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秋游》教案

笔构网

2025-09-19教案

请欣赏小学《秋游》教案(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秋游》教案 篇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教学设计中,结合教材情境引入新课,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中,把探讨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

2.观察、演示,突破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猜测、尝试、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意识到:初商有时候并不一定会合适。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活动理解“调商”的过程,掌握调商的方法,体会“商大”变小,“商小”变大的道理,总结出灵活试商的技巧。

3.培养能力,注重人人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意倡导学生发挥集体力量,通过合作学习,使大家都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使每一个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而且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获取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72页情境图)

实验小学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加同学们的成长体验,特地在星期日组织了秋游活动。图上是师生秋游前等待出发的场面,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租用:每辆大客车限乘客46人,每辆小客车限乘客24人;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共有192人,四年级学生共有184人,五年级学生共有230人)

2.激趣导入。

如何安排出游的车辆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师生们在秋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秋游)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提问。

结合所获取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合理即可)

2.引导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一:

三年级学生共有192人,他们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①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

(已知每辆小客车限乘客24人,三年级学生共有192人,求需要几辆车)

②如何列式?为什么?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重点说明列式原因。求需要几辆车,就是求192里面有几个24,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92÷24)

③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

(学生自由回答)

④用竖式计算,体验试商的过程。

(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a.请同学们试着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在学生试算时,教师要巡视指导)

b.展示发现的问题并引导思考:除数与商的积大于被除数,说明了什么?应该怎么办?

(说明商大了,应该把商调小)

c.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预设

生1:把24看作20,商是9,可是24和9相乘的积是216,192不够减。

生2:商9大了,改商8。24乘8正好等于被除数192,所以最后的商是8。

生3: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是“19”,而除数的最高位是“2”,2和9相乘最接近“19”,所以先试商9,结果大了,再将商调为8,结果正好除尽。所以商是8。

通过交流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用“四舍”法试商,把除数看小了,商容易偏大。

d.完成竖式。

(2)课件出示问题二:

四年级学生共有184人,他们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①请列出算式并说明列式原因。

(求需要几辆车,就是求184里面有几个46,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84÷46)

②估一估需要几辆车,请说清估算过程。

(自主估算,交流估算过程)

③用竖式计算,体验试商的过程。

a.请同学们试着独立计算。

b.思考: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计算时,余数等于除数,这说明了什么?应该怎么办?

(说明商小了,应该把商调大)

c.讨论交流。

(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3”小了,改商“4”)

d.完成竖式。

3.回顾试商过程,小结试商方法。

(1)在刚才试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议一议。(课件出示)

①什么时候商会小?

②除数与商的积大于被除数说明了什么?

③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说明了什么?

(3)明确结论。

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调商”。

小学《秋游》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 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6、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体验“调商”的过程。在试商的过程中,学生回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讨论理解“商为什么大了或小了”然后在掌握“调商”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试商。

小学《秋游》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读准“累、拾、禁”这3个多音字的读音;读写“凉爽”等11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千姿百态、尽收眼底、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按游览顺序(地点变换)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主要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7自然段。

4、激发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1、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读懂课文,了解各段的主要意思,联系上下文说出词义。

3、词句训练和朗读、背诵的训红练,学习按全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大意

2、学会8个生字,读准“累、拾、禁”这3个多音字的读音;读写“凉爽”等11个词语

3、能按游览顺序(地点变换)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要求:a通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划出来,按要求自学。B想一想:课文写了谁,游览了景山公园哪几个景点?用记号标出。

(2)交流自学结果:指名试读课文,评议、正音。特别注意多音字“拾”在“拾级而上”中的读音,“累”在“果实累累”中的读音,以及“禁”在“紫禁城”中的读音,让学多读几遍。注意生字“压”与“庄”,“伐”与“代”的区别。

(3)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说说课文写了“我们”游览了景山公园的哪几个景点。(景山公园大门、果园、万春亭)

根据单元提示,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本课作者以地点变化写游览的经过,可以参考表示地点的词语分段。让学生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再分段。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四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说说各段的主要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千姿百态、尽收眼底、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

3、激发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抽读一些生字,回忆课文的分段,按什么分。

二、新课

(一)阅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你能不能来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可以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的句式。

默读课文,把具体描述“万春亭”和“大花坛”的句子用“-------”划下来,认真读一读。

(二)阅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

想一想:这一段的`第1句话可以省略吗?写了它有什么好处?“果实累累”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出示一段话:

