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师说》有感

笔构网

2025-09-19读后感

请欣赏读《师说》有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师说》有感 篇1

——师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

题记:《师说》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韩愈,字退之,唐代的散文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提倡了散文,创造了新的诗歌流派。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最近阅读了《古文观止》这本书,尤其是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应象颇为深刻。本文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

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的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欢文中的这句“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姜还是老的辣”这两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应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是专长不同罢了,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最后我觉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篇文章没有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是“师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这句话换成俗语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老师只能是引导我们,具体领悟和行动还在于我们自己。像土地给我提供承托,而不能个给我们海拔;像跳板给我们帮助,而不是给我们辉煌;像小巢给我们提供归宿,而不能给我们征程;想乳汁给我们提供营养,而不能给我们人生。因此,老师只是我们的依靠并非依赖,我们必须自己去努力奋斗,带着老师的忠告,带着自己的梦想不断进取,去解其惑。

从师学习固然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我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是我们的起止,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

读《师说》有感 篇2

这周和女儿在读韩愈的《师说》,这篇文章是我高中学习的文言文。想当初是为了考试而学,今时今日和孩子再次素读,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为人父母,教育孩子是我们的本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仔细反思,我们这个老师合格吗?或许从《师说》中能找到答案。

《师说》开宗明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因此,为人父母者首先要为孩子打下做人的基础,学习知识和技能相对是其次的。不可本末倒置。我们和孩子共同素读经典,其实就是在提升自己,自己提升了,孩子自然能够引导好。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块洁白无暇的璞玉,如果不精心打造、恰当引导,想成长为一块美玉也是很难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和孩子相比,我们多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不得不承认,我们或许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性,反观内视,孩子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的老师,如果没有孩子,我想很多父母大概不会在而立在年还捧着经典自得其乐地素读吧,至少我是如此。所以,深深地感谢孩子带给我们的因缘。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比如,在经典诵读中,适当转换角色,让孩子做我们的小老师,孩子会读的更起劲呢。呵呵,好为人师,这是人的天性,但这个“师”一定要当的称职。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作为老师,只教授一些书本的知识,却不能为其答疑解惑、做好身教,丢失了最根本的东西,小学而大遗,真的是本末倒置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各行各业的人,年长的、年幼的或者同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真不愧圣人啊,不仅说到,而且也做到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圣人尚且如此谦虚向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某方面比我们强的人学习呢?

重读《师说》,努力做一个乐学、善学的好家长、好父母,向他人取长补短,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读《师说》有感 篇3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中小学教学名师论坛这门课从不同层次、角度促使我们对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几堂课下来,通过辨析教育矛盾的焦点,诠释经典的教育名言,各位教师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等方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糊涂问题明白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及时有效地探讨教书育人新方法。

课程接近尾声,让我颇有感触:

“太崇高的理想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既当不成伟人,也当不好普通人”—— 在小学,你随便问一个学生的人数理想是什么?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科学家、艺术家、总理。而一个学生如果说自己的理想是做工人、农民、厨师等普通劳动者,他一定会被说成胸无大志,难成大器。这就是目前我们的“以成伟人为荣,以当常人为耻”的精英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树立了只有成为名人,才是成功人生的观念,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瞧不起普通人的不健康心理。然而,现实世界绝对是平凡人的世界。当远大的理想变得遥遥无期,绚丽的美景还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从一个壮志凌云的学生到最后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心灵上定会备受挫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成为大人物,但将来必是国家的公民,为人父母,去过平凡人的普通生活。我们的理想教育应为大多数学生服务,应教育学生树立正

确的公民观、平民观,带着一颗平常心去做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一步步向上攀登,每前进一步,心中都会感受成就、成功,收获幸福和快乐。

有些事往往很奇怪,你越想把孩子培养成伟人,但是最可能的结果却是平庸,甚至连普通人也做不好。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做普通人,干平凡事,尽最大力,发最亮光,经过不断历练,孩子最后真能成为灿烂星空中一颗夺目的明星。

“学生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爱生之心,师皆有之,差别在于爱什么样的学生。可爱的学生人见人爱,不足称道,爱“不可爱”的学生才是真正的爱。不可爱的学生之所以不可爱,是因为他们时常为了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故意惹事,犯一些美丽的错误。他们这样做事因为缺少爱而叛逆的表现。面对这些不可爱的学生,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可能会对你更加反感,甚至对你的教育形成逆反心理,师生关系越来越僵。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他们迫切想得到的就是宽容、理解和帮助。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或许一个批评的眼神,一个无声的抚摸,一句理解的话语,就可以使他们感受到被爱的温暖。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可爱的学生而言或许只是锦上添花,而对这些不可爱的学生而言却是雪中送炭。

