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16读后感

请欣赏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

桃花源记是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桃花源是当时人们最神往的地方。

桃花源记主要写了:一个渔夫发现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远离战争的纷扰,过著安逸和谐的生活。就回去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一起前往却找不著去桃花源的路,就迷失在了林子中,还有一个人去找过桃花源,但却途中病发身亡,从此就没人再过问了。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反抗。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是描写桃花源里面村民是怎样生活的,当时的人们十分向往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个山洞里面宁静的生活;一个是战火纷飞的时代。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读了桃花源记后,认识了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希望同学们找时间读一读像《桃花源记》这样的半文言文,试著自己理解文章的意思。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的:“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隐隐约约有些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透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此刻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来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

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总是爱在脑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样貌,并想象自我身处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乐土吗?于是有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渔人能在无意间进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阳的`刘子骥带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细的找却找不到呢?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留意把自我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招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这不正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贪得无厌,于是变得庸俗,小气,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们,结果和太守一样“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们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3

东晋孝武帝时,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一位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景象迷人,“夹岸数百步”全是桃花,“中无杂树”,翠绿的草地,落花缤纷,令人向往。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便想要走到桃林尽头一探究竟。桃林尽了,却看见一座山挡住了去路。正失望时,却发现山有一个小洞,便舍弃了船,进了小洞。这个洞一开始非常小,只正好可以通过一人,再往前走,豁然开朗——

“桃花源”的景象,就如画卷般摊开在了渔人面前。

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渔人背引得越来越深,被引入了桃花源。先是桃花林,再是挡住了去路的山,然后是突破口——小洞,最终才到桃花源。

这个“寻”的过程,让我想起了人类对宇宙中心的`一步步深入的探寻。

长期以来,教会一直宣称“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地心说”成为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正统理论。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西方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才有了改观,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但其实这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所以这个阶段的人处于刚刚发现“桃花林”的时候。然后是布鲁诺,他支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的,此时,“渔人”便“穷其林”了。教会依旧坚持“地心说”,因此十分害怕布鲁诺的思想,将他逮捕并判处火刑。教会控制人的思想,阻碍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教会便是“山”。但人心终是理智的,最终“宇宙无限”的理论,战胜了教会“地心说”,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宇宙理论。

所以说,探寻“桃花源”和对宇宙中心的探索,其实是一个大同小异的过程。

真理它一直都在,只是有“山”那样的东西挡住了它。这“山”可能是挫折与困难,遇到山时我们就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桃花源记》中渔人舍弃了船,布鲁诺因为坚持真理而丢了性命。

不管怎样,总会有人找到突破口,也就是那个小洞,真理总会展现在人们面前,苦苦寻求的结果,总会出现的。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4

文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写了与人对此景象感到十分的奇怪,就想到了那片林子的深处去一探究竟。后文中他就发现了桃花源,发现了那片祥和的景象,这就说明了好奇心的重要性,要是他不对那片景象感到好奇他也发现 不了桃花源这么祥和美丽的地方。

迄今为止很多伟大的科学研究发明都基本是源于好奇心:莱特兄弟对蓝天产生好奇和对鸟的观察研究,让他们创造出了飞机;哥伦布因为好奇地缘说从而远海航行,发现了新大陆;法拉第在用静止的磁力对导线或线圈的作用中产生电波失败了,在十年的'不断实验发现了电磁感效应。些重大科学发现的起源皆是源于好奇心。

渔人因为“好奇心”发现了憧憬向往的世外桃源,我们也应葆有一颗好奇心,它是通往学习者心态的捷径,会使人发现一片新天地。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5

理想化的情境很美好,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是在当时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又有几个人有他那样的境界呢?所以,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我们忽略了除他以外的所有人只记住了陶渊明,美其名曰他超凡脱俗。

现实往往很残酷,如《桃花源中》的那些人,他们也只是逃避现实,而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逃避现实谁都可以做到,但是很多时候社会并不允许。

就像现实中的我们,所遇到的学生比杰哥文中的学生还低几个档次,初三了,竟然还有除了自己名字其他字都不会写的(和只记住陶渊明对比[呲牙])。义务教育的车轮把这些都滚到了我们农村初中,我们别无选择。

虽说我的课堂我做主可以,但是“外界”的压力如牛毛一般压着,想只带着学生读书慢慢的读书,不用做那些个专为考试而设置的题目,可是学校领导不允许,家长不允许,就连学生自己都不允许。学生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上课,不喜欢写作业,但是他们喜欢分数,尤其喜欢高分数啊!