果园里的果树果实累累。海棠果在微风中摇动,一只只苹果又红又大,大柿子沉沉地挂在枝头。

这段话与课文中哪几句话相似?你喜欢哪一段话?(可以说喜欢的理由,也可以用朗读表示)

用“我们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的句式说说第二段的主要意思。

(三)读第三段(第3—7自然段)

请学生用各种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去理解“拾级而上”、“举目眺望”、“尽收眼底”的意思。

再让学生填空

()楼房()厂房()立交桥

理解“屹立、淡雅、鳞次栉比、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三、回忆全文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指导完成部分作业。

2、让学生学习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语。

2、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分段及各段的段意

二、指导朗读、背诵

1、请学生自己选一个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自然段朗读。

2、抽读,师生评议。

3、以各种形式齐读。

4、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背诵。

三、指导完成作业

学生自己提问(你认为比较难的题目),可以由同学帮忙解答。

四、回忆课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引导学生用上方位词(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小学《秋游》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改商”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教学难点

体验“改商”的过程,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老师出示板题)

二、新课学习

(一)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3.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4.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5.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A.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B.四年级学生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C.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先估计商是多少,然后尝试计算,并讨论商改小的原因。让学生在合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改商的道理,这一知识点便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进一步由具体情境入手,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与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中发表各自的见解,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商大了,要改小;商小了,要改大。

让学生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会主动学习。

三、结论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三年级学生272名,四年级学生184名,五年级学生230名,小客车最多34人,大客车最多46人,三年级学生一共需要8辆小客车,四年级都做大客车。四年级需要几辆车?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同步训练。

2.通过本课的学习,用已学到的知识出一个应用题。

六、板书设计

秋游除数试商估算解题

小学《秋游》教案 篇5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人:观看与秋天相关的风景图片,激趣激情引入。

秋天到了,天空那么高,那么蓝,蓝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

秋天的景色是那么迷人,大地就像穿上了五彩的外衣……每到秋天,老师会带小朋友们去秋游,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这些美丽的景色,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秋游吗?看,这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的心情,她呀,明天要去秋游啦!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

2.揭题:7明天要秋游

指名读、齐读课题。

3.谈话:

明天要秋游啦,这个小朋友她在想些什么呢?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宇音。

2.用“O”圈出课后填字格里要求学会的生字;用“一”画出双横线中要求会认的字。边找边读。同座互相读一读这些字。

3.检查字音:

指名读、齐读生字词:方、么、去、白、什、才。

重点指导读准轻声、平翘舌音。

指名读、齐读要求认识的字。

4.把生字送回到课文中,再读课文,注意把词读连贯,把课文读通顺。

5.指名读词语,注意轻声及连贯。

6.再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师小结梳理归纳。

三、理解词句,读中感悟

1.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在小组里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师参与、了解。

指名发言交流。

(2)师范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

(3)生自由尝试读。

2.体会感悟,指导朗读

(1)第1节指名读。

谈话:那里的树真的有那么多种颜色吗?大家想像一下会有些什么颜色的树呢?

指名结合自己的想象与生活经验说一说。

引导在语境中体会“真的”:你们说了那么多种颜色,小朋友有点不相信,他想——“真的.”有那么多种颜色吗?(读词:真的)

师评议、引导,指导读好“翻过来,唉÷乙”;读出气真的……?”

对多种颜色的树的遐想,读出不太相信、向往的语气。

(2)第2节

自由试读。

感悟体会:那地方的云真的那么洁白柔软吗?洁白柔软的云会是什么样子,像什么?

指名结合生活经验以及想象说一说,理解“洁白柔软”,体会云的美。

再指名读,评议引导读出睡不着轻轻地叹息和对洁白柔软的云的遐想。

(3)第3节

师引导:那地方的树有多种颜色,那地方的云洁白柔软,小朋友真盼望快一点天亮、快一点到明天呀!大家能把他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自由朗读第3节,指名读,引导读出急切、盼望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

[律动]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齐读生字。

2.出示“什”,认识新偏旁“单立人”。

3.观察笔顺,自己记忆字形。

4.观察“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

5.师范写“什”,注意笔画位置及运笔方式的指导。

6.生练写生字。师巡视,提示写字姿势。

7.认读要求认识的生字。

小学《秋游》教案(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秋游》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秋游》教案 篇6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观看与秋游相关的图片。

2、上周五,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到郊外去秋游,觉得怎么样?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是什么?

