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9-17教案

请欣赏《夏》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魅力,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感受文章语言描写的魅力

2、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分组分别讨论法、对比赏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在他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春天是温暖的、美丽的、温柔的、可爱的、充满生机的,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夏天,看看梁衡先生笔下的《夏》,又具有怎样的特征?(板书)

夏梁衡

二、在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请喜欢夏季的同学,给大家谈谈自己对夏天的感悟或印象。

给出句式: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是的,我们可以。

(三四个同学发言之后,总结在同学们眼里夏天具有怎样的特征。教师继续导入,那么,在作家梁衡先生笔下,他眼中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

三、朗读课文,思考夏天的特征:

1、根据课件的字词注音,校正刚才朗读中的读音问题。

2、请同学在学案上完成,夏天的特征有些什么。

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色彩是金黄的,是一个蓬蓬勃发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黄金的季节。

总结:这些特征和我们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特征有了明显的区别,我们只注意到夏日的炎热和浓绿,而作者要描写的却是田间地头、劳作者眼中的夏季。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夏天的特征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作者是借助哪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特征的呢?我们分成三个大组,分别朗读文章的第二段到第四段,并和周围的同学研究讨论,每个段落通过写了什么事物表现了夏天的什么特征。

(朗读、讨论、完成学案:我研读了文章第段,这一段通过描写了,表现了夏天的特征)

三个小组的同学发布自己的研讨成果,教师带领大家具体分析。

热烈:草木繁盛、蝉儿长鸣、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

承前启后:收获已有、希望未尽;夏正当春花求实之间

蓬蓬勃勃:棉苗、玉米、高粱、瓜秧农作物迸发的旺盛活力

紧张、急促、繁忙:农民割麦、打麦、追肥、浇水;“五月人倍忙”

课件展示具体的画面

从板书归结出的夏天的特征:

热烈、承前启后、蓬蓬勃发、紧张急促繁忙、色彩金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既有作者对夏天的热爱,更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全部齐读全文最后一段!

五、品读课文,模仿写作。

课文的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典型的景物表现了夏季的特征,而且语言描写优美而有诗意,下面请大家再次阅读,一起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手法!”

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几种夏天的典型景物、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除了分析法、换字法,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这句话,那我的表达和作者表达比较起来,作者的写法好在哪里,语言为什么比我的优美!

六、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景物描写要表现出景物的特征,语言描写要优美,那么现在请大家试着写一小段练笔,选取一些典型事物描绘出某个季节的一个特征来。(完成学案的最后一个片段练习)

《夏》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形式是聊天,内容是春天与夏天。教材具体内容有两部分:一段文字和两幅图片。一段文字说明了聊天的内容是说说自己喜欢春天或夏天的原因。两幅图片配有画外音提示部分内容,文文和龙龙的对话为举例,意思是可以这样聊天。

教材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遵循“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双向”“互动”“情境”原则,强化口语的功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了解春天与夏天的季节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与人聊天,与人沟通,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春天与夏天的季节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春季与夏季的自然风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入题。

谈话,一年级二班的红红和龙龙在一起为了春天好还是夏天好争得不可开交,龙龙说: “ 春天好,春天不太热可以放风筝,多有意思! ” 红红说: “ 还是夏天好,夏天可以穿背心、短裤、裙子,又凉快,又漂亮! ”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还是春天呢?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有趣的话题:《春与夏》(板书,读题)

(2)明确要求,指导交流。

① 将学生按不同的喜好,分为 “ 春天 ” 和 “ 夏天 ” 两个阵营,随机调整座位。(人数相对少的阵营,可以分布到讲台前就坐,制造对垒的气氛)

② 提建议:用 “ 我认为——好,因为——。 ” 或者 “ 我喜欢——,因为——。 ”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用其他的表达方式)的句式,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③ 讲规则:既然是比赛就应该有规则,请同学们自己来想想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板书:声音响亮;意思清楚)

