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理想》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教学设计 篇1
目标
方法
手段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1、先叫学生标出段数,12段。(2分钟)
2、检查预习作业。(10分钟)
“拿出堂上练习本”请3位同学上黑板注音,加分,并要求其他学生在课文找出并注音。翻到第29页,把生字朗读一遍。
3、听课文录音。要求:认真听,注意语调。(5分钟)
4、先端正坐姿。学生朗读课文,先读1-3段。(3分钟)
5、串讲1-3段(15分钟):
来,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梳理1-3段的意思。教师先读一遍第一段,“这里运用了修辞手法了吗?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然后板书。
板书:另附纸。
第二段,同学们先读一遍。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前面一句的“温饱”是后面一句的开头呀?有同学知道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吗?”然后板书。
第三段,同学们先读一遍。“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
放映第四页幻灯片。“1-3段分别用什么形象比喻理想?”
布置作业:
1、星期五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完成的同学回去完成;完成的同学可以补充一下作业,使作业更加完整。
2、练习册、抄生字。
第二课时:
1、回顾板书内容。(2分钟)
2、学生朗读4-7段。(3分钟)
3、串讲4-7段。(12分钟)
第四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解析一下后两句。(但是理想有时候是海天相接的那条弯弯的线,我们只能远远地看见,而靠近不了,这里不是说理想不能实现,而是说理想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然后板书。
第五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
第六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最后两句怎么理解?好,我们看完第七段再来分析。”
第七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好,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获得是什么?收获是什么?”播幻灯片第5页。
4、串讲8-11段。(10分钟)
第八段:“前2句,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幸,但是理想的信念又使这些不幸者重新找到希望和出路。大写的人是指什么?是指伟大的人。所以这里说了理想可以让平凡的人变得伟大。”然后板书。
第九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理想让罪人、浪子重新做人。”板书。
第10、11段:学生先朗读一遍。“理想有可能被玷污、人们甚至会失去理想。失去理想之后,英雄会退化成庸人,庸人失去理想之后只能一辈子忙忙碌碌、平平淡淡又无所作为。所以这2段告诫人们要坚守理想。”板书。
5、串讲12段。(5分钟)
先朗读一遍“一二句说明了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也就是说人们树立了理想,并为之奋斗,最终理想会变成美好的现实。最后2句描写了光辉的前景,鼓励我们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6、放映第6张幻灯片。(5分钟)
“同学们在第一段的末尾写上分段符号,如此类推。”“抄完笔记,请听老师说一说老师的理想,老师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06年的时候就确立了当老师的理想,我凭着这个理想,考上了大学。我认为教师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现在老师也在努力地当好一个老师。这就是老师理想的故事。心里一直想着这个目标,并做出符合这个目标的行为,你的理想最终会实现的。”
布置作业:
1、练习册2、预习第七课《短文两篇》,抄生字,抄课文注释的四字词语及解析。3、收堂上练习本。
若时间有多,就讲堂上练习本上的三、四题。放映幻灯片。或放映幻灯片第七页(比较阅读)。
《理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去春又来,又是一年春柳绿。看,蓝天上那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嬉戏,引动许多的人仰望天空。每逢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风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老师,继续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
二、交待学习任务:
复习: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身残志坚;乐观幽默。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
三、学习第三件事(表现刘老师热爱、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
出示:轻声朗读5—6,抓住刘老师言行神态去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
“极好”(讲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男、女、分读)
关心学生:
(1)他便静静……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学生读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或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他就吃了一惊的瞪大眼睛,关切……细声“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补助点头。
(3)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更深切的看见这可敬的刘老师。
(4)喜欢哪种情况就读哪种情况。
(5)投影:(老师边说边投影)
①这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你们读读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呢?)
