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1
拾起《伊豆的舞女》这本书,樱花一样纯美的封面就如同它的介绍一般——“世界上最美丽的初恋”。这是川端康成的短篇合集,前半本是他自传性的经历,后半本则写了许多生活化的故事,其中包括这篇《伊豆的舞女》。
作者在里面描写的每个人物好像都是善良的,那山间驻留时遇见的老妇,那南伊豆温泉时碰到的纸商人,那一路陪伴主人公的荣吉、千代子、百代子以及与主人公互吐情愫的熏子,那在最后临行时遇见的矿工们和在船上邻座的准备去东京赶考的少年。当然还有主人公自己。作者在篇幅不多的文章中,有详有略的叙述了自己在这一短途旅行中遇见的各色人。他们经历着各自的生活,从事着各自的职业。但总是能看到的共性:他们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古朴的民风伴着温厚的民俗。让人从始至终心里都是温暖的。
川端康成的文字影像感极强,笔触尤为细腻,我有种错觉是在看纸上的电影,阅读中脑海里总是不停浮现出一帧帧的图画。最美丽的事物往往充满着遗憾,少年与舞女这段初恋之所以美丽,也是因为它的透明与破碎。黑暗的隧道,冰冷的雨滴,通往伊豆的出口微微透出了亮光……流淌在这些字里行间的暧昧,然而爱就在唇边,却没有人能够说出口,甚至连眼角眉梢的欢欣也要妥善隐藏。少年的爱情,带着没来由的恐惧与踌躇,没有钱,即便舍不下那诚挚的舞女,终究轻言离开了。舞女的爱情,赤诚而纯粹,但她只是居无定所的卖艺人,也许就要在生活的逼迫之下失去贞洁,永远也不敢奢望那个少年的爱。
合上书页,淡淡的哀愁萦绕心间,沉浸在故事带来的无力感之中。川端康成的文字如同一杯香茗,读后唇齿之间留有淡淡的香气。那美的感觉正像书中的少年所言:“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2
你说你爱伊豆的雨。
微雨朦胧的清晨,水汽氤氲,熹微的光衬着苏醒的青绿色,聚集的雨滴沿着叶脉和青瓦的屋檐流下去,滴落在流年深处。远处谁家的三弦渐响渐远,惊起椽梁上飞鸟冷楼阙。
你行走在缓缓的伊豆的雨里,早起很久,愿意慢慢去等一个人。
一条不窄的溪流,隔断了小镇的南北两头。南门上古老青砖上苔藓潮湿,北边上几阁新式洋楼美轮美奂,东来的溪水,汇入西边的海里,一座样式精致好看的石拱桥连通了两端,但两端的人几乎不相来往,大概是安于宿命的缘故。
你游走在在南端的青瓦房里,他在北边洋楼旁边的学堂里学习那些你不曾涉足的新概念。你和他相见在石桥上,在伊豆静静的雨季里。
远处青山黛影,潜藏在薄薄的雾气里,淡淡的光影洒下来,雨滴绽开涟漪,几尾海鱼翕忽闪过。等待的时候,轻轻、轻轻的风拂过面颊,夹杂细细、细细的雨珠子,你的世界温柔的溢出水来,你穿着印着字号的和服外褂,漆黑的眼里是藏也藏不住的笑意。
他会沿着那条长长的青板路走过来,有时走的很急,生怕错过什么一样;有时走得很慢,若有所思的样子;更多的时候,他迎着你的目光走过来,眸子亮亮的,笑容一点一点漾开。
你从石桥的另一边迎上去。
伊豆雨季熹微的光晕啊,映影在他年轻的脸上,便是蓝天里的云彩。
你说为了这样的相遇,你爱上涨潮的海,爱上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爱上早起的晨时。
你说你爱上伊豆的雨。
有很多有关他的故事,你是不知道的,有些你又是明明知道,却又什么都不说的。
他安静地站在石桥的一端,隔着雾气迷离着思绪,周围的空气仿佛都迟缓了。你也是安静的,内心却也炽热着。他问黑白分明的棋子:“那个人在想什么?”;他问漂泊不定的游轮:“那个人会发现我吗?”;他问冲上沙滩的水草:“那个人会抬头吗?”;他问自己:“要不要现在就出现在那个人的眼前呢?”
但是谁都是安静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世界里是彼此。
你说是谁在等这一场伊豆的雨?
