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整式加减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符号运算的作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找出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按要求亲自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老师,摆几个三角形呀?
老师:先摆一个,再摆两个、三个、四个。关注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鼓励每个同学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关注学生在探索数量关系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思维水平和抽象能力:分析:
三角形个数12345
火柴棍根数357911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老师:每增加一个三角形,火柴棍根数增加多少?
学生:2根
老师:火柴棍根数是一组怎样的数?
生:连续奇数。
师:奇数可用整式2n+1(或2n-1)表示。
师:从多角度思考,也可以分析表格中火柴棍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生:怎样找?
师:如3=2×1+1,5=2×2+1
生:哦,明白了
师:从而得排n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棍根数为什么?
生:2n+1
师:请同学们亲自拼一拼,想一想,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好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能否积极地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不要以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实际活动。
提出问题后,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班组交流。
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所需钱数为多少?
生:2.3n元,
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需要多少元?
生:2.2n元。
生:观察这两个整式,当n=100时,需花钱230元,而当n=101时,只需花钱2.2×101=222.2(元),出现多买比少买反而付钱少的情况,所以如果需要100本笔记本,应该购买101本能省钱。
师:请同学们继续探索,至少需要多少本时,可以按上面方式购买。
组织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探究,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同学们再找几个方框试试,看自己的规律是否还成立
生:好
教学时,也可以先开放,让学生发现月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讨论浅色方框中数字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关系课本。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再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整理这节课的内容。
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进行含有括号的整式加减运算。
2.会先进行整式的加减,再求值。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复习“去括号法则”,请同学们先完成题目1:
教师根据情况分析错误原因,并提醒学生注意括号前面的“—”号。分析:在去括号的运算中,当()前是“-”号时,容易犯的错误是只将第一项变号,而其他项不变。
通过练习题1的分析后,再让学生继续完成练习题2,进行知识强化。(让4个学生出黑板板示,允许其他同学出来修改)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本节课我们学习整式的'加减。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实际上就是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去括号,第二件事是合并同类项。请看例6.
(按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两步先让生尝试)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说出整式加减的基本运算步骤吗?
每一步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观察例题的过程,找出解题的路径。
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师:请学生4人出黑板板示,其他同学在自己座位上迅速完成,作好改错准备。
生:在自己座位上独立完成?
板示学生返回座位后,发现有错误的学生可出黑板改正。
师:提问学生,要求说出错误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正。
生:?
学生练习,老师巡查并指导。
学生多数会漏写括号。
师:在这几个整式相加或相减时,为什么要加上括号
生:思考回答?
师:观察本例,并说出本例与之前练习有什么区别?
生:此例最后给出x、y的值,要求多项式的值。
师:请用两种方法做一做,并比较哪一种方法简单些?
学生通过比较,都会认为先化简,后求值较为简单些。
教师再板书规范的书写过程。
通过本题的解答,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整式加减法的一般解题步骤,让学生先化简再求值,并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
学生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及时提醒出现差错的学生改正。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训练中来,积极动脑、动手,同时教师对差生进行指导和鼓励。
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是在学习了整式的有关概念之后的一节课。整式的加减是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的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渡,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整式加减的知识基础则是同类项的概念及同类项的合并,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从而把整式化简,所以本节课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变“知识给予”为“教育交往”,变“教程”为“学程”,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各有所得。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拟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生活实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主要过程设计: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和基本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突出了三个“注重”: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上课伊始即以实物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迅速调节到积极状态,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认为同类型的单项式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概念,又通过“游戏”等方式对同类项概念进行辨析,这样可充分揭示同类项概念的内涵,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活动8]先是提出“3个人再加5个人得多少个人?”这一通俗易懂的'问题,而后进一步提出“3个人再加5张桌子得8个人?还是8张桌子?”这一看似有些荒唐的问题,实际上却突破了合并同类项这一重点难点即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合并同类项时,只能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二)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活动设计,从实物分类、引出概念到概念辨析以及课堂小结无处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
(三)注重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协作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需要完善之处
视学生实际情况,如能再给学生练习课本165页例1,然后教师再点评的话,那么就是锦上添花了。因为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后,再通过解决像例1这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更能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学有所用”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你坐过火车吗……….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2)字母t表示时间有什么意义?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
???? 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例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
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
活动一: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学习新知: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数与字母的积 ,像这样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2、-3,、a
2.练习:判断例1中所列式子在哪些是单项式?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这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例2: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为h,它的体积是_____.
(4)、一台电视机原价为a元,现按原价的九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为____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为0.9,宽为a,面积是____
字母表示数后,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你能赋予 0.9a 一个含义吗?
通过其中的例题及练习,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59页:1,2。
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符号运算的`作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找出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按要求亲自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老师,摆几个三角形呀?
