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教案

笔构网

2025-09-18教案

请欣赏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教案(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磁铁的秘密》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生活中孩子们对磁铁能吸住物品的现象很感兴趣,大部分幼儿对磁铁已有初步的认知,但仅仅觉得好玩、神奇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利用磁铁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本节微课,让孩子在轻松愉悦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样做孩子既易于接受,又会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想要探索、敢于探索、乐于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乐意主动探索;

2.知识目标:了解磁铁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铁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能力目标: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

2.难点:能发现磁铁的“秘密”相同相斥,异极相吸。

活动准备:

1.教学Prize PPT;

2.游乐场操作材料每人一套、小猫钓鱼操作材料两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介绍可爱的小猫可可,激发幼儿兴趣,并示范可可在游乐场乖乖听话的演示。;

2.教师提问“小猫可可为什么这么听话?”引导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住小猫身后的曲别针。

二.基本部分:

1.为幼儿提供材料,(游乐场图片、小猫卡、磁铁)让幼儿也变出一只听话的小猫;

2.提问幼儿“究竟是什么东西让小猫变得听话”引导幼儿说出磁铁能吸住小猫身后的回形针;

3.让幼儿进行操作,给筐子里的东西分分类,找出还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引导幼儿总结:磁铁的特性是可以吸铁制品;

4.游戏“小猫钓鱼”利用小猫可以抓住小蓝鱼却怎么也抓不住小红鱼的奇怪现象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点。

三.结束部分:

观看教学PPT,看一看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哪里还藏着磁铁。

【活动反思】

在开始上课时,我首先拿出块磁铁问:这是什么?现在想来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少不好。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的兴趣。我应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电冰箱的为什么能够没有锁照样关上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就会非常容易的得出答案。而且问题来自学生的中间,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经验,不是十分的困难。

在下面的环节就是学生玩自己的磁铁的时间。我是这样的安排的,首先让学生自己想法去玩磁铁,然后分享给大家。也就是说学生在玩之前先动脑思考,怎样去玩,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然后大家再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磁铁的性质。现在想来,是否能够让学生直接去玩,不先想。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玩的过程中,没有刚才一些其他学生的思考的限制,可能会有更好的玩法,这样可能有更好的发现。在学生在体验发现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

还有就是小组进行合作玩。我现在思考这个活动不适合人数过多的小组玩。可以两个人小组玩,这样合作,他们都能够参与进去,而且手中都物品。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半学生在操作,另一半在玩的情况。

我先现在的合作探究,需要学生在小组内,但是操作时候可以更为小的分组。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了解、回顾四季的变化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之一。在设计“我发现的变化”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考虑得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除了验证一些变化现象外,我们还尝试把科学启蒙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这个活动的脉络有两条: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其中。“自然界的变化”包括两个小环节:(1)回忆冬季的变化。(2)回顾四季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两个小环节:(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2)欣赏其他的变化。我们力求环节安排小步递进。为达成目标服务。

目标:

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2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准备:

1课件《四季的变化》。

2一些会变化的东西:记号笔、固体胶、铅笔、未充气的气球、袋装速溶咖啡、积木、回形针、米、饮料瓶(内有少许水)、石头、纸张、书本、纸质小盒子、橡皮泥、蜡烛、毛巾、肥皂。

3有关变化的ppt,包括:人类的进化、货币的演变、文字的演变、购物袋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房屋的变化。

过程:

一、四季的变化

1发现冬季来临时的变化。

师:当冬季来临时,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

师(小结):大家发现冬季来临时有许多变化:树叶变黄,纷纷飘落;花儿凋谢;气温降低……

2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师:大家还能回忆起春暖花开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桂花飘香的秋季是怎样的吗?各个季节有什么特征?是怎么变化的?(教师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1)分别点击课件画面上方的文字“春”“夏”“秋”“冬”,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春夏秋冬”,整体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连贯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变化

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

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请你分类——选择你认为会变化的物品,放在“变”这个汉字前;选择你认为不会变化的物品,放在“不变”的汉字前。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变”字前的物品):它会变吗?会怎么变?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物品):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师:有人说它会变。那它会变成什么?怎么变?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分析归纳变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时间、外力等:一种物品会有多种变化等。)

[例如,教师举起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袋装速溶咖啡与幼儿互动。

师: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喝的咖啡,香香的……

师:哦!会从粉末状变成浓浓的可以喝的咖啡,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热水这个条件,变化是需要条件的。

幼:时间长,这袋东西会变质。

师:是吗?这上面确实写着保质期到×年×月×日呢!除了咖啡,还有些什么东西也会过期变质呢?]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从来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揭示生活中的物品都会发生变化的规律。)

[例如:

幼:电视机不会变化。

师:大家的意见呢?

