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1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局外人》读后感 篇1
今天读的是一本短篇小说《局外人》,作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阿尔贝·加缪。
看完小说,我去搜索了一下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玮是这样为其定义:
“所以在回答人生意义、自我、情感这些问题的时候,传统哲学也都会给出一些抽象的回答。但是存在主义想要推翻传统的哲学体系,彻底转换哲学的视角,去关注每个鲜活的个体真实的生存处境和具体的生存体验。
存在主义就会格外强调人非理性、情感的一面,还要把传统哲学不屑一顾的很多负面情绪当作哲学分析的核心,比如我们面对世界的荒谬感、面对人生的虚无感、面对死亡的焦虑感。“
读完这些相关信息,我对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有了更深的了解,《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名公司的普通职员,开篇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了默尔索参加妈妈葬礼的场景,他的冷漠和周围人的'情感反应并没有直白的写在文章中,而是埋伏于各种细节之中。接着写了葬礼过后的平常日子,他不经意间做了很多周围人为之震撼的事情,比如葬礼第二天就和喜欢的女孩子上了床,看了一场喜剧电影。
女孩问他结不结婚,他说随便吧。
原文这样写道:“我说结不结婚都行,她要是想结,我们就结”。
老板问他要不要去新环境改变一下生活,他说随便吧。
原文这样写道:“我说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生活都差不多,我在这里也挺好的”。
他也不在乎结交的朋友是否是流氓,最后这个流氓朋友邀请他去海边度假,就这样他神不知鬼不觉的杀死了流氓朋友的对头。
他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审判的六个月里,他甚至习惯了监狱生活,在哪里过不是过呢。
最终主人公这种格格不入的处事态度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在等待死亡的那些日子里,他才发出了内心的呐喊:“他被控杀人,然后被砍了脑袋,就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这又有什么关系?”
故事结尾也非常精彩:“为了让自己感觉不再那么孤单,我只希望在我被处决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普通人,平淡的人生,只是多了一个沉重的结局。让我不禁会想,我们认为的正义就是正义吗,这样一个普通人,各种巧合杀了人,就可以被世人定义成十恶不赦吗?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局外人”的一面,我们与世俗定义格格不入,为了让自己感觉不再那么孤单,我们很好的隐藏了起来。
《局外人》读后感 篇2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生命的双重真相。加缪懂得了他散发着生命热度却也必将腐烂的身躯,懂得了每一个一去不返却无比珍贵的转瞬光阴。
拒绝彼岸与来世,坚持立足于此时此刻此生场地。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死亡、苦难、黑暗与荒诞是一个人在生命中的必须面对的事物,绝非生活最终的目标,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并非尽头,还需继续深入,真到在荒诞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态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获人之为人的尊严。
孤独感每个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过完这一生,明明很看不惯别人怎样怎样,自己却无动于衷,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陷入虚无主义,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种荒诞。
来到这个世界必须要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努力过好自己平凡日子,纵使最终的离去没有任何痕迹,但是自己本身真实的感受了世界的种种,有不负时光,好好活过,这种真实很确定很从容。
《局外人》读后感 篇3
读到一本很喜欢的书,会不忍心写下读后感,写读后感像是在这一个阶段和这本书的告别,再次重逢的时候我将用新的面目与它相聚,看似短暂的告别也成了一种永别。
本来想写,我是明白默尔索的,但又觉得这样说未免太自大,想了半天没想出一个合适的形容来。
在这本书第一处做标记的地方是一句"已经大亮的天色照在我脸上,像是一记耳光"。后面默尔索在庭审上说杀人是"因为太阳",于是"大厅里有人笑了起来,我的律师耸了耸肩",但我莫名的却好似理解了"因为太阳"。