老师:先摆一个,再摆两个、三个、四个。关注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鼓励每个同学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关注学生在探索数量关系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思维水平和抽象能力:分析:
三角形个数12345
火柴棍根数357911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老师:每增加一个三角形,火柴棍根数增加多少?
学生:2根
老师:火柴棍根数是一组怎样的数?
生:连续奇数。
师:奇数可用整式2n+1(或2n-1)表示。
师:从多角度思考,也可以分析表格中火柴棍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生:怎样找?
师:如3=2×1+1,5=2×2+1
生:哦,明白了
师:从而得排n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棍根数为什么?
生:2n+1
师:请同学们亲自拼一拼,想一想,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好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能否积极地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不要以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实际活动。
提出问题后,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班组交流。
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所需钱数为多少?
生:2.3n元,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需要多少元?
生:2.2n元。
生:观察这两个整式,当n=100时,需花钱230元,而当n=101时,只需花钱2.2×101=222.2(元),出现多买比少买反而付钱少的情况,所以如果需要100本笔记本,应该购买101本能省钱。
师:请同学们继续探索,至少需要多少本时,可以按上面方式购买。
组织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探究,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同学们再找几个方框试试,看自己的规律是否还成立
生:好
教学时,也可以先开放,让学生发现月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讨论浅色方框中数字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关系课本。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再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整理这节课的内容。
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2、会利用合并同类项将整式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数的运算律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在教学中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究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
合并同类项法则。
难点
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同类项的概念,这为本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合并同类项牵扯到抽象的字母,学生难于把握,因此一定要搞清楚字母与数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
情景创设
在探究1的基础上,以原有的关于数的运算律的'知识,
开展探究2、观察多项式中各项的特点,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类比数的运算,探究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法则: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系数的和,字母部分不变、合并同类项以及整式的加减是建立在单项式、多项式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对前面的知识有必要进行简单的回顾、
通过对探究1和探究2的探讨,引出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概念、
问题2是本节内容的核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体会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注意:
1、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参与到讨论中
2、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总结情况
3、学生表述情况是否有条理,是否清晰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试题: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2整式的加减(第2课时)》
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是在学习了整式的有关概念之后的一节课。整式的加减是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的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渡,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整式加减的知识基础则是同类项的概念及同类项的合并,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从而把整式化简,所以本节课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变“知识给予”为“教育交往”,变“教程”为“学程”,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各有所得。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拟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生活实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主要过程设计: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和基本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突出了三个“注重”: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上课伊始即以实物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迅速调节到积极状态,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认为同类型的单项式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概念,又通过“游戏”等方式对同类项概念进行辨析,这样可充分揭示同类项概念的内涵,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活动8]先是提出“3个人再加5个人得多少个人?”这一通俗易懂的问题,而后进一步提出“3个人再加5张桌子得8个人?还是8张桌子?”这一看似有些荒唐的问题,实际上却突破了合并同类项这一重点难点即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合并同类项时,只能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二)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活动设计,从实物分类、引出概念到概念辨析以及课堂小结无处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
(三)注重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协作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需要完善之处
视学生实际情况,如能再给学生练习课本165页例1,然后教师再点评的话,那么就是锦上添花了。因为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后,再通过解决像例1这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更能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学有所用”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2.3整式的加减——1.合并同类项》(第71~73页).
学情分析
七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学生主要通过对教学中生活情景的分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几个问题的分析、探讨、相互交流,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提高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认识归纳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在练习中巩固和熟悉合并同类项的技能。最后,通过回顾与反思以及谈感受谈收获,把所学知识升华成理性认识。
教材分析
合并同类项是一堂探究活动课,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字母表示数、继而介绍了代数式,以及代数式求值的基础上对同类项的`定义,同类项如何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知识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以后学习解方程、整式的运算、解不等式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同类项的定义,并能识别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
(3)知道在求多项式的值时,一般先合并同类项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个性品质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的意识,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2)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进行合并同类项,化简代数式。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同类项,正确合并同类项。
教学用具:多媒体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题:在甲、乙两面墙壁上,各挖去一个圆形空洞安装窗花,其余部分刷油漆,请根据图中的尺寸,算出:
(1)甲乙油漆面积的和。
(2)甲比乙油漆面积大多少。
(处理方式:①学生思考片刻②找学生代表交流自己的解答③教师汇总学生的解答)
板书:
(1)(2ab-πr2)+(ab-πr2)或(2ab+ab)-(πr2+πr2 )
(2) (2ab-πr2)-(ab-πr2)
(此时提问学生:这3个式子都是什么式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从本节课开始来学习:2.3整式的加减。并板书)
二、探求新知
教师自问:如何计算(1)和(2)两个式子呢?
接着解答:本节课来学习2.3.1合并同类项(此时板书课题——1.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的概念
观察多项式(2ab+ab)-(πr2+πr2 )中的项:2ab、ab的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
③师生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同类项,此时板书:1.同类项的概念)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强调:①所含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简称“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