许多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视机的画面会变化:时间长了电视机会变旧……]

师(小结):通过辩论,我们明白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它们的变化。

2了解、欣赏其他的变化。

师:大家发现了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变化,现在我也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的变化。

(1)播放反映人类进化、货币演变、汉字演变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一组变化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有些东西的变化过程缓慢而漫长。)

(2)播放反映购物袋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人们保护环境的想法和做法进步了。)

(3)播放反映通讯工具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4)播放反映房屋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这种变化表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师(总结):自然界和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会变化的,季节会轮换,人会长大……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马上就能看到或感觉到的,还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发现的,如人类的进化、文字的演变,等等。前不久,全世界的人们迎来了一个变化,那就是日历从20xx年变成了20xx年,大家都长大一岁了。祝愿大家有更多令人高兴的变化!新年快乐!

反思:

在设计和组织该活动时,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一个重点,培养辨证科学的态度

在科学活动中,以下几个要素彼此作用、互为关联:

(1)幼儿探索的态度。

(2)幼儿探索的对象。

(3)幼儿探索所需要的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描述、比较等)。

(4)幼儿探索的结果(所得到的经验、事实或者所形成的概念)。其中探索态度的养成是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于是,我把这个活动的重点目标定为:

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虽说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在该活动中,活动一开始,当我拿起幼儿放在“不变”一栏里的生活物品时,只有一半幼儿认为“这些物品会变化”,到活动最后,每当我拿起一样物品,几乎每个幼儿都说“会变化”,并且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表明幼儿会以辩证科学的态度去观察一样物品了。而且,从讨论自然界的变化到生活中物品的变化,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幼儿对“变”这个概念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深度。

二、多重互动,呈现不同变化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幼儿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敏于发现自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幼儿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幼儿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该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了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有个幼儿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觉得别人不对的表现,说:“对于你来说,今天的最大变化就是学会了倾听。”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比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的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那么的不同。我觉得可以用线来形容。有的幼儿像一根直线,就如那位认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会变化的男孩;有的幼儿是一条曲线,或许经过谷底与波峰的反复挣扎。会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如那些原先把一些物品放在“不变”一栏中,最后都主动放在“变”一栏里的孩子;有的幼儿就像一条省略号般的虚线,通过一点一点的理解,串成自己的想法……无论如何,孩子们的变化是最可贵、最令人回味的。

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资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可以吸水的

2、塑料制品,木制品,纸制品,泡沫制品,小石块等。

3、大水盆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觉游戏

1、鼓励幼儿到水盆里玩水

2、尝试

—试试用双手捧水;

—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

3、发现

—能看见水中的小手,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

—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

二、听觉游戏

1、请幼儿将塑料制品一一投入水中。

2、试一试

(1)听一听、比一比不同资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2)听一听、比一比不同资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3)得出结论:从高处将资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资料投入水中声音大,

重的资料投入水中比轻的资料投入水中声音大。

三、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1、观察不同资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

比较资料的轻、重、厚、薄

2、感知资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

归纳那类资料会沉于水中,那类资料会浮于水中。

四、触觉游戏

1、用手触摸、感知那些资料吸水,那些资料不吸水。

2、哪些资料遇水会烂,那些资料遇水完好如初。

五、收拾整理资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资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维护水资源。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今日玩水“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新的发现。

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对生活中常见的树木产生兴趣,乐于观察它们的特点。

2. 能够事辨别松树、苹果树和梧桐树的叶子及果实。

3. 认识松树、苹果树和梧桐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4.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材料:

多媒体、图片(不同树的种子和果实和树),树叶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一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PPT,并念出谜语给幼儿。教师: 你们猜猜这是谁呢?

一大树大树朋友都给你点赞了

基础部分

1.老师走在路上看见前方有三棵大树在前面就过去给他们打招呼,结果大树朋友们看起来不开心,就问问他们不开心的理由。

2.原来啊,是大树朋友们的果实妹妹和叶子弟弟走丢了,在小朋友们的帮助和大树朋友的提示下一同找到了丢失的弟弟妹妹们。

3.大树朋友们非常开心,要抢着给小朋友们显示自己四季外衣有多么的好看。

4.今天见识到了这么多的果实叶子和大树的外衣,可要来考考小朋友们记住了没。现在小朋友们变成一棵树,要仔细观察是什么树,再看看几个气泡中哪个是属于这棵树的,那就将那个抓回来。

结束部分

你们真棒,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么多,大树朋友们都在不停的夸你们呢。

活动延伸:

树家族还有好多的树朋友们还没有认识呢,大家可以在回家路上看看还有没有课上没有认识的大树朋友,我们可以主动上去认识一下,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大胆、连贯地向同伴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知道一些有关飞船上太空的知识。

2、尝试设计飞船,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6、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7、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的神舟六号的资料(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样睡觉、吃饭等) 幻灯片 洋泡泡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

1、相互交流

师:最近我们中国有一个重大的新闻,你们知道是什么新闻吗?(神舟六号飞上天了),在这艘飞船上面还有两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宇航员:聂海胜和费俊龙)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收集了许多有关神舟六号飞船的新闻了,是吗?那么你找个好朋友跟好朋友介绍一下,你收集到了哪些新闻,好吗?

