一寸见方的图像,无论是远景也好,近景也罢,无论是少年,亦或垂暮,一张照片都没有。我想,这应该是作者或者编辑故意如此布局,将无限的想象空间交给读者,如果实在耐不住好奇心,其他途径去查询,总之,在本书中,是任你想象。

总而言之,这本书,像是26位女子的人生素描,或者不见一寸图片的黑白像,冷静客观,透着神秘,留白无限。

前文是对本书写作方法的分析,从内容上看,对于每一位佳丽的描述,各有主题,侧重不同,重点突出,例如萧红的婚姻不幸,张幼仪的商场运筹帷幄,赵四小姐对婚姻的守护一生,福芝芳的周密和果敢,以及江冬秀的泼辣练达,栩栩如生,灵魂有香气,源自独立——经济独立,思想独立,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女子对周遭世界和所处时代的清醒认识和务实的人生目标。这,就像海浪中颠簸的冰山,你看到的是他们或幸福或凄惨的生活,没看到的是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意识。

要想灵魂有香气,必须思想独立,经济独立,进一步生命傲立。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作为人生指南推荐给年轻的女孩子们阅读,是攀附一生,还是独立一世,书中自有答案。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读后感 篇5

北京行的火车上,读完这本书。若是以前,我是不会为这样一本书花费如此长的时间,逐字逐句去读的。毕竟这也是一本经过作者筛选过滤后的作品,文字里难免带着作者的情思和观念。从行文中也会发现,越后的篇章写得越空乏,让人看得有些虎头蛇尾,睡意渐起。不过,看看这些民国名媛们的感情世界在一个新时代女子笔下如何演绎,也是有些收获的。寓言的好处就是可以警醒世人,不过到底各人悟得些什么,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正如这本书中的名门闺秀、才女佳人,各人有各人的因,各人也得各人的果,我们这些看书的普通女子,也就各得各的体悟吧!对于爱情、对于婚姻、对于人生,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无所谓对错,也就没有成败,失之东隅的,总会收之桑榆,各人走各人的路,流各人的眼泪,如此便也甚好!多少平凡普通的.女子,没享受过一天的爱情和婚姻,也无人为她们记录生平,她们就像那些丛生的野草,起了,萎了,一季又一季,杳无影踪……

读这本书的同时,读一读初中文化程度的进京打工女子范雨素的《我是范雨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读后感 篇6

一口气看完这本书,为着书里感情惆怅惋惜,挂人心魂。也警醒着自己。这不是那种鸡汤励志文告诉你女子要如何如何,却用一个个过往的故事娓娓道来 作者称为治愈你。是的,治愈。印象深的是里面唯一一对圆满,相互成全,相互欣赏和成就。没有什么比后文序言描述本书更贴切了。

李筱懿这个小女子焚香讲故事时的诚意。

她试图用自己的.执着与挂碍燃就一段顶级海南黑奇楠沉香的味道:妖娆、温婉、透彻、质朴,不思量,自难忘。

把民国史上魅力四射的男人和女人,阳有张学良、徐志摩、鲁迅、张道藩、梅兰芳等,阴有林徽因、于凤至、陆小曼、阮玲玉、张爱玲、张幼仪、孟小冬、福芝芳、胡蝶、孙多慈、孙用藩等,以往事为“沉香”,以情爱为“引子”,以现代观念为“香具”,不自以为是,不煽风点火,努力释放香料自身的味道:以阳补阴,以阴滋阳;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最终阴阳转合,心香相融,应了宋代陈去非的那首诗《焚香》: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故事中的这些女子,现身说法地为现代人演绎了一段段“情感寓言”,让今天的男人和女人发现,原来感情如此,人生如此。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读后感 篇7

自我理解为一本民国女性爱情故事集合,不到五百页的书看了快七个小时,无可置疑看得很慢,细细品味着这26位女性的生活和情感。

有柔软细腻、有悲恸愤慨、有年少轻狂、有暮年慈悲、有缄默无言、有铁齿铜牙等等,每一位女性的故事里都少不了男人的参与,也就是少不了爱情的光照。说男人需要女人的塑造,女人又未尝不会因男人而改变。

故事中有幸福的结局,有悲壮而纠结的遗憾,不管男人还是女人的感情,想要寻求幸福满足的生活,首先要有独立的人格,不因其他与爱无关的情感而勉强自己去爱,才能获得单纯的`幸福感。

想起《蒂凡尼的早餐》拜金女霍莉人生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嫁个有钱人,追求金钱、身份、地位,貌似在追求幸福与自由,其实是把自己困在寻找财富的牢笼里,命运赐给她的或许不是物质的丰腴而是精神的满足,辗转反侧最终还是和作家保罗在一起简单幸福。

不把自己困在一定要找到那个Mr.Right才是幸福的归宿牢笼里,也不做“低欲望”一族无所求,在有或无的时候都应该纯真、乐观、积极的生活,不依赖也不孤寂,静静做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