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9-17教案

请欣赏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⒈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⒉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⒊学会六个生字,认读四个生字,积累叠句。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课件;槐花图;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了解槐树、槐花。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噼噼啪啪摇摇晃晃匆匆忙忙犹犹豫豫

甜丝丝香喷喷白茫茫绿油油美滋滋清凌凌

一、出示槐花图片及诗句,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

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摘抄好词佳句。

五、听读文章《纸船印象》

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2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槐乡的孩子》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懂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抓人物的动作、细致描写的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劳动是快乐的。

难点:学习作者抓人物的动作、细致描写的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快乐。下面让我们走进第四课《槐乡的孩子》,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板书课题)

2、观察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课题4前面加了“*”。

3、(出示课件)“*”这是什么意思呢?(这种符号表示是略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课题入手,有意识的让学生去发现这篇文章与以往所学文章的不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初读感悟

1、根据提示语,归纳学习要求:(出示课件)

①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边读边画,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③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2、集体汇报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快乐,再进行同桌交流。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接着允许他们去交流自己的想法,从中享受学习的愉悦。

三、重点赏读

1、同学们,槐乡的孩子以采摘槐米而快乐。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去看看那快乐的劳动场景。学习作者抓动词、细描写的方法。

(出示句子):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2)指名展示读、齐读。

2、同学们这段话作者抓住了男孩和女孩两个人物,具体描写了劳动的场景,那男孩干什么?女孩又干什么呢?

(1)(出示课件)指名读描写男孩的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动笔画出描写男孩动作的字词。

a、生回答,师板书:

抓动词:

男孩

爬——削——(槐米落)

b、指导朗读。

c、小结:这段话抓住了男孩削槐米的连贯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2)(出示课件)男孩子是负责削槐米的,那女孩是干什么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描写女孩的句子。

a、自由朗读描写女孩的这段话,看看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象到的?

b、学生汇报:

女孩

有的.......(捡)辫子像翅膀

有的......(塞)头像小鸭子

c、学生带着动作读。

3、小结:作者运用有的.....有的......句式,写出了不同女孩的动作,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劳动场景写得生动、具体。

4、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句,学生在品读中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会了“抓动词、细描写”的方法,感受文字的'美,深化习作特点。

四、牛刀小试

看到槐乡的孩子这快乐的劳动场景,中秋节这天我也体验了一次掰玉米的快乐。而且还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这个片段运用了什么方法细致描写的呢?

例文:掰玉米

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八月十五这天,吃过午饭,我和家人去地里掰玉米。我左手抓起玉米棒子和茎秆的连接处,右手攥住玉米棒子使劲往下拽。只听啪的一声,一个胖胖的玉米棒子就被我掰了下来,随手一扔玉米棒子就像跳舞一样蹦到口袋里。而那些卸了包袱的玉米秆则在我的身后轻松地摇晃着,像是在给玉米告别。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老师的下水文,让学生亲眼见证了习作方法的实践运用。不仅让学生对学到的方法加深了印象,而且起到了带头示范的作用。

五、学以致用

出示图片:(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做值日、掰玉米、摘苹果、葡萄、打枣子等等)

同学们图片中的场景是不是勾起了你美好的回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抓动词、细描写”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吧!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只有知行合一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附学生片段:

摘苹果

星期六下午,妈妈领着我和妹妹去果园摘苹果。妈妈负责摘,由于果子长得太高,妈妈搬来一个梯子,爬上去,她一手扶着梯子,一手抓住一个大苹果,往上一撅,苹果就下来了。我在树下也使出了浑身的力气,纵身一跳,伸手一拽,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就被我摘下来了。妹妹负责放苹果,每放一个她都高兴的跳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一上一下。

捉蝴蝶

我在院子里的月季花上看见了一只美丽的蝴蝶,想抓住它。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把手一伸,蝴蝶被我拢住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心里乐开了花。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此,课堂上我还是扶多放少。但就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敢大胆取舍,力求让学生一课一得,扎实有效,围绕提示语“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为导线,先放手让学生找“槐乡孩子的快乐”,接着合作交流,然后重点品读孩子们劳动场景的部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作者“抓动词、细描写”的写作方法。最后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描写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为了让学生亲眼见证习作方法的实践运用,我先让学生读一读我课前写得一个小片段,从而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整堂课思路清晰,一以贯之,学生学有所得。

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

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都是被糖水灌着长大的,不懂劳动的辛苦。通过本文学习,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时的快乐和喜悦。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策略: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前面有个﹡。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学习提示,明确学习提示的作用,以及要求。学习略读课文,可以借助前面的学习提示来学习。

2.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合作朗读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4.再读课文,尽量读准读通。

5.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6.随机出示课文第一段,感受槐乡孩子与槐树的亲密关系。

7.谈谈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学习提示的`第一个要求)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2.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浸在槐花、槐米的香气里的?联系课文第二段的重点词句说。

