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18读后感

请欣赏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

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爱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赖的爱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不过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情况来概括。如果爱——博爱、母爱、性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弃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意义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人面对鱼和熊掌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两者我该放弃哪一个,而首先会是,我能不能同时占用两者。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责任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责任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可以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人的很多习惯、特征;这样特征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最终改变了社会里爱的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来源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来源,从而形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贸易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情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我们可以说,人性的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演化,更加慢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产力经历了指数甚至更快的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可以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保持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情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2

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知道爱是什么并且如何去爱这个看似简单但大有深意的问题,从“北大包丽被精神控制后自杀案”等等因为不懂爱或没有学会爱而引发的悲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了解爱的艺术是多么有必要,它可以让你与你爱的人建立健康积极的爱的结合关系。

人类的存在是伴随着孤独感的,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尝试摆脱孤独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更替,摆脱孤独感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从而变得多元化,在原始社会,人们建立与自然界的原始联系,让自己融入自然或者与之结合,这就产生了宗教仪式这种强烈的、具有周期性的、刺激性的狂欢,由于这能够使人们在时空上结合并暂时摆脱孤独感,它被所有人推崇和鼓励;另一种方式就是情欲放纵或者饮酒成瘾,在这种狂欢状态中,人们可以暂时抛开孤独和焦虑,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摆脱它们的方式,一旦孤独感再次涌上大脑,这一类人又开始了刺激神经、麻醉精神的狂欢,一切归于平静后,反而孤独感更甚,因为他们生活混乱,虚度光阴,没有爱,只有放纵。接下来到西方当代社会,随着城邦和国家的建立,统治阶级出现了,人们想要摆脱孤独感的方式就是不做异类,从众且合群,除此之外,保留一点点个性作为生活的自由。中国有句话叫“高处不胜寒”,往往站在高处的人就是与众不同的,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鲜为人理解,所以他们的孤独感是大于一般民众的。到了工业社会,思想家们提出了“平等”的概念,人们之间的特殊差异应该得到尊重,遵从民众不再被当做唯一真理,新鲜元素出现在社会——民主、自由、反对剥削和压迫。放眼现代社会,生存似乎变得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困难,因为这个时代的生存不仅仅包括活着,更重要的是生活,人像机器一样运作着,每天都处于无限的交易之中,人与人的距离感日益增加,“996”的工作状态完全支配大多数的人,他们过着日复一日相同的生活,他们的娱乐被限定,短暂的乐趣就是幸福感的来源。但毕竟人不是机器,人需要爱,而这就要求在人和人之间达到真正的结合。

以上所讲到的人的生存就是爱能结合的基础条件,爱就是人类生存于这个世界的动力与目标,是一种必需品。书中谈到:“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这样的爱是有活力的也是积极的,我们不会见到哪一对情侣是完全相同的,正是因为二人独特的个性,双方才会被彼此吸引,产生爱,通过爱结合在一起,双方才会“主动地站进去”;反之,如果双方为了能保持稳定性,委屈自己适应对方或是凌驾于对方之上,那么这两人都是不完满的,结果就是这份爱会变质,变得被动与消极,两个人都会沦为感情的奴隶。给予是爱的必要条件,它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精神上的给予,后者则更为重要,因为爱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产物,给予你所爱的人主动的关心、以平等和自由为基础的尊敬、用行动去了解和深入他(她),加深你们之间的结合,用爱克服孤独感。拥有爱的能力是能够爱人的关键而并非是对象,很多时候,我们在寻找伴侣或是朋友的时候,都是冲着“合适”去的,性格合适,家庭条件合适等等,但是合适不该是爱情或友情的前提,而是你们真诚给予、付出后所达到的成就,如果一个人懂得如何去爱,那他的爱就不会被限制于与他各方面匹配和合适的某些人当中,他会有能力爱自己,爱所有的人,爱整个世界。

爱人的能力是随着一个人成长而渐渐习得的,从出生起感受到母亲对我们无条件的爱(包括一种明显的对我们的关心和肯定以及另一种隐藏起来的对生活的爱和生活在人间的幸福),父亲对我们有条件的爱,当我们做得好的时候会得到来自父亲的赞扬,做的不好会受到来自父亲的批评教育,我们也从以依恋母亲为中心到以依恋父亲为中心最终依恋两者的爱结合,这就说明我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会自主的爱人,而成熟的爱是一种承诺,不是一时的冲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意志上要有坚定的爱的信念,这样的爱才不会消失,才会永葆青春。