默尔索对社会,对生活都有一种抽离感,这种抽离会将人凝固在一种停滞感里,会对自我的存在感到一种麻木和空泛,同时也会对社会普遍认同的东西进行否认,因为此时那些看起来都很荒诞,荒诞却无法改变,于是更加旁观。"因为太阳"却不光是"因为太阳","因为太阳"只是一种疲于剖析内心的一个拙劣的、仓促的借口,因为知道听众不是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说出来的'要被曲解、不会被认同,也因为很多时候甚至自己都还没明白自己的内心深处在想什么,于是干脆不想去组织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又不想说假话,当下又要给出一个解释,于是就在所有理由里找一个最肤浅却真实的吧,所以"因为太阳"。
这种抽离貌似是一种清醒,但更是一种混沌。是对生活的解构之后却无力将它重组的无力感。生活像是一张别人的皮用劣质胶水黏合在身上,去触摸外界的时候便觉得朦胧模糊没有真实感。在此刻会去探寻所谓"意义",会觉得没"意义"就"没有存在"。
加缪说《局外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的故事。
我很能理解默尔索的"无动于衷",一个人死后无论发生了什么与他有关的事情实质上都与这个死人无关,一个人死后的所有事情都是做给其他活人看的,对这个死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活人才在意这些。"任何事后追悼都已无必要,对她本人亦无意义"。
所以当下才是有意义的,当下所拥有的情绪、生活态度、生活质量才是"真实"的。
我是认为过程大于结果的人,经常说,我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便是快乐的生活,永远能够享受生活。我对成功人生的定义是,当我有一天站在死亡面前,我可以满足的说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从未停止享受生活。(享受生活并不是说只是"享受",面对苦痛一样可以"享受",享受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态度)
所以一个人从我的生活中离去时,我只是接受它。因为我在每一个曾经的"当下"都尽力的付出过,我问心无愧,且相信对方也生活在自己的"当下"里,并以此走完我们人生相交错的路程。
但没有事后的"追悼"并不意味着没有感情、不怀念,就像默尔索毫无疑问的爱自己的母亲,在母亲过世后也想念她。只不过社会更习惯或者说更认同那些浮于表面,被形式所代表的追悼,很讽刺的是,做足全套的人不论心里怎么想的都会被认为有感情,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可见有时候真与假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是真的。社会可以容许假的存在,但不能接受人们游离于社会设定的游戏之外。
"加缪说过:诞生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说过,如果人类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们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了。正确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有趣的并非这一发现本身,而是我们从中能得出何种结论以及行动的准则。"
"我们踏上征途,便已预先将死亡放置在路的尽头,于是当如愿走完全程,我们所拥抱的,便不再是简单的成败生死,在征途中所散放出的惊人璀璨的生命热力,无法以任何寻常的目光计量。"
《局外人》读后感 篇4
一个人,对母亲的死似乎不带悲痛,与谁交朋友也无所谓;平常人觉得结婚这种大事也丝毫不放在心上;面对职业,没有平常人的雄心大志。他看淡一切,面对死刑却不挣扎,而唯一想要挣扎的可能就是想发表一下作为被告的观点,然而这却被无情扼杀掉,因为局内人感受到他看清一切,坦然处事的态度的威胁性。
审判不针对事件本事而东扯西歪到一些人世的道德规范,不禁让人觉得可笑。
拒绝神甫的拥抱,就是拒绝上帝,拒绝相信所谓的'救世主,默尔索是这样的果敢,又是这样让人怜悯。
然而,现实中,能做到默尔索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物欲横流的世界,生存,职业,婚姻永远是生活的主题,我们似乎都被生活牵着鼻子走,我们没有办法看淡一切,当生活只剩一片面包时,当我们失业时,当伴侣离我们而去时,几乎没有人能稳住内心当个“局外人”。我们心中有太多欲望,关于金钱,关于成功,而无论哪种欲望占据内心,我们都没有办法成为默尔索。
没有人能轻易成为默尔索,而加缪的这篇小说里却有这样一个超然的局外人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反映出20世纪的“荒诞——绝望”的主题。
于个人而言,既然我们都成不了默尔索,那么我们也不必成为默尔索,每个人努力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于社会而言,希望社会能充满正义与光明,莫让无辜的人感到绝望。
《局外人》读后感 篇5
和默尔索挺像的,常常旁观者一样理性地看着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过去的一切过去了就与我无关了,开心的不开心的我只是看着。没什么不好,至少神甫他改变不了我的信仰,假装也不行。
