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课文《将相和》的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将相和》的读后感 篇1
今天,我们以琅琅书声和欢声笑语又把新的一课载入了脑海,课文有趣极了;机智勇敢的蔺相如多次挽救赵国,知错就改的廉颇,统一六国的秦王之间发生的故事。读完课文,我不禁对蔺相如产生敬佩之情,又对秦王的心胸狭窄有所恨意。而生活中的角色里也有这样的人物……
拿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说,卖水果的叔叔阿姨们;有的将腐烂的水果放在塑料袋的下层,上层就用好的水果遮住,以次充好,诈骗顾客;而有的叔叔阿姨却用实实在在的劳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样的事业,同样的物品,同样的金钱,却有着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品,不同的财产。学习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人物;那些智慧过人的蔺相如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完成,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成功的步伐;而那心胸狭窄的秦王会马马虎虎,投机取巧的完成,这样就有了一种不同的作用,相同的任务,不同的心态,相同的老师,不同的思维,相同的任务的正反规律。这样的规律存在在各行各业,社会的方向也决定在这里。
我们无能为力改变他们,但可以祝福,祝福蔺相如越来越多,秦王越来越少,祝福社会!
课文《将相和》的读后感 篇2
宽广是可以融化恶意的,也可以建立友谊。可以说,宽广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不可过于地宽容某个人。
蔺相如就巧妙的运用了这一品质。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人,只要是自己错了,便虚心改正。而蔺相如面对廉颇所发的牢骚,熟视无睹、忍气吞声,处处让着廉颇。最终,蔺相如的宽容感动了廉颇。于是二人成为好朋友,共同保卫赵国不受秦国的侵略。
不仅在中国,在外国,有些名人也用此来化解矛盾。如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一次在一个只能容纳一人行走的公园小道上碰到了一个一直诋毁他的人。那个人直接就毫不相让,甚至还恶言相加,说什么也不让路。但歌德只说了“我却相反”四个字后把路让给了那个人,自己却踩到了草地里。由此看来,歌德是多么宽容啊!说不定因那番话他们就已化解了矛盾,可能还是好朋友呢!由此可见,宽容是一种好品质。
但如果过于宽容一个人,会过于放纵他,让他过于骄傲,以至于犯更大的错误。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恰当的利用宽容非常重要。
课文《将相和》的读后感 篇3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名叫《将相和》的课文,这篇课文令我印象深刻。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个小标题来概括,分别是:一、完璧归赵 二、渑池会见 三、负荆请罪。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完璧归赵主要写的是蔺相如提出要秦王举行典礼才肯交璧,其实他用的是 缓兵之计,这样可赢得时间来个 金蝉脱壳;渑池之会讲的是蔺相如智斗秦王的事情;而负荆请罪写的是廉颇得知事情真相时想蔺相如请罪。
在蔺相如和廉颇中,我还是最喜欢廉颇。因为在蔺相如升为上卿这个职位,职位比他高,他很不服气。而听说到蔺相如总是躲着他的原因的时候,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蔺相如承认了错误,从此 ,他们两个成为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廉颇那知错就改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同时,我们也要向蔺相如学习那一心为国、机智勇敢、智勇双全的精神。
学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缺一不可,只要少了一个,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让秦国乘机来攻打赵国。
课文《将相和》的读后感 篇4
《将相和》是发生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从廉颇负荆请罪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到蔺相如的博大胸怀与宽容之心。由此可见,遇到矛盾与纠纷的时候,从大局出发,退一步海阔天空。
《将相和》是发生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它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与思考。
《将相和》有一部分讲述的是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下了功劳,所以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廉颇不满他的官职比自己高,就说一定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但是蔺相如为了避免发生冲突,一直躲着廉颇。蔺相如对他的门人说,比赵国强大的秦国之所以现在不敢攻打过来就是因为有他和大将廉颇,若是因为一些个人的事情让他与廉颇闹不和,那么就会让秦国找到可趁之机。廉颇听说了这一番话之后,深刻反省了自己,觉得自己不应该如此,于是便到蔺相如的家门口负荆请罪。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蔺相如是一个十分能够容忍别人,胸襟开阔的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蔺相如在处理与廉颇之间的矛盾时,他并不是一味地去与之针锋相对,而是从国家大局出发,让自己退一步,用博大的胸襟宽容的面对廉颇,这样才让廉颇感动,进而负荆请罪。
在现实生活中,若是人人都能够像蔺相如一样,胸襟开阔,面对一些小事情、小纠纷能够“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会变得更加和谐,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应该着眼大局,把目光放长远,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眼前的得失,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也会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精彩。