然而,有时这样的等待是惆怅的。
他的身影突然出现,你的眼神亮了起来,但又暗淡下去。他陡然心凉,怅然若失,想说什么,又害怕回答的不是他想要的,还是讪讪的离开了。他的步伐匆匆,你的心一塌糊涂。
他眼底映着的雾气一点点的浓了起来,水汽一重就容易变成水滴。
他害怕着什么,却又坚强地相信着什么。
可他又错过了那些与你有关的故事。
你站在空无一人的岸上挥着白色的东西。他躺在冰冷的船舱里淌着泪。
这伊豆的雨呀,太凉,太匆匆。
窗外雾霭苍苍,窗沿下的风铃止不住地响,窗内灯影幢幢,静静的,你红了眼眶,“君问归期未有期。”不忍思量。
一滴一滴的雨打在地上,好像褪了色的水墨画,风铃轻轻的响声,消散在这狭窄不堪的世界里。他所有的故事随风,也寄不到你的身边。
美好的东西就像抓不住的流沙,想要守护的东西一一远去。伊豆是无休无止的烦恼,躁动的雨被一点一点的侵蚀。从南到北、穿过世界的风吹过,残留的你,终将心事如烟。
这氤氲的雨啊,一下就是很多天。每天的深夜,昏黄灯光摇晃,你把黑白棋子擦了一遍又一遍。每天的清晨,踩过枯枝轻响,你把长满苔藓的石板路反复走过一遍又一遍。
某一天,你换下那身和服外褂;某一天,他那顶残留着泪痕的白色学生帽破了。回忆这扇窗啊,推开了就再难合上了。
你在伊豆的雨里,流下泪来。你望着着远方一座又一座青瓦房,一叠重一叠的青山。在北方除了高了一截的洋楼,和一片迷雾的天际,什么都看不到:看不到样式精致好看的石板桥,更看不到你在等的那个雨里的人。
你忽然明白了那句话:雨声潺潺,仿佛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下雨不来。
后来,伊豆的雨季终于过去了,可你的心里天天都下着伊豆的雨。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3
川端康成:“无论《伊豆的舞女》还是《雪国》,我都是怀着对爱情的感谢之情来写的。”对我来说,无论《伊豆的舞女》还是《雪国》我都是怀对爱情的感谢之情来读的。这句话貌似不适合我,是的,不适合我。
舞女名薰子,豆蔻年华。豆蔻年华的女子,最为可爱,美丽。对作者而言,她怀有对爱情的憧憬,而她,也让人爱不释手。就像作者见到舞女时的呆若木鸡,而舞女的害羞与矜持也更让作者倾心。
其实作者对舞女的喜爱从头至尾从来断过,一开始,他本是来旅行,但看到艺人中的舞女后就再无心思,开始一心跟着他们。其中有一个奇妙的心理:舞女走后,作者并未立刻跟上,而是算好了时间再去,对老太婆的交谈可看出作者的心急,一心系着舞女;而追上舞女之后也并未立刻停下,而是走在了前头。这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遇到漂亮女孩做了一套难度很大的体操一样,虽然喜欢的方式不一,但性质一样。
作者喜欢舞女的矜持:在下棋时,先是很有礼貌,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而后竟爬在了棋盘上。这样的表现是大多女孩都有的。再比如说,舞女想让作者朗诵,却不直说,这种纯粹谁不喜欢呢?作者喜欢舞女的天真烂漫:洗浴时一丝不挂地跑步外面,看到作者满心喜悦。这样表现,女孩极少有,当然了,舞女还是个孩子。作者还喜欢舞女的害羞:在谈到有学生哥游泳时,想说不敢说的害羞让作者怦然心动。作者更喜欢舞女喜欢自己而不语:离别之际,舞女蹲在岸边却一言不发,直到临走时才挥手告别,让人看了不禁怜悯起来。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4
纵观整篇小说,不难发现,这部小说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忧郁和哀怨的情绪,但在这其中却又浮现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温馨。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悬殊而淡漠,正是这种身份上的差距让彼此的相伴和信任显得弥足珍贵。旅途虽短暂但却足以让“我”铭记,温暖了“我”今后的人生之路。小说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对“我”和年少舞女之间微妙的情感波澜的细腻刻画,舞女的清纯与天真如一股清泉净化了“我”抑郁阴沉的心灵,让这场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满了青春的悸动和初恋的浪漫。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旨在阐明笼罩《伊豆的舞女》的忧郁气氛突显的是这段与巡回演出艺人的旅程给具有“孤儿根性”的“我”所带来的温馨与浪漫。
一系列的细节描写都暗示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的不平等。也为两人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埋下了伏笔。作为社会精英的“我”不顾等级差别,与身为江湖艺人的舞女互相爱慕,当甜蜜的爱情一步步发展到顶端时,却不得不分开。“我”同情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受人歧视的艺人,包括穷困潦倒的“荣吉”,因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路途中的“千代子”,为生计所迫做舞女的“薰子”。这也是小说在另一方面上所能反映的。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5
有种爱情注定不能在真实生活中被寻得,就像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个空灵、静谧、却又弥漫着淡淡哀伤的故事。在这段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没有缠绵悱恻的长相厮守,甚至于没有一点点的世俗脂粉。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本该孤独的旅行中邂逅了一位美丽的舞女。到这里,如果按照世俗人的想法,那么接下来便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在这个故事里,少年与舞女却仅仅只是通过几眼凝眸、几句片语来演绎这段青涩而又朦胧的恋情。不能怪他们年少无知,不能怪他们懵懂青涩,这样的悲伤就像是那美丽的相遇,是注定好了的。一个是身世孤苦的少年,一个是辗转漂泊的舞女,或许对他们而言,能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相遇便已是最大的缘分。当旅途结束时,来送他的舞女虽然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但却始终沉默。船开了,舞女的身姿渐渐远去,消隐。少年沮丧地躺在床上,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淌。而那个关于冬天里的约定,我们无从知道是否能够实现,或许也只有这样一个无果的结局才能让人感到隽永,才能让人细细回味。