④ 两个阵营的同学 ,自由结伴按提示交流准备,教师巡视相机激励。(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⑤ 教师引导两个阵营的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评析,以评代讲。

a.教师结合现场交流情况,扼要地提示学生从气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方面来谈自己的感受。

b.引导学生不仅可以用语言证明春(夏)天的好处,还可以采用背诵关于春天的诗,唱关于春天的歌曲,画夏天的瓜果,演游泳的乐趣等等让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3)延展性练习

我喜欢秋天,我喜欢冬天。

《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夏》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听小提琴独奏《夏夜》。

二、教学目标

聆听歌曲《夏夜》,想象该曲子描绘的夏夜之景。

三、教学重难点

能够在老师的指挥手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你们在夏天的夜晚,一抬头便会看到什么?(星星)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星星是什么样的?满天星星的夜空又是什么样的?

2、(课件出示夏夜荷塘图)

师:夏天的夜晚,美丽的荷塘边,漫天的星星映着清清的池水,宁静、美丽。(听《夏夜》)

二、拓展

1师:看歌谱,听着范唱,和老师一起律动(出示单声部歌谱。)

2、二声部教学

A师:对,刚才我们使用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形式来表现的,(出示歌谱合唱谱)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歌曲的'原唱,特别注意聆听二声部演唱。(师随音乐用指谱提示)

B师:现在老师唱第一声部,请你们唱第二声部。(师一边弹琴一边唱一声部,生在琴的引导下唱二声部)

c师:我们再来一遍,注意二声部是伴唱声部,所以音量要轻轻地,知道吗?(师生再次合作)

D师:让我们同学们分两个声部来合作演唱好吗?唱二声部的同学注意控制音量第二遍时交换角色(学生分声部跟琴演唱歌曲)。

E让我们跟伴奏来合作一次好吗?注意看好老师的指挥手势。(跟伴奏演唱一次)

三、小结

师:同学们,夏夜美不美啊?这么美丽的夏夜是谁为我们带来的呢?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好,现在下课。

《夏》教学设计 篇4

《夏》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夏》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由当代著名作家梁衡所写。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自然流畅而富有内涵,语言生动形象又极有表现力。学习这篇文章,要抓住夏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通过描绘夏天金黄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的蓬勃生长景象,来体会作者对夏的喜爱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思路】

以读带教,以读促学,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要求学习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文章语言的音乐美。

2.概括每一段的大意,理清课文思路。

3.赏析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夏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赏析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夏的赞美之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梁静茹的《宁夏》,感受夏夜的宁静、温馨的气氛,引入新课梁衡的《夏感》(解释题目)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芊芊细草主宰磅礴挑着七八片绿叶

2.补全下列四字短语。

轻飞舞细滋长

春秋实闲情逸

教法指导: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点同学上黑板展示,师纠正强调,正确后齐读巩固。

四、一读课文,读出音乐美

听音频朗读,感受《夏》语言的音乐美对称(多媒体展示)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教法指导:先让学生自己挑选一小段自由小声朗读感受,师适时引导学生听音频朗读,感受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语句的对称(多媒体展示),师读前半部分,生对后半部分,共同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五、再读课文,理出层次美

第一段:总写夏天的特点。

第二段:写夏的景色是磅礴的。

第三段:写夏的'色彩是金黄的。

第四段:写夏的旋律是紧张的。

第五段:写夏是应该赞美的。

思路:总——分——总

教法指导:先分组朗读,再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师引导归纳出每段的主要意思,理清思路,感受课文层次美。

六、三读课文,品出词句美

品味赏析文中精妙的动词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赏析)。

举例:

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赏析:“长成”一词生动的描摹了芊芊细草的形态由短变长,由疏长密的过程。而“凝成”则生动的描写了树木的色彩由浅入深,由淡变浓的过程。两个动词的使用给人以动态的美感。