看电影时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大脑一片空白眼泪却掉下来,要说哪里感动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没有思考什么。就在想啊,会不会是这样:看过的书和电影往往会描写一个场景里人们的情绪内心和反应,在生活里也会接触到观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场景下就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和反应,条件反射似的。加缪这样“异于常人”的反应说不定才是真实的。什么是正常的反应呢,人本来就很复杂,情感也不是拿出来表现给别人看的。每一种情感都只有一个样子吗?结果却因此被视为十恶不赦。查到挂科,内心毫无波澜,上课不好好听课临时抱佛脚也不认真,理所应当是这个结果,却总是会情不自禁想笑,大笑,为自己感到可悲吗,不清楚。然后也会认真复习,准备补考。一次错过了公共选修课最后一节课,没有领到期末考的答题卷,去找老师询问能不能补领,知道这个老师平素严厉,也自知理亏,所以在老师回答只能补考的时候说了声谢谢老师就转身走了。“诶——你这个学生!”老师估计懵住了哈哈。如果我在考场被误会作弊,被告上法庭,单凭前面这表现我怕是要被开除学籍。
《局外人》读后感 篇6
篇幅并不长,读完却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默尔索,养老院的人认为他是冷血的,他没有陪在母亲身边,他不知道母亲的年龄,他甚至没有为母亲的逝世表现悲伤;朋友的眼中,他是一个爽快的人,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无辜的人;在恋人心里,他是一个不会做坏事的人,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但是,默尔索就是默尔索,一个不愿欺骗自己想法的人,一个对生活没有期望的人,一个不愿和社会有太多联结的人。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他站在法庭中间,听着人们为自己的辩解,他只觉得吵闹。他是一个局外人,不仅能毫不在乎的对待别人的'事情,而且也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但遗憾的是,他以一个局外人的心态入局了,当他不愿为自己辩解的时候,妄加的揣测也随之而来了。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守社会的规则。有时候有些事不是做给自己看的,而是做给其他人评论的。自己脸上的喜怒哀乐是别人的,只有心里的情绪是自己的。人们只看得到你做的事情和他自己内心的看法,并不能看到你的心灵。
一个人可以孤独的生活在这个社会,切断自己与周遭的联结,也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拒绝对自己说谎话。但是,当你和社会产生了联结,便不能是一个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 篇7
加缪,27岁写成了《局外人》,44岁获得诺奖,47岁因车祸passed away。他和39岁第五次自杀成功的太宰治一样,两人的《局外人》和《人间失格》给那些对社会有抽离感陌生感的人,不完全按照既成的游戏规则行事的人,徘徊在社会边缘、游荡于生命边缘的人,动物本能强过社会属性的人带来了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形成了很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就整体而言,至少就其设立之初而言,是非常有益且有效率的。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益的东西可能变得有害,有效率的'可能变得兼容性不够,应该给高度制度化、规则化的东西一定的缓冲垫,当然不是对另类的无限妥协。
莫索尔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地方,本我、自由、坦诚、实事求是(今天看新闻,曹德旺呼吁企业在疫情面前,应实事求是,按自身需求复工。实事求是真的不容易)。莫索尔的这些品质都弥足珍贵,但我拒绝一些评论中称其为英雄。毕竟他在意识到周遭荒诞甚至真相后,滑向了“我怎么都行”(用我们日常的话来说,就是“随便”),这样的虚无态度,怎么能是英雄?但我仍然很感谢加缪,感谢莫索尔,这个人物是孤立无援、无法适应规则的人们的“排欲沟”,让一些被社会排斥到自我否定的人,学会了接纳自己。
《局外人》读后感 篇8
真相总是包裹着谎言一同到来。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撑时必须接受你的困扰;我的爱人,我需要你爱情的抚慰时必须接受你的无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计回报的付出时必须接受你的固执;我的老板,我需要金钱来自我立足时必须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这些真相之后,我总是取舍利弊,然后在你们的游戏中败下阵来。我了解作为胜者需要付出的代价——无助、孤独、贫困、死亡。于是我每次都选择了妥协,用谎言来让游戏变得简单。但每次处于真实与虚无之间的时刻,我总试图寻找些什么,以期待能离真相更近一点。
加缪的《局外人》讲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默尔索在乡下养老院的母亲死了,他回去守夜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感情,并且在葬礼上也没有哭泣。之后在和朋友的一次海滩出游时意外用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然后被判了死刑,并拒绝接受神父的忏悔。在整个人生包括对待自己的审判时也一直表现的像个局外人。
