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1200字

笔构网

2025-09-18读后感

请欣赏读后感1200字(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1200字 篇1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未来财富》,他是美国作家布莱德德哈文写的,他本身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做电子商务的生意人,是个百万富翁,他是一个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去指导人们如何致富的专家。书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部分,那就是:想获得未来财富要具备的三个商数(情商、财商、关系商),打开未来财富之门的七把钥匙,还有未来理想生意的十大特征是什么。今天我想就本书的一些重要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提到财富,人们会联想的什么?是不是躺在银行金库里的那一捆捆钞票,还是堆的高高的金条?其实都不是,那是什么,就是你自己,你就是自己的未来财富。很多人不太理解,我怎么会是未来财富啊,你是不是在忽悠我啊?听我慢慢跟你说,你就明白了。因为决定你人生命运的是你的思维,你的观念,还有你的行动!是你两个耳朵之间的6英寸那么大的地方,也就是你的大脑。你要经常问问你自己,你是个有梦想的人么,你愿意为你的梦想付出行动么?因为咱们的人生只有一次,而且无法重新再来一次,为什么不能活得精彩一些呢?不过在这之前,你要先问问自己:你的学习能力有多强?你前进的动力有多大

因为成功需要你做出改变,需要你成长,需要对你未来的人生抱有新的看法。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坚巨的任务,我们一旦想改变,常常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咱们周围的人不希望我们超过他们。最关健的是你自己想不想拥有更多的金钱、更多的自由、更大的成就、更多的理由,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时间、更大的影响。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那我今天谈的话题就对你有意义。

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瞬息万变的时代,互联网已经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商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在未来的生活里要用到的科技产品,有大部分甚至还没有发明出来,有许多传统生意正从砖块水泥式的商店转移到网上虚拟商店里来,现在只要坐在家中动动鼠标就能完成网上购物、网上汇款等业务。像淘宝网,网上银行就是最好的实例。互联网正在成为新经济的基础,互联网形成的时间不长,现在又出现了物联网的概念,我这里顺便讲讲今后的物联网是个什么概念?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杨震教授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如果物联网再搭上互联网这个桥梁,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即时获取万事万物的信息。可以这么说,物联网加上互联网等于智慧地球。”

举几个例子来说吧,我从南京开车到北京,上车后,只要设置好目的地便可随意睡觉、看电影,车载系统会通过路面接收到的信号智能行驶;还有如果家里有病人生病了,也可以不住在医院,只要通过一个小小的仪器,医生就能24小时监控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以后咱们下班了,只要用手机发出一个指令,家里的电饭煲就会自动加热做饭,空调开始降温洗澡水也可以给你放好,家里的电冰箱会自动提醒你那些食物快要过期了,应该去买那些食物了,比你家小保姆都管用。这些都是咱们未来生活的情景。

读后感1200字 篇2

《论语》,一部中国人的经典,一部古老而源远流长的新鲜的龙骨,一条浸透中国人血脉的河流。

初读《论语》,是在小学,那时的我觉得《论语》这本书既朴实无华又秀气可餐,白纸黑字,只言片语就勾画了它的美好景象。

《论语》,是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被收录的语录,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向后人完美地展现出了精髓,也让人悟出了许多深邃的道理。比如:“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仁者爱人,亲亲爱人”互换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又睿智的语言使我的心灵变得更加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面对眼前这一幅美好画面,我忍不住想用心品味,用心咀嚼。

在欣赏《论语》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去品味它,并且用它来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在这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孝道是人的本分,子女的本分,是一个“孝”字,孝乃天经地义之事,人伦之根本,八德之上首也。你看水必有源,木必有根,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人的根源就是父母,孝是道的根本。然后有大孝、近孝之分别。小孝孝于庭帏,大孝孝于天下,近孝孝于一时,远孝孝于万古。

另外,《论语》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我刚刚步入初二,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于是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这使我的基础并不扎实,各种教辅书上的学习提纲使我更加眼花缭乱。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直线下降。后来,我反复回味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的话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的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这不是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回味,如同在苍绿的的薄荷叶中嗅出丝丝清凉:做事一定不能因为某种原因而违背原有的原则。当然,这不仅仅是指学习,在其他方面上夜一样。否则,必然失败。这使我豁然开朗。

