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空山鸟语》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聆听乐曲《空山鸟语》感受人们喜爱鸟儿,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聆听《空山鸟语》,感受音乐中“鸟”的形象,着重感受并听辨“空山”与“鸟语”的主题音乐,并能根据乐曲的情感展开联想。
3、过程与方法:认识民族乐器二胡,感受其音色,结合乐曲的欣赏进一步感受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1、《空山鸟语》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教学重点:
1、利用速度、节奏、力度、音高等音乐要素比较乐段和乐曲之间的特点。
教材分析:
《空山鸟语》是“五四”时期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的代表作之一。乐曲得名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乐曲为带引子和尾声的多段式结构。引子:八度大跳起伏的旋律,节奏自由,好似让人听到了空谷里的回响。第一、二、三乐段:旋律活泼、流畅,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第四、五乐段:利用滑指,泛音等二胡特殊技巧,模似了各种鸟鸣,描绘出了鸟儿在山谷中自由飞翔的情景,鸟鸣与音乐创造性地融合,使其生气盎然。尾声:采用第一乐段的素材,做到了首尾呼应,完整统一。
教学过程:
一、问好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和我的朋友开启一段奇妙的音乐之旅。
我的好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和你们打招呼了!(二胡)
你认识我的好朋友吗?
二胡是胡琴的一种,有内外两条弦,二胡的内弦音色优雅丰满,外弦明亮刚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二、初次聆听
师:完整聆听音乐,二胡带你们来到了什么地方?(生答)
三、分段聆听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6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4、摘抄优美词语,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想象美好境界,从字里行间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课件,深山鸟鸣
二、初读感知
1、读 读通顺流利
2、读 理清条理
3、读 感悟仙境
4、读 你对哪段最感兴趣,为什么?有感受情的读一读
三、理解升华
小组交流
读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在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两方面加以说明。然后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全班讨论:为什么会有空山鸟语这样的胜景?人与自然有着怎样的关系?
四、教学字词
1、小组内自学本课词语
2、小组自学本课生字。
积累内化: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五、拓展升华。
感情朗诵你最喜欢的段落
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
写一篇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演唱版《二泉映月》与二胡曲《二泉映月》进行聆听、对比,感受二胡的表现力及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境。
2、聆听、欣赏二胡曲《空山鸟语》,能从音乐声中感受“空山”与“鸟语”的意境,找出相应演奏段落。
3、增进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乐曲表现的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 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欣赏一种乐器。那么有谁知道乐器的分类?(西洋与民族)来,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的图片,简单介绍。 师:好,那么我们接下来欣赏一首乐曲,大家来听听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来演奏的,欣赏完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的图片,它是属于什么种类的乐器?当然,乐曲名知道的同学就更厉害了。(二胡、民族乐器、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二泉映月》)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欣赏一下二胡名曲,感受二胡韵味。
二、聆听与鉴赏
聆听、欣赏二胡曲《空山鸟语》从音乐声中感受“空山”与“鸟语”的意境,找出相应演奏段落。
师:同学们还记得名叫《鹿柴》的古诗吗?是由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那么,接下来我们聆听一首有关空山景色的二胡曲,同学们从音乐中感受一下“空山”和“鸟语”的意境。
师:我们再次聆听,同学们找出“空山、鸟语”的相应演奏段落。找到后举手回答,我们稍后在大屏幕上出示答案。 师:出示大屏幕总结
二胡曲《空山鸟语》乐曲除引子和尾声外,可分五段,属多段体结构。引子犹如山林召唤,空谷回声,寥寥几笔就描绘出幽静、深邃、沉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接着,作为“人”的形象出现,旋律起伏跌宕,节奏疏密相间,显得生气勃勃。这个形象贯串于全曲,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鸟鸣结合,宛如“人”在美丽清新的自然中怡然自得地观赏、逗引着鸟儿,人声、鸟语交融在一起。乐曲通过拟声的'手法模仿百鸟啁啾声,使鸟语音乐化。但这不是单纯的自然描写,而是深深地渗透了“人”的感情,使乐曲的造型性与抒情性有机地结合而显得富有情趣。)
2、简介二胡的构造
师:同学们见过二胡吗?有谁会拉二胡?对二胡了解的同学可以和我们分享下二胡相关知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上出示的这张二胡构造图片,我们一起来研究下二胡是怎么构成的。
三、巩固练习。
欣赏二胡曲《战马奔腾》,感受情绪风格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与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不同之处,要求: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给出评论。
四、总结评价
演唱版的《二泉映月》,加入了歌词成分,歌曲如歌词一样故事化,一曲经瞎子阿炳之手留传近百年的凄惨精典的乐曲,由李玉生的清喉传出 ,有如阿炳现身之疑;而此词与之相配,真是达到音与境的和谐之极,听与悟的绝妙融合。
二胡版《二泉映月》,只有音乐没有词的二胡名曲,让人听后总让人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无尽联想,联想空间丰富,韵味十足。在一遍遍的倾听后,总感到这曲子只可意会,无法具体描绘。整首曲子通过二胡低沉的声响,奏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板书设计:
空山鸟语
1、掌握两个词汇“空山”、“鸟语”。
2、古诗《鹿柴》
3、二胡构造
4、二胡作品不同风格特点
5、简介刘天华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构想】
一个用唐吉柯德似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般的信仰面对人生的诗人,他会用怎样的一双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去谛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有着一双充满爱的眼眸,一生都在缅怀故乡的诗人,他会用怎样的一支笔去书写心中的爱恋,又会怎样深情地去吟唱一首怀乡赋?
