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18读后感

请欣赏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

暑假中在新华书店逛了逛,看到了摆在书店中心书架上最明显位置的这本《一问一世界》。作者的是名字是杨澜和朱冰,前者是比较吸引我的,但,关于杨澜,我都知道些什么呢?知道她曾创立自己的阳光卫视,知道她为申奥付出了很多还担任“申奥大使”,知道她是湖南卫视《天下女生》和《杨澜访谈录》的主持人,当然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这本书中引用她做主持人请别人回答的6个问题,现由杨澜本人回顾总结她入行20年的风雨历程。细细品味这6个问题,“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你不想赢吗?谁能在石头上睡觉?为什么总问女生这个问题?奥运能够是件很浪漫的事吗?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杨澜总能透过自己的思考来向别人发问,而这些都是世界级的“高端”人物。或许她并没有这个机会和各个国家的总统、政要来交流,但是应对人生的转折,她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系。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很幸运的被中央电视台辛少英选中去主持《正大综艺》。正是在杨澜自我说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辛少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杨澜很顺利透过层层考试走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1994年,放下主持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杨澜赴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对于她放下主持的工作赴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习这一事令我敬佩,我认为当时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了不轻易满足她选取继续出国深造。她的这个举动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回想我小时候的上学时代,好像个性的顺利,从小学、初中到教育学院并没有遇到很大的挫折,一向都个性的顺,而且我又是爸妈眼中的乖乖女。从小开始,我也在朝着我心中的梦想一步一步的前进。

待她学业完成时她在犹豫自己是去还是留,当时杨澜毅然决定要回国,正因她去意已决。回国后她给丈夫说了自己的梦想,也是丈夫一向支持她并为他完成她的梦想:建立中国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刚开始的建立个性的艰难,正因人手、资金等问题磕磕绊绊,但是杨澜能够和丈夫一齐共同应对并和其他朋友并肩作战将自己主办的阳光卫视做的风生水起。其实,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关键是当你遇到某些困难时自己的心态以及应对这些困难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找根本原因、分析原因最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还不够成熟,但在朋友、同事、爸妈的帮忙下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以后的几年杨澜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在家庭和事业上双丰收。她荣升当了妈妈,自己主办的阳光卫视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之后的种种原因致使杨澜不得不把阳光卫视转让出去,就像自己的孩子要送给别人养育那么不舍。但是她并没有把这当做终点而是把自己的金牌节目《杨澜访谈录》保留下来,透过自己的发奋和团队的力量把这档节目力求做到完美、极致。整本书前面的三分之一都在讲杨澜是如何组织来自四面八方的那些优秀的制片人、策划、编导等。杨澜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透过她的真心邀请、热情的关心照顾,使得他们的团队充满了爱的力量。当她透过个人魅力将能用的优秀人才都安排得当时,她也在为自己的支持生涯积累经验,收获果实。她是中国首届支持人“金话筒奖”的获得者。这和她的发奋、付出是分不开的,书中的好几个片段都在讲杨澜在赶往某地路途中的飞机、高铁、汽车上还在认真、专注的看着关于访谈人的密密麻麻的资料、故事。她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虽然有时我有些偷懒,但我坚信杨澜的专注会一向激励着我,在我偷懒时想想她的付出,我会内疚。

透过她对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访问,我们能够清楚的记得杨澜专注的眼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作为中西交流的桥梁枢纽,杨澜不仅仅展示了个人魅力,还向西方各国展示了来自东方中国的文化。最近几年也一向在关注杨澜,作为主持人的她,还荣获过国家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她在那么忙碌的工作中还不忘献出自己的爱心一向做着慈善,去汶川慰问心灵受伤的孩子们,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她还是我的好榜样。

杨澜身上的美丽、优雅的气质,工作中发奋拼搏进取的上进心以及她兢兢业业、踏实诚恳的敬业精神将一向激励着我朝向我的目标迈进。记得最后一次在电视上看见她是她主持的某个颁奖礼,沙哑的声音、美丽的容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超负荷的工作肯定很累,期望杨澜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保护好自己的嗓子,美丽快乐将伴随她到永远。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2

彼得·巴菲特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杨澜说“我的好奇心无可救药。”这本《一问一世界》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围绕杨澜主持的《杨澜访谈录》而展开叙述,中间穿插着杨澜自己的工作变动、生活感悟以及一系列的见闻。

在所有的主持人中,当然杨澜更愿意自己定位为一个记者。杨澜是我最喜欢的女性之一,淡定大气,知性广博。杨澜说“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选择,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诚如当年她辞去央视《正大综艺》栏目主持人,奔赴哥伦比亚大学重新就读,结束回来与东方卫视的合作,继而是阳光传媒创建、转手卖给更好的人,选择公益,坚持做高端的访谈,这样的选择也许是早先注定,也许就是杨澜睿智的体现。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一问一世界,让我想到自己作为一个教师,我们的课堂也是由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回答而组成。这个问的技巧,问的主角,问的时间控制,问之前的设计,是不是需要自己在今后更加关注?现在充斥于我们的课堂上的无效问题实在是太多,简单的那种白痴似的提问,是不是在无端消耗课堂时间?不尊重学生先前的经验呢?