技巧:分析这个动词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赏析: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通过对春天景物和夏天景物的对比来凸显夏天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春的灵秀之气酿成了夏的磅礴之势。流露出作者对夏的喜爱赞美之情。

技巧:先确定这句话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从句式、五官感受角度等方面入手),然后从内容上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多用描写了……突出……等字眼),最后可以谈谈这句话在情感上的作用(多用表达了……抒发了……这些字眼)。

教法指导:先组织学生默读课文,静思默想,细细地揣摩品味,师再举例赏析,指导赏析方法,最后小组交流做好批注进行展示。

七、布置作业

1.课外比较阅读,课后第三题。

2.仿写:冬之色为,如,如,。

3.搜集整理有关写夏的词语、短语、古诗文。

《夏》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

2、积累10个词语和1句句子。

3、正确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按要求圈划词句并完成填空。

5、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按要求圈划词句并完成填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老师叙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

2、学生交流自己知道和了解的节日。

3、老师叙述:大家讲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立夏节到了》。

二、示题 读题 质疑

1、出示课题:《立夏节到了》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

(立夏节是在什么季节到来的?

立夏节到了,人们都会干些什么?

人们喜欢立夏节的到来吗?)

三、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1、根据拼音学习生字新词

义:锅灶(通过看图片让学生了解)

习俗:习惯和风俗

德高望重:道德高,名望重

2、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3、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四、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释疑

1、在多彩的季节里,立夏节到了:梅子青枇杷黄樱桃红

(有声有色) 布谷鸟唱杜鹃花红

练习:照样子写:桃红 ______ ______

2、立夏节到了,一派热闹的.景象:物:大米 春笋 韭菜 茶叶蛋

人:孩子们 大汉 长辈

风俗:吃百家饭 称人

练习:a:照样子写:雪白的大米

______ ______

b:照样子写句子:小姑娘摘着肥大的豆荚。

(谁 干什么)

——————————————

3、整篇文章流露出人们的一种欣喜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节(最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到了)

五、小结

六、拓展练习

1、读补充文章《腊八粥》作者:沈从文

2、在众多的传统节日里,选一个自己最爱的,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板书设计:

43 立夏节到了

吃百家饭立夏蛋称人

《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有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但是夏天,好像总是寂寞的时候多,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夏的诗文。

的确,历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踏着夏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二、检查预习

读“读一读写一写”:强调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三、初读课文,感知结构美

1、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①、找出作者描写夏天特点的关键词。

②、阅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思考,发言,明确:

(紧张、热烈、急促。自然景物、色彩、旋律。热爱自然,赞美劳动人民。

总——分——总。)

四、再读课文,感受夏之美

1、精读2———4段,思考:

①画出第二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②找出第三段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③说说第四段写了农民哪些活动?让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

2、讨论,明确:

(炎热或者火热;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割麦子,打麦子,半夜听风观云,给秋苗追肥浇水,《悯农》)

五、三读课文,欣赏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着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体会优美语句中重要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

1、请同学们默读2、3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写得美打动你的心的句子,用下面的句式说一段话。

“我欣赏的佳句是,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①方法提示:也可以从用词之美或句式之美来赏析

②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示例、

比喻句范例: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③“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公路上的汽车”比喻“舰船”,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麦浪比喻海浪,写出麦子之多,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范例:

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分析关键字词在句子中有何作用

A、“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挑”“举”“匍匐”三个动词分别写出了农作物怎样的情形?)

分析:三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

“挑”让读者感觉到棉苗的顽强;“举”字让读者感到了高粱玉米的欢悦;“匍匐”让读者感受到瓜秧爬行延伸的样子。

B、“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烘烤”能替换成“照射”吗?)

分析:“烘烤”使人感到夏天“火红的太阳”的温度特别高。而“照射”是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出夏日的特点

2、仿写句子。体会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例句,仿照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六、总结。

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七、作业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仿照下面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