《空山鸟语》是一篇隽永含蓄,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在诗化的语言的外表下的,是作者对古朴、淡泊、宁静、清雅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作者在开篇,就满腔热情地向世人宣告“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注意,这里的“鸟语”,不是公园鸟语林里向游客乞讨食物的鸟鸣声,也不是住在鸟笼里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贵族鸟的鸣叫声,而是有着“娇艳的花、婆娑的树”,“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的山林中的鸟语。它们在远离尘嚣的空山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唱自己喜欢的歌,叙述动人的爱情故事。难怪作者一到山上来,就会“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听这些鸟儿唱歌。在这儿,作者的这种情感不仅仅只是对空山鸟鸣的钟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它还源于对自私、冷酷、暴力、唯利是图等社会现象的憎恶。山林中的鸟儿自由自在,没有世事的羁绊,没有世俗的媚骨,它们不求好听的名字。由此可见,作者喜欢空山鸟语,是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远离物欲横流的尘世,鄙弃追名逐利的欲望,不媚悦权贵,不迎合他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做一个真正自由幸福的人。
文中有一段内容写到作者因为听到鹧鸪的叫声,勾起了对故乡的回忆。鹧鸪的鸣叫声将作者带回了故乡那古老的江南小镇,带回到古朴、恬静、淡雅的生活之中。又因对孤岛上灯红酒绿生活的厌倦,更加思念怀念江南小镇那淡泊宁静的生活。虽然他知道这只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但仍然“喜欢重温”。这里重温的不仅仅只是故乡,更是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古朴、淡泊、宁静、清雅。正是带着这份追求,作者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奇思妙想结束了全文。
这篇文章的风格灵秀而飘逸,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流畅,有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在诗化的语言下,却又有着深刻的哲理。作者观察力犀利,解析透彻,而且精确地掌握文字运用的技巧,能够剖析自我,刻画人性,描绘平凡的现实和瑰丽的自然。由于他在淡淡的抒写中投入了赤子之心,所以表现出来的是能够牵引人们哲思的玄思。正像他自己所说的,要耕耘一片宁静和平的文学净土。
这篇文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学生往往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更侧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章,通过一遍遍的朗读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在作者的经历中找寻作者的思想根源,从而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
3、理解文中运用的意象,学习作者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中诗化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笔下的“空山”“鸟语”。
2、用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法研读课文。
3、自主品读诗化的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朗读加点评品味课文,积累妙词佳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看课题,展开想象,描绘由“空山鸟语”所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注意“空”字,体会“空山”与俗世鸟语的区别。
面对如此静谧绝美的景象,你是否也会如陶渊明一般,产生要遁入山林做一个隐士的想法?置身这样的境地修生养性,你是否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超然物外,超尘脱俗?
(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唤起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主动体验。再用优美的导语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学习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而想象力的唤起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积极地调动了起来。富于诗意的导语,又为这篇用诗化语言写成的文章的学习营造了一个绝佳的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关上课本,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喜欢的原因。
(让学生在初读中就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必追求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只要有感受即可给予肯定,让学生在初读中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新课标一再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就更应重视这一点,要对学生的富于个性的观点与见解,作出及时的适当的肯定。)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笔下的“空山”“鸟语”,可借用课文中的词语,但一定要符合文中描绘的“空山”“鸟语”的特点。
(这一处的处理既完成了对课文中内容的熟悉,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让学生对文中的景物描写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感受。语文课应该有语文课的特点,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要有优美语言的品味,更要有学生对优美语言地使用。文章中的优美语言,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丽,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优美的语言。)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疑问:在课文的最后,作者发出了“我想做只鸟,在山中。”的感叹,你是怎么看待作者的这一感叹的?要求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探讨这一问题。这一步只要求学生能谈出自己的观点,但一定要言之成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也可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谈。
(这一步设计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读,来完成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解读,在解读中要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观点。特别强调学生在解读中要有自己的观点)
2、分组研读课文,让学生结合郭枫的生活经历以及其他作品,对作品中的一些内容进行研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明确:想做一只山林中的鸟,其实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
此处可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②作者“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鸟语”好听吗?
③“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并在此时引入作者的生平简介和他的作品风格介绍,并可适当选择他的作品《草虫的村落》,让学生在作者生平和其他作品中寻找作者的思想根源。
(此处的研读,主要是想让学生学会结合作者的经历及相关作品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
3、自主研读课文,选择文章中富于哲理的句子进行品评,体味其中的深刻哲理,并可适当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却含蓄隽永,富有深刻的哲理,体会这篇文章中的哲理应该成为文章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美读课文,积累佳词美句。
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描摹具体事物的方法。
2.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去追求自由、快乐的幸福生活。
4.认识4个字。
教学重点
1.掌握描摹具体事物的方法。
2.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空山鸟语》,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
1、作者描写了山上哪些风景,这些风景是怎样写出来的.?