②填写:
(提问同学的、关心同学的)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想起来,(关心鼓励同学的'样子)依旧那么清晰、亲切。
过渡:刘老师的课及对学生的态度,虽然事隔三十年,却使我已经……亲切(生齐读)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四、学习第四件事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
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1)放风筝
(2)故意撒手,对命运的抗争,对困难的挑战,他觉得自豪、幸福、生命的力量是什么?(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过渡: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时我深深感动。
五、处理11、12自然段:
1、想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六、总结
我们认识了一位可爱、可敬的刘老师。让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带着对刘老师无限的爱戴与思念。其读最后一段。
《理想》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描述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轧出不同样式的风筝,并将这些风筝放上蔚蓝的天空,让风筝带着自己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课文语言优美,层次分明,配有多彩的画面。
教学目的:
1、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多种识字方法识字,从而读准字音,认清字型。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与“小伙伴”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3、结合课文体会“理想的翅膀”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教学重点:
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对理想的憧憬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课题“理想的翅膀”的含义。
学情分析:
放风筝学生非常熟悉,在家长的带领下几乎都放过风筝,因此这篇课文设计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定很高,同时在三年级上学期进行开放式教学,学生面对课文能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学习热情高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导课
1出示课件:播放春天里,满天飞舞的风筝
请你描述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对于春天放风筝极为熟悉,上课伊始展示满天的风筝,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描述放风筝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
2结合学生的描述,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从而启发学生想象更丰富,语言更丰富。
3相机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又可能提出:“理想的翅膀”指什么?理想怎么会插上翅膀〉?(有疑问就提出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一下通过读课文,你能不能说一说理想的翅膀指什么?
2为了将课文读的正确流利,我们先来巩固一下生字词语吧。
先让学生说说读课文时哪些生字词语有困难,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然后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起到加强巩固的作用。
3分段指读课文,其他的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一方面反馈学生是否读准字音,一方面让学生带问题读书,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总结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品读欣赏
1默读课文3——6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描述了我和小伙伴的风筝是怎样的及我们各自的理想,放手让学生默读思考,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这一部分中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请你找出来多读几遍,抓住重点的句子词语,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喜欢的原因。
让学生自由选择,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感悟,顺应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需求,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从而将课文读出感情。(例如第五自然段可以抓住风铃,想象风筝上挂着两排风铃,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不时发出悦耳的声音,确实令人神往。而且因为这美妙的声音将鸽子也引来了,这是一幅多美的景致啊。运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会风筝高高飞起的美好意境。)同时在读书方式上,力求形式多样。如借助评价引导学生读,比赛读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掀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课堂效果。
3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
4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像风筝在天空中飞翔的情景,读出对未来的憧憬。
四拓展延伸
1谈理想:这么多风筝带着我和小伙伴的理想越飞越高,那么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呢?
学生谈自己想放的风筝时,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像课文中那样描述,激发学生对实现理想的向往和憧憬。
2背古诗:出示“语文天地”中的古诗《村居》
学生读一读,大体说一说意思,然后背一背。
五作业设计
1背诵《村居》
2写一段话: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
板书设计:
理想的翅膀
风筝——越飞越高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舞”“翩”“棒”的正确字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指名有感情读课文。
指名把自己所写的小片段读给大家听听。
大家评议推选出好的作品展览。
二识记生字
出示本课生字
指名读一读
1给学生规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生字。
2小组检查记生字的情况。
3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指导范写重点指导:
“舞”中间四条竖
“薇”下半部分中间横不要丢掉
“棒”与“捧”区别
4书写生字
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
四划出本课中的好词好句
五练习:
插入“语文天地”第二题
出示大写字母
指名读一读
写出相应的小写字母
五作业
1每个生字抄写两遍,组一个词语。
2将划出的好词好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课后记:
《理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3、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课题的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视屏导入。
播放《又是一年三月三》
(二)、激趣揭题。
1、有一群孩子他们把自己的理想画在了风筝上,是什么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风筝相关的新课文:随老师板书书空课题,齐读课题2遍。
2、质疑(看到课题你脑海里有什么小问号?)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全班齐读。
二、预习检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解决三个问题)
1、这篇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2、新词检测。(课件出示新词指名读、男女分组赛读、齐读 。)
3、学做小老师教本课生字。(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小老师教读拼音并且组词指导易写错的地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图文结合,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2、逐人物填写表格,找出相应的段落并且指导朗读。
3、出示相对应的风筝图片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
四、品读课文,体会文意。
1、解决学生刚开始提出的问题,顺势解决课文1、2自然段。
⑴、理想的翅膀到底是什么?(因为这些风筝代表着“我们”的理想,它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让“我们”的理想飞上天空,越飞越高的风筝,就是“我们”理想的翅膀。放飞风筝的同时也放飞了小朋友的理想。)
(2)、为什么小伙伴们放的风筝不一样?
2、指导朗读
3、谈理想:文中“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代表他们各自理想的风筝,那么你们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呢?