在尝试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说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前两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医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术,而我妈在苏州老家,家里也在装修,无法脱身,于是要求我去看望。我听了后心里不大乐意,这当然不是我感兴趣的事情。但我开始分析,大姨是我妈的姐姐,姐妹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忆。
《局外人》读后感 篇9
因为个人的经历,读来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开头讲主人公参与母亲葬礼的那一段。他的每个想法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想着如何跟老板请假,看着美景想出去散个步),但这种“合情合理”却又透露出一种荒诞感。因为世界的规则要求他这时候应完全被感性所主宰,而不能拥有正常理性的思维。
加缪的局外人其实是一种能力的缺失。做一个局外人其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因为异己往往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罪过。“自由”两个字听起来美好,但它同时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放弃社会对人的帮助,只靠自己承担起生命的重量。从个人经历而言,我在做局外人的时候,往往得到的也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而是一种恐惧,一种对于自身缺乏融入局中的能力的痛苦和害怕。当自身无法融入群体的狂欢,这种刻骨的惊恐与孤独无异于一种折磨。
结尾让我觉得极为触动,因为最后作者写了主人公其实很痛苦。这“痛苦”两个字,透露出了曾经主人公对世界有过的.巨大的热爱和希望呀。主人公如同一个赌气的孩子,试图说服自己接受世界丑陋又冷漠的本质,“局外人”的态度甚至带着点冷战的意思。可到生命尽头,当世界真正向他证明它确实不值一爱的时候,他还是刻骨疼痛了。如同曾经所爱非人,真情错付。
《局外人》读后感 篇10
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
对一切漠不关心,为人淡然超脱、处事与世无争、工作本分守己、生活平庸普通;参加葬礼,除了正常的流程中规定的安静外,心理感受不到到任何悲伤的情绪;葬礼结束后,就依旧按照自己过去生活的节奏各奔东西;面对“是不是爱过”的问题时,用网络上的标准答案回答时,心里想的是“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在被邀请做别人的朋友时,其实心里想的是“做不做都可以”;在面对公司新的工作安排时,心里想的是“这个安排其实可有可无”;在被问到是否愿意改变现在的生活时,心里想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其实都差不多”。
现在的社会是不是这样的社会:
媒体不报道客观的事实,只深挖会被大众感兴趣的热点;便是通过简单的调查就能发现的真相,也通常被人们的主观臆断所忽略;舆论仅仅依靠眼前部分的现象便对事件中的相关人进行宣判甚至是惩罚;在《局外人》中,这样的人被这样的社会判处了死刑。
很多书评都在说,在当时,这样的社会是荒诞的,默尔索的命运并不取决于命案的客观事实,而是取决于审判员和民众如何看待他在母亲葬礼后没有悲伤、葬礼结束后我行我素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趣味的看法。民众的意识形态超越的法律机制、进而影响法律判决的社会肯定是荒诞的。
但是,在现在,这样的人不荒诞么。
不会因为亲人的离去感到悲伤;不会被爱情和友情所牵绊;不会对周围任何事件和人产生积极的应对;坚信自己所坚信的,执着于自己做执着的。
在当时,这样的人被这样的社会判处了死刑是荒诞的,但是,在现在,这样的人要在这样的社会继续生存,的确需要改变,不要轻易提倡做人要真实,要对抗荒诞的社会。因为荒诞的社会就是由荒诞的人组成的,默尔索不是不合群,他只是一群人之一。
海滩上目睹命案的围观者、关注热点事件引导媒体报道方向的民众、法庭上和法庭外关注这个夏天两起命案的所有人,他们都是默尔索。
改变荒诞的社会,需要从荒诞的人做出改变开始。
《局外人》读后感 篇11
加缪真是个伟大又非凡的人!有时读书感觉作者消失在书中,而这本书让一个才华横溢,敏感善思的作者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局外人某一刻让我无奈,甚至对其遭遇陷入麻木地观看,某一刻又让我心疼,当我突然意识到他作为局外人却比所有人更接近生活本质的时候。有时我甚至觉得这局外人有点像某一刻的自己。睡醒午觉昏昏沉沉没和任何人打交道时,因为当他人出现,我必然难做到置身事外。而主角做到了。
他不去欺骗,表达虚假的.好感和忏悔,而是有多少感情抒发多少感情,决不撒谎。这让他在生活中并未少一点痛苦,因为总会有人在他身边喋喋不休,希望他扮演一个众人需要的角色。这对他个人来说,也带来清醒,确定的同时带来了虚无,他觉得一切都没有价值。一个清醒而陷入虚无的人是不可爱的,因为若一切都没有价值,人性也不再存在。但总有一些时刻,这个“局外人”让我动容,因为他从虚无中脱身,重新接近了生活。那一刻他的感受比所有人都要细腻温柔。最后加缪的讲话更让我对于真实、虚无、英雄主义的认识变得完整。加缪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保持真实,不要冷漠,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是痛苦曲折的,但路上总有星星和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