在了解了爱的理论之后,重要的是爱的艺术的实践。爱的艺术同其他的艺术一样,要想掌握它,首先就要有约束感,但不是强迫自己去实践,而是在学习爱的艺术时让自己主动的融入进去,享受它并且接受它,第二,我们需要专注,即使在难以集中精力的环境中,我们也能使大脑充满觉知和意识,第三,忍耐性,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并不容易被理解和运用,我们要经受得住这个漫长而缓慢的学习过程,第四,对它保持高度关心,将它列入你的任务清单。同时,爱的艺术的实践需要信念的实践,信念是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人具有思想和独立性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念,对所爱的人有信念,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鼓励与认同,信念加固并稳定了爱的城堡,反之,没有信念的人是无法爱人的,他们的思想被权力、金钱、冷漠、无知、犹豫或恐惧侵占,他们和周遭的人之间有一道厚厚的墙壁,无法与之达到爱的结合。除了信念之外,还需要有勇气,要有能够接受风险和心理压力的能力,这就要求先独立,后爱人,因为一个思想和行为独立的人才有承受压力和痛苦的能力,否则,一个只能依附他人而不能给予的人是不会与他人达到爱的结合状态的。

在当今金钱至上的社会中,经济效益先行,要将人放于最高地位上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仍然要呼吁在获取资本利益之前,先确保对人类同胞的爱,要有人类休戚相关共生存的意识。我国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正体现了我国欲同世界人民相结合,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目标,这体现出了人类之间同胞的爱,正是爱每个人,爱整个世界,和所有的人结合在一起。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3

《爱的艺术》以简洁的语言向读者解释了“爱”这个非常深奥的话题。

本书表明: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就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为它努力。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爱是一种无论你贫穷或是富有,无论你年幼或是年迈,都普遍存有于你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爱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然而,对于“什么是爱?”,我们常常不能确切地描述。有人说:“爱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爱是不需言语表达的幸福,爱是让人沉迷的情愫……”可是,这些只是爱的一些表征而已,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当我品读过这本《爱的艺术》之后,我想:爱,应当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喜悦。

或许,爱并不是一种人类拥有的天赋,而是需要人类去学习的一种能力。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从一出生开始父母的呵护,再到长大后与自己的伴侣、子女相伴,大多数人都把来自他人的爱看作是顺其自然的产物,而放弃了对爱的学习与训练。我认为这是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的一些创伤,以及个人成长路上的一些荆棘芒刺,容易导致人们对爱的认知出现偏差。书中弗洛姆“爱的实践”这一节就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我总结下来就是:“想要学会如何去爱人,先要学会爱自己。想要过好两个人的生活,先要学会独处。”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的话,我们就要像对待艺术一样对待它,我们应该去学习爱,体会爱,感悟爱。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常常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我们的精力都放在快速更新的信息上,放在公认更加重要的学习和工作上,而忽略了爱自己,爱他人,忽略了灵魂的放松,忽略了精神生活的升华。

如果连最基本的素养都做不到,如何确保我们有精力去学习爱的艺术呢?答案可想而知。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对爱的`追求,仍然要怀抱对爱的希望。正如弗洛姆所云:“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有被爱时,实际上,真正的担忧——尽管常常是无意识的——却是对于去爱的恐惧,是害怕自己去爱。”

我觉得,心怀期待,感动常在,心中想爱,爱即存在。

爱是一门艺术,放下恐惧,敞开内心,尝试去爱,才是爱的开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4

这一周读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是一本教人怎样学会爱的书,我想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把这种“爱”理解为爱情,它是包涵更广博的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亦是一门艺术。在这里爱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的不到满足。在弗洛姆眼中,爱是一种能力,然后是一门艺术,并不是人人都懂的并不是人人都拥有。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书开篇引的巴拉塞尔士的诗:“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的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我们应该去认识爱,懂的爱,了解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爱的能力,享有爱的艺术,而不是在爱之外,却以为自己深谙此道。无知总使我们欺骗自己却并不知道被自己欺骗了。