故事读完,突然想起了一段对于伊豆的评价: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它没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没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它所拥有的,只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吧,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种地方才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读完这个故事,突然想起一句古语:“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或许这便是这个故事结局的最好诠释,没有结局的结局,一切尽在不言中……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6
《伊豆的舞女》讲述了一个日本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行时与舞女薰子之间朦胧与青涩的初恋故事。在伊豆的优美景色的衬托下,高中生这段旅行的偶遇到了几位江湖艺人,而且对其中那个妙龄少女的姿色十分迷恋。后来通过与他们些许时日的接触,舞女解开了他的郁结,两人之间也日生情愫。可是因为旅费耗尽,或说是因为这本就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所以这一切就这样平息下来,凄凉与悲伤不舍之情仍充斥在二者之间,挥之不去。
薰子是个温柔可爱的女孩,她有着难得的直率。为“我”端茶而羞涩的薰子,听故事时天真专注的薰子,在浴场童心未泯的薰子……作者成功的塑造了这个生动鲜明、具体可感的薰子形象,也给整篇文章的忧伤、唯美的格调埋下了伏笔。如此完美的女孩,试问有谁不会为之倾心呢?
全文还是平静的收尾结束,只给人留下淡淡的忧伤与怜惜之情。但我们都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定牵绊与行驶的时令轨道,或许只是一层极薄的屏障,但也早已注定不可能被逾越。
或许在每一个人青涩的葱茏岁月里都曾有过一段温暖却愈发遥远的故事,它或许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刻骨铭心,没有念念不忘。抑或仅仅只是一次回眸与邂逅,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但它却是那样温暖沁人。回想起来,也会像这篇故事的结尾一样——“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作者通过写“我”对一位舞女的注意,来写这位舞女她羞涩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展现出一位腼腆的舞女形象,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动作言语来感受到舞女的内心世界。 本文是以“我”和舞女这些艺人行踪和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来写的,“我”被一位舞女吸引了,一直和这些循环演出的艺人同路而行。这是“我”也逐渐了解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
艺人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种非常低贱的职业,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满足的生活。他们易满足生活即使会受到别人的鄙视。当“我”主动接近他们时,他们回敞开心扉地和我交谈,对待“我”像朋友一样,他们认为“我”是好人,因为“我”对他们友善,没有歧视。这同时也使孤僻的我感受到幸福与快乐。他们对“我”也十分友好和关心,当他们有柿子吃时会想着给“我”一个;在“我”将要和他们分别时他们想着给“我”准备些烟和柿子给我,好让“我”能在回来途中舒服些,并十分真诚的希望“我”能去他们老家游玩。
作者之所以希望和艺人们同路,是因为想和那为美丽的舞女相处的时间长些。在描写舞女的外貌时作者着重描写舞女那厚密的头发和她那充满着朦胧爱恋、羞涩的双眼。她不但喜爱唱歌跳舞而且棋下的也很好,也十分热忠诗歌文章。她下棋和听文章时的专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位舞女的身上能让人们摆脱对舞女的顽固印象,而是看到了纯真淡雅、羞涩还带有着些悲伤忧愁的舞女形象。
川端康成因为着篇文章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极其细致的用细节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人物的思想也是值得每一位读者揣摩的。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8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的著作之一,以前是知道有这本书的,只是未曾拜读。近日忽听得山口百惠所唱的电影主题曲才晓电影早已有存,歌中典雅古朴的韵味,怀旧的叁弦琴,让我对电影有着莫名的期待。
小说是我在电影后读的,也许是自己不善于形象思维吧,觉得电影是要比塬着好多了,并进这也是川端康成先生早期的作品,电影的拍摄他也参与了其中,多年的积累和歷练,自然会多出一份岁月的厚重与成熟。
“谁知道那些卖艺的会在哪裡歇脚呢,哪有客人就会到哪儿去,在那儿歇脚。谁叫她们是卖艺的呢,只有四海爲家。”
舞女们是一群走江湖卖艺的女人,在伊豆的相遇只是应为川岛——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离开孤独的生活一次独自旅行。小舞女该有十七八岁吧,这样一个猜想却是川岛学生式懵懂爱恋的开始。小舞女呢?“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树似的,伸长了双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嗤嗤笑出声来。她还是个孩子呢。 ” 只是身份的差异,舞女像候鸟一样四处瓢泼,川岛却鐘要回东京的。
我是不懂日文的,在读小说时才明白为什麽荣吉要饶了而行,也只是身份的差异:
“乞丐、巡迴表演的艺人禁止入村!”