而且,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感到不满,因为人们看到身边总还有些乍富的阶层,总还有些让自己感到不平衡的事物。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多一点,看心灵少一点。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寻找自身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和睦,快乐的生活,而这些都与贫富沾不上半点关系,但都与内心相关联。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孔子对子贡的提问做出了完美至极的回答:““贫而无陷,富而无骄”还远远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也就是说,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献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闲的快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许多内心富足的君子。

读《论语》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许多道理:孝道是人、子女的本分;《论语》倡导的是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对贫贱生活的感悟以及最求等等。

《论语》讲述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道理等着人们去深刻体会。

读后感1200字 篇3

在世界十大历史名人列单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那就是——孔子。在孔子的一生中,只在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他的人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一生中教过弟子三千余人,教出了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有一本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的著作——《论语》。《论语》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论语》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而且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加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在《论语》为政篇中,其中有一篇叫做:“学与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要是只会读书学习,而不会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要是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那可就危险了。”每当读到了这一篇,我就会想到自己曾经是那么的幼稚。经过借助教辅用书,不思考就直接写出答案。

记得一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高兴的回到家,把数学作业拿出来一看,嘻嘻,今天的家庭作业可真少啊!才四道题。于是,我不一会儿,就把三道题写完了。当抄完了第四道题的题目,一看,这么难的题,谁会做呀!可我并没有放弃,我想:只要听懂了,学懂了,肯定会做。于是,我拿出一张草稿纸,写写画画40分钟,直到把那张纸写的再也容不下一个字,可我终究还是没有算出来。我心想:这下可完了,明天老师肯定把我当成没有写作业的一块处理。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哦!原来是好朋友来找我打羽毛球呀!我正准备出去玩,可又猛然想起自己的作业还没有写完。情急之下,我想到了教材全解上的答案。于是,我把答案抄上。之后,也不想想为什么这么做,就急急忙忙跑出去和朋友兴高采烈玩去了。第二天,老师把作业发了下来,我的了优,我高兴极了。

过了几天,老师进行单元测试,我很快地把前面的题都写完了。可是做到最后一道题时,我发现这道题和我上次不会做的题一模一样。而且这道题在试卷中竟然占了七分。我使劲地想,想上次我到底是怎么做的,可我就是想不出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别的同学都开始检查了,可我这一道题还没有做出来,我在那抓耳挠腮地想着,可始终还是没有想出来,看着别人都开始检查第二遍时,我心中不由地后悔起来:我当时为什么非要抄答案呢?我要是不抄答案,自己思考出来的活,即使是错的,那也没有什么。到时候,可以问老师和同学,也一定会告诉我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我后悔的低下了头,默默的把卷子交了,我难受极了,下课后忍不住趴在桌子上偷偷地哭了。

过了几天,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我才考了80多分。那天,老师严厉的批评了我,回到家中,爸爸妈妈也批评了我,并惩罚我不能出去玩,也不能看电视。

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篇中的“学与思”我知道了如果只会读书学习,而不会思考问题,就会迷惑;但是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也是不行的。就像我以前只抄上答案,而不去思考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最后就不会做不上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再也不会不假思考的完成作业,要多思多学,只有这样才能扎实的掌握好知识。

古人的言论对我们后人的影响真的深远呀!我会一如既往追随圣人的脚步扎扎实实的走下去。

读后感1200字 篇4

要和社会人性的九头蛇进行思想斗争精神的人我们必须以经受到了巨大的痛苦为代价,而且他的家人之间必须跟他一起发展为此需要付出一切代价!不见棺材不落泪,你要明白,你生命的价值不过像是无边无垠的海洋里的一滴水!”

这被认为是显示在当代“百年孤独的”作品,历时两年从了解一个或两个词。因为上过大的游戏结构的结构和写作,以及知识招的诀窍是由一个从主题,拙见的小礼物的限制,不仅落笔之一。

与许多人人为这是一个一本关乎宿命轮回的看法以及不同,我更认为学习作者笔下所流淌的是对于学生自由的阐述企业或者可以说是一曲对人类社会命运的轮回的恢弘乐章。

作者的思想在漫长的时空和广阔的区域中有时轻轻地敲击,有时快速地敲击,将截然不同的旋律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决心把它们分开,但它们被紧紧地吸引在一起,不断地融合接受,直到那一刻不再局限于一首音乐,而是飞向天空,或诡谲,或壮丽,或深邃,或幻想,壮丽的云彩。