教育的艺术魅力就在于用爱帮助这些不可爱的学生改正身上的缺点,把他

们变成可爱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挑选学生,孩子们无论是可爱的或者是不可爱的,只要他坐在我的教室里,就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对他的成长负责。爱所有的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 “教师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

时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能把我们的心与孩子的心融汇在一起。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我们会发现一个光彩夺目的世界,我们就会感叹孩子“荒唐”中隐含的创造力,就会欣赏孩子”恶作剧“中包含的纯真,就会载遇到问题时,放弃成见,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产生思想共鸣,取得孩子的信任,真诚地与他们做朋友。

日后,作为一名教师,或为人父母,都应该意识到,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缓慢的、需要等待的艺术。望子成龙不能“揠苗助长“,要遵循孩子的天性,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纠正孩子的错误不能期望”立竿见影“,要平和地看待学生成长中的错误,留给学生宝贵的反思时间。教育不可”目中无人“。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单独的个体。我们要努力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读《师说》有感 篇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老师更是一种高尚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模范和智慧典范,老师们一直潜心教学、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古至今,老师们除了传授给我们无数的道理真谛之外,他们更是一丝不苟的教授我们学业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耐心细致的为我们解答疑难问题,拥有这样无私的他们,这真真是社会的福音,也是学生的幸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对我们来说老师并没有年龄和贵贱之分,只要是比我们懂道理的人那就是我们的老师,只要是会我们不擅长的东西那也是我们的老师,所以不管旁人是什么身份,只要他们能教会我们一些知识和技能,那他们就是值得我们虚心请教的恩师。此外,就算是圣人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对学子来说老师是可以有很多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论什么时候,我们一定要虚心请教别人,只要可以从旁人身上学到有所受益的东西,那我们就必须去潜心学习,切不可盲目自大,也不可目中无人。

向老师请教学习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相反那是一种特别明智的选择,因为在学习上切不可不懂装懂,只要是我们不懂不会的,那我们就应该不耻下问,因为只有潜心求教了才会知其纹理。

世人以为折腰去跟别人请教是一件很没有尊严的事情,所以他们宁愿自欺欺人也不愿去虚心求道,因此他们一辈子也不会有好的长进,也难怪他们成不了圣人。而与之相对的是,那些圣人明明已经智慧超群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尽管他们的学问已经超出常人很多了,但是他们还会孜孜不倦的去学习、去请教,他们这样敏而好学的品质很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品鉴。

总之,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和好的学习心态,只要我们可以做到尊师重道、不耻下问,敏而好学这三点,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前途的人。

读《师说》有感 篇5

韩愈先生是我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这篇文章是韩愈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韩愈的《师说》,再高中阶段熟读多遍,最近上课又提到这篇文章,于是又拿来重新阅读,但我仍然不能说我对文章有很深的理解。或许我能把整篇文章流利的背下来,有时在写文章时能引用其中一些名句,但正如伟大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那样,我们仍然是愚钝的,因为我们还是没能够把这文章完全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或者是说还没有能力掌握到文章的精髓,解读师说对于阅历尚浅的我来说还是无从下手,因为自己的思想不够成熟,会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给扭曲了。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那是由于人有思想,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时候,或许会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长大一点点后,我们会问: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会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感到不可理喻,或许你会问: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会有区别,为什么城里人都要戴着有色眼睛看人?而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对人生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 人并非生来就充满智慧的,而是在不断地反思和求知中拥有智慧。当我们的脑海里产生一个问题,然而我们此时现有的智慧却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能够给这个问题配个合理解释的人,至于这个人是美是丑是高是胖是老是少于问题本身是毫无冲突的,我们把能解答我们提出的问题的这类人一个代号:老师。师者之所以可为师,那么他所拥有的学识和智慧是可以为我们所学习采纳的。人在不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突破的过程,只有我们自己本身才能为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这跟上面的从师而问焉并没有丝毫的冲突。

因为即使别人的知识多么伟大,那都不属于自己,别人只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式,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别人的大脑中,而我们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答,没有真正的从中有所领悟,真正的解答、真正的领悟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去发现。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点,那么即使自己变得很博学,脑子里的仍然都是别人的知识和智慧,并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个知识系统,最终自己仍旧是愚钝的,因为并没有一个自己的只是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考方式。

人只有真正去思考才会发现问题的存在,当我们翻开一本书去倾听一些伟大智者的轻声耳语,去体验形形色色小人物的人生百态,去感受一段历史所带给你的巨大震撼,当我真正打开心扉去接受一切事物所带给我的感动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的渺小,犹如浩瀚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有太多的问题值得去思考去解答。真正圆满的人生并不是平庸地度过一生而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问卷。

