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9-19教案

请欣赏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模拟操作和数学运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能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究。

科学知识

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知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准备】

牛奶(或其他食物)两份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话题:我们身边生活着这么多的微生物,那么微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二、新授

㈠“疯狂”繁殖的细菌

1、讲解:细菌是通过分裂方式繁殖的。在适宜条件下,有的细菌大概每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2、算一算、画一画

100分钟后,一个细菌会分裂繁殖为多少个?

4个小时(240分钟)后呢?

3、小结

细菌繁殖速度之快确实让人惊讶。

㈡、微生物适合怎样的环境

1、提出问题

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强,从古到今,不停繁殖,现在的地球会是这个样子吗?原来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宜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呢?

2、猜想

小组内交流猜想,班级汇报。

(可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筛选出有争议的观点

3、指导实验设计

a、思考实验中的变量与定量: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b、集体交流

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c、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4、各小组课后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研究计划进行实验。

三、拓展:制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爱的食品,它是由新鲜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杯酸奶呢?

学生阅读P47资料

请同学们回家后动手试一试,成功了可要记得与父母一起分享!(注意卫生!)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3课。课文大体由四个版块内容组成:第一版块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斜坡、发现斜坡可以省力;第二版块引导学生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重点,是进行科学探究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第三版块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变形螺旋,这是本课的难点;第四版块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的应用,逐步使学生树立“学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科学”的思想。

本课结构遵循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这几个阶段,以观察、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认识斜面、了解斜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看见过“搭建斜坡”推车、搬粮食、运货物,而且学生也有过在“斜坡”上向上推车很省力的体验。生活中对于“斜坡”的感性认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和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学中,教师所要关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这些知识点的教学,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技能,养成了记录的好习惯,但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强,对实验获得的数据不善于进行深入的思考。

另外,学生对斜面的变形螺旋没有认识基础,而且学生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有一个思维的跳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地认识螺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本课教材设计了“认识生活中的斜面”、“发现斜面能省力”、“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探究斜面的变形”、“讨论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教学内容。结合本册教学重点和本课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计为一课时。

本着“用教材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和整合的理念,本节课整合了“发现斜面能省力”与“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在“发现斜面能省力”一环节加入“比较垂直提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的体验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数据发现“斜面能省力”,“发现不同斜面省力还不同”,同时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不同斜面省力不同?”进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从实践到发现、提出猜想、讨论做法、实践验证”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探究认识斜面的变形”一环节,将“怎样才能爬上陡峭的山?”的探究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设计上山公路。

教学设计理念

1、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这一基本理念,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实验,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验其中的乐趣。

2、体现探究活动的整体结构效益。本节课力争通过良好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发挥结构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通过儿童身边的一些现象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课堂拉近,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了解斜面的基本组成。

◆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结构: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逐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本课教学采用五个环节实施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联系实际——延伸课外”。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测力计、小车、木板、三角形纸片、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测力计、小车、木板、记录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研究主题

1、图片引入: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下。今天晚上我要参加一个宴会,于是决定把电动车放在学校,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帮我把电动车推进教学楼呢?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找男老师帮着推,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3、介绍斜坡,揭示斜面。

4、出示南京古塔和金字塔的图片,介绍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斜面来搬运石头和泥土的。

5、根据你的经验,运用斜面往高处搬运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省力、方便)

二、动手实践,探究斜面省力作用

1、提出问题:运用斜面搬运重物真的能省力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2、学生设计实验:

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搭建一个斜面。

(1)用什么做斜面?怎样做?(用木板和木块搭成)

(2)只测量出物体在斜面上提升的力就可以证明斜面能省力吗?(不能)

(3)我们还必须测量出什么?(不用斜面直接提升的力,两者之间进行对比)

(4)实验只做一次够吗?(不够)为什么?(不准确)

3、学生动手实验注意事项分析:

师:实验怎样做已经知道了,在做实验之前谁还能说说我们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拉?怎样读数?