从对于一个黑奴制度的反抗到对于中国业界权威和社会发展标准的抗衡再到与财阀巨头的斗争精神以及同压制学生个体的环境的斗智斗勇,以及人们对于一些新兴奴隶主义制度的反抗和对于我们人类最原始的罪恶-暴力。六个不同身份千差万别的主人公去都在自己完成时间相同的使命,对压制的抗争,对自由的守望。

由于从中华民族的精神可见一斑。天亮了,自己的炼石以补;洪水来了,不问先知,挖运河和清晰;流行病,不是奇迹,它自己试剂自己的规则;在东中国海淹死把东中国海填,太阳放在阳光下曝光拍摄下来的组成;谁愿意做一个选择的石头让他走,谁愿意做的倒下和羊肉放他走;权臣谁愿意跪跪皇帝让他去,不问谁愿意苍生问鬼神让他走;天上人间,充满不想做奴隶的人们谁之间斧头分裂。正是这种追求自由,让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国家站在千年不倒。

有的一个人在庙堂里踽踽独行了自己一生,有的中国人在阵前甚至活不过就是一次企业冲锋。在明月的池塘里,在巍峨的山峰中,人类社会不断的试图向更高,更强,更美的境界发展挑战,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创造了艺术也创造了毁灭,我们国家对于学生自身文化价值的执着的人甚至超过了所以我们通过对于产品生命的敬畏。从所罗门王的宫殿,到垓下的营帐,从温泉关,到扬子江,从大马士革,到汴梁,人类需要不断的前进也不断的倾轧彼此,不知困倦。

历史中的某一部分的拦截,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历史就是一个血淋淋的画面是同一种参议院的屏蔽下的生物性质领事和士兵,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问几乎同样的事情。让我们感叹的是,这些人可能有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就像我们有些人说,满月茶,也是一种享受。

但是我们为什么人类通过这种东西总是可以选择作为一种辛苦甚至惨烈的方式来圆满完成自己的一生。这正是源于对自由的渴望。

历史的长河,回到那巨鹿原。那少年,英姿雄发,策马奔腾,誓杀秦人,光复大楚,身边是飞驰羽箭,脚下是齐高荒草,天地倒悬之间,他去向的又是世界何方呢?

”但如果没有这么多水滴,还会有海洋吗? ”

读后感1200字 篇5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重新拜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受益良多,颇有一些思考和感想,这是我第二次拜读《呐喊》,第一次读它是在上初中时,距离现在也有6年左右的时间了,那时候由于年龄小和阅历少,没有深入的理解鲁迅先生在其文中所渗透的深刻的内涵,但是今天,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时候,再次拜读《呐喊》的时候后,感慨颇深啊。

读《呐喊》的时候时常会因为“孔乙己”“阿Q”等等人物而发笑,但是在笑过之后,不禁在心底会生出一丝悲哀,我笑得“孔乙己”、笑“阿Q”、笑……何尝不是笑自己呢?我身上何尝没有孔乙己、阿Q等人物的影子?

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年代、那个社会背景已经不复存在,时过境迁,鲁迅先生的文章看似“过时”了,但是却没有,只不过是作品那些人物,在当今社会中,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另外,鲁迅先生所塑造的任何一个人物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个体特征,而应该许许多多人愚弱、木讷、麻木不仁等丑态的综合表现,所以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文章的时候,如果真正的体会了文章的内涵,总会觉得自己似乎也在讽刺对象之行列。

鲁迅文章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他看透了那个年代、旧中国不同阶级、不同领域的国民本质,这里有以“孔乙己”为代表的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有以“阿Q”为代表的无知的旧中国农民,也有像《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的人。可以说这些想象折射出来是那个时代人性脆弱的一面,这脆弱的一面其实是劣根性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所难以摆脱掉的,尽管这种丑陋的人性在今天的我们身上已经淡化了许多,但最终还是有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当我们不顺意的时候,若看到比我们更不顺意的人,往往找到一种心里平衡,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呢,我们是在沿用“阿Q”的“杀手锏”,由此我们和阿Q却也的确有一些相似。

《呐喊》中的一些东西,反复玩味,越是体会越是有味道、有深度。譬如,我认为经典的是《一件小事》中的三种人物所象征的社会上的三种角色,有敢于承担责任的车夫,有无赖的老妇女,还有作为旁观者的“我”,其中车夫和老妇女的反差很是鲜明,投射出人性的差距。另外,“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是不想因此伤害到“我”的利益,延误了“我”的利益,丝毫没有顾及车夫的境遇,这一点是非常符合一大部分人的心理的,不仅仅是那个年代,包括现在的许多人,或许也有可能包括我。这篇文章另一高明之处在我看来还在于文章很明确的之处了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应该是车夫那样的人,文中“我”的对车夫的看法“需仰视而见”,正是鲁迅先生的观点,是对像文中车夫一样的人的高度赞扬。

