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读西游记有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西游记有感 篇1
如果说,被唐僧从五指山下救出来的孙悟空是桀骜不驯,心中充满魔性的,那么,在打死了“假美猴王”——六耳猕猴之后,他开始变得恭谨温顺起来,心中的佛性逐渐压倒了魔性。再读《西游记》,我心中渐渐有了明悟。
西行路上,孙悟空一路保护着师傅,然而在他的心中,还是有怨气的,他渴望师傅理解他,他渴望有更多的自由。可师父总是认为他“是错的”是滥杀无辜,这让孙悟空很生气很不满。在路途中遇到强盗打劫,孙悟空心中的魔性爆发了,打死了两人,被唐僧责怪并赶走。孙悟空觉得师父不可理喻,就到南海观世音处诉苦,说师傅不理解他,他这是为了保护师傅。这时,沙僧因为六耳猕猴冒充的事情来南海观音处,正巧碰上了孙悟空。当孙悟空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去找六耳猕猴大战了三百回合。然而,六耳猕猴法术高强,孙悟空现有的本领跟他不分伯仲。为了分出真假,他们去见了南海观世音,天庭玉帝,地府阎罗王,地府地藏王,可谁都分辨不出真假。最后是西天如来道出六耳猕猴真身,并用金钵盂罩住才辨别出来。
六耳猕猴有着厉害的法术,有着自由的生活,为什么他不过自己无拘无束的妖怪生活,要冒充孙悟空去西天取经呢?因为这是如来给孙悟空的考验,如果孙悟空没能经受得了这次考验,打掉心中的魔性,那么西行的重点,是另一只猴子成为“斗战胜佛”。
幸亏没有“如果”。性格顽劣的`孙悟空在打死了六耳猕猴之后,大彻大悟了。他突然明白,原来他保护唐僧的西行之路,不仅仅是唐僧的取经之路,更是他自身战胜魔性的成佛之路。那高高举起的一棒,孙悟空打死的是六耳猕猴,更是打掉了心中的魔性。从此,他的心中有了佛,他知道要认真去取经,知道要尊师重道,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掩卷深思。西行路上,孙悟空在和各种各样的妖怪斗争同时,何尝不是在和自己心中的魔性做斗争?胜利不仅仅是打败看得到的敌人,更重要的是打败看不到的敌人——心中的魔性。只有坚定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战胜心魔,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
从小时候起,我就是一个特别容易放弃理想的人,如同心中有着魔性一般。妈妈让我学中国舞,我坚持了3年,放弃了;让我学画画,我坚持了2年,就搁浅了;让我学羽毛球,我断断续续坚持学了2年,又辜负了她的期待……我从来没有战胜心魔,而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记得刚开始接触钢琴,我对钢琴抱着浓厚的兴趣,每天几乎都会坐在钢琴前练上一小时,那时候,我常常想:我要一直学下去,就可以成为像朗朗一样伟大的艺术家。我学会了一首曲子,妈妈会夸我弹得很好听,很优美。那时,我总是很开心,想要学会更多曲子,得到更多夸奖。
可是琴声再是美妙,也有审美疲劳的时候,妈妈的夸奖再好再多,也有听厌的时候。我眼中已经对钢琴丢失了兴趣,对乐曲再也提不起兴趣,魔性在我的心中慢慢萌芽。每次妈妈硬拉我练习,我坐在钢琴前就有一种如坐针毡的感觉,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琴键,心中只有不停地埋怨:钢琴怎么这么难呀?都不会,好烦,不想练……练琴好枯燥哦,我头都大了……每次这个时候,强大的心魔就会跳出来:反正离交作业还有好多天,今天休息一下明天再练吧。然而“明日复明日”,心中有魔性的人一旦给自己找到了借口,永远会在偷懒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那时开始,我再也没有能上交一次完美的作业了。放弃了学琴,钢琴又成了摆设。
今天读着《西游记》,读到孙悟空挥起一棒,打掉了心魔,从此专心取经,我多么想“见贤思齐”啊。我和孙悟空一样都有自己的心魔,我也要举起理想的棒子,打掉心中的魔性,向着未来进发。
读西游记有感 篇2
《西游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名著,也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小时候,家里有一套西游记的VCD,翻来覆去地看,看不厌。大了,开始读书,《西游记》的青少版到原著,又读个遍,有时做梦,自己也取经去了。闲的时候问家人,都喜欢《西游记》中的谁,大多喜欢孙悟空或者猪八戒。惟独我喜欢沙僧。
不过,最初我对沙僧的印象却没那么好。话说他未放弃妖怪身份前是这个样子: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是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整个一怪物形象,这就是天庭卷帘大将,因为天庭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而被贬到凡间,到流沙河当起了塘虱精。
个人认为沙僧的身世还是很坎坷的。人是未来的僧,僧是曾经的人。沙僧的可爱,体现在这个“僧”字上。
记得刚看完《西游记》青少版,觉得沙僧这个人可有可无,因为描写他的笔墨并不多。但捧起原著再读一遍,发现沙僧其实是师徒四人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任劳任怨的人。之前未收服悟净时,唐僧的沉重的行李总是由悟空和八戒挑,尤其是师徒三人时那担子总是八戒来看管。试想,八戒这种好吃懒做的性格,没有毅力,日后定免不了的满腹牢骚,免不了耍小性子。悟空定不会买他的.帐,我们大胆猜想,八戒会不会放弃呢?答案当然可能。而自从有了沙僧,担子总是他在挑,从不说累,不抱怨,所以他的任劳任怨是西天取经成功的一个因素。
他是个单纯的人。还记得第二十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的八戒“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咽下肚,却自下肚,着眼胡赖问:你们俩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这把八戒的小聪明与悟净对比,更能体现悟净的单纯。