课文《将相和》的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将相和》后人常用“将相和”来比喻文武百官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文章共分为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蔺相如用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把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在开始,当秦王拿到了这块和氏璧时,却绝口不提拿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守信用,又从他的手里夺回了和氏璧。并且连夜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在渑池之会,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鼓了。秦王在这时,已经侮辱了赵王。蔺相如生气极了,他让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答应,最后威胁秦王,秦王被逼无奈,只好击了一下缶,这次,秦王又没有占到便宜,蔺相如又一次用机智战胜了楚王,负荆请罪是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可是最后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负荆请罪,蔺相如和廉颇成为了好朋友。
生活中,有的人也像蔺相如一样非常机智勇敢,遇到难题不慌张,冷静地思考,想出解决的办法。我们应该学习蔺相如的那种机智勇敢。
我以后也一定要做一个遇事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人。
课文《将相和》的读后感 篇6
《将相和》讲述了这样一件故事。
战国时期,赵王有一件和氏璧,秦王为了强占为所有,邀请了赵国使者来会见,他愿意割让十五座城来作为交换。当时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敢,把玉送到秦王手上又安全地送回来,赵王由此封他为上大夫。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作为赵王的随从,看见秦王当场侮辱赵王,损害自己的国家尊严,他挺身而出,用同样的方法,逼迫秦王击缶,为赵国挽回了颜面。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之会上立下的功劳,使得赵王更加重用他,将蔺相如一下子升到了上卿。武将廉颇看到蔺相如的职位超过了自己,十分生气。他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大功,而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却升到他上头去了,所以见了面就想给他个下不了台。但后来廉颇听到蔺相如是为赵国着想的心里话时,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一些过火了,便静下心来想一想,脱战袍负荆条到蔺相如家里去请罪,两人从此同心协力一起保卫赵国。
在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也是这样,为了一点儿小事斤斤计较,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全大局。俗话说得好“一粒老鼠屎,毁坏一锅汤”,就是这些自私的人,毫无团队意识,不愿与其他的同学打成一片心连心。我想问问这些同学,你们通过课文、课外书籍、报纸、手机、电视等途径听过《将相和》的故事没有?如果没有听过,那我想告诫你们一句:“请尊重大家,顾全大局,不能自己肆意捣乱,破坏别人辛辛苦苦劳动的成果。”
顾全大局,知道错误就能改正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同学们,老师们,一个团队不团结,就容易被敌人击垮;一个团队内部团结,则坚硬无比。只有团结一心,顾全大局,才能取得更多、更高、更好的荣誉,胜利之门才会敞开在前方
课文《将相和》的读后感 篇7
读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人;秦王是一个不讲信用,强势的人;赵王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知错能改的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主要讲的是秦王假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到了之后,秦王看到和氏璧后赞不绝口,但却绝口不提拿十五座城换壁之事。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意图,想方设法拿回了和氏璧,说秦王如不拿十五座城交换,便把自己的头颅与和氏璧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无可奈何,只好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读到这里,我觉得蔺相如真机智,通过拖延时间延迟交璧,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体现了蔺相如的有勇有谋。
第二个故事《渑池会面》,秦王约赵王去渑池会面,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命人将此记录下来。蔺相如看秦王侮辱赵王,便说:“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乐器,希望你能出击助兴。”秦王拒绝了,蔺相如便说:“我离你只有五步,若不答应便与你同归于尽。”直到宴会结束秦王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这里讲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
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屡立战功,职位却比廉颇要低,因此多次找蔺相如麻烦。但是蔺相如为了江山社稷,对廉颇多次避让,最后廉颇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对此感到非常的惭愧,便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通过这三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不能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要学会宽容,学会团结,做一个诚实守信,知错就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