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 ? 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
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
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学古诗诗意
(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
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
3、介绍古诗背景
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
(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六、小结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以质疑、释疑为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
(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
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感知,朗诵诗歌。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
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古琴:阳关三叠)
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5、试背。
三、感悟古诗,了解环境:
1、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送别图”,请读前两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先想一想,同桌说,指名说。
2)什么样的一幅画面?什么样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导朗读)
3)客舍旁边还有别的事物,为什么单单只写柳树呢?
2、相关古诗链接,引出相关的送别诗,来体会其中的送别之意。
1)出示古诗: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解析“柳”与“留”谐音,感受其中隐含的挽留之意。(指导朗读:把对友人的挽留之情融入其中。)
四、感受情感,体会意境:
1、过渡:作者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读后两句)
2、引读:
作者做了什么事?(劝酒)劝了一杯吗?(很多杯)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更)
3、点拨:
“君”字的理解: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用在这里表现对友人的尊敬。
王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劝酒呢?(其一,从“酒”和“久”的谐音入手,体会作者的挽留之意,希望相处的再长久一些;其二从“故人”入手,来理解怎样的朋友,体会知心、挚友、情深意重。)
4、补充:其实,作者如此为朋友劝酒,还在于他去的地方,(出示课件),了解“安西”,体会路途的艰辛。
5、补白: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再也忍不住了,他说“元二兄,”进行补充说话练习。
6、品味:“不舍”
多少离别,多少牵挂,都化作了一句话,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们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板书:依依不舍)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指导朗读: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和王维一起,再送他一程吧。
2、简介过渡:或许此次一别,还有可能相会;或许此次一别,将成永别,让我们一起来铭记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齐读)
3、引入《阳关三叠》,欣赏,再读,背诵。
4、课外拓展:读其他离别诗。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诗意。
2、通过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体会渭城景的美,了解借景抒情表达方式。
3、学习品味古诗语言,感知“雨”、“柳”在诗中的特殊情味,了解诗的意象,体味古诗的文化意蕴。
4、通过“更”字、品景、品酒、品地点等,进行质疑、想象、情境诵读、补充材料、对比朗读,体验出诗人离别时的伤感,感悟朋友间的深情。
重难点:
感知“雨”、“柳”在诗中的特殊情味,了解诗的意象,体味古诗的文化意蕴。感悟朋友间的深情,感受古诗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1、读题释义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你了解到了什么?(送别诗,还有吗?是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姓元,在家排行老二。当时,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 这次路途遥远而且任务艰巨,王维一路上都在护送元二,一直到渭城才分手离别。
师:离别时,写下了这首诗,学生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粗知大意
1、大家以前读过吗?那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2个,齐读)
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大家自己也来试一试。(齐读)
2、解义
师:读得真不错,不知大家的自学能力怎样,就让我们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待会儿来说说诗中的大概意思?
3、同桌互相说说。
三、品读诗句,情感共振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我们已把古诗基本读懂。你们的自学能力真有一手。大家看看这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写景)后两句呢?(抒发情感)。
(一)一品景物第一、二句
1、谁来读读这写景的句子。生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看到些什么?
2、自由说,(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指导)那么多画面作者只用两句话就精炼地写出来。
3、指导读。
多美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让我觉得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更加清新。渭城的景物也都异常美丽,让人陶醉,让我们再陶醉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4、重点品“雨”“柳”之意象
(1)春日的渭城有很多美的景物,但作者为何重点选中雨和柳呢?就像我们写文章时,在选材料一样,为何选雨和柳呢?
(这雨总会让人产生什么?这雨是绵绵细雨,绵绵不断,正如此时作者的情丝。情也似乎连绵不断,有着淡淡的忧愁。)
(2)我们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的东西,还要理解这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我们知道古人写到月亮,会引起他们思念家乡。那柳呢?(“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板书:依依不舍
诗人王之涣也写过这样的含柳的离别诗。 出示: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3)读出依依不舍,留恋的情感。
王之涣看到树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行者所为。在这里,我们看到古人以前就是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这里的雨、柳不是一般的景,已包含着作者无限情感,让人有着淡淡忧愁,我们不能像刚才那样喜悦地读了,应该怎么读(依依不舍,留恋等)你来试一试。(2个)
读古诗,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现在我们还读出深深的离别之愁,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二)品酒
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师:劝君——
1、读着这几句诗,你又看到什么?(王维与元二举杯共饮美酒的场面,王维与元二话别的情景) 2
2、他们酒喝了多少?(更:体会很多)
面对着好友的离去,王维举起酒杯——劝君
3、地点。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西出阳关到安西,安西到底有多远呢?我们看:出示地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元二此次之行,何日是归期。这一去,去的地方是:
出示满目荒凉的图
渭城这儿生机勃勃,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渭城这儿能与朋友饮酒做诗,而在安西那儿——可能孤身一人,孤独漂泊!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路途遥远,充满艰辛,这种难分难舍的情都尽在这两句诗中,让我们把这份情读出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小练笔
此时一去,不知何时能回来。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你想此时王维举杯劝酒之时,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交流点评。
5、读“劝君……”
刚才大家说的,其实就是王维想说的,然而他把这份牵挂,把这份祝福,把这份对朋友深深的离愁,都浓缩在这一杯杯酒中,汇成这两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配乐朗读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无不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我们也把这份情也深深埋在心里,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来读读整首诗。
同学们此时你听到的歌曲名称叫《阳关三叠》,他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流行音乐”,那不仅是因为它的旋律古朴幽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是当时送别亲人、友人时必唱的“主题歌”,而且,每唱一次反复三遍,所以人们称此曲为“阳关三叠”。让我们再来送元二一程吧。
大家知道吗,王维与元二这次的分别,居然是永别。当元二还出使在安西之时,没几年王维就去世了。面对好友的死去,元二将会多伤心呀。我想此时,元二的情也都化在这首诗中,谁来读(生读:渭城……)抬头仰望夜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与好友饮酒作诗了,此时他会不禁深情地喊道:渭城……
四、拓展对比,深化别情
(1)拓展送别组诗
1、人生自古伤离别。但并不是所以的离别都是伤感的。 出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大家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写作方法:借景抒情。最后表达的情感不同:一个非常伤感的。另一个是充满祝福、鼓励,也充满豪情壮语的。)
无论是伤感的离别诗,还是鼓励的离别诗,都充满了对朋友深深的“情”。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继续拓展送别诗。(出示送别组诗)
作业:
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
1、师范读:
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
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教学反思】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6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