《杨澜访谈录》中的被采访者大多数是政界、商界等精英,时间特别宝贵,而且时间也是机密,不允许你随便乱问,因此整个团队的前期工作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是相当精到。如果在我们预设课堂教学的时候,也能够把有限的40分钟看得相当宝贵,站在学生的角度和教材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而展开提问,那么课堂有效度会更高,学生也会真正是主人。

忽然想到上学期期末试卷中最后让学生提问的事。现在我们的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提问的质量真的让人大跌眼镜。也许是学生对于试卷中提问的考试类型还不适应,但主要还是一个意识能力的问题。学生会这样,那主要的问题当然应该落在整个教育导向上。“好奇”是保持学习的兴趣源泉,因为好奇,所以会提问。一问一世界,对于一个普通的教学者来说,一问一课堂,好好问,好好答。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3

近日,听说资深传媒人士杨澜,出了本新书《一问一世界》,没等到去书店买书在网上就直接阅读了。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读了这本书深有感触。《一问一世界》作为杨澜入行20年的回顾,立体展现了其20年的非常媒体生涯,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

书中,杨澜讲述了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读了书的第一章节第一节“世有疑惑,必须发问”就让从事新闻工作的我,受益匪浅。在第一节,杨澜告诉我们,她从不爱提问,到有疑惑必须发问的转变。在本节,杨澜还列举了知名记者休伊特、主持人拉里·金等人是怎样克服困难,提高业务水平,成为优秀的媒体人的例子,让读者明白一个优秀的媒体人所要具备的素质。采访提问时,要让对方知道你并非刻意为难,而是更关心事实真相,这样对方才不会拂袖而去。其次,功课很重要,这样才不会让对方觉得对牛弹琴,影响谈兴。第三,当然是随机应变,灵活以对了。

杨澜在这章节还告诉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同时,我们有机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自问的问题可能比问他人的问题更重要,简单的问题比复杂的问题更重要。比如“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往何处去?”“我快乐吗?”肯尼迪曾有一句名言:“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未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4

用了一周时间陆续读完了杨澜的新书《一问一世界》,真的被杨澜的个人魅力以及她所采访过的诸多高端人物的魅力所折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就无比羡慕杨澜的这份工作,可以与那么多引领一个时代的高端人物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能那么近距离得感受到他们的魅力与风采,虽然杨澜更多时候是在提问,但相信他们的回答带给她以及我们观众的不仅仅是答案本身,还有由此体现出的嘉宾的思想深度及性格魅力,可能唯一缺憾的是由于嘉宾时间的限制以及作为一档节目对收视率的要求,给提问的问题本身带来了一些限制。但是杨澜以及她身后的团队的努力,还是能让我们在没一起节目中感受到嘉宾的魅力。

看完了整本书,了解了《杨澜访谈录》的整个过程,从提问前的准备,提出的问题本身,到节目结束后嘉宾的回答给杨澜带来的影响,都让我感受到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魅力。虽然自己不可能进入这样吸引我的行业当中,但是我想,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与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的交流中,需要从杨澜以及《杨澜访谈录》上学习的还很多很多,只有更多得探究如何与他人能更多的在心灵上进行沟通,才能在自己及对方的生活中多些理解,少些误解。即使对于平时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由于缺少这种沟通,我们可能忽视他们身上那些耀眼的闪光点,当我们发现时,才认识到身边的普通人并不普通。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5

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略读了杨澜出道20年的首部自传性的《一问一世界》。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主持人到如今一个成熟稳重的,可以轻松应对各种环境的记者、主持人。同时他也是以为企业家、慈善家。

杨澜对于自己的传媒文化事业有着狂热的追求。一路走来,杨澜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稳重,可以说,每天,杨澜都在不断的吸取新的文化,每天都在不断的思考,可是始终如一的是她和她的“梦之队”共同打造的《杨澜访谈录》。追求精益求精的她对她的“梦之队”和《杨澜访谈录》有着极高的要求。高端、有品位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雷打不动的“杨澜精神”。在她的团队里,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甚至这套访谈录已经远远超越了维持生计的工作,在“梦之队”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热爱和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去工作,将自己融入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杨澜访谈录》此生的追求!