2、个别交流

师:现在谁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你收集到了哪些有关神六的新闻啊?(个别幼儿介绍)

二、丰富知识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了有关神六的新闻,现在我们一起到太空中去看一看,好吗?(根据幻灯片介绍)

三、幼儿操作

师:我们的宇航员非常的了不起,他们不怕生命的危险,为了给国家做一点贡献,去了太空做试验,你们想不想和这两位宇航员叔叔一样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啊?那么我们一起来设计神舟飞船吧!(幼儿自由操作)

四、发射飞船

活动反思:

活动中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帮助。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们才能在其中得到培养,慢慢成长。

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了解水的性质。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水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活动难点:

1.通过观察、探索、实践知道水的性质。

2.感知物体沉浮现象。

活动准备:水盆、毛巾实验材料:牛奶白醋水各种饮料白酒塑料制品纸制品木制品石块铁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歌曲表演:我爱洗澡

2.讨论:我们生活中需不需要水?什么地方需要水?你们喜欢玩水吗?

老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好,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水和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还有好多关于水的秘密呢,今天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寻找水中的秘密。

二、观察探索实践学习水的性质

1.通过“看一看”了解水是没有颜色的性质出示盛有牛奶、水、可乐、桔汁的四个杯子

师:现在老师这有四个杯子,杯子里装的都是可以喝的,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哪个杯子里装的是水?”

幼儿观察后汇报观察结果

提问:你们为什么说2号杯子里装的是水?通过观察,请你说一说水是什么颜色的?小结:小朋友们非常聪明,一看就知道2号杯子里放的是水,一号杯子是白色的里面装的是奶,三号杯子是褐色的里面装的是可乐,四号杯子是黄色的里面装的是橙汁,只有二号杯子里面是我们平时喝的水,它是没有颜色的。

2.通过“闻一闻”了解水是没有气味的性质

出示盛有白醋白酒水的三个杯子

提问: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颜色的不同,发现二号杯子里面的水,还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的。现在老师又拿出三个杯子,这三个杯子里只有一个杯子里面是水,想一想,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面是水呢?

幼儿大胆想象,勇敢的回答自己的想出的办法

(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感知哪杯是水)

指导闻一闻的正确方法:刚才小朋友说,我们可以用鼻子来闻一闻。这是一个好主意,谁愿意先来演示一下你是怎么闻的?(幼儿演示自己闻气味时的方法)

我们看到刚才有的小朋友直接把鼻子对着杯子去闻,有的小朋友都把鼻子贴到杯子上了,如果杯子里装的是有毒的东西,那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的。如果我们需要用鼻子来闻一闻的话,我们需要一只手拿着杯子,杯子距离鼻子有一段距离,不能太近,我们用另一支手扇杯子上方的空气,这样我们就可以闻到杯子里的气味了。

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演示,并汇报答案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三号杯子里装的是水?水是什么气味的?小结:刚才我们通过闻一闻的方法知道了三号杯子里面装的是水,一号杯子里的气味甜甜香香的是饮料,二号杯子里的气味是酸酸的,里面装的是白醋。三号杯子里面没有气味,装的是水,现在我们知道了水是没有气味的。

3.通过“尝一尝”了解水是没有味道的性质

谈话:小朋友们平时都喝过水,今天我特意又准备了一些可以喝的东西。请小朋友尝一尝,请你说一说你喝到的是水吗?它是什么味道的?