文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但在如今的社会中,却早已超越了韩愈所说的那句话,周末形形色色的补习班,诸如奥数,英语,绘画,唱歌,舞蹈等等。现在虽然早已超越了受之书而习其句读,但真的就是多就有益了么?那些孩子们,真的就有所收获了么?答案,我想应该是否定,也许会有人说真的有所收获,那我相信也只是一小部分罢了。所以,现在的教育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也一定要认清,真的不是教的多学的多就真的有好处,“术业有专攻”才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只有那些愚昧得不自知的人才会取笑渴望求知的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认为像别人请教问题是“耻”。现在我常常在想,究竟教师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教导孩子,韩愈说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我觉得教师不应是单纯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自己的思想和孩子的思想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这才是智慧的光芒。教师应该交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书本的知识,还应该交给孩子一种感受爱和美的能力,只有当孩子内心充满爱,他才会思考周围的一切,去倾听他人的内心,只有当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美好事物,他才能富有创造力。

但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实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出批评和不谅解,但大多数的批评都只是隔靴搔痒的“温柔巴掌”,但却没人能够真正提出一个确实可行的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方法,我想在中国这样的大背景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还缺乏一点魄力,实现自由教育的方式还有一段路要走。

《师说》这样一篇不算很长的文章,却引发了我以上的思考。对于知识,我不仅要从他人那里寻求,最为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将那些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智慧,只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头脑的人,如果我们不求甚解,那些所谓学来的知识也永远都是别人而非自己的。同时,当今的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现在的那些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们,认真思考和解决。同时,我们以后作为一名教师,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读《师说》有感 篇6

或许我能引用书本里的名言,复诵一些伟大智者的思想,但基本上我仍然是愚钝的。 ——克里希那穆提 反复阅览韩愈的《师说》,也熟读多遍,但我仍不能说我对文章有彻底的理解。或许我能把整篇文章背下来,在必要时能引用文章中的只言片语,但正如伟大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那样,我仍然是愚钝的,因为我没有能够把这文章完全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抑或是说没办法掌握到文章的精髓,解读师说对于阅历尚浅的我来说竟无从下手,怕自己的思想不够成熟,把文章的思想给扭曲了,所以关于《师说》我只能够带着坦诚的心把自己读到的体会和感受与你共享。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那是由于人有思想,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提出问题, 很小很小的时候,或许会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长大一点点后,我们会问: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会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感到不可理喻,或许你会问: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会有区别,为什么城里人都要戴着有色眼睛看人?而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对人生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我们不禁会反问自己:究竟是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当个闪亮明星演自己的戏还是该随波逐流当个普通观众?有这么多的问题填满我们的生活,我们该怎样为这些问题找个合理的解释?

人并非一开始就充满智慧的,而是在不断地反思和求知中拥有智慧。当我们的脑海里产生一个问题时,而我们现有的智慧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能够给这个问题配个合理解释的人,至于这个人是美是丑是高是胖是老是少于问题本身是毫无冲突的,我们姑且把能解答我们提出的问题的这类人一个代号:师。师者之所以可为师,那么他所拥有的学识和智慧是可以为我们所学习采纳的。人在不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突破的过程,只有我们自己本身才能为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这跟上面的从师而问焉并没有丝毫的冲突。因为即使别人的知识多么伟大,那都不属于自己,别人只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式,真正的解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点,那么即使自己变得很博学,脑子里的都是别人的知识和智慧,而自己仍旧是愚钝的。

释迦摩尼佛拥有大智慧,祂弘扬佛法,希望众生得以摆脱苦难得到自由。祂的追随虽成千上百,但真正能大彻大悟立地成佛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何?因为世间没有救世主,能够解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而已。即使把佛法所弘扬的要领牢记于心,却没有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真正认识自己,那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人只有真正去思考才会发现问题的存在,当我翻开一本书籍去倾听一些伟大智者的轻声耳语,去体验形形色色小人物的人生百态,去感受一段历史所带给你的巨大震撼,当我真正打开心扉去接受一切事物所带给我的感动。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的渺小,犹如浩瀚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有太多的问题值得去思考去解答。真正圆满的人生并不是平庸地度过一生而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问卷。