3、现在,有个小朋友非常激动,他呀,明天就要去秋游啦!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4、板书课题7明天要秋游指名读、齐读课题。

明天就要秋游了,这个小朋友在想些什么呢?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大家一定要读准每个字音。

2、用相关的符号,标出课文中的一二类生字。找完之后,自己先认真地读一读,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3、检查字音。

指名读、齐读生字:方、么、去、白、什、才

重点指导读准轻声、平翘舌音。

指名读、齐读要求认识的字。

4、把生字送回到课文中,再读课文,注意把词语读连贯,把课文读通顺。

5、指名读词语,注意轻声及连贯。

那么颜色洁白柔软

秋游老师地方时候

翻过来翻过去

6、再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师梳理小结。

三、理解词句,读中感悟。

1、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师参与、了解。

指名发言交流。

(2)师范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

(3)生自由尝试读。

2、体会感悟,指导朗读。

(1)第一节

谁来读课文第一节?

谈话:那里的树真的有那么多种颜色吗?大家想象一下,会有什么颜色的书呢?

指名结合自己的想象与生活经验说一说。

引导在语境中体会“真的”:你们说有那么多种颜色,他相信吗?从哪儿知道的?

读词“真的”

师评议、引导,指导读出“翻过来,哎——”;读出“真的……?”对多种树的遐想,读出不太相信、向往的语气。

(2)第二节

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二节。

读词“洁白柔软”。

感悟体会云的美丽:那地方的云真的那么洁白柔软吗?洁白柔软的`云会是什么样子呢?想什么呢?

谁再来读第二节?

师小结:翻过去,哎,还是睡不着。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你翻来覆去的样子。

谁再来读。

云儿真白呀!真软呀!

来,一起学着他们读一读第二节。

(3)第三节

师引导:那地方的树有那么多种颜色,那地方的云那么洁白柔软,小朋友真盼望快一点天亮、快一点天亮啊!大家能把他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生自由读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引导读出急切的心情。

3、有感情的齐读全文。

课中操《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齐读生字。

2、出示“什”,认识新偏旁“单立人”。

3、观察笔顺,自己记忆字形。

4、观察“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

5、师范写“什”。

6、生练习写字。师巡视,提示写字姿势。

7、认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小学《秋游》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改商”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教学难点

体验“改商”的过程,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老师出示板题)

二、新课学习

(一)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3.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4.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5.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A.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B.四年级学生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C.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先估计商是多少,然后尝试计算,并讨论商改小的原因。让学生在合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改商的道理,这一知识点便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进一步由具体情境入手,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与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中发表各自的见解,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商大了,要改小;商小了,要改大。

让学生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会主动学习。

三、结论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三年级学生272名,四年级学生184名,五年级学生230名,小客车最多34人,大客车最多46人,三年级学生一共需要8辆小客车,四年级都做大客车。四年级需要几辆车?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同步训练。

2.通过本课的学习,用已学到的知识出一个应用题。

六、板书设计

秋游除数试商估算解题

小学《秋游》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说话、扩词。

课外:抄字词,听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背练习1中的小诗《秋天到》,并说说这首诗歌里主要讲的是什么?

2、过渡:秋天这么好,你们都想出去玩玩吗?

二、板书课题,解题

“秋游“是秋天出去游玩的意思。

秋天到哪儿去游玩?看些什么,玩些什么,看看图,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出示投影)

三、指导看图

1、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

2、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草地上小小朋友怎么玩?(出示小黑板:小朋友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用“有的“组成句式说话)

四、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领会“郊外、追逐、打滚儿“的意思。

(2)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5、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写在了下面,对照课文想一想,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序号。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

()天空美。

()农田美。

指名到前面填写。

6、齐读课文

五、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训练

1、指名读。

2、分自然段讲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能不能先说“天气渐渐凉了”,再说“秋风起了”?

(3)比较加了“渐渐”有什么不同。

(4)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秋游要到郊外呢?

(5)过渡: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看到些什美丽的景象呢》请读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谁来读读写秋天天空景象的句子。

(3)你觉得秋天的天空的景象怎么样?

(4)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说的是秋天哪里的景象?秋天农田的景象怎么样?

(3)比较:

a、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

b、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4)齐读第三段。

第四自然段

(1)老师范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想想“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是指做什么?

(3)第二句说了什么?“奔跑”和“追逐”两个词语完全相同吗?

(4)这一段第一句用“有的……有的……”,第二句用“大家”,想想有什么不同?