他是一个憨厚忠诚的人。他不像悟空那么叛逆,不爱被束缚,向往自由。也不像八戒花痴不改,没毅力。自从他放弃妖怪身份后一心一意地跟随唐僧,保护师傅,一心向佛清守戒律。从那常说的几句话中无一不体现他对守护唐僧的忠心。记得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中,得知师傅被吃时,一个壮硕坚强的猛男竟泪湿衣襟,当见到师傅没事时也哭起来。还有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中,唐僧被奎木狼变成老虎,“行者笑道:你凡事撺唆,是他个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寻老孙怎的?——原与你说来,待降了妖精,报了骂我之仇,就回去的。沙僧近前跪下道:哥啊,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足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若我们能救,也不敢许远的来请你也。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沙僧为了救师傅可为师兄跪下,足以见到他对师傅的忠诚,西天取经是个艰辛的路程,那么忠诚是最重要的一个品质。
其实在生活有一些个小细节也体现了沙僧的重要。悟空八戒二师兄弟总会吵起来,唐僧因肉眼凡胎,太过慈悲,所以总与悟空产生误会。每次悟空八戒二人课题得天翻地覆,悟空气急败坏抡棒揍八戒时,总是被悟净制止;每次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总是沙僧在悟空与唐僧之间做工作。若不是沙僧,唐僧定会被悟空八戒折磨得“精神分裂”,悟空被赶回花果山再不回来,成为野猴子,定修不成正果,取不了真经。可见沙僧的重要。尽管他的墨少而色淡,但他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典型的人物。他是一个螺丝,把不同零件栓在一起,是一个关键人物,没有他,根本取不了真经。
喜欢《西游记》也许是因为悟空那聪明伶俐,勇敢担当;也许因为八戒的圆滑可爱,小聪明小性子,也许因为唐僧那种坚定信念……我喜欢沙僧,喜欢他忠实憨厚的责任,任劳任怨的品质,朴素低调的为人。僧的意义,在于合,在于众,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人格,我们和沙僧一样,走在取经的路上。
读西游记有感 篇3
今天,闲着无聊的我在书柜中随意翻找着,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是明代作家吴承恩,便拿出来随手翻翻。谁想到这一翻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里面那精彩的故事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这本书主要写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孙悟空,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最受读者喜爱。孙悟空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大闹天宫是他的一段光荣历史;后来他参加取经队伍,尽管头上戴着金箍,不能完全自由行动,但他的火眼金睛能够看透一切,手上的金箍棒威力无穷,他始终是战胜妖魔鬼怪的战斗主力,最后得到一个“斗战胜佛”的光荣称号。毛泽东有两句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精辟的道出了这位神猴的本质特点。
再说说唐僧吧!他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可以说优点缺点很是分明。任何时候,他都不畏艰难险阻并不为名利所诱,一心只想取回真经,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放到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很多成功者的经验也许就是他的缩影,可以这样说,任何人想要达到唐僧的境界都不是那么容易的,现代社会不像古代那么的封闭,文化与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进了糟粕和腐朽,在太多诱惑的当今,唐僧是否也能做到气定神闲呢?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个人要想取得最后的成功,学学唐僧的这股精气神却是必修的功课,如果不是全身心地向着一个终极的目标前进,而整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无疑难有作为。唐僧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于仁慈,以致于人妖难辨、黑白不分,多次冤枉自己的好徒弟,若不是悟空不计前嫌多次相救,恐怕唐僧早已是妖怪们的盘中餐了。其实对于当今社会,好人虽然多,但也要对坏人提高警惕,一个人的成功之路当然要与真正的朋友为伍,唐僧最终能取得真经,与他的徒弟们保驾护航密不可分,但若是分不清敌我而认贼为亲,后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猪八戒呢,他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憨厚淳朴,没有害人之心,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他也有许多的毛病:好吃贪睡,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好色贪财,喜欢挑拨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他有时耍小聪明,结果反坏了大事。