只有那些愚昧得不自知的人才会取笑渴望求知的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以不耻下问为耻。但凡事存在就有其存在的条件,我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答案竟让我自己感到震惊,但我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曾是这愚昧无知中的一员。就我本身而言,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历程中,从最初的班级佼佼者到后来的中等生再到后来的后进生,我发现当自己曾受惠与这成绩当道的教育体制。当你成绩好时,走到哪里大家都会为你冠上“好学生”的头衔,这时盈灌于耳的表扬夸奖竟让人飘飘然,感觉自己聪明绝顶,拥有着天底下最宝贵的智慧,对那些整天追着老师问东问西的人不免有些轻蔑之感,心里暗暗偷笑那人真笨。后来,上了一所重点高中,才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那么大,聪明的人那么多,而自己只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的人,当初的骄傲被一扫而空,我成了大家眼中的差生。我不敢追着老师问这问那,我害怕别人轻视的眼神,就如当初的我一样,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我装作一副不关心不在乎成绩的模样,至少能为自己烂的透顶的成绩找个合适的借口,瞒过其他人,但始终瞒不了自己。我想那时的我该是多么地愚昧啊。在大学,自己也还没学聪明,我不屑与那些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就辍学的同学交谈,我总为自己冠上一个大学生的头衔,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其实不然,真正比我聪明的人多得去。我只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中自我欣赏,自我麻痹,而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我是多么庆幸自己能找到自己的弱点,我渴望摆脱过去的愚昧,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其实在中国这样一种分数是王道的教育制度下,产生这样一种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分数可以代表一切,分数决定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分数同样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我曾有过一次的家教经历,从那段经历中我体验到做为一个教师的无奈和做为一个学生的悲哀。那是一份暑假兼职,每天我要从家里出发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到城里给俩小孩做辅导,工资还是相当可观的。刚接受这份工作时,我想的是不就教教小学数学语文的,没什么困难,但当我真正开始这份工作时,我才发现自己错了。城里的小孩有自己的思想,不爱读书,他们的父母管不动也不知道怎么管,只能找个家庭教师来帮忙管管,毕竟孩子还是比较怕老师的。这对于第一次当家教,从学生角色转变成老师的我来说竟不知从何管起,我想把自己的知识教给他们,但他们却一点都不听还耍脾气,我冲他们发火威胁他们,他们却比我还强势。回家后,我想了很久,强行逼着他们学习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在学校老师说的那些要给孩子充分的权利和自由,不应该逼他们去做不想做的事,但如果这样做了,家长所提出的要求和任务我就没办法完成了。我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妥协于眼前的利益,我继续对孩子进行一场无止尽的唇击战,我妄想用自己的喋喋不休来掩饰我内心的不安,只要我有教,那么孩子听不听不那么重要,只要家长看见我有在完成任务就好了。在我辅导的孩子中有一个特爱画画,可是她的父母说她数学不行,别人的孩子都能背九九乘法表了,她加法还不会,为了让她赶上其他小孩,他们吩咐我在数学上多教教她。但她才学前儿童啊,想想咱学前儿童都在干啥,捏土玩泥巴办家家,这么个小小孩子就要学加法,我真想给她父母建议让她自由选择她想做的事,而不是坐在桌子前做如此乏味的数学题。可我没说出口,我不擅长与家长进行交流,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刽子手,正在扼杀一个充满艺术细胞的天才,我的内心有着说不出的难过。就这样在煎熬中度过了几日,我发觉我不能够再继续下去了,以谋杀孩子的童年来谋取利益,我于心不忍,于是我辞去了家教的工作,并且下定决心不再干这样违背自己内心的事。

现在我常常在想,究竟教师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教导孩子,韩愈说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我觉得教师不是单纯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自己的思想和孩子的思想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这才是智慧的光芒。教师应该交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书本的知识,还应该交给孩子一种感受爱和美的能力,只有当孩子内心充满爱,他才会思考周围的一切,去倾听他人的内心,只有当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美好事物,他才能富有创造力。

但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实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出批评和不谅解,但大多数的批评都只是隔靴搔痒的“温柔巴掌”,但却没人能够真正提出一个确实可行的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方法,我想在中国这样的大背景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还缺乏一点魄力,实现自由教育的方式还有一段路要走。

读《师说》有感 篇7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之师与今之师有太多的差别。古人尊师那种真挚、心无杂念的纯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早课前对孔子的顶礼膜拜也是极其虔诚的,那种九十度的鞠躬礼叫你不真诚都不行。古之师是既严肃又严厉的,绝不像我的教师那么和蔼可亲。我们早已没有了体罚和训斥,而我从国学经典的墨香中似乎听到了戒尺打手板的啪啪声,也听到了再罚抄一百遍的斥责声??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老师的表扬和再奖你一朵小红花的呵护。

古之师与今之师的工作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是方法与教学形式不同而已,那么今天的师者又应拥有怎样的胸怀呢?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有阳光”。教师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靠的是爱的暖意和人格的力量,就是现在提倡的师德。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更信服和尊重师德高尚的老师,那么何为师德高尚呢?即师者对名利的淡,拥有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从而叹情感人,以德育人,以此照亮求知者前行的道路,启迪了一颗颗求知的心。师者的心更是对事业的浓,潜心教改,勇于实践,大

胆开拓,不仅备好课,更给我们上好课,并善于总结反思,及时对我们进行辅导,用勤奋的心播种教育教学的春天。像孔子那样善于譬喻、循循善诱;像鲁迅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像魏书生那样充满睿智,用特别的方式实施特别的教育;像陈寅恪那样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让师者的内心闪烁出更美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照亮了世界。让我们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无私奉献的普通教师。正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和谐、美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