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 篇1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几行,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简洁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告诉我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唐诗选本,近两百年来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和流行已久。作为唐诗的代表作,它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选的诗风全面。五言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古诗、律诗、绝句、乐府,都在不同的类别中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佳作。
第二,选诗作者太多。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族”,也有王子、和尚、歌手甚至无名氏等许多“小家族”。
第三,选诗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唱唱和谐。从暮光老人到黄毛小子,他们张口就能背出几首这样永恒的天鹅之歌。
第四,选诗取材广泛,不拘泥于一种模式。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比如杜甫的'《望岳》;还有田园的,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不仅向民众暴露了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诗人送别友人的表达,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两者都描写回国时的复杂心情,如何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这本书包罗万象,从市井风情到边疆风光,从生活琐事到民族仇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每首诗都来自不同诗人的作品。就像海上的泛光灯,风雪中的煤炭,时刻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像老师一样,它总是教我们,激励我们学习和工作。每一首诗都那么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那么深刻。我拿起《唐诗三百首》又看了一遍。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寓言,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古诗可以帮助一个迷失的人找到光明的道路,帮助流浪的灵魂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唐诗三百首》将会把唐诗的精华永远留在中国几代人的心中。我非常感谢这本书的编辑给了我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读好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就唱”。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 篇2
我接触到的第一首唐诗是罗的《咏鹅》,用十几个字生动地表达了鹅的情态。读完诗,白鹅在绿水中漂浮,呼唤幸福。还有高一第一课学的《静夜思》。短句中充满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漂泊他乡的孤独和悲伤。这些唐诗给我当时的小心灵以独特的震撼,在我心中播下了诗歌的种子。
然后,我联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似乎让那颗小种子生根发芽,让我觉得唐诗就像一片汪洋。在一首接一首的背诵中,我一点也不无聊,而是沉浸在诗歌中,陶醉在诗人的情感中。
读诗其实就是读情感。诗歌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的经历、情感和生活,这也是唐诗的魅力所在。我喜欢精读唐诗,认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诗人的感受:
想家:
乡愁可以看作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情感。这位诗人离开了他的家乡,获得了名声,漂泊了几十年,再也没有回家,但当夜晚安静下来时,他想起了家乡的深刻思想.
比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这不是一首典型的思乡诗,但也包含了许多更复杂的情感。然而,这种不断被切割和困惑的想法,也让我着迷。
"南去野地,因为树叶正在落下,风从北方吹来,水很冷",这样一个深秋的凄凉和悲伤的场景,引起了作者的悲伤情绪。其实孟浩然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羡慕农村生活,打算退休,又想踏入仕途,大有作为,这无疑是很矛盾的。第三句,“我往前走。我哭到眼泪花光”,流露出他的乡愁。他不仅想家,他的家人也想看看自己的家,俯瞰“天空”中的“孤帆”。“渡船在哪里?会有人告诉我吗?”借用孔子使鲁兹感兴趣的典故,解读孟浩然隐逸与政治的冲突。“越来越粗糙了。越来越黑”随着心结,河水汹涌澎湃,与大海平起平坐,一望无际,凸显了作者的迷茫心情。
其实这也是现在年轻人普遍具有的矛盾心理。这首诗和几千年前的读者产生了共鸣,让人有同感。
离别的感觉:
送别诗中,那些悲凉缠绵,缠绵悱恻的作品,却是另一种慷慨豪迈的诗,发自内心,更能打动我。
朋友之间最经典的送别诗是高适的《别董大》。久别重逢的高适与老友董达重逢。短暂的.聚会后,他走了自己的路。其实当时两个人都是处境艰难,困难重重,但是面对老朋友还是很舒服的。他们没有表现出他的艰难和痛苦,而是说:“前方的路没有知己,世界上没有人认识你。”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大胆的语气,鼓励董达去奋斗,去拼搏。“不要担心见不到你的心腹,天下谁不知道你董兰婷!”多么有力,多么响亮!这是一个多么简单大方的人啊!