杨澜对于事业的狂热追求已经超出了对于现实生活中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任何东西。

杨澜对于他的传媒事业来说,由于狂热的追求,她,毫无疑问是位佼佼者,更是中国传媒业的领军人物!正式由于对新闻事业的狂热追求,她,仿佛忘记了自己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杨澜可以为自己的采访不惜一切的金钱来制作一期节目,高端、有品位已经烙如人心。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杨澜和她丈夫创办的阳光文化传媒,可以说是大张旗鼓的成立,甚至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地有分部。前期的大量基金投入,让杨澜走了一个设备设施齐全的工作环境,加上她组建的“梦之队”,可以说是接近完美,《杨澜访谈录》作为阳光文化的王牌,杨澜更是一头扎了进去,功夫不服有心人,不久,杨澜的事业走到顶峰,收视率等指标均仅次于《凤凰卫视》可是,即使如此,巨额的开支难以平衡企业的维持,阳光文化一直处于负盈利状态,哪怕是丈夫吴征四处奔跑,筹集资金,也难以维持,即便如此,杨澜丝毫不减少对《杨澜访谈录》的资金投入,原创,高端,有品位,是杨澜追求的。阳光文化开始走下坡路,最后,上市的阳光文化不得不转手他人。可是,杨澜不变的追求,执着,让她始终未放弃《杨澜访谈录》,带着《杨澜访谈录》和“梦之队”,杨澜带着狂热带领着这个团队在艰难前进……

杨澜,也仅仅是一个对自己的新闻传媒有着狂热追求的女人,对于商场上的“低成本高回报”这一类术语是模糊的。我们也可以说她更本不在乎钱,因为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

杨澜采访过世界上许多许多成功的人,有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我们熟悉的人,也许是他们影响了杨澜,文化影响了杨澜,同时也成就了杨澜!

杨澜,也仅仅是个女人,一位母亲。杨澜的工作繁忙,可是杨澜可以很好的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她回到家,能和女儿一起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儿子的钢琴课上,是到勤率最高的家长,杨澜可以说把工作和家庭协调到了极致。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6

最近在书店无意之中看到杨澜和朱冰合著的《一问一世界》,便细细品读了一遍,只看了一遍难有深切体悟,叹息自己才疏学浅,但还是忍不住想浅略写写类似读后感的随笔。

在这本书中,杨澜记录了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怎样与电视结缘,离开正大综艺毅然出国深造,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杨澜访谈录》节目团队的组建和全体成员做节目所付出的辛酸努力,担任申奥大使,以及他眼中的传媒江湖。还有她与基辛格,克林顿,老布什,李光耀等世界高端人物的秘访艰辛。

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杨澜对提问的把持,他把提问视为一扇窗户,打开被访者的内心世界,以提问为主,以提问为乐,有时候明知顾问,有时候旁敲侧击,有时候顺着问,有时候反着问,有时候挑衅着问,有时候话里有话问。正是这种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提问才造就了一个真实的杨澜,独一无二的杨澜。

作为职业的提问者,杨澜的一对一采访更是难能可贵,对于每一次采访其实都是一次探险,是一次对人心的探险。所以每次采访之前,她都做足了功课,提前准备上百个问题。对于一个陌生人而且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坐在你面前,全方面挖掘出更深层的东西,那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驾驭,更是对人性灵魂的挑战。杨澜的成功没有偶然,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发挥到极致的必然结果。

杨澜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工作者,她是成功的,作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她是充满灵性和智慧的,作为婚姻家庭经营者,她是睿智的。优雅是学不来的,气质不是模仿出来的,喜欢杨澜也不是因为她华丽的成功,而是她一路走来那种对人生的态度,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

一问一世界传递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能鼓舞形形色色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虽有崎岖,虽不完美,但每天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什么。指引着人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脚下或许满是泥泞,但身体却在无限接近。

我们都是平凡之人,也无法和杨澜走同一生活轨迹,永远也达不到她的高度,但我们可以从点滴的学习杨澜开始,学习她的激情,学习他的理性,学习他不断追求努力奋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成长,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特别喜欢书中的这段话:

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的舒适,

去石头上睡觉时,

他就摆脱了某种惰性,

而带来许多种可能,

有一天,

顽石上也会留下他的温度。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7

很久很久以前就很喜爱杨澜,那时似乎说不出很多的理由,只知道她很厉害,很有名。而今有缘阅读了她的《一问一世界》,多年前的这份情感有了更真实的寄托,对杨澜的喜爱便有了更多真真切切的理由。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既具锐意度也有温暖度的作品,杨澜亲述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书中还透露了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希拉里、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杨澜充满智慧,敢于挑战一切。她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性;她对员工的关心真诚,处理事情的大气、豁达;对待工作的敬业专注,她的风度,她的气质,她的才学,她的睿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作为女性,作为母亲,杨澜身上的很多很多都让我自叹不如。但是,拜读过此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对职业理想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梦想,这个字眼虽然令人神往,但它却总是和现实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把它付诸现实。