再者,如我一般的年轻的“老教师”16年来一直被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围没有人认可你,鼓励你,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被打压和被嫉妒。真的都快把自己练成神了,但毕竟是“凡人”,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不去做,但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却又没有能改变一丁点。对于负责任的人来说,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逃离,可是放眼望去,哪怕是单凭幻想,环境都一样,往哪里去呢?

或许我这样的想法过于消极,太过悲观。可现实就摆在那里,不动,甚至还越演越烈。

昨天晚上看到以前文章说,为什么我们现在教不好学生,因为我们改变的速度爱学生差太多了,深以为然。

思想指引着行动。我们的思想还没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可是学生的思想早已变得甩我们好几条街了。如此剧烈的矛盾我们确实是无能为力了。

最重要的是,杰哥只是上了一节课,我们是天天都如此。不是有句话说“习惯成自然了”吗?更多时候不是我们放弃,而是学生自己,学生家长早已放弃了。部分家长(学生)的指导思想是在学校呆着安全,不会出事,三年过后等长大点就可以打工或者做其他事了,真的是思想决定行动。他们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目标和动力,这就是现实。这也是生活。

我们每天都是如此。难道我们也要像梭罗一样跑道瓦尔登湖旁边去?或者如陶渊明一样写出哥《桃花源记》,然后自己去开垦“荒地”?再或者如李白一样豪放的吼几句?

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杜甫,眼睛看到的都是现实,但是我们没有杜甫的胸襟,更没有杜甫的家庭背景。我们需要苟且的活着,仅此而已。

理想很美好,可现实太残酷。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6

我个人觉得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隐士,我不提倡我们青少年学习他的这种心境和生活方式,我们青少年应该积极向上,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世。我们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做,但是不是现在。

加入一个青年,我们中国的许多青年都像他一样,归隐田园,那么国家由谁来建设,如果我们国家得不到建设,那么也就不存在真正的桃花源,试问一下,在抗日战争年代有没有真正的隐士,我们今天怎么去看待这些人。(不可否认,抗日战争也有许多隐士出来保家卫国)

隐士是在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奢侈的.生活,而我们平常人过的是基础生活,我们为这些隐士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7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在阅读完文章后,我认为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仙境。在现在的'世界,充满了不法的牟利,充满着勾心斗角,也充满着战斗。而那里,是多么完美,没有忧愁!即使没有电脑、电视、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玩的。我也愿意,愿意留在那里,不受父母的唠叨,不受社会的压力,不受金钱的压迫……

让我们携手改变这个世界,把美好的传统传递下去,把我们的世界变成我们心中所向往的、美好的、完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8

文章的作者陶渊明,关于他,应当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名人,不仅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诗文,最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这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高风亮节。其实作为陶渊明来讲,何尝不想“兼济天下”,只是因为晋朝时的黑暗,司马兄弟视正直的知识分子如洪水猛兽,一再地镇压打击。这才使陶渊明走上了“老庄之路”正是他弃官为民的这段时间,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流传至今的诗歌,散文,这些已经成为我们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一个是不为世人所知的“桃花源”,另一个则是不为桃花源中的人所知的“汉与魏晋”作者没有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如一幅白描的画卷,展示给读者,孰优孰劣,全在读文章的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迹可寻。

由于“武陵打鱼人”的进入,使得桃花源里的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那麽,他们是羡慕那还是想往,其中有一句话可以表明他们的态度:“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想让外面的'人知道他们,实际上就是表明:他们并不愿意走出去。由此,作者的立场显现了出来。

“比较”或许是人们普遍的心态,正是从有了这篇文章开始,不知有多少人把他们生活中的世界与“桃花源”相比,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将“桃花源”看做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更有甚者,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马克思描写的“共产主义”相差无几,只是“物质”贫乏了一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者描写桃花源的本意,实际上是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进行了鞭笞。而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出“汉朝”尽管创立了一个强大的封建社会,但是有多少无辜的百姓死于战乱中,多少英雄豪杰死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规则里;魏晋更是充满了权利的争夺,以至于“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与其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乱世,真不如终老在桃花源里。

常见有的朋友,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提将出来,做一比喻,来讽刺那些“孤陋寡闻”“不知道外面还有更美好的事物”的人。细细想来,这种比喻实在是与原文作者的主旨不符。作者之所以写出这篇文章,并不是讽刺“桃花源里的人是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它告诉人们,汉朝与魏晋的人们没有福气生活在“桃花源”里实在是一种遗憾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9