男女之爱:
说到爱情,作为一个高中生,我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所以诗歌中的爱情只能大致理解,但诗歌和文字中关于爱情的细腻优美的语言也让我赞不绝口。所以,我也喜欢读情诗。诗歌的唯美能让我的心颤抖。
特别喜欢这首歌《题都城南庄》。我第一次接触这首诗,不是在《唐诗三百首》上,而是在《百家讲坛》上。演讲者向观众讲述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这个故事让我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一年,崔虎去京城长安考进士,却失败了。因为回家路途遥远,他在长安呆了几天。清明节的时候,他在桃林里遇到一个年轻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却没有什么区别。最后,崔虎告别了少女。清明第二年,崔虎再次来到长安,试图找到女孩,但女孩原来住处的门被锁上了。崔虎在城门上写下这首诗,失望而去。
听完这个故事,读完这首诗,我们终于可以理解诗人的深刻含义了。“去年和今天在这扇门里,桃花相映成趣”,描绘了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美丽场景,反映了女孩容光焕发的面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痛,以及他们两个的深情。而第二句,“桃花依旧笑在春风,当人们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依然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诗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是没有看到一个女孩,只留下门前的一朵桃花还在春风微笑。这就是“事情不一样”。看完之后,觉得自己不经意间遇到了一些美好的东西,但是当我刻意追求的时候,却再也回不来了。这就是诗人所表达的遗憾所在。
爱国主义:
个人认为唐诗中的爱国主义值得后人学习。爱国诗词,我不得不提的是我最喜欢的诗人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李白河被称为“大杜丽”。他的诗与李白的风格完全相反。李白的诗奔放,带有侠客的洒脱。杜出生在战争时期。他出身贫寒,吃了太多苦。他做不到李白的聪明。他的诗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充满了沉重和痛苦。读他的诗,可以深切感受到当时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比如《石壕吏》01《春望》等等。
杜甫的诗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给我印象最深。与他的许多诗歌不同,这首诗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诗人因为战争漂泊多年,历尽艰辛。现在他住在安史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 篇3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能够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我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我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向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代替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mei外。应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能够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 篇4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于是写下一首首思乡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读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都包含着作者对家乡的眷念之情。那些游子独自在他乡漂泊,每天都思念着家乡和亲人。夜晚,抬头仰望那明月,就会思念起家乡。在寂静的船内,看着那遥远的`海岸,禁不住眼泪哗哗,想起了曾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事。换做是我们,在这种时候,含着泪与父母和家乡告别,心里将会是多么寂静,会多么难受,会多么思念、想念家人……心里那种说不出的感受。
就像《泊船瓜洲》,诗人王安石仅借明月来衬托出他对家乡的眷念,家和目的地一江之隔,在这么遥远的路途中,他希望明月照着他回到家乡;《秋思》,诗人张籍想写信给家人,因为心事重重,表达的感情太多太多,不知写什么好;《长相思》,诗人纳兰性德,将人们在寒烈的冷风之下,思念起故乡,睡不着觉。
从这些诗中,我读到了一个道理:这些远离故土的游子,总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们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寸草不移!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 篇5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很多本书,最喜欢的当然是《唐诗三百首》了。他虽然没有童话书读起来饶有兴趣;没有科幻书读起来那样惊险刺激;没有历史书那样精彩;却蕴含着中国古代诗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有唐一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代的.诗人们,如果伤心失意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便心情好起来了。如果曾经大受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潇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压力太大,被人排挤,会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惯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会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这些诗句,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又是多么适用!正是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诗虽然和我们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离,却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让我们自他们的诗中找到一种寄托,一种鼓励。
然而,毕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时空距离,是我读起来,由于语言与时代背景带来的障碍,总还是会觉得有些语言佶屈聱牙。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辉煌的帝国渐行渐远,在它背后却留下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巨匠大师使唐诗迸发出最壮美的光彩,而盛唐气象,也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被他启发。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唐诗吧!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 篇6
严羽说:“诗没意思,没关系。”特别欣赏这句话。
纵观唐诗三百首,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在盛唐时期,诗人所想象的广阔世界实在是“理不可及”