第一章内容很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序言之后的序言来看,这里弗洛姆先谈了世俗人理解的爱,他告诉我们这些根本算不上是爱,只是一种交易。无疑现实中到处充斥着这种爱,让人感到绝望,人们就这样毫无知觉的生活在这种虚假和欺骗中,把这种虚假的爱当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为是的人是可悲的,了解了这种可悲却无法挣脱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让我们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于世俗人中的爱吧。

弗洛姆说,“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确实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大多人都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我们努力取悦对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的被爱,什么样的人是值的被爱的,我们便努力的成为什么的人来赢的人心,显然在今天物质上的优越是一种,外表的美丽帅气是一种,当然相比之下绝对是前一种更实用。人们不再考虑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而是考虑自己是否拥有被爱的条件,这些无关紧要的条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说这是人的爱的能力的一种丧失。

第二中情况是,弗洛姆说,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同这一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特点。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对于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爱的形式及虚假,我们一眼便能看出来确实如此,我们眼中的爱就在以这种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着,它就如同一种实实在在的交易,这种交易讲究等价值即所谓的门当户对,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继而是各种世俗的约定,世俗的价值亦是爱中用来交换的本钱。爱被如此层层包围着,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是无法谈论爱的。

弗洛姆说,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式多么寂寞。

弗洛姆的这段话是很值的品味的,如此三则错误,他把世俗的爱几乎全部否定了,就连我们看似稍微入行一点的第三中爱也一并在内,那只是堕入情网与持久的爱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为我们清零,那么学习爱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的很多的人是能爱的,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这便是学习爱的准则。如果你选择无知,那么你离爱永远都会是那么的远。

最后弗洛姆从整体上对本书所要阐述的内容做了一个说明,这也是我们学会爱这门艺术必然要经过的两步骤: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如果还有三的话就是把成为大师看的高于一切,这就涉及到追求卓越的心了。这似乎也是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必要经过的步骤。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5

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儿各有各的失误。”爱是一门艺术吗?让我们听听的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对爱的理解。

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执教于高校。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病逝于瑞士家中。

弗洛姆的思想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除了《爱的艺术》,他还创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著作。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提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那么一切爱的尝试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自制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一是只研究怎么被人爱;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第二章是关于爱的理论,也是全书中花费最多笔墨来阐述的一个部分。弗洛姆首先谈了爱的要素。对人来说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6

提及此书,我想到的最多的是爱情。本以为这就是一本关于爱情的艺术之作,翻开后才发现,不止爱情,有关于兄弟的爱,母爱,性爱,自爱,对上帝之爱。

长久以来,似乎一直都在恋爱,也一直有来自家人的爱,也有对家人爱的付出。但是突然觉得,爱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一直都在爱,但好像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只能把自己或者对方称之为自私。一直以来的相处模式,所谓爱也只是一时兴起,来的快去的也快。甚至觉得根本不懂什么是爱,于是就渴望有这么一本书。《爱的艺术》来的刚刚好!

“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的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人即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我们都知道,爱一个人就要给他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两个人共同进步。而往往在其中,渐渐地会发展成一种惰性,觉得其他的多余要求都是奢侈,更多的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关心自己有没有达到满意?而忽略了对方的需求,这种爱自然持久不了。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从而使他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寻找另一个人与之结合,因此我们才总是在自己缺失的另一半。

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不是坠入情网。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爱通常包含的基本元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7

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问题,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爱的情爱圣典,而是关于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类书籍。 在《爱的艺术》开始处,弗洛姆就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要想学习如何爱,就像要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 青春偶像剧和言情小说人们百看不厌,许许多多的少男少女都认为爱情就是一次美妙的邂逅,继而演变出轰轰烈烈的爱情,在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最终两人走在一起,修成正果。无论剧情多么狗血,他们都认为这种疯狂地爱恋是强烈爱情的表现。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是无关紧要的,却没有人认为爱是可以学会的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更有“魅力”,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持久的爱之间的区别混淆了。

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九零后大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我”,比起去爱别人,他们更渴望被关注被爱,在他们眼里“给”就意味着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我爱,因为我被人爱”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弗洛姆认为爱情首先不是“得”,而是“给”,一个人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给”是一个人力量的最高表现。而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第三点,人们总把最初坠入情网的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地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的寂寞,但这种爱情就其本质而言不会持久,一旦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爱情就会烟消云散。而持久的爱需要给、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需要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

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能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