这篇文章与去年暑假的《小石潭记》非常类似,都描写了一个在繁杂的闹市之外的“世外桃源”,不同的是,陶渊明是描写一个人是误入桃花源,首先他是虚构的,其次作者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而且故事中的人物并非作者本身;反之,小石潭记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柳宗元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所以我认为,在所要表达的情感方面,《桃花源记》要略胜一筹。

或许这一种区别,也是陶渊明与柳宗元性格的差异吧。陶渊明,五仕五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所以用《桃花源记》寄托自己的内心,而柳宗元不一样,他一直为朝廷官员,再加上他生活的时代还比较和平,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没有太多感情,只是表达了个人的一些感情。

陶渊明希望社会能像桃花源里的那个村庄一样,和谐、好客、单纯,可是愿望毕竟是愿望,无奈世间“渔人”太多,大家宁愿像渔人那样背信弃义,从而得到文中“太守”的赏识,也不愿像桃花源内生活的人们那样平平安安地过好一辈子。如果是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0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文言文《桃花源记》,读完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渔。虽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确,它让我们跨越千年的光阴,感受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并没有生长着其他的树,这是仅属于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样的粉,纯净,没有一丝杂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简简单单的十七个字,却描绘出了桃花源里的场景。场地开阔,房子没有外面的世界那般东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尔会看见几只田鼠在里面穿梭自如;池塘很干净,没有什么烂树枝烂叶,池塘边上放着几个渔网,桑树长得很茂盛,可以看见几只鸟儿在上面张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们坐在门口,享受的着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着在那忙着抓蝴蝶的孙子孙女。人到晚年,还有着儿孙陪伴,这应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着人们内心对世间美好的向往,抱有对世间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为自己对世界保持阳光心态的一片小天地,一个伊甸园,在现实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下,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妈妈心里就有这片不染的桃园,我曾问她:你看过无数疾苦与病痛,经历各种痛苦与不公,无奈,你怎么还能这么乐观,单纯?妈妈说她心里有伊甸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总会想到伊甸园里是美好的,完美的。我们虽然身处在各种不幸与痛苦中,但只要我们的精神处在心中的桃源,就不会感到绝望,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乐观,自在。

我愿在外婆家的桃花源里不长大,享受儿时的一切。也愿我和我的妈妈心中都有不谢的桃花园!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1

品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在羡慕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首先,如果真如桃花源中人所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那么就类似于清朝的闭关锁国,经济该如何发展呢?不提经济,农业又该如何发展呢-耕地和水源当然不是问题,可是缺少优良的作物种子,又怎么能保证高产量呢?如果农作物减产,那么村民们就要挨饿。迫不得已,他们只能出桃花源采购物资。看他们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显然是没有出过桃花源的。那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呢?

其次,一个小村庄自然不会有太多人,所以就难免出现近亲结婚的现象。如此,后代出现残疾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最后他们将无法再此繁衍生息。他们却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考虑到种种疑点,我们可以知道,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身处乱世之中,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剥削和压迫,不会流离失所,不用躲避战乱。他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感叹,在那个乱世之中,他的幻想多么美好啊!这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吧。

现在,陶渊明所向往的已经一一实现。如果他知道,一定会很欣慰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2

林尽水源之地,仿佛若有光,光点尽散,显出世外桃源。蜂蝶飞舞,鱼鸟和鸣,迟暮的老人和童稚的孩子都安闲快乐,溪水静逝,落英缤纷。花瓣零落成泥踏成通往仙境的路,栖着繁星的小口,隔着梦与泪。

不惑之年,抛却凡世,辞官而没。这一路,他走的潇洒而淡然。不顾世人嘲讽,他用诗歌坚持追求。相比宦场沉浮,他还是更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问及,只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不屑政事污浊,他用传奇诠释理想。前尘皆忘,携梦再入轮回,仅为心中那片桃林。不解,只笑:“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不要功名利禄,他用汗水彰显淡泊。悠悠竹篱之间,清酒香菊相伴,一世清贫为伍。摇头,只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满目堆青叠翠让他迷恋,春日欣赏莺歌燕舞,夏天观看荷叶田田,秋季感受层林尽染,冬夜聆听雪落无声。我暗叹: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矢志不移与随波逐流之间,他选的毅然决然。可挂印归田园,真的是他毕生所求吗?