三徒弟沙僧,憨厚严谨。他永远服从他的上级,对师傅的忠心程度可真是百分之一百了。他平时很少说话,但是也在为保护师傅而战斗的时候却显得十分勇敢。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他总是毫无怨言的跳着最重的行李走在最后面。对于师哥们,他也十分忍让。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也一样成了“金身罗汉”。他让我明白了:一:只要踏踏实实作每件事,就能到达成功的变。二:最老实的人就是最聪明的人。
《西游记》中有不少的精彩故事,而我最喜欢的是“三打白骨精”。为了能吃到唐僧肉,白骨精三次装成了不同的人,用花言巧语来骗取唐僧,唐僧就这样被迷惑住了。幸好孙悟空来得快,用火眼金腈识破了白骨精的计,便拿起紧箍棒,打死了妖魔,使它断了灵光。读完这一回,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能被别人的几句花言巧语所迷惑,要经自己的大脑慎重思考过,才能辨别别人说的是真是假;还有,光看一个人的外表是不行的,要看他的实质,也就是内在是善良还是邪恶。就像百骨精三次都装成了一位看似善良,没有一点儿邪恶的人,可实质呢?她却是个想伤害人的妖精!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读完《西游记》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
读西游记有感 篇4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
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
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话 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
《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孩子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孩子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现出其英雄本色。
读西游记有感 篇5
西游记》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读过《西游记》后,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仅会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分辨人妖,所以,孙悟空善于降妖捉怪,斩邪除魔,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善长水性的沙和尚助阵,孙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顺利了。猪八戒力大无比是孙悟空捉妖的好帮手,唐僧虽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终以慈悲为怀,感动了苍天,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带领徒弟们,终于取得了真经。
我们还要学习孙悟空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虽然我们没有孙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们也要学习他善于分辨真假善恶,不要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只有擦亮眼睛,明辩是非,才能撕破一切伪装的画皮。最近我读了一本《西游记》,读完之后让我深有启发。
这本书主要说了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在路上收了三个徒弟,他们在去西天取经的途中,历尽千辛万苦,多次从妖怪的嘴里死里逃生。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回到了大唐。读完这本书,我悟到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成功!
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像唐三藏一样做事坚持到底呢?比如说:在做题目时,有一道题不会,是不管这题?不会就不会,还是想办法学会;在运动时,突然不想做,是不做?还是坚持下去……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自幼帮父亲在农场干活,当他12岁那年,就在头脑中构想出一种能够在路上行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代替牲口和人力。当时他的父亲要求他必须在农场当助手,可是福特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师。于是,他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三年才能完成的机械训练,随后又花两年研究蒸气原理,试图实现他的目标,然而却没成功,但是,他没有放弃;随后他又投入到汽油机的研究上来,每天都梦想着制造出一部汽车。其创意被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赏识,邀请他到底特律担任工程师。经过十年的辛苦努力,在29岁时,福特成功地制造出第一部汽车引擎。今日的美国,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部以上的汽车;今日的底特律,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也是福特的财富之都。设想福特如果当初放弃了,还会有今天的福特汽车吗?