仿句
我的风筝像一顶水兵帽,后面还飘着两根飘带,因为我长大想当海军。
我的风筝像( ),因为( )。
五、拓展学习
(一)、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学生齐读。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
——雨果
六、作业布置
画一画自己理想的风筝。
七、课堂小结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小朋友们的理想,老师也知道了大家的理想,这一个个美好的理想谱成了一曲最动人的乐章,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放飞自己理想的风筝,载着同学们的理想飞向美好的明天,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共同祝愿大家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理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字斟句酌,细心研读种种哲言睿语。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阐述、赞美理想的熏陶感染中,净化灵魂,提高人生境界。
2、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
3、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理想”两个字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并且从小到大老师一直会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现在,我们暂且不讨论大家的理想是什么,一起来用这个词造个句。
师:理想是种子,让贫瘠的心田变成绿洲。
理想是船浆,荡起驶向彼岸的生命之舟。
理想是翅膀,承载起翱翔于蓝天的力量。
现在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发挥想象,每人造一个句子。
生: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把这些句子连接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名诗人了。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王家新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流沙河的一首关于理想的诗,看看诗人笔下的理想有着怎样深厚的含义,看看这两首诗是否有某些相通之处。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听一段范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范读,划分诗句朗读节奏,也可轻轻地跟着默读。
二、朗读
1、师播放音频文件范读
2、再次播放范读,生跟读一遍
师:下面我再将范读播放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其中的语调、音律和词语的轻重缓急,自己轻声地跟着朗读一遍,体会诗中的情感和韵味。
(生有感情地跟读)
3、正音、正字。
师:将书P29的`字词齐读3遍
4、自读
师:好的,刚才已经听了两遍范读,前几个星期我们已经反复地强调过,朗读要根据文中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来调整语气和节奏。在这首诗中,共有12个小节,根据内容和情感的转换,我们要注意对朗读语气作这样的把握:第1小节,明朗坚定的语气,2~7小节,悲壮沉思的语气,8~11小节,劝告警醒的语气,12小节,欢快奋发的语气。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训练,揣摩这些语气的不同。
5、分小组朗读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读选拔赛,每组读3小节,其他三组做评委,对朗读的这一组做出点评,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6、各小组作朗读点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比赛,同学们的朗读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了,很好。我们反复强调,语文,尤其是诗歌,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读,背诵,才能逐步理解诗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具体来探讨每一小节的诗句。
三、精读研讨
1、品读第1节
师:这是一首哲理诗,现在再将第1小节的诗齐读一遍,四人小组讨论、思考:
a)这一小节的四句诗有什么特点?
b)这一小节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c)“路”、“黎明”指的分别是什么?
生:第一节诗句之间好象是一个连环套,一句扣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
师:对了,在这一小节中,下一句诗的开头就是上一句结尾的词。这种“以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叫做“顶针”,又叫“顶真”。我们还可以形象地称作“蝉联”、“接龙”、“连环套”等。那么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呢?
生:使得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气势连贯。
师:很好,今天我们又学了一种新的修辞手法。那么在这一小节中,诗人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用了4个比喻,分别把理想比作“石”、“火”、“灯”、“路”。
师:很好,这里运用了4个比喻,使“理想”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那么,这里的“路”和“黎明”又分别指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路”指人生前进的方向,“黎明”指理想境界。
师:很好,把这个意义加进去,诗句就变成了“理想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引你走到理想世界。”这里用了四个比喻,重点放在后两句,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这一小节起到一个总领全诗的作用,总说理想的意义。下面几个小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想的意义作出诠释。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讨
1、品读2~7
师:上节课,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读比赛,这节课上,我们要举行一个诗歌评论会,请同学们再次展开讨论,说说你们最喜欢哪句诗,或者哪一小节的诗,为什么,好处体现在哪里?每位同学做一个小小诗歌评论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
生:
明确:
①第2节: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理想。
理想具有时代性、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也运用顶针,从生活状况、社会秩序两个角度说。)
②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珍珠链”:把理想比作珍珠,从古到今,人类的理想有如串起来的珍珠链。
“脊梁骨”:一代一代人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③第4节:重点在后两句,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艰巨性和长期性。
罗盘,导引方向——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船舶,载你远航——理想必然能够实现
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④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
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人乐观
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人充满斗志
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人充满活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⑤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奋斗,往往要牺牲个人利益
理想应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黄金梦”
牺牲:黄金梦的破碎,个人利益;
获得:自私心得到洗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
⑥第7节: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反对,从而使奋斗者陷入寂寥的境地。
寂寥里的欢笑——享受斗争的欢乐
欢笑里的酸辛——遭人误解、反对
第三课时
一、精读探讨
1、品读8~11小节
师:后面几个小节的诗句较难理解,我给每个小节设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只要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a)第8节中“大写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b)第9节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说明了理想具有什么作用?
c)第10节中,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理想被“玷污”或“扒窃”,“考验”指什么?
d)第11节中,为什么说英雄“可厌”、庸人“可笑”?
