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18读后感

请欣赏《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1

读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感触很深。“成功”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很诱人的字眼,人们都渴望事业有成,风光无限。可是,人们很少想到“有志者”为“事竟成”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阅读着书中一个个成功个例,不难发现他们的风光背后是不懈的求识和踏实。就如“深蓝”(——战胜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本特·拉尔森的计算机)之父——许峰雄,他在研发的8年中每日工作时间都超过16小时,其间无数的失败、无数的烦恼、无数的不眠之夜、无数的惊喜,促使他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了深蓝。从书中你能深深地领悟到,表面的风光并不代表什么,关键在于内心世界,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不朽的成绩。

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阅读过程的片刻愉悦,更是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让我从书中体会到如何让心灵得到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情不自禁用自身与之对比,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与一次很好的自省。

首先,要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审视自己、规划自己,才能不留遗憾,乐观面对人生。拥有诚信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践,不辜负组织和他人的期望和信任。

其次,从实际出发,不急功近利,而是有着高尚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一个独特而又有内涵的自己。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精益求精,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成功不见得就必须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而是要立足本职工作,爱岗精业,不懈地努力。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把诸多优秀人才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历程总结出来让我们分享。从中我找到了对生活的自信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尝试的勇气。积极地去尝试,虽说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放弃就等于失败。在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机遇,或许这时希望就出现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作好准备,时时保持上进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还未开始就放弃了努力,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机会;失去机会等于失去了成功的希望,这样就与我们的最初目标背道而驰,这是极为不可取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创造机遇,勇于面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2

这个学期,学校推荐了一本名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教育专著给大家看,我细细地品读了这本名著。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醍醐灌顶!当人们热衷于如何成功时,似乎对成长关注太少了,是因为中国教育出了很多问题吗?也许是对它太有信心了。想起了“赏识教育”推广人周弘一句话,如果对孩子给予了科学、人性、全面培养教育,还真不愁哪个孩子不能成功了!

凌志军先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记录了一批最优秀中国人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记录与总结。作者从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成长历程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小故事,以他独特视角切入,使这些质朴、平凡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意味深长。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30个“微软小子”成长过程中欢笑、悲伤、活力、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奋斗历程。作者期望借这本书,改变国人对教育看法,期望更多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我广阔天地。

“不承认自我是天才天才们在讲述他们成长故事”。这些故事能够让家长们明白怎样培养孩子,让教师明白怎样完整教学,让学生明白怎样获得自信。不但学生、家长、教师需要关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整个社会都应当关注“成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但中国是否能成为真正科技强国,还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领域赶上西方。美国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她拥有最先进教育体系,并能经过该体系吸引全世界杰出人才。美国教育体系,不仅仅包括那些知名高校,也包括深藏在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头脑里先进教育理念。中国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变革,中国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凌志军先生期望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改变对教育看法”,这应当是中国教育体系走向成功第一步。期望更多人阅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认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理解《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期望有更多中国学生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帮忙和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我广阔天地。

本书中许多故事确令人深思,尤其是做家长和教师,不能不反思自我得失。但每一个学生也绝对不能放松。30个天才“微软小子”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能够教出来。最重要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你自我”。教育学生“最重要东西不是钱,不是家庭,也不是运气,而是‘不要小看自我’”。“仅有做好了‘应当做’,才能愉快‘做喜欢做’。”教育自我“改变我们对教育看法,让自我像天才一样成长”。“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看法。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3

放假得前些日子,班主任经常用一种恨铁不成钢得语气对我说:“你呀,怎么不学学微软小子呢?你要是有他们一半得学习习惯就好了,这样我做梦都会笑醒得。”我一直不理解,这微软小子究竟是何方神圣,怎么这么厉害啊?8月10号,我在新华书店里看到一本我最崇拜得李开复推荐得一本书:《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随手翻翻,居然是关于微软小子得!哈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我连忙在悠悠电扇下读起了这本书。

刚读完第一个故事,我便深深地陷在里面,被微软小子们跌宕起伏得成长历程所吸引。用了三天时间看完它,现在仍在回味。我不得不承认,我被微软小子们感动了。

刚开始,他并不喜欢学习,整天穿着破了几个洞得牛仔裤,和狐朋狗友们在街上晃悠,嘴里唱着邓丽君流行一时得“路边得野花不要采”……在一次与父亲得谈话中他找到了自我,并选择了认真读书。基础不好得他在高三那年主动提出复读。紧张得学习气氛中他晚睡早起,中午不睡觉,半眯着眼睛在路上一边走一边背单词。在最后冲刺阶段却不幸得了视网膜脱落,手术成功后又继续上学。不能用眼过度得他就闭着眼睛听老师讲课、读题,大脑飞速运转。凭借这种执着坚持得精神考上了一流得大学。