(5)“多开心呀”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学生练读。

(6)齐读第四段。

3、总结。

这篇课文写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秋天的天空和农田都很美,大家玩得很开心。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4、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指名读课文。

2、这篇课文里哪一句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所以整个课文都要用欢乐喜悦的语气读。

3、第一自然段用陈述口吻,要读得平缓。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第二自然段的“蓝蓝”、“白”、要重读;“一望无边”、“有时像”要读得慢;“几朵白云”、“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露出喜悦心情。

5、第三段的“黄了”、“红了”、“白了”要重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6、第四段中三个“有的”,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加快;“大家”、“多开心”要重音读,读得缓慢。

7、个人练读。

8、指名读。

9、齐读。

二、写字指导

三、作业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组词。

交()兔()家()喊()

郊()晚()逐()城()

3、根据提供的句式说话。

在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有的(),有的()。大家(),多开心呀!

教学反思

《秋游》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课文,这篇课文生动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需要,安排了几处小练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描写天空的美景时,我先将课文“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绵羊,有时像几只白兔。”中的“。”改成“……”引导学生朗读比较,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眼尖的孩子们立刻发现了,找出了标点符号的不同。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师把它改成了“……”?你想说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因为天上的白云不仅仅只有这两种样子。”有的说:“天上的白云变来变去,还可能有别的形状呢!”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躺在草地上,看一看白云,你还发现了什么?”孩子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白云有时像一只可爱的白兔,有时像一头威武的狮子。”“几朵白云有时像胖胖的娃娃,有时像圆圆的苹果。”“几朵白云有时像好吃的棉花糖,有时像老爷爷的拐杖。”

第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有一个重要的句式练习:有的……有的……有的……以前在教学时,我总是让孩子们自己说,因此他们的思路也很局限,仅仅想到体育课和联欢活动时的情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我寻找了几处画面:美术课上、课间活动时、大扫除时、公园里……让孩子们先看着图说,有了图画的引导,孩子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还想到了很多图上没有的内容,有的说:“天上的`白云各种各样,有的像可爱的小白兔,有的像长鼻子大象,有的像凶猛的大老虎。”有的说:“小弟弟搭的积木真有趣,有的像飞机,有的像大山,有的像房子。”有的说:“菜场上的人真多,有的卖鱼,有的买肉,有的买青菜。”

两次小小的练笔,让我感受到课堂中我们应做有心人,要精心选择练笔点,为学生的练笔铺设桥梁,这样孩子们的读写能力一定会提高得很快。

小学《秋游》教案 篇9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观看与秋游相关的图片。

2、上周五,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到郊外去秋游,觉得怎么样?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是什么?

3、现在,有个小朋友非常激动,他呀,明天就要去秋游啦!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4、板书课题7明天要秋游指名读、齐读课题。

明天就要秋游了,这个小朋友在想些什么呢?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大家一定要读准每个字音。

2、用相关的符号,标出课文中的一二类生字。找完之后,自己先认真地读一读,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3、检查字音。

指名读、齐读生字:方、么、去、白、什、才

重点指导读准轻声、平翘舌音。

指名读、齐读要求认识的字。

4、把生字送回到课文中,再读课文,注意把词语读连贯,把课文读通顺。

5、指名读词语,注意轻声及连贯。

那么颜色洁白柔软

秋游老师地方时候

翻过来翻过去

6、再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师梳理小结。

三、理解词句,读中感悟。

1、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师参与、了解。

指名发言交流。

(2)师范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

(3)生自由尝试读。

2、体会感悟,指导朗读。

(1)第一节

谁来读课文第一节?

谈话:那里的树真的'有那么多种颜色吗?大家想象一下,会有什么颜色的书呢?

指名结合自己的想象与生活经验说一说。

引导在语境中体会“真的”:你们说有那么多种颜色,他相信吗?从哪儿知道的?

读词“真的”

师评议、引导,指导读出“翻过来,哎——”;读出“真的……?”对多种树的遐想,读出不太相信、向往的语气。

(2)第二节

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二节。

读词“洁白柔软”。

感悟体会云的美丽:那地方的云真的那么洁白柔软吗?洁白柔软的云会是什么样子呢?想什么呢?

谁再来读第二节?

师小结:翻过去,哎,还是睡不着。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你翻来覆去的样子。

谁再来读。

云儿真白呀!真软呀!

来,一起学着他们读一读第二节。

(3)第三节

师引导:那地方的树有那么多种颜色,那地方的云那么洁白柔软,小朋友真盼望快一点天亮、快一点天亮啊!大家能把他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生自由读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引导读出急切的心情。

3、有感情的齐读全文。

课中操《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齐读生字。

2、出示“什”,认识新偏旁“单立人”。

3、观察笔顺,自己记忆字形。

4、观察“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

5、师范写“什”。

6、生练习写字。师巡视,提示写字姿势。

7、认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