幼儿品尝后,汇报品尝结果。

提问:水是什么味道的?小结: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都是能喝的,如果你平时看到杯子里装了东西是不

能随便尝的,以防有毒!刚才小朋友尝到了甜甜的饮料和酸酸的饮料,还有小朋友尝到的是我们每天都喝的水,水是没有味道的。

4.通过感觉游戏了解水是可以流动的性质。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知道水是没有颜色,通过闻一闻知道水是没有气味的,又通过尝一尝知道水是没有味道的,现在你们想不想玩一玩水啊?小朋友们都想玩水,那我们把小手伸到水里去,你看到自己的小手了吗?那么水是什么样呢?(透明)我们再用小手捧水,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通过自己的体验总结出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性质小结:刚才我们看到了水中的小手,说明水是透明的,我们用小手捧水,水顺手指缝都流走了,说明水是会流动的。

请幼儿说一说水的性质

5.小结:今天我和小朋友一起了解了水,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没有味道的、我们还知道水是透明的、可以流动的';水中秘密还有很多,在水里有的东西会浮起来,有的东西会沉下去,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三、活动延伸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1.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

谈话:看看袋子里装了什么?我们把手中的东西分别放在水里,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组活动:沉浮

幼儿汇报:有的东西沉下去了,有的东西浮上来了。

3.讨论: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沉到水底?它们分别是什么材料的?

4.小结:像塑料、纸、木制品还有泡沫它们会浮在水面上,因为它们比较轻;而像石头、铁钉这样东西会沉入水中,它们比较重。

四、结束活动请把今天的发现回家告诉给爸爸妈妈。

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尝试用夸张的绘画手法表现物体的倒影。

2.玩水中感受物体倒影在水中变形的有趣现象。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感受过“哈哈镜”的有趣现象,看见过水中的倒影。

2、大水盆3个、蜡笔、水彩颜料、刷子、纸、玩具。

3、童易软件有趣的水——哈哈镜、操作材料包(水中倒影)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欣赏诗歌

1、欣赏诗歌《哈哈镜》。

2、谈论:听到诗歌中讲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倒影在水里,圆的变成什么,扁的变成什么,长的又变成什么?为什么?

小结:原来水里晃动的时候,里面的倒影也在晃动,所以就想照哈哈镜一样。

二、玩倒影,体验乐趣

1、每组分别提供大水盆,看看水面中的倒影。

2、比较平静的水面和晃动的水面倒影有什么不同,进一步发现水盆中的倒影有时会变得歪歪扭扭或破碎,并从中体验乐趣。

三、绘画想象

1、想象水中还有什么倒影,什么倒影最有趣,并用蜡笔画出来。

2、用刷子蘸水,在画上刷一层淡淡的水影,以表现水的意境。

3、相互欣赏各自花的有趣的倒影。

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还有哪些“哈哈镜”的现象。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遵循大班幼儿好想象、爱幻想的特点,从幼儿身边喜欢的哈哈镜入手,大胆改变以往美术活动中幼儿惯用的绘画材料 --长方形白纸,以形状多样的有色卡纸为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宽松、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自主观察、分辨、发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在自选的材料上自由想象,用线条大胆表现自己眼里、心里的可爱形象,充分体验了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会到了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及创作的热情令我深感意外,由此我想到:适合孩子的才是最棒的!

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受哈哈镜中人物身体夸张变形的多种姿态,能根据观察和想象用线条创造性地表现形象。

2.体验变形创作带来的诙谐、幽默和快乐。

3.乐意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认识过哈哈镜,了解了哈哈镜的基本特征。

2. 四面哈哈镜、各种形状纸、黑色笔、范例、白纸、剪刀等。

3.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自由照哈哈镜,引起幼儿的兴趣。

1.请小朋友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有什么变化?觉得像什么?

2.自由说说镜子里的自己有什么变化,你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变成什么样了?

二、观察夸张变形的形象,进一步感受镜中人物的变化。

1. 出示(水滴型的纸)先猜测:镜里的人会是什么样的?然后看看是什么样的?

请幼儿仔细观察人物头部、身体、四肢及衣物上的装饰品等的变化,并学学他的动作。

2.出示(果核型的纸)和以上方法一样。

3.比较这两个形象的异同点。

4.老师小结:不同形状的哈哈镜照出来的人就有不同的变化。

三、出示各种形状的纸,讨论。

四、幼儿创作哈哈镜里的人。

1.根据纸的.不同形状设计哈哈镜里的人。

2.自己设计、裁剪不同形状的纸,再画哈哈镜里的人。

五、评价、欣赏。

1.说说你画的哈哈镜里的人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变形的?学一学他的动作。

2.说说你设计的哈哈镜是什么样的?里面的人是什么样的?学学他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遵循大班幼儿好想象、爱幻想的特点,从幼儿身边喜欢的哈哈镜入手,大胆改变以往美术活动中幼儿惯用的绘画材料 --长方形白纸,以形状多样的有色卡纸为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宽松、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自主观察、分辨、发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在自选的材料上自由想象,用线条大胆表现自己眼里、心里的可爱形象,充分体验了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会到了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及创作的热情令我深感意外,由此我想到:适合孩子的才是最棒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