再如:英国曾有一位游泳女健将,她想破一个举世无人的游泳记录,她在冰冷的海水中奋力游了10个小时以后,嘴唇发紫,已经没有力气了,在茫茫的'大雾中,根本看不到海岸线,她对身边船上的同伴说:“我已经没力气了,赶快拉我上去!”那个同伴对她说:“再坚持一下,还有一英里就到了。”“只有一英里了?为什么我看不到海岸线?快拉我上去!”同伴只好拉她上去。她到了皮艇上,只喝了一杯热汤的功夫就已经看到海岸线了,看到海岸线上为她欢呼的人群,她懊悔的跺了跺脚,后悔自己没有坚持到那最后的一英里……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界上很难办到的事情,只要人们用心去做,总是有可能成功的。也就是坚持就是胜利。不论做什么事,如不坚持到底,半途而废,那么再简单的事也只能功亏一篑;相反,只要抱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再难办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读西游记有感 篇6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这是我此次阅读《西游记》体会最深的,以前的热闹已烟消云散,我就是孙悟空,去寻找我的自由,我的精神带着意味未了的心情我又迈入《水浒传》中那忠义的世界,从中我有体悟到忠义背后的爱的精神
不必说晁盖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戴宗的飞行腿,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打抱不平的鲁智深,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民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魁梧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女情
我清楚的记得,以前在我们农村,吃百家饭,喝百家汤,最寻常不过,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居家吃饭,没有礼节,没有拘束,只有欢乐。邻居家的哥哥现在和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好。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我们和邻居经常一起聊天,但是我们开始装上了一扇木门关爱,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对于关怀,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喜笑颜开,就让人感受母亲般的关怀。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次阅读我国的四大名著我都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从中获取的人生道理让我享用不尽,指导着我前进的方向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长时间个性受约束的日子,新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石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花果山上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
读西游记有感 篇7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西游记》的书,这本书里面讲着一个故事,是唐僧带这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的事情。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的结难才取到了真经。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第一、他们很团结,每次打妖怪都是孙悟空勇往直前,猪八戒来掩护,沙僧看行李和保护师傅,虽然每个人的分工不同,能力不同,但是他们都能竭尽全力共同配合,正是因为他们的团结才取得了真经。第二、他们做事情都有一股坚持到底,永不退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如在《真假孙悟空》中,六耳猕猴本领高强,他假扮孙悟空,在他们师徒之间捣乱,他们靠的是团结,信心和毅力在佛祖的帮助下他们战胜了妖怪。使他们师徒可以继续前进。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书中讲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与妖魔鬼怪和险恶的环境作斗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
记得小时后,我总会傻傻地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总是笑了笑,摸着我的头说:“你呀,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我想,大概每个孩子都得到过这样的答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细细品味孙悟空这 个角色,我知道,你们一定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你想,这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就不就是我们的化身吗?当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就象征着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当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地和群猴们玩耍时,就好似 我们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就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小心跑进了大人们的世界,并且搞得一团糟,大人们想哄住他,便封了他个弼马温,没哄住。又封了个齐天大圣,还是没有哄住。而 后如来出现了,伸出他的飞掌将孙悟空束缚在五指山下。严慈的父亲,终于压服了他调皮的儿子。度过了漫漫的五百年后,观世音的出现给了孙悟空新的希望,踏上了漫漫西天取经之路,就像我们踏上的漫漫人生……
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共遇了九九八十一道难。这就好像我们成长道路上布满的荆棘。最终,他们战胜了难关,取得了胜利。“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是再恰当不过。而我们,只要有不怕 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也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学习就好像是要去取得真经。在学校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像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任何事情都马马虎虎,有的则像沙僧,诚恳老实,踏踏实实。有的像孙悟空,活灵活现,足智多谋 。而唐僧则是心地善良,不愿气馁的人。若我们在学习上能个个都是唐僧,孙悟空,沙僧,有对学习的信念,那一定会取得成功。
这部旷世巨著通过虚幻的世界,通过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不是昏君则是暴君的国王与昏庸无能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的玉皇大帝,这乱世的种种,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 护的黑暗情景与其统治之黑暗,不言而喻,引人深思。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总是有好处的,在当今的社会里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会被社会淘汰,从我们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门说话,识字,等大一点儿他们又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在学校里不仅是学 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只有学会了怎样做人,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才能广交益友,可见书何其的重要。 从书中我们会悟出许多真理,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由此我也可以想到,学习也好比爬楼梯,一步一个脚印,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取的好成绩。作为小学生,我想除了学习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不悲观、不气馁,齐心协力,团结一心的精神外,更要为了祖国的富强和昌盛努力学习,练好一身本领,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成为一个有真本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