年轻时有梦,这不足为奇。年轻时的我和杨澜一样,拥有美丽的梦想。那时,我雄心勃勃,以100%的热情对待工作,从来没有正因任何困难而阻挡前进的步伐。记得那时,为了上一节公开课,一次次修改教案,一次次试教,几乎到了整晚整晚不休不眠的程度;为了找到一篇论文的理论支撑,泡图书馆,上网,摘抄,也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一个人的心中假如没有梦,就像心飘忽着,没有落脚的地方。可假如有了梦想不坚持,那更是悲哀的。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从事教育工作已十年有余,以前发奋过后的一无所获,以前经受的失败、挫折,让以前的雄心壮志都归于平静,自己还经常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告诉自己无需像年轻时那么发奋,梦只属于年轻的岁月。

其实,不发奋的理由唯有自己知道:承载梦想还需有足够的勇气去理解困难,承受失败。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杨澜心中一向珍藏着这个梦。为了实现自己的梦,她一向发奋着。一路走来,她承受更多的是艰辛,失败和忐忑。每次当外人都觉得这是个不可逾越的难关时,杨澜总是用心应对;每次当理想不得不应对现实的挑战时,在苦苦挣扎中,她毅然决然选取了坚持自己的梦想。杨澜是美丽的,正因梦想,正因坚守,正因执着。我也以前美丽,正因梦想。多少像我一样的人都以前美丽。可你、我的美丽都只是昙花一现。正因你我没有坚持,只是一厢情愿地把梦想归属于年轻的岁月。在失败挫折过后选取的是放下和逃避,安慰自己的也是一个个单薄的理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这个唯利是图,物质优于精神,金钱打倒一切的现实社会里,有人为了金钱,放下了做人的尊严;有人为了名誉,追腥逐臭;也有人为了利益,六亲不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在绝大多数人都在为盈利,为效益,为名利奔波苦恼时,杨澜也曾彷徨过,但纠结过后,她仍然坚守自己的梦想,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法国小说家纪德说: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于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寻出快乐。杨澜全力以赴了,为了创办阳光卫视,她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投入超多的精力;家庭上,她与子女共成长,尽量让自己做一个最好的妈妈。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古有范仲淹,他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理解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最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还有王羲之、匡衡等。今有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直接指引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最需要做到的是不好被现实消磨去梦想的光辉。要让梦想的光芒一向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它一向对我们有所指引,并且一向尝试向它靠近。梦想给我们绘就了一张人生地图,只要敢于尝试和坚持,不放下,即便梦想再遥远,也总会有到达的一天。

杨澜是梦想的追求者,她为了自己的梦想,一向坚持着和现实中的种种作着斗争,最终把成功紧握在了自己手中,让自己变得那么精致、那么美丽。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8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的一本书,虽说是名人传记,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和一般的名人传记一样,仅讲名人的生平,他更多的是给我心灵上的启迪。书中的杨澜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年轻人,她为我们中国的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趋势,她的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原来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很难。

她是个奇女子,这是世所共知的事情,但她的成功下免不了她的汗水,她用她的成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只要坚持就会取得成功,也许道路不是怎么平坦,但是只有通过布满荆棘的道路,才可以看到最美好的花园。就仿佛传说中的天之庭院一样,只有真正相信他存才,并且肯为之努力的人,才可以看到她的面貌。

《一问一世界》这本书是由许多个小故事构成的,但其中却包含着她的感悟和感受,随着书页的一页页地翻看,好像我们也随着她一起领略了她心灵的成长路程。她的感悟也许只是寥寥几句话就被带过,但是其中的情感却被我深深地记住了,虽然没经历过,但是我依旧能感觉到她的心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就好像原石,被慢慢雕琢,最终散发着迷人的光晕。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9

最近,终于趁着假期,把之前买的《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看完《一问一世界》后,我有了很多的启示和深思。

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传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20年的媒体生活。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孩子的好妈妈...我欣赏,欣赏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时把家庭经营得如此温馨和谐,采访了数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同时还的中国公益慈善大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历史为主题的卫星频道的同时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这一系列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以至于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总共包括六个问题,他们基本涵盖了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娱乐,女界,体育,这一个个问题,串联着深刻的印象,成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一直都觉得,交际也是一门艺术,谈吐更是这门艺术的灵魂。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告诉给更多人,这需要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化以及睿智的判断与选择,好比教育,更像教师,这引起的的一个反思,如何做个有特色的老师?如何在保持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习对你的热爱与尊敬?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像陈鹤琴老先生说的“活教育”一样引出来?特别是西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国家及领导又如何出谋划策做到东西部统一?真教育,好教育,活教师是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我们应该思考,学习,更应该行动。

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在发问。有时候,人的好奇心,无药可救。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值得自己思考: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我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好书,问出了人的本性,问出了这个世界的道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