槐乡的槐花是美丽的。(八月,槐树打了话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

槐乡的槐米是宝贵的。(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

3.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课文三四段

1.你觉得槐乡的孩子怎样?你从课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

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

(4)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

2.那他们又是怎样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

3.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5.同桌合作朗读,练习后比赛。师生共同。

五、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4.引导小结: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反馈练习

一、照例句写两个句子

例1: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斩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勤劳懂事

槐乡的孩子可爱吃苦耐劳

以苦为乐

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2、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槐乡孩子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文字,走近这群孩子,走近他们的生活。

2、我们先来欣赏欣赏他们的最爱吧!(欣赏有槐花的槐树图片。)

3、生自由说感受。

4、能够和这槐树朝夕相处,孩子们一定感到非常……(快乐。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受槐树

1、课文是怎样描写槐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描写槐树的句子划出来。(课文第二自然段。)

2、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3、从句子中,你发现了槐树的什么特点?

4、如此可爱的槐树,一定要好好读读,自己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5、指生读。

6、师生减词对比读。

7、师:香味虽淡,却沁人心脾,飘到你的……

8、女生读句子。

9、师:这清香淡淡的,槐乡的孩子闻到了吗?真的闻到了吗?一定闻到了吗?

师:是的,他们闻到了。清晨,当孩子们推开家门,首先窜入眼帘,问候他们的是那一棵棵槐树;当他们在运动场上跑得大汗淋漓时,给他们遮住炎炎烈日的也是那一棵棵槐树;那么,当他们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槐树也和他们相伴相依呢?

课件:

当……,……。

10、槐树时刻陪伴着他们,给孩子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温暖……)

11、槐树除了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什么?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谁知道了?

生:学费、希望。

师:此时此刻,提供他们学费的槐树在孩子们的眼中心中,仅仅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植物吗?他已经成了孩子们的──。(指生答)(板书:亲人)

三、再读课文,体会槐乡孩子们纯真的友谊

1、那八月里,孩子们都在干什么呢?请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板书)

(生自由读课文。)

2、同桌相互读读你划的句子,并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读找到的句子。)

⑴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去了。

⑵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①指几名男生读,生评。

②动作是怎样的?可以说一说。

③热吗?女孩们,带毛巾凉水了吗?准备怎么做?

④请生说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削槐米?(生答)

那槐乡的孩子们又是带着什么心情削呢?(快乐)

为什么那么快乐?

⑤男生齐读。

⑶师:这时,女孩在干嘛?

课件: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女生读。

男女合作读,男女生分别读写男女孩的句子,可以加上动作。

师:因为槐树,男孩女孩们团结协作,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槐树让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4、师:在树上树下,孩子们还会干什么呢?

5、缕缕炊烟升起的时候,孩子们要回家了,文中有一个词形容他们回家的样子。

(满载而归,出示这个句子。)

师:究竟载着什么呢?

6、师:是呀,槐乡的孩子尽管住不上城市孩子住的高楼大厦,吃不到美味的汉堡包,但他们却是──

四、悟情拓展

师:槐树本是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植物,但因为有了一群爱他们的槐乡孩子,这种普通的植物有了无穷的生命力。其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当你笑着看花,花也含情;当你笑着看水,水也含笑。今天,让我们深情地看看槐乡、看看槐树、看看槐乡的孩子们,写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诗。当然,如果你想写其他的事物,也可以。

(生自由创作。)

(指生读,评。)

五、小结

看,当你用含情的眼睛去打量这个世界,用感恩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哪怕一棵无心的槐树也变成有情之物。让我们心中充满爱,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快乐。

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5

开学马上就满两周了。我和新班级的新学生也接触了快两周了。这期间,我和学生一直在磨合,让他们适应我的教学方法,也让我适应他们的学习习惯。

今天学习《槐乡的孩子》一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

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呵呵,上面两段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原话。)

昨天布置他们预习了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今天早自习批改预习作业时,发现很多同学不懂其中的词语:槐乡、花苞、米粒、缕缕炊烟、满载而归等。也有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讨论价值,如:作者为什么要写“天多热”?

不论他们提的问题怎样,他们能提问了,我很欣慰。

下面是几个自认为还好的教学环节:

★理解“槐乡”。

1、“槐”字怎么写?槐是一种树,就是槐树。种满槐树的地方,我们可以称之为槐乡。专门种植橘子的地方,我们可以称之为橘乡。还有果乡,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等。(这样一拓展,学生的兴趣就来了。)

2、怎么来理解槐乡的槐树多呢?

我引导:孩子们的房前屋后种的是(槐树)。出门,大街两旁种的也是(槐树)。走进校园,操场两侧长满了(槐树)。远处,也是满山的(槐树)。所以说,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槐乡的孩子,靠着槐树上的槐米来换回学费。他们是多么(懂事)啊!

这样的形式,就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呢?

★体会槐乡孩子的勤劳。

1、八月,天多热。槐乡的孩子都做些什么呢?自读课文,找出写槐乡孩子的句子,用“xxxxx ”画出相关的句子。

2、比较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劳动。

男孩:爬x 削

女孩:捡(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

塞(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不论男孩女孩,都是那么勤劳。他们为学费而辛勤劳动着,顾不上八月的炎热。

★体会“快乐”。

出示小练笔:

快乐在哪里

快乐在哪里?