身份的差异让我怀疑,这是怎样的恋情呢?
川岛因薰子的缘故与艺人们相识相知相交,可处处都存在着歧视,她们向路人弯腰致歉,只能住在拥挤的小酒店,每当川岛请她们去自己所在的旅馆玩时,荣吉的岳母总会一打扰川岛学习为由,而其他人也只有默默地离开。唯有的一次却也要付出不小代价。看着薰子玩的如此的开心,也只有纯真的幼稚才会那样的无忧无虑。当川岛读书给薰子听时,却又是该走的时刻了。
薰子还是个孩子,可她却注定是个舞女,就像她捡起给川岛的手杖一般脆弱,在荣吉的孩子九九之日时川岛选择了离开,塬本是要和薰子出去玩的,但仍发生了变故,这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她们是四处卖艺的女人。那一晚十四岁的薰子看到自己与川岛间不知从何而来深渊般的距离,哭泣的泪水也无法洗净的黑暗。当驶往东京的号角响起时,那挥动的白色手帕再也听不到学生帽的唿喊。
可爱的小舞女手提大鼓,还会走在雨过天晴的旅途上吗?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9
反反复复的翻阅,文字如湖水静静漫上,丝丝缕缕温暖了我的肌肤至骨髓,悄无声息,震撼人心。
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大学生(原文中实为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并与一位十四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情感。期间,落魄潦倒的荣吉,孩子早产夭折的千代子,离开故里形单影只的百合子,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老奶奶等,这些苦难悲哀的印象在大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然而,大学生却说:”他们旅途上的心情并不像我最初想像的那么艰难困苦,而是带有田野气息的悠然自得。
我不禁沉思:明明有那么多的哀愁,为什么还会悠然自得?
文中带领艺人们的阿妈,迫于社会风气也看轻了女人,日日忙碌奔波,却依旧对人们坦陈关爱。她寻到泉水,忍住干渴等后来的大学生喝完才肯动口。她极力维护14岁熏子心灵的纯净美好,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保护,她常笑,笑得朴实憨厚……
难道人们的鄙夷,流离的日子,死去的婴儿引不起他们的哀愁么?不,哀愁一直到在。她却不挣扎,不反抗,只是用那颗饱经风霜的、略显愚昧的、平静淳朴的心,慢慢温暖沉淀。
或许,她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哽咽,她不是精神上的巨人,却柔软美丽。
至于荣吉,这个男人在向大学生谈起自己身世时“露出要哭的脸色",他有不错的家世,却因自己的爱好耽误了前程,穷困潦倒。
我想,他也未为自己而后悔,只是愧对于妻子和妹妹,伤感于那个夭折的孩子。这时的泪水,是彷徨于理想和现实间的无奈,是选择追求而辜负责任的辛酸。
这样的哀愁,也只含蓄流露了片刻。生活中的荣吉依然有着一路帮助他人毫不懈怠的热心肠,丝毫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骨气与朴实…… 他用自己的坚强面对着悲苦的命运,虽身心俱疲,却没有沉沦于此。抵挡不住的,他就默默忍受,忍受不了的,他就用笑容去柔软苦难的锋芒。这时,哀愁也被感化为了温暖。
而大学生自己也“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与舞女们一行相处几日后熏子和千代子几句单纯而爽快的“真是个好人,为人真好”,触碰到了他内心的柔软,他的心情愉快起来,眼睑里微微觉得痛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谢……
下田海边,群山明亮……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旅途是“悠然自得”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无限的哀愁,来自命运、亲人、身份……但每个人的灵魂都洋溢着被苦难折磨后留下的清澈似水的坚韧与悲悯,安静却有力量。我相信苦难和哀愁不会消失得不留痕迹,却可以被这样融化,成为对他人的同情叹惋、真诚赞美、平等尊重……
不受伤害的至纯至净固然是美好的,但伤痕累累却依然坚守纯净的心灵更为美丽温暖,这就是温暖的哀愁。
所以,大学生目睹起起悲剧后,依然会安逸满足:“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泉,嘀嘀嗒嗒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