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9-14教案

请欣赏《新闻》教学设计(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

1、自读,再指名读。

2、思考,讨论:例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白新闻报道的框架

1、我们读了例文,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文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新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新闻,培养搜集新闻的兴趣和能力。

2、在互动、合作的口语交际情境中,着重实践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并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的课程目标。

3、通过交流、评议,激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新闻,谈谈看法。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观察生活等,收集有关新闻,如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身边的新鲜事等,从收集到的新闻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想怎样说得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多练说几遍,再想想对这些新闻有什么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共鸣

1、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2、谈对联

3、小结,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新和真。

二、自由交流,共同感悟

1、读教材,明确搜集新闻上的要求

2、说新闻(指名)

3、从同学说的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人、事等)

(板书:讲清楚 听清楚)

4、再读教材,明确本课其他要求

(板书:谈看法 积极评)

5、小结

三、巧设平台,课中实践

1、观看发布会录像

2、讨论:发布会上有什么样的人物?主持人怎么做?

3、小组活动,尝试进行发布新闻会

4、选择主持人,简单培训

5、全班交流

四、展现成功,经验共享

1、记者采访:发布会进行到现在,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2、小结

五、现时播报,开放交际,评选一批受欢迎新闻发言人

出示要求:请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情况发布一则新闻

自己练习-指名发布-集体评议

六、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实践

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新鲜事向家人发布几则新闻。

板书设计:

小小新闻发布会

讲清楚

谈看法

认真听

积极评

《新闻》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

1、自读,再指名读。

2、思考,讨论:例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白新闻报道的框架

1、我们读了例文,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文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新闻》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配合一定的历史资料图片,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激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多媒体展示),自然导入课文。

二、文本助读

1、奥斯威辛简介(多媒体展示)

2、多媒体图片展示:通过有关奥斯威辛图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与课文的共鸣点。

3、写作背景知识介绍(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标题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这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篇新闻到底有什么价值使它荣获了大奖?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课文找答案。导入文本阅读!

三、学生朗读课文

带着以上的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突破教学重点一:匠心独具的写作角度张显新闻独特的价值

1、新闻主要内容:既然申明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自由的说一说:参观

2、参观线路(多媒体显示):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过程中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了奥斯威辛惨不忍睹的现状了吗?作者敏锐的目光追寻着什么?

学生找一找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语句,然后多媒体显示:“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满了下来”“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4、写参观者如此的行动和神情,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然后多媒体展示:

控诉纳粹的残暴: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景象都万分恐惧,都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纳粹又残暴到何种程度?请从文中第五段找一个句子加以概括: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5、参观者如此,那么作者来到奥斯威辛是什么心情呢?(愤怒、担心、忧郁,等等)

(1)请学生齐读第一、二两段。

(2)“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难道不好吗?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是“噩梦”、“都可怕的`颠倒了”?“某种意义”指什么?(四个“不该”两个“永远”一个“因为”)

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标题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什么用意?由任一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下去。

(3)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4)教学小结(多媒体显示警句)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5)扩展:奥斯威辛今天已经有了新闻!!(多媒体展示纪念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的相关新闻报道,并用图片与抗战60周年纪念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突破教学重点二: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

1、学生说一说印象深刻的语句

2、“细节描写”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

3、下面我们就来揣摩文中的几个细节(多媒体提示思考问题)

①“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②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个姑娘给人感觉怎么样?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③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一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请各学习小组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

先欣赏普利策的颁奖词(多媒体展示)——

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

七、结束:齐唱《祈祷》(多媒体展示,机动)

《新闻》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新闻,培养搜集新闻的兴趣和能力。

2、在互动、合作的口语交际情境中,着重实践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并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的课程目标。

3、通过交流、评议,激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新闻,谈谈看法。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观察生活等,收集有关新闻,如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身边的新鲜事等,从收集到的.新闻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想怎样说得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多练说几遍,再想想对这些新闻有什么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共鸣

1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2谈对联

3小结,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新和真。

二、自由交流,共同感悟

1读教材,明确搜集新闻上的要求

2说新闻(指名)

3从同学说的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人、事等)

(板书:讲清楚 听清楚)

4再读教材,明确本课其他要求

(板书:谈看法 积极评)

5小结

三、巧设平台,课中实践

1观看发布会录像

2讨论:发布会上有什么样的人物?主持人怎么做?