明确:
a)大写的人——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b)比喻,理想能让罪人恢复正常人的灵魂,引导浪子走回正轨,理想的教育引导作用。
c)“十年”间,共产主义理想被玷污,共产主义信念被动摇(扒窃),考验你是否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定不移。
d)英雄夸耀当年,不再立新功,躺在功名簿上争名夺利,因此可厌;庸人不愿意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因此可笑。
二、品读第12节
师:“理想开花”、“理想抽芽”比喻的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生:今天的理想之花,结出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长成明天的浓荫。
师:很好,概括起来,也就是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为之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结句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照应开头?形容的是怎样的一片景象?
生: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好时代。
师:很好,以这样的诗句做结,诗人是在鼓舞我们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
下面,我们将这首诗的脉络再做一次梳理。
板书:
(1)总说理想的意义
(2~3)理想的历史意义
(4~7)理想的人格意义
(8~11)理想的人生意义
(12)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全诗赞扬理想的意义,鼓舞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并为之奋斗
三、练习研讨
师: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3)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四、作业布置
1、模仿第一段,写一段诗句,以爱心、亲情、生活、追求等为客体。
2、同步练
《理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法: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范读:由教师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展示课件)
理想的意义(1)
理想的历史意义(2、3)
理想的人格意义(4、5、6、)
理想的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3.研讨与赏析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作业: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理想》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前两部分学习中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理想篇中的三首古诗,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通过对理想篇的解读,进一步认识、了解、亲近李白,追寻李白的傲骨与精神,理解他“大鹏一日同风起”的人生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追寻李白的足迹,体会他蕴涵在作品中的傲骨与人生抱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寄情山水的李白飘然若仙,情牵友人的李白愁心膺月。那一生以大鹏自喻的李白,又有着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二、自读古诗,扫清障碍。
读正确流利。
指名朗读。(师生相机正音)
三、借助资料、注释理解诗意。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以及课文中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3、全班交流。
A、《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传说中的鹏鸟。扶摇,由下而上的旋风。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
“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包括李邕,殊调:发表不同常人的言论。
丈夫:对成年男子的尊称,这里是称李邕。年少:李白自称。
B、《秋浦歌》
“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C、《行路难》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佳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经封山。象吕尚垂钓,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四、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如果说在山水篇与友情篇所选的诗歌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浪漫而重情的李白,那么在理想篇部分的这几首古诗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预设点:
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个自信进取的李白。
李白用来自喻的大鹏,非仅《庄子》中逍遥以自适的大鹏,更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之诗所以惊动千古者亦在此。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一个气度不凡的李白。
权贵们见我和他们政见不同,与他们唱反调,对我的豪言壮语,往往报以嘲讽讥笑。李白与众不同,冷笑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因而他予以反击。直抒其事,气度不凡。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个怨愤和抑郁的李白。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教师相机引导,介绍背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个内心的苦闷抑郁的李白。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倔强、自信的李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李白。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小结。
通过三个篇章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李白有了更深的了解,能说一说李白给你的印象吗?你更喜欢哪个李白?通过学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试着体会李白在坎坷和磨砺中愈挫愈坚的执着理想,感受他作品中剑魂月影的独特魅力。为阅读链接做准备。
《理想》教学设计 篇8
【总体构思】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又根据过去初中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铺开。《理想》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习惯养成教育定位于:
1、继续学习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强化第一单元已培养的习惯:作笔记;作勾画;质疑。
这里习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指标是:有具体的方法;有强烈的`意识;有行动。
由于本诗的内容形散,又基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诗文内容的水平可深可浅,因而学习的重点舍弃了整体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关键是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点,学习才落实,因此大胆设想:在学生对诗充分感知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感知情况自己选择或先质疑或先说自己有感受有体会的诗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90%选择先质疑),在质疑和体悟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与导向。其附着的教学内容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富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通过仿第一诗节造比喻句理想
是,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如下导向准备】
1、有理想才能有作为;为了实现理想,要有牺牲的准备,比如牺牲一定的玩耍时间。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弃什么。
2、通过对忠厚者常遭不幸诗句的探讨,培养学生敢于怀疑。
【教学板块】
一、导入
(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近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
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二、充分感知
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
(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
三、质疑
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
1、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2、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四、通过诵读感受品位诗文
1、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2、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3、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
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
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
3、教学生学会倾听;
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五、积累
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
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六、作业
1、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2、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