2、模仿课文中描写山上风景的句子,自己创造几个句子,说给同桌听。
3、作者喜欢到山上来,尤其是喜欢到山上来听鸟叫,且在课文第一段就热情的宣告,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请学生读出这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为什么这句话让大家印象深刻?
5、学生自己朗读并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出你为什么喜欢它,它好在哪里?
6、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四、字词积累,巩固基础。
1、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教讲解。
2、学生自己记忆字:崛、飒、悉、嬉。
3、组词、造句
五、作业布置:将本文朗读给父母听。
板书:
空山鸟语
鸟儿的鸣叫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篇6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顽皮的杜鹃》
三、聆听《空山鸟语》
1.聆听乐曲导入
设问:你能听出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乐曲让你联想到什么景色?
2.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同曲名并板书:空山鸟语
3.复听乐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速度、音高、力度及情绪,并展开想象。重点围绕音乐是如何表现“空山”和“鸟语”进行讨论:
(1)聆听乐曲中表现“空山”的引子乐段,这一段音乐速度怎样?音高和力度有什么变化?让你想到了什么?
(2)聆听第一段音乐,提问:这一段音乐速度有什么变化?节奏怎样的?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
(3)聆听后面几段音乐,要求学生仔细听,提问:这几段音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又听到“空谷回声”?还听到了什么?听到乐曲中出现模拟鸟鸣的音乐时,举手示意。
(4)让学生用模拟演奏的动作跟着音乐表演。
4.再次复听全曲,展开想象,交流听音乐的`感受。
5.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作曲家刘天华。
四、编创与活动:听辨“57”两音,填入括号中。
1.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567”三音的音高关系密切后,就可以做些练习册,以巩固“57”的音高听觉。
2.该曲调全曲是:
553153222725
555531232222725
3.填完后,要求学生跟琴唱准全曲。这既是加强识谱的训练,又是听辨的校对。
五、板书设计
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空山鸟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感受题目中的“空山”与“鸟语”的意境。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解二胡,并对笛子的音色及奏法有个初步的了解。
3、使学生感受二胡的表现力及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境。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并通过模仿、对比欣赏加深学生对乐曲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5、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歌曲〈一只鸟仔〉,学唱第二段,先听一遍歌曲,有节奏地读一遍两段的歌词。特别是第二段歌词。
跟随伴奏演唱第二段。
两段一起演唱。
二、欣赏〈空山鸟语〉
1、引入。
“空山”是出自唐代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的意思。整个曲子的意境是幽静、深远,犹如山林的召唤,空谷回声。
2、先整体听一遍曲子,
能说一说听完后的感觉。
A、是不是一直都很安静?还是有对比的?
B、能否听到鸟的叫声,模仿一下。
3、再复听一遍,分段欣赏,能感受乐曲的引子部分表现空山的已经以及后面模仿鸟叫的部分和人的形象。
补充:
(乐曲结构属于多段体,共五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引子犹如山林召唤,空谷回声,简单几笔就描绘出题意幽邃、深远、静穆的意境,接着,以非常活跃的旋律进行,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全曲贯穿始终,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鸟鸣相结合,宛若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清新愉悦心情,与自由自在的鸟语交融相织。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拟手法,将鸟语音乐化,使乐曲的造型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因而音乐优美生动,富有情趣。)
4、提问,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介绍二胡,(多媒体),包括二胡的构造、基本演奏方法、音色等。
5、介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多媒体)
(补充:刘天华(1895~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人,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为著名文学家刘半农之弟,也是我国30年代的国乐大师,由于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我国的国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天华生活的时代,正值内忧外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叫花子胡琴要饭的笛”一语道出了当时民族音乐的社会地位。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刘天华抱定“改进国乐”的坚定信念,在崎岖坎坷的路上奋战了20年,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演奏家,创作了几十首二胡、琵琶曲和练习曲。人们所熟悉的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苦闷之讴》、《独弦操》、《烛影摇红》等都是他创作的。刘天华对我国民间音乐也作了许多整理工作,他就是因为在天桥收集“吵子会”锣鼓谱,在与民间艺人接触中,不幸染上猩红热病,于1932年6月8日因医治无效而病逝,时年仅37岁。)
6、对比欣赏,聆听笛子曲〈荫中鸟〉,感受不同的乐器模仿鸟叫的效果。体验音乐与自然结合的效果。
能够加深对民族器乐的热爱。
补充:
(欣赏曲目《荫中鸟》是一首笛子独奏曲,刘管乐作曲,创作于五十年代。乐曲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通过对一群在树荫中嬉戏逗乐的鸟儿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乐观豪放的情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之运用了民间流行的滑音、吐音、花舌音等竹笛吹奏技巧,更加生动地表现了荫中百鸟争鸣的景象,借景抒情地表达了人民对新生活的热情赞颂。)
7、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自己模仿鸟叫声。
感受音乐模仿的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总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