看到“半眯着眼睛读书”“闭着眼睛听”“动手术时一声不吭”这些字眼时,我被感动了。一次又一次读他得故事,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只要努力,干什么都不迟”得含义。不仅仅是他,每个微软小子成功背后都有崎岖不平得路,每个人得故事都足以让我这个事外人心疼到掉泪。“微软小子”不是智慧年轻人得专用名词,而是每个懂得生命意义,懂得把握青春,把握机会,也懂得怎样做出最正确得决定得小伙子得光荣称号。

他们没有什么特殊得本领,也没有什么超人得天赋,最终却都取得了傲人得成绩,这就是我最感动得地方:不向困难低头,一直向前冲得“攻劲”;即使在成长道路上跌倒,也一声不吭地爬起来,不抱怨命运,继续义无反顾向前走得执着;始终坚信我是最棒得自信。

相比之下,最近报道出来得因为懒惰最终饿死在家中得23岁小伙子则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不想通过自己得努力创造生活,却一味得依赖他人,最终落得个可笑可悲得下场。同样是处在美好得青春,却因为每个人不同得追求,决定了每个人不一样得价值、不一样得人生。

只要明确了正确得人生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下去,正值青春年华得我们,有什么不能实现呢?再想想自己,学习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一种坚持得精神,所以成绩老是像跷跷板——忽上忽下,上了初中以后这种状态尤其明显。还时常对爸爸妈妈得劝告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读了这本书,看看微软小子得事迹、精神,再回头看看自己以往得所作所为,相形之下心里不胜愧赧。

初读这本书,我就有如此多得感动,我决定以后再认真地,一字一句地看,细细记下每一个感动。

感谢这本书,它及时地告诉了我以后得道路应该怎么走,我决定按照它指引得方向,创造属于我自己得辉煌!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4

在语文赵教师推荐和各位读书会家长投票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拉开了我阅读成长序幕。

本书纪录了一批最优秀中国人成长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了30个“微软小子”成长中欢乐、悲伤、迷茫、创新;我看到这些孩子自我约束,不断进取,不断超越,为达目坚韧毅力。当然,更重要是经过这些故事,点拨了作为父母我,该如何培养自我孩子。

我觉得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他与生俱来一些特性,作为父母不能以过去一些经验、一些法则、一些处事规则、甚至你一些审美来约束孩子,鞭策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路是要他自我走。就像我们当年一样,我们也没有走父母给我们设计那条路来走到今日,很多很多人都是这样。如果都是按照父母来走话,那些成功人士,有些圣人,或者十分智慧人,那他们孩子就必须是会跟他们父辈一样吗?

所以我觉得作为父母对待孩子,不应当是设计他人生,主导他人生,导演他人生,而更多应当是陪伴、帮忙再加以适当引导。因为时代也变化,每个人人生经历也不一样,社会也是需要这些孩子去推动和发展。你不能完全以你过去经验和规则来引导未来东西。

在这个阶段,孩子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他犯下一些错误,他走过一些弯路,他受到一些挫折,这本身就是完美人生必不可少一些东西。所以不要试图去改变,不要试图去找一条捷径给他走。有可能你指点给他那条捷径恰恰是弯最远路。

我刚刚说父母要引导孩子人生,为什么说是引导,而不是驾驭。因为引导其实是有要求,引导话,他愿意被你去牵引。那首先我们就要走到孩子心里,而不是说我们粗暴去干涉,粗暴去驾驭。让他接纳你。让他明白,你欣赏他,你认可他,你肯定他,他才会心甘情愿地去跟随你引导,这样才会有效果。

套用书中一句经典语录:---是做孩子喜欢事情,不是让孩子做你喜欢事。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5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是每个渴望成功者最好得心灵驿站。成功是目标,成长是到达目标得道路。但这条曲折得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让我胸有成竹,有时让我垂头丧气,甚至迷失自己,在挫折面前选择最多得就是软弱和妥协。读完《成长比成功更要》这本书,我茅塞顿开,书中质朴、平凡、意味深长得小故事,帮我理清了思索,让我悟出了如何做最好得“你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得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都盼望自己教出来得学生早日取得喜人得成绩。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李开复所谈是一批最优秀得中国人——30个“微软小子”得成长过程。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得大脑,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就凭着他们自身得努力,他们得自信,当然也离不开他们得家庭教育,他们每个人都饱受挫折,但他们站起来了,使自己更坚强,更“聪明”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岩石阻挡,哪能激起美丽得浪花?”