再说说《狂人日记》,我觉得狂人是一个革命者,更是一个孤独者,他被吃的“恐惧”,一部分是生于孤独,他在“人吃人”的社会中找不到同路人,在亲情、友情都显得淡漠的时候,便也就处处有危机和恐惧感了。可悲的是,我被人“吃”了,却最终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者的悲哀和无奈。

拜读《呐喊》的感想还有很多,在此仅写这些浅薄的见解,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和钦佩,鲁迅先生的深刻的确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

读后感1200字 篇6

在哲学领域,人分为动物我、社会我和精神我。作为动物的我们要谋食,否则无法生存下去;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要应付组织的不同要求,恪守其职。我们工作的目的往往正是为了应对这两种要求,而精神世界中的我们该何去何从,该如何完善自我?企业家中的哲学家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通过他辉煌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工作的感悟给出了答案: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地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

工作造就我们的人格,要做一个利他感恩的人。稻盛和夫在《人为什么活着》一书中这样说:目前,因为人类滥用自由,正在承受更大的惩罚。如果人类努力持戒或是做利他的事,并且提升自己的心智,那么,人性就能够不断朝着好的方向改善。同时,稻盛和夫认为:劳动是既能磨练技能又能磨练心志的修行,是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精进’的道场。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磨练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有了美好的心灵,就会很自然地去想好事,做好事,为社会、为他人着想。

种善因,结善果。善的起点,一是感恩,二是利。

感恩是心态,利他是行动。一旦学会感恩和利他,就会忽然觉得这个世界对你充满了欢笑;越多感恩,欢乐越多。有了感恩,就会珍惜;有了感恩,就不会孤独;有了感恩,就会让自己永远想回报这个美好世界,而这个世界也因自己而更美好。

工作试炼我们的品质,要做一个勤奋投入的人。

稻盛和夫说:‘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这才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读来不禁佩服这位日本企业家的刻苦勤奋,也为自己感到羞愧。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工作态度;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人生价值。自己的人生自己,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做一个人主动出击的人,做一个自动自发的人,做一个勤奋出色的人。为公司的使命工作,对工作充满热忱,尽最大的努力,追求卓越,永不满足;为公司的使命工作,把公司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历练自己的心境,沉淀自己的情绪,把工作做到位;为公司的使命工作,瞄准梦想,全力以赴,成就梦想。

工作提升我们的境界,要做一个自动燃烧的人。

《干法》一书中,稻盛和夫将人分为三种: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人,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成为一个自燃型的人。做自燃型的人,要充满对知识的渴求;做自燃型的人,要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做自燃型的人,要对工作做超前思考。说起来,工作的方法往往很简单,要想让前进道路上的那盏指明灯永远闪亮,唯一的途径就是我们内心燃起对工作的熊熊烈火!一个真正做出成绩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燃型的人;一个工作上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勇敢应对一切困难的人。也许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正徘徊在大多数里,向前一步海阔天空,退后一步沦为平庸,如果不愿落后,那么从此刻开始,做一个自燃人!

稻盛和夫通过《干法》一书告诉我们,普通人只要有勇敢的心,不回避苦难,从工作中找到快乐,就能成就自我。最后,就用他的著名公式作结:人生工作的结果=思考方式×热情×能力,祝福我司未来更加辉煌!

读后感1200字 篇7

让每个孩子心有壮志,未来能凌云之上。 卢勤是一位热爱孩子,能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作者。寒假里有幸读到《卢勤文集》一书,读后感触很深。作者在书中分二十七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教育情景和难题,并通过生动的故事进行了解答。学会对孩子说“你能行”,这是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必须应对的挑战。我作为一名教师,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有着不可推托的责任与义务,深感重任在肩。

要想让孩子茁壮成长,身心健康,就得与孩子建立良好的“邦交”,彼此尊重,才能睦邻友好,共同发展。摆脱教育被孩子逆反心理淹没的尴尬局面。《卢勤文集》就是一本提倡换位思维的书,该书本身就是一个换位思维的产物,很少有说教的词语和空洞的理论,而是完全从一个个形象的小故事出发来阐明事理,同时提供非常多的操作细节经验与读者分享。

