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教案

笔构网

2025-09-16教案

请欣赏反比例函数教案(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难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反比例函数

解析式y=kx(k为常数,k≠0)

图象形状双曲线(以原点为对称中心)

k>0位置一、三象限

增减性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k<0位置二、四象限

增减性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一支。

(1)函数图象的另一支在第几象限?试求常数m的取值范围;

(2)点都在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比较、、的大小

例2.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坐标和点B的纵坐标都是-2,

求:(1)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AOB的面积.

四、课堂练习

课本P70练习1、2题

五、课堂小结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六、课堂作业

课本P72/第5题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的含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题目条件会求对应量的值,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

3、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学习难点】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互动设计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1.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当x在其取值范围内任意取一个值时,y,则称x为,y叫x的..

2.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当时,称为正比例函数.

3.一条直线经过点(2,3)、(4,7),求该直线的解析式.

以上这种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叫:

(二)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1.如图K-3-8,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三个点A(-4,-3),B(2m,y1),C(6m,y2),其中m>0.

(1)当y1-y2=4时,求m的值;

(2)过点B,C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点D,点P在x轴上,若△PBD的面积是8,请写出点P的坐标(不需要写解答过程).

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文练习

1.下面关于反比例函数y=-3x与y=3x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其中一个函数的图象可由另一个函数的图象沿x轴或y轴翻折“复印”得到[

B.它们的图象都是轴对称图形

C.它们的图象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D.当x>0时,两个函数的函数值都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2.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在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时,可适当复习一下第11章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相关知识,这样以旧带新,相互对比,能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2)注意引导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看形式,等号左边是函数y,等号右边是一个分式,自变量x在分母上,且x的指数是1,分子是不为0的常数k;看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由于x在分母上,故取x≠0的一切实数;看函数y的取值范围,因为k≠0,且x≠0,所以函数值y也不可能为0。讲解时可对照正比例函数y=kx(k≠0),比较二者解析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k≠0)还可以写成(k≠0)或xy=k(k≠0)的形式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46页的思考题是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47页的例1是一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题,此题的目的一是要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特别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补充例1、例2都是常见的题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补充例3是一道综合题,此题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由两个函数组合而成的`新的函数关系式,有一定难度,但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引入

1.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体育课上,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那么,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见教材P47

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先设,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求出常数k,即利用了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2)(3)xy=21(4)(5)(6)(7)y=x-4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关键看上面各式能否改写成(k为常数,k≠0)的形式,这里(1)、(7)是整式,(4)的分母不是只单独含x,(6)改写后是,分子不是常数,只有(2)、(3)、(5)能写成定义的形式

例2.(补充)当m取什么值时,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分析:反比例函数(k≠0)的另一种表达式是(k≠0),后一种写法中x的次数是-1,因此m的取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m-2≠0且3-m2=-1,特别注意不要遗漏k≠0这一条件,也要防止出现3-m2=1的错误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4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

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由题意,得解得。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由于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而一次函数y=kx—k中,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0,所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

分析(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k=—2。

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所以,

点A的坐标为。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这个图象上;

例4已知函数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x≤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解得,m=—2。

(2)因为—2<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时,y最大值=;

当x=—3时,y最小值=。

所以当—3≤x≤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例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1)因为100=5xy,所以。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数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2)。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时,y的值;

(3)当x取何值时,?

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x2,y2),且x1<0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进一步巩固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从图象中获取信息,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3.通过对图象性质的研究,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让学生积极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不仅使他们记忆犹新,还能建立自信心.由学生自己思考再经过合作交流完成的数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使他们互相增进友谊.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图象,归纳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中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类推归纳概括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5.2.2A)

第二张:(记作5.2.2B)

第三张:(记作5.2.2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总结出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并讨论了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难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反比例函数

解析式y=kx(k为常数,k≠0)

图象形状双曲线(以原点为对称中心)

k>0位置一、三象限

增减性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k<0位置二、四象限

增减性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一支。

(1)函数图象的另一支在第几象限?试求常数m的取值范围;

(2)点都在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比较、、的大小

例2.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坐标和点B的纵坐标都是-2,

求:(1)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AOB的面积.