曾几何时,面对官宦人家的纸醉金迷,晦暗官场的勾心斗角,他愤懑而失望;现如今,望着悠然飞溅的泉,倦飞知返的鸟,他满足而释然。草长莺飞之际,他已忘却仕途的不顺,却牢记世人的愿望,可身在绝境,他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只得将自己心间的光,点在纸页,落在笔尖,寄于桃花源。人生旷达如此,浮华洗尽,琴上无弦又有何妨?唯愿此生清梦,流传千古。因此落笔生花,以桃花源记为媒,泼墨挥毫,吟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在纷飞战火之中描绘桃花源,从彭泽县走向桃花源的路,他走出了自己特立独行的人生。他不仅描绘出桃花源如梦似幻的美,也让我明白: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世界,总有遗憾,总有挫折,但只有敢于放马去追逐梦想的人,才能放下那些人生桎梏。

曾几何时,面对繁重学业的紧迫压力,胸怀大志却漫无目标,我们怠倦而气馁;直到遇见鸟语花香的桃花源,遇见与世无争的陶渊明,心中积郁的块垒霎时消散如烟。尘世的喧嚣,让我们背负了太多阴影,承担了太多希冀。此时的我们,都像久在樊笼里的`鸟,梦想为心中的那片桃林,复得返自然。当现实生活已经失去了玫瑰色的光彩,那些如梦似幻的景色,早已在钢筋混凝土的“钢铁”城市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只能在梦境中去寻找玫瑰的气息和理想的家园。桃花源,它仿若火山口里的一汪新泉,残留着这个世界最后的甘甜和诗意。

晨光熹微之间,梦醒了,他一声轻叹。桃花源,虽然是梦,陶渊明,仍在那燕语莺声之间流连忘返,为世人留下了桃花源记,也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对诗意人生的期待和遐想……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然而,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仍伫立着一个洒脱不羁的背影,陶渊明。让我们紧跟他的步伐,也学他,用饱满的热情和希冀在岁月的桃林里写下密密的诗行。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3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如今令我深深向往。虽然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畅想空间……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4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5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美丽无比的地方。

人间最美是田园,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相处和谐,是一块人间的`乐土。

陶渊明的写作很艺术。开头“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给人一种身处梦境的感觉。第二段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这句话很奇妙,仿佛隔绝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一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说,桃花源距离我们并不远,只要跨过那座小山,我们都可以拥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个理想的地方。他们热情好客,看见渔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这是丰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真实可信的——“先世避秦时乱”。如果当时的人找得到这么一个地方,谁都会这么想。

尾声用真实历史人物作证,故事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浓郁。

网上有谣言说:桃花源是个鬼地方。此话怎讲?说什么桃花是避邪所用。他们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们几百年不换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烧给他们的……简直是“鬼话”连篇。

学习历史的我们知道,陶渊明当时战乱贫穷的现实很是不满,他就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至于有人觉得从秦朝到东晋,历史过去了好几百年,怎么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已经有学者指出,这只不过是陶渊明著文时的疏误,我们不必太较真。

现代人,都一窝蜂地往城里钻,城里有什么好?精神紧张白天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孰不知,人间最美是田园。你看那桃花源风景美如画,你看那田间地头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人人夸,你看那桃花源家家户户有余粮有酒喝有肉呷,你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乐呵呵……

读着《桃花源》,走进桃花源,人间最美是田园。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6

候鸟穿过地球,麦苗化作啤酒,我在春天的角度里停留,想念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我想了许久,许久。想起了美好的事情。

在战火纷飞的晋朝,陶渊明想象出了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多好: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民风淳朴,宁静安乐。在那个年代,是谁都会向往。

世外桃源真美,我也有我的桃源。

我的桃源就是如今家乡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池塘。那是我的乐园。小时候,一放学,三二成群的伙伴,就必须得到那去。池塘边,楐树随风飘扬,荷花姐姐和荷叶妹妹也在跳舞。欢笑声中,伙伴们玩起了水,你一脚我一脚溅起高高的白色浪花。小鱼儿也闲不住,摇摆着尾巴,水上水下的,似乎怎么玩也玩不够。

但就在我十岁的时候,我离开了它,来到城市。

亲爱的柳树,你还记得吗?我常常坐在你的背上,和你亲爱的.小鸟,小虫家人一起玩耍;荷叶荷花你们是我见过最美的小花小草,但我想对你们说对不起。我不应该破坏你们的美,我时常忍不住摘下你们放在家里,因为你们真的是太美了;小鱼儿们,你们还在吗?我还想和你们一起比赛游泳呢;我亲爱的伙伴们,你们还好吗?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如果我们再见面。

美丽的池塘,请你等着我。

亲爱的小伙伴,请你们想着我。

美丽的桃源,我会回来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