卢勤在书中写道:让孩子喊出“我能行”。今天的孩子是新世纪的主人,他们“行”与“不行”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关系到21世纪人类的兴衰。“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灵魂是让每个孩子都喊出“我能行”。活动以冬令营的形式,将参赛的孩子集中起来,住在北京一所小学校里。那里的条件不是太好,吃、住、行等都要自理。比赛分为实际生活测评和赛场竞赛。尽管天气冷、时间短、内容多、组织工作难度大,但作为组织者,我们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55名中小学生,每天喊着同一个口号——“我能行”,处处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真的能行!驻地学校的老师们感叹道,许多夏令营的孩子在这里住过,数这批孩子最棒!原因是什么呢?总结时,领队老师都说,是“我能行”这三个发挥了巨大作用!过去搞活动,总觉得孩子这不行、那不行,怕他们出事,所以老师管得比较多。这次,因为是比赛,比的就是“我能行”,大人不许插手,反而显示出孩子们自身的能力。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的知识储备是越来越丰富了。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父母也知道了有关孕前检查和孕期呵护、婴儿培育等知识。但对于如何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的问题,年轻的父母们往往重视不足。总以为这是个不需要系统学习的问题,当真事到临头的时候,就只能以打骂或者听之任之的方法对付过去。如今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了,父母们的工作压力也增大许多,这种时候,往往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问题掉以轻心。与之相反的是,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却越来越多元化,展现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世界也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环境中,单纯依靠孩子自己来适应和辨别环境已经不太可行。

如何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格和习惯,适应这个变化中的世界呢?老师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就变得异常重要了。言传身教不仅是行动,更要看效果,而好的效果和正确的策略方法是连在一起的。对孩子说“你能行”,就是为了把孩子的心灵打开,让他更顺利地接受你的指点。主宰命运的,是勇气,是自信,而这种勇气和自信要从小培养。当“我能行”成为一种信念,随着时间悄然沉淀在孩子心底的时候,他们就会真正成长起来了。

读后感1200字 篇8

须知今古事,棋秤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题记

指尖轻触,感受那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曼珠沙华,回眸处浅吟,倾听那悠扬冗长的声声呼唤,透过千年的尘烟,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气凝神,抚动文化的根源——《诗经》。

爱,足以让尘世的暖透过黄土的凉传递出一缕清风,一米阳光,一剪月色。《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见的开始,也不是一个秋风悲画扇的结局。它可以忽视时间空间的界限,只为了不辜负而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灭,看过凡尘荣辱,知晓世情风霜。《诗经》用最简单的语言成就了最伟大的爱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夕阳西下时,可以牵着你爱的人的手一起诉说着地老天荒,是那样安心,那样惬意。反观现代社会,“闪婚、离婚”都好似家常便饭一般,人们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生活环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颗曾经单纯无邪的心,他们的世界里除了物质就是欲望。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让中国这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用金钱衡量爱情和友情,这样的结局会幸福吗?面对央视的“你幸福吗”这个提问,国人大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细细想来,终究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样圣洁,不掺杂一丝杂质,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诗经》用它最本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着尘世间的真善美,让三千年后的我们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忆里。那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那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的恬静豁达,令人神往。

《诗经》可以像佛一般,让它的悦己者放下罪恶,懂得慈悲,让冷酷的心随之柔软。《诗经》仿佛一面魔法的镜子,我们在《诗经》里看到的不是容颜,而是我们内心的独白。《诗经》仿佛一本情感字典,我们每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节和语句。《诗经》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莲,让我们记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叶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动,每一丝细腻,每一种柔情。

三千年的轮回,在回首的刹那,都只不过是此岸到彼岸的距离,春天到秋天的流转,月圆到月缺的变幻。《诗经》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飘荡,扣开了现代人的心门,带我们走进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红尘,让我们可以披风惊月,认领天下,让灵魂在那一刻升华,然后绽放……只为看见,那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惊艳。

云水生涯,不是梦。潋滟人生,不成空。都说佛祖是慈悲的,他总是以拈花的姿态,微笑地看着世人。在无法拯救的时候,佛亦会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红尘。用心去感受《诗经》,你会收获一种别样的风情,看着那被现代国人一点点遗失的纯真和朴实,请平静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诗经》的陪伴下酿一坛美酒,让年华做一场彻底的宿醉。

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