第一,才华横溢的诗人往往驰骋想象,依托空旷之地,以使自己的境界出乎意料。比如我读了一首好诗,它的手法、灵感、境界都是我力所不及的,我就会由衷感叹:单纯的笔墨难画。诗如禅,重心悟,而离言。诗词讲究“悟性好者不言多”的`手法。当一首诗能达到禅意的境界,就更难了。就我而言,我更喜欢那些带有禅意的诗,因为它们所表达的意境可以直接指向人心。
第二,博学而有品味的诗人,永远是能看各家的智者,永远是能改变学问,修习禅学的开悟者。久而久之,他的诗歌自然会达到一种清晰的状态,诗人会创造出一种吸引世人目光的景观。
第三,一个有成就的诗人,一定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磨砺,达到“为道而奋斗,游于艺术”境界的人。因为只要你读了他们的诗,读者总能尝到一种舒服的状态。就像绝壁上的木桥,是无心之失。
第四,实现了禅境的诗人,必须是“取诸境,入诗三味”的诗人;趁深,自由”。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 篇7
蒋勋,一位台湾的作家,也是一位画家。之前读过他的《蒋勋说红楼梦》、《汉字书法之美》,现在翻阅这本《蒋勋说唐诗》,开始喜欢上了他的文字。
在他的文字中穿行,经常可以发现人性中的种种感动和美好。读书的愉悦之感便在心底蔓延。每晚临睡之前,触摸他的文字,就像凝神聆听一位老友或一位智者娓娓向你诉说人生,人生中的一切喜怒哀乐和世事无常。我始终觉得一个人是由他的本性、经历和阅读成就了他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而作家可以通过文字将这种独特展现,于读者中寻找知音,这是作家的幸福。而我们于万千书海中,寻到了与自己心性相吻的文字,何尝不是更大的幸福。因文及人,便想到在这个世界上,一如自己性情的人,永远都存在,可以向往,可以追求,这便成为活在此在最甜蜜的凭据。
蒋勋给人的亲切之感,在于他的文笔清丽流畅,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他说:“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追随他的笔迹,芸芸如我,也试图寻找世间或朴素或绚丽的美。美的人生之于我,也是一种信仰。
蒋勋眼中的诗很像一粒珍珠,而唐诗更是“像蚌壳一样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唐诗的华美需要语言和文字经过长期的磨合。无疑唐诗是中国整个诗史上最华丽的篇章,当然这种绚烂至极的美植根于唐代在整个中国封建史的耀眼。“唐代是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时期,个人有机会把自己解放出来,个人不再是被当做群体的角色来看待,个人就是纯粹的个人。”所以,唐诗因为个人作为“人”而真实,而有真性情,也就因此成就了诗的盛世。
《蒋勋说唐诗》开篇主讲了《春江花月夜》,之后讲了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共五位诗人。初唐时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蒋勋从诗的历史进程来看待,认为这首诗不是“张若虚个人化才气的表现,而是强调初唐时期,人的精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开始有一种扩大。”而这种“扩大”是因为从《诗经》开始,至魏晋南北朝,历史绵延下来的积淀。这种“扩大”当然也水到渠成地影响和成就了此后出现的伟大的唐朝诗人。蒋勋对这首诗的解读从“人”、“宇宙”、“孤独”和“生命”这些关键词出发。诗的前面十六句是在描述人跟大自然的对话关系,后面的部分与情感有关,但它最重要主题是还是定格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一个努力寻找深情的生命的真实状态。
王维的众多知名诗篇有时不像出自一人之手,这不奇怪,“言为心声”,王维经历过安史之乱,从他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可见一斑。王维经历过繁华,但在“大繁华、大幻灭之后,忽然就希望自己是一朵开在山中的花,没人来看,自开自落。”这其实也就回到了生命的本真状态,无人的山水中的生命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读到“空山清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去掉所有欲望,拿掉所有色彩的诗句。除此之外,王维还有《洛阳女儿行》,像这样“画阁朱楼尽相望,桃红柳绿垂檐向。”全是贵游文学的华丽。晚年的王维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让我感觉,之前他经营的'似乎也不是山水,而是心境。
对于李白(诗仙)和杜甫(诗圣),蒋勋有一段很精当的界定。“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圣’,‘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最高理想时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
之后蒋勋对白居易和李商隐,人和诗的解读,不仅让我们发现诗人笔下诗的现实与唯美,也更让我们透过诗,发现了诗人之为人的可贵和真诚。
“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蒋勋对唐诗的解读,回归于人性的真与善。诗人于生命的行走中,成就诗篇。而我在篇篇聆听和细悟中,感受历史和人生。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 篇8
我最初接触的唐诗,是骆宾王的《咏鹅》,用寥寥十几个字生动的表现了鹅的情态,读着诗,白鹅在绿水中浮游荡漾、快乐呼唤的情景便跃然纸上。还有一年级第一课学的《静夜思》,简短的语句中,饱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有漂泊他乡的孤寂和悲凉。这些唐诗给了我当时小小的心灵独特的震撼,在我心里播下诗歌的种子。
接着,我接触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似乎让那颗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让我感受到唐诗犹如广阔的海洋。在一首接一首的背诵中,我也丝毫不感枯燥,而是沉浸在诗中,陶醉地感受着诗人的情感。
读诗,其实就是读情,诗的内容展现了诗人的经历、情感和生活,而这也是唐诗的魅力所在。我喜欢精读唐诗,细细地体会诗中的深意,了解诗人的情:
思乡之情:
思乡之情可以算是诗中最常见的情感了,诗人离乡背井,考取功名,在外漂泊几十年不曾返乡,可当夜深人静时,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便涌上心头……
比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思乡诗,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更加复杂的情感。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却也是令我着迷。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如此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象,引起了作者的悲哀的情绪。其实,当时孟浩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踏入仕途,一展宏图,这无疑十分矛盾。第三句“乡泪客中尽”,将自己的乡思一泄无余,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迷津欲有问”借用了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所诠释的便是孟浩然隐居与从政之间的冲突。以“平海夕漫漫”做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更加凸显了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其实也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普遍拥有的矛盾心理,这首诗,让千年前的诗人与读者之间心灵共鸣,令人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