想想自己,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怎样得环境,让他充满自信,让他向“E学生”发展。从“微软小子”得身上,我看到了希望,只要找对了方向,自己得孩子一样也会有出息。反思自己,作为老师如何在成长得路上做最好得“你自己”为什么在成长得路上过得如此艰辛?没有能够更优秀,不是因为天生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是按照自己得想法去使用聪明,而总是按照别人得标准使用自己得聪明,即使优秀了还是不快乐,是因为总认为“最好”得含义是战胜别人,而没有想到真正最好得是成为最好得“你自己”。做人做事,道理是有一样得,不应该总是跟着别人走,也没有必要看别人怎么评价你。做你自己!就会发现心里有一块是真正属于你自己得。激情一定就在那个地方。认识到自己得激情所在,不要压抑它,把它开发出来,就可以看到价值就在那里。

看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为人师、为人母有所得,对自己得工作和将来也有一定得指导意义。面对生活中得一点挫折,我不再软弱,想想“微软小子”得成长历程,我会更加坚强。努力改变自己,不断进取,超越自我,更加坚定了信念。在今后得人生中,我会越活越精彩,因为我知道了,我不需要成为“最好得”,但我会成为“最好得我自己”。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6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赠送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值得读。

凌志军先生所谈正是一批最优秀中国人――30个“微软小子”成长过程。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大脑,所经历教育制度和我们也没什么不一样。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就凭着他们对教育看法与众不一样。

先来回顾凌志军先生在这本书中中介绍过一个人物:他家境贫寒,但他也期望成功,可在高考时他栽了跟头,语文考了不及格,总分也很糟糕,连找份正式工作都危险,可他不在乎人们对成功定论,在成长中学习,一路摸滚打爬,成了令人羡慕世界级科学家,他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沈博士走上演讲台感慨万千,他也以往做过碌碌终生思想准备,但成绩仅仅是一组苍白数字,他随着成长步伐不断向新高度挑战,相继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哲学硕士学位,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他回顾成长道路问心无愧,他说他没有到达事业巅峰,可是他没有愧对成长,这就是成功。

书中讲是那帮被称为“微软小子”人成长故事,其实离我们很遥远:他们学习经历几乎都非比寻常。有是少年班,有是小时候就出国留学,还有就是清华、北大。他们生活时代离我们遥远,他们学习地方离我们遥远,他们所取得成就也离我们更遥远。但这本书经过他们成长历程向世人阐述了一个关键观点:一个人发展最重要时期是6-12岁。这个时期要想健康成长,如果只靠学生,不可能;但如果有了家长和教师协助,就有可能。

30个“微软小子”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

“成长”――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词,一个严肃而亲切词,却将伴随我们一生,人生在成长中度过,在成长中绽放光彩。成功固然令人骄傲,但没有成长,成功又从何谈起呢我们知识、经验哪一点不是在成长浇灌下开花结果人能够没有成功但不能够没有成长,成功就像一张证书,仅仅见证你成长。成功是相对,不能一概而论,回首走过风风雨雨,你满意,就证明你成功了。其实所谓“成功”,不是说你必须要得到“第一”、“第二”,而是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你潜力。

感激凌志军先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他教会了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如何去教育学生。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其实我们能做,不仅仅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内知识,更重要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外东西,那便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去做一个有着健全人格人。

成才与成功关系就如,在“人”这个庄重字中,那一撇是成长,那一捺便是成功,如果没有成功,成长照样潇洒、昂扬,捺只是撇一个分支,没有了成长,成功便摇摆不定。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7

打开这本书,首先映入我眼帘是这么一段话:“每个学生都渴望明白自我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期望自我孩子尽快成材,每个教师偶期盼自我教出学生早日取得喜人成绩。可是,横岗拨弄更不能等同于成长。成功是你目标,成长是你到达目标道路。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人用正确方法和坚定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功。”

我们应对孩子成长需要付出很多细节引导,一点一滴树立孩子们自信心,才能让孩子更好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自我教育机智灵活应用,让孩子们从教师鼓励话语中找到自信,看清自我。明白自我只要努力也能爆发出很大潜力。一个人要想成功,就是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当然挑战就有必须难度,不必须每次挑战都能成功,可是我们要想最终走向成功,就必须要敢于突破自我,敢于尝试,每做一件新事情都需要冒险。冒险精神、承受失败本事都是一个人成功必备心理素质。

小学生对于失败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这次考试全班第一名,下次考试可能就会全班第十名,可是他们依然能够笑得很灿烂。可是回到家就不行了,应对家长暴风骤雨,他们开心笑容收敛了,阳光心态变得胆怯了。