四、课堂练习

课本P70练习1、2题

五、课堂小结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六、课堂作业

课本P72/第5题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

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引例:小丽是一个近视眼,整天眼镜不离鼻子,但自己一直不理解自己的眼镜配制的原理,很是苦闷,近来她了解到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镜片的焦距为x(m)成反比例,并请教师傅了解到自己400度的近视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m,可惜她不知道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以她写不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我们大家正好学过反比例函数了,谁能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呢?

反比例函数在生活、生产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矩形中S一定,a和b之间的关系?你能举例吗?

二、例题精析

例1、见课本73页

例2、见课本74页

例3、某气球内充满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千帕)是气球体积V(米3)的反比例函数(1)写出这个函数解析式(2)当气球的体积为0.8m3时,气球的气压是多少千帕?(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4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练习课本P74练习1、2题

五、课堂小结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六、课堂作业课本P75习题9.3第1、2题

七、教学反思

更多初二数学教案,请点击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8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对“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解决问题

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情感态度

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

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活动2分析解决问题

活动3从函数的观点进一步分析规律

活动4巩固练习

活动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请学生帮助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

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追寻杠杆原理中蕴涵的.规律,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等角度挖掘

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所学,体会利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如何打开这个未开封的奶粉桶呢?—

教师提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引出利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

能否从数学角度探索杠杆原理中蕴涵的变量关系呢?

让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两个量之间具有反比例关系的例子,自然引入课题

活动2

展示问题1:

几位同学玩撬石头的游戏,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是1200牛顿和0.5米,设动力为F,动力臂为。回答下列问题:

(1)动力F与动力臂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小刚、小强、小健、小明分别选取了动力臂为为1米、1.5米、2米、3米的撬棍,你能得出他们各自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吗?从上述的运算中我们观察出什么规律?

不妨列表描点画出图象

(图象在第三象限会有吗?)

分析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

分析动力F与动力臂的关系,将撬石头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反比例函数问题。由抽象到具体,验证几个具体的数值通过验证几个数值,进行列表描点,作出图象观察规律,,进一步从图象的变化趋势上解释规律

在数学课上引用一个物理力学的实际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猎奇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活动3

从函数的观点进一步分析规律

(3)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释:开启桶盖时用长的改锥还是短的改锥?在我们使用撬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就越省力?问题

(4)受条件限制,无法得知撬石头时的阻力,小刚选择了动力臂为1.2米的撬棍,用了500牛顿的力刚好撬动;小明身体瘦小,只有300牛顿的力量,他该选择动力臂为多少的撬棍才能撬动这块大石头呢?

(5)地球重量的近似值为(即为阻力),假设阿基米德有500牛顿的力量,阻力臂为20xx千米,请你帮助阿基米德设计该用动力臂为多长的杠杆才能把地球撬动?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生活中一些问题深入挖掘动力臂与动力F又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呢?待定系数法解决函数问题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他形象地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

从函数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变量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变举一反三,函数模型未变,但两个量的角色发生变化,深入探究,体会其中的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4

展示练习

市政府计划建设一项水利工程,工程需要运送的土石方总量为米,某运输公司承办了该项工程运送土方的任务。

(1)运输公司平均每天的工作量(单位:米3/天)与完成运送任务所需的时间(单位:天)之间具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这个运输公司有100辆卡车,每天一共可运送土石方立方米,则公司完成全部运输任务需要多长时间?

(3)当公司以问题(2)中的速度工作了40天后,由于工程进度的需要,剩下的所有运输任务必须在50天内完成,公司至少需要再增加多少辆卡车才能按时完成任务?教师展示练习,学生认真审题、思考学生认真审题后自主探究学生建立了反比例函数关系后求值学生相互讨论,协作解决问题(3),请学生代表汇报他们讨论的结果,教师作适时、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提醒学生:应把较复杂的问题分解,将难点逐一击破,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创造展示他们能力和所学知识的机会可从不同角度入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审视、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6

归纳、总结

作业:教科书习题17.2第6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教师予以补充

通过小结,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系统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