她不在xxxxxxxxxxxxxxx ,她不在xxxxxxxxxxxxxxx 。

她在xxxxxxxxxxxxxxx ,她在xxxxxxxxxxxxxxx ,她在xxxxxxxxxxxxxxx ,她在xxxxxxxxxxxxxxx 。

啊,快乐,她就在xxxxxxxxxxxxxxx !

班上张禾昕同学的脑子转得超快,马上来了一首:

快乐在哪里?

她不在悲伤中x ,她不在玩耍中x 。

她在 勤劳中xxxxxxxx ,她在 认真中xxxxxxxx ,她在 努力中xxxxxxxx ,她在 奋斗中xxxxxxx 。

啊,快乐,她就在辛勤的劳动中x !

看看他写的诗,是不是很有意味呢!

最后,我和孩子们就在张禾昕的有节奏的朗读中,在大家手手相拍的快乐中,结束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呵呵,这是我两周来上得最过瘾的一课。自我感觉良好!

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引导孩子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让孩子通过阅读,体会一些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若有新词句,应给予适当指导或讨论来解决。

学习准备

学生收集并回忆自己所从事过的劳动,比如公益劳动,在家里帮助家长做事。生字卡(做好提前预习生字)将课文读通顺等等预习工作。幻灯片(从事各种劳动的图片)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发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今天将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你们有谁知道,什么是略读课文呢?

生:老师,我想略读课文应该就是简单的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的讨论很有意思,说的很有道理,所谓略读课文就是将一篇文章简略地、无须细致推敲的略读,能读懂课文的`大致内容即可。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篇略读课文《槐树的孩子》板书课题,重点出示生字“槐”,读课题。

师:见过槐树吗?谁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下?

2、读了课题,你们想从课文里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槐乡的孩子平时都爱干些什么?

师:好,就顺着你们自己的思索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自读课文

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

2、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知道了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儿,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从课文哪些描述中知道?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1、请生当小老师,巩固生字、字音。

2、你们喜欢槐乡的孩子们吗?说一说槐乡的孩子可爱之处。

归纳:

⑴ 勤劳懂事儿。

⑵ 吃苦耐劳。

⑶ 以苦为乐。

3、论不懂之处,预测:槐树,槐米(幻灯片图片理解)形象直观。耷拉着,炊烟。

四、读全文

去体会一下孩子们的可爱!先自读或同位齐读。你认为可爱的地方?

再齐读。

五、课外拓展

说一说,你平时进行了哪些劳动(活动),怎样做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无论是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在学习时我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收集生活中的信息。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口语训练和练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引导孩子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让孩子通过阅读,体会一些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若有新词句,应给予适当指导或讨论来解决。

学习准备

学生收集并回忆自己所从事过的劳动,比如公益劳动,在家里帮助家长做事。生字卡(做好提前预习生字)将课文读通顺等等预习工作。幻灯片(从事各种劳动的图片)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发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今天将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你们有谁知道,什么是略读课文呢?

生:老师,我想略读课文应该就是简单的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的讨论很有意思,说的`很有道理,所谓略读课文就是将一篇文章简略地、无须细致推敲的略读,能读懂课文的大致内容即可。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篇略读课文《槐树的孩子》板书课题,重点出示生字“槐”,读课题。

师:见过槐树吗?谁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下?

2、读了课题,你们想从课文里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槐乡的孩子平时都爱干些什么?

师:好,就顺着你们自己的思索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自读课文

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

2、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知道了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儿,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从课文哪些描述中知道?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1、请生当小老师,巩固生字、字音。

2、你们喜欢槐乡的孩子们吗?说一说槐乡的孩子可爱之处。

归纳:

⑴ 勤劳懂事儿。

⑵ 吃苦耐劳。

⑶ 以苦为乐。

3、论不懂之处,预测:槐树,槐米(幻灯片图片理解)形象直观。耷拉着,炊烟。

四、读全文

去体会一下孩子们的可爱!先自读或同位齐读。你认为可爱的地方?

再齐读。

五、课外拓展

说一说,你平时进行了哪些劳动(活动),怎样做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无论是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在学习时我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收集生活中的信息。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口语训练和练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欢快。

2、读懂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自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有没有尝过快乐的滋味?是在什么情况下品尝到的?(学生畅所欲言)也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渎,初步感知

1、生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注音多读几遍,遇到长句多读几遍。

2、指名读自然段,师生正音评价。

3、再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借助细读,重点感悟

1、理解2自然段: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用处?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⑶指导朗读。

2、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⑴八月份,天气很热,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炎热夏天吗?

⑵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来描写这种情景的?

⑶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槐乡的孩子是怎么去割槐花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熟读积累,总结提升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先自渎几遍,再与同桌合作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2、谈感受: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五、课后延伸

1、摘录佳词美句。

2、把自己参加过的劳动过程与感受写下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