去年我教一年级数学时候,就遇到过很多这样家长。一年级孩子单纯可爱,他们就像一股清泉,没有什么杂念,对待学习他们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课堂上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应对教师提出问题,他们也会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从来不会研究自我说出来之后,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让我很尴尬。课堂上不论他们会多少,都会把小手举得高高,还会从情不自禁地说:“教师,我!教师,我!”可是真正等教师喊他起来回答问题时候,他们竟然瞠口结舌说不出来。并且还会不好意思地扰扰头做回座位上。看到孩子这样表情真感到孩子多么可爱,多么讨人喜欢。

我们这些成年人很多时候也会被他们热情所感染,也会充满活力地投入到教学中。可是有时候,个别同学课堂回答也会偏离主题,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同桌告诉他之后,他自我也会用手捂住嘴巴不好意思地偷笑。很可爱,很纯洁孩子,让教师我也禁不住想笑。可是我从来都不会批评他们,我都是告诉他们说:“只要你们能够开动小脑筋去想教师问题,都是教师心中最棒孩子,都是教师宝贝。”所以尽管自我以往在课堂上出过洋相,闹过笑话,可是下次他们依然还是会大声地说,开心地做,尽情释放自我所思、所想、所悟。我很欣赏孩子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展现真实自我。

可是家长就不一样了,他们往往看到就是成绩,就是孩子是否成功。当看到别孩子能够考到100分,而自我孩子考到98分时候,还会对孩子说:“你是怎样弄,怎样就考这么一点分,你看人家咋都能考100分,你和他不在同一个班级里上课吗?你上课都干什么去了,下次再考这么少,回家就挨揍!”应对家长对孩子训斥,我们教师感到很无语。有教师也会小声说:“让你考试,你能每次都考100分吗?”你看,此刻家长对自我孩子要求多么苛刻。

仔细回忆一下我们童年生活,在我们上小学时候能做到每次考试都考100分呢?我们当时成绩说不定还不如此刻孩子呢?家长为什么对自我要求很松散,而对自我孩子要求很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8

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很惭愧,几乎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深思一些问题,一些有关学生成长的问题。书中尖锐地指出,中国的教育体系的确很像一条制造工业品的流水线,大家都遵循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标准,走进去的孩子形形色色,出来的孩子却一模一样,否则就不发给你大学文凭。为了同一个目标,所有的老师都做着同样的事情,就是为了达到最终于目标,成绩=成功。为了成绩的,我们会潜意识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潜意识地忽略了一些学生,我们的忽视,可能从此会改变他们的一生。作为一名教师,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太少太少。所以正如书中所言,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首先,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人品第一”,让孩子们学生学会关爱、尊重、宽容、廉耻。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其实我们能做的,不仅是教给他们课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外的知东西,那便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去做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其次,我们要端正观念,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眼中有“人”,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心灵感受,遵循孩子们的个性和成长规律,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关注自己。我们有时候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不快乐,究其原因,我们总认为“最好”的含义就是战胜别别人,而没有想到真正的最好的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要以一种积极地、向上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来肯定自己,做最好的我自己。

最后,我们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上,我们应该果断地指出是非,热情地赞扬学生的优点,真情地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科学地指导改进的方法。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忽略课堂与日常行为中的细节,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样会对学生的成长得到深远的影响。改变你的角色,不要做一名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宽松的环境。正如书中所言,事实上孩子的秉性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如果真的希望孩子不仅有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且有一个好的性格、好的习惯、好的品行、好的心态、好的心情,就必须少给孩子一些强迫,多给孩子一些空间。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粒美好的种子,只要别不人去压迫,它就成长成一棵美好的大树。在微软小子的故事中,他们都在关键时候遇到了优秀的老师,在大部分中国教师中,只有一位是“特级教师”其余都是籍籍无名之辈。这些老师之所以让他们难以忘怀,奥秘全在课堂之外;教给他们如何做人;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告诉他们朝哪个方向走去,而那里真的就有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些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非常缺失东西,所以我们肩上的担子任重道远。

在对“E”学生定义的时候,书中这样写道:拥有强烈自主意识和很高的情商,因而是更快乐、更杰出的学生。要成为这样的学生,很难;能成为这样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但是在机械型的这一转折点,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告诉他,这不是分数的金字塔,而是态度的金字塔;不是智力的金字塔,而是非智力的金字塔。是非智力的因素决定了你站在什么位置,而你的位置决定了你能从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吸收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

告诉我们学生,要坚强,要自信,努力改变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同时也告诉自己,我们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但是我们会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最好的我自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