3小组活动,尝试进行发布新闻会

4选择主持人,简单培训

5全班交流

四、展现成功,经验共享

1记者采访:发布会进行到现在,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2小结

五、现时播报,开放交际

1评选一批受欢迎新闻发言人

出示要求:请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情况发布一则新闻

自己练习-指名发布-集体评议

六、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实践

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新鲜事向家人发布几则新闻。

板书设计:

小小新闻发布会

讲清楚

谈看法

认真听

积极评

《新闻》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4、新闻报道一则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导语: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欢呼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中国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2.读标题。2001年7月31日,中国获得了2008年奥运举办权,当是,作为中国人之一的你有何想法?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中国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新闻》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

1、自读,再指名读。

2、思考,讨论:例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白新闻报道的框架

1、我们读了例文,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文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使学生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开启地狱之门,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奥斯维辛作一次地狱之旅。

二、幻灯片展示一

游览过程:

毒气室和焚尸室——怒放的雏菊——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微笑的女孩——绞刑架

1、看到“雏菊花在怒放”,你想到了什么?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2、面对照片中注视着你的眼睛,面对女孩的微笑,你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的?

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

三、关键句理解

1、“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在文中几次出现,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强烈反差,奠定基调;

2)首尾呼应,寄托提醒。

2、为什么作者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设置悬念,引导读者;

2)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3)突出主题,回环照应。

3、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四、幻灯片展示二

直观感受参观者的表情

五、技巧探究

1、这篇新闻与一般注重时效性和客观性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

2、这篇报道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现在请大家以评审委员会的身份给它写一则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六、拓展讨论:

幻灯片:在地狱之门的思想者(罗丹)

1、一个走在人类文明前列的的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会犯下滔天罪行?怎样看待人类文明与罪恶的关系?

2、莫泰利的诗

七、结语

希望我们能够终结罪恶,开启幸福和平的天堂之门。

《新闻》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

2、过程和方法:

以这则新闻为例,学习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在阅读中,学会运用假设比较的方法品味新闻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自己对新闻的认识出发,尝试着评价新闻。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说说你对新闻的印象

最近国内外有哪些重大新闻?从哪里可以得知新闻?我最喜欢的新闻类节目是什么?

二、铺垫:有关的新闻知识

1、学生齐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介绍什么是新闻的六要素(结合课后练习一),然后请学生就《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进行分析:

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中、西、东三路军

时间:22日22时

地点:九江到江阴

事情起因:渡江作战

事情经过结果:中路军突破安庆渡至繁昌已渡过三十万人;西路军渡过三分之二占领贵池等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大部渡过南岸,遇敌抵抗较顽强,最后歼敌控制江阴封锁长江。切断无锡段铁路。

3、穿插:为什么不按东西中的顺序来介绍?

明确:按时间中路军最早发动进攻,西路军和中路军的战况相似较易,按难度东路军的情况最复杂所以这样安排。(新闻的真实性)

三、深入:了解新闻的结构

1、利用课后的练习二,掌握新闻的结构。

2、背景:你知道这则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吗?(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完成)

3、标题、导语和主体的掌握分别:

问题设计:你能试着用一句话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吗?

你能试着用几句话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吗?

你能试着用一段话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吗?

四、联系:关于新闻的特点

1、引用报纸上的明星的假新闻、过时的旧新闻来问学生,你喜欢吗?为什么

2、明确: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新闻的灵魂核心),及时(新闻不是旧闻)。

课后实践:去报纸上找你喜欢的新闻,根据我们学到的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对你读的新闻进行点评。

五、模拟“普利策”

关于普利策奖: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记者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普利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1、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找到的新闻投影给大家,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点评。

2、组织同学互相评价,模拟普利策新闻奖给今天展示的新闻颁奖:

具体奖项可以设:

最吸引眼球奖(标题出众)、最优美文字奖(文字准确)、最及时奖(作用及时)等等。

六、新闻就在你的身边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写一则身边的新闻,报道开学至今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相关链接】

1、建议用动画演示解放战争的形式。

2、报纸假消息:比如说“罗家英暴死”“刘亦菲变性”等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