(1)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

(2)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

(3)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温馨提示

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4、学生分组实验,做好有关数据记录。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7、交流发现,得出实验结论:使用斜坡能省力。

三、实验探究,发现斜面省力规律

1、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斜面省力。现在老师又碰到了一个难题:刚才我也是按照同学们的主意,让门卫的张爷爷帮我找木板,搭建斜坡。但是张爷爷给我找了两块长短不同的木板,同学们你们认为我选哪个木板搭建斜面比较好呢?(学生发表意见)

2、谈话:今天在每个实验桌上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两块长短不同的木板和一个盒子,现在我们就来做实验,那么在做实验之前你们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提出注意事项)

3、实验要求:(注意分工合作、记录数据、分析研讨)

(1)控制条件:斜面的高度一定。

(2)反复实验取平均数,确保实验准确。

(3)实验结束后,请及时整理好实验器材。

(4)组长组织分析数据,准备汇报实验结论。

4、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5、组织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6、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当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越省力。简单地说,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四、拓展应用,结合生活实践

(一)认识变形的斜面

1、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师:(课件出示一座高山)今天小明想去登山,这不遇到了一个难题,你瞧前面的山路太陡,太危险了,下面请大家来做工程设计师,在这样一座陡峭的山上建筑一条公路到山顶。帮助小明很轻松、很平安的到达山顶,试着在记录纸上画一画。

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4、出示盘山公路图:你们真是太聪明太伟大了,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盘山公路。原来盘山公路是根据斜面省力的道理修建的!

5、实践操作活动:请大家取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6、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7、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盘山公路(s形)和螺钉上的螺纹都是变形的斜面。

(二)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相互说一说,组长汇报)

2、出示斜面应用图片: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斜面和螺旋,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并说说它的作用。

(1)引桥(2)斧头、凿子(3)立交桥(4)旋转楼梯

(5)开瓶器(6)骑自行车上比较平缓的斜坡

五、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2、课后思考:同样长的螺钉,其螺纹圈数越多越省力,还是越少越省力?

六、板书设计(略)

点击显示全文,继续预览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5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记录现象。

2、能对收集观察的的资料进行总结,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影子的变化规律。

2、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影子及月相的变化规律。

2、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3、太阳钟的记时原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记录的影子及月相变化情况。

2、前面收集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自制的太阳钟。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一年有365天,每一天都由白天和黑夜构成,白天让你想到天空中的什么事物?——太阳。黑夜又让你想到什么?——星星,月亮……太阳和月亮虽然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却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知道有哪些联系吗?

学生回顾单元内容。

二、总结:

1、太阳和影子:

(1)大多数物体在太阳下会有影子,还记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吗?

(2)拿出前面课堂上讨论记录的影子变化规律记录,不同小组间进行交流对比,再次明确影子方向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否有不同观点(鼓励大胆想象)。

(3)对小组观察记录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4)师:老师看见同学们的桌上放着形形色色的太阳钟,谁来介绍下你的太阳钟是如何测时间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测时间的?

(5)小结:太阳能够使不透明的物体产生影子,而影子在一天中是由长变短,再变长,由西向东变化的,利用这个原理古人制造了太阳钟。

2、月相变化:

(1)过渡:当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就粉墨登场了。这样的交替周而复始,其中的奥秘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的人。小科学家们,你了解昼夜交替的奥秘吗?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要求发言精练,不必象学习新课那样详尽。

(2)师:月亮是个害羞的姑娘,总是遮掩着脸庞,难得看到全貌。因而人们给她取了好几个名字,还记得吗?

(3)学生回忆月相名称。

(4)师:这些名字我们称之为——月相。同学们都观察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月相日记最精美准确。

(5)交流月相日记。

(6)小结:原来月相是以一个农历月为周期变化的,在同学们的耐心观察下,发现了月亮是围绕着地球转的,从新月到十五的满月,再变成蛾眉月,它在空中的位置也发生变化,真是个爱躲迷藏的害羞姑娘。

3、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师:昼夜不仅有影子与月相的变化,还对动植物产生影响,使动植物形成一定的生活节律,也就是通常说的生物钟。

(2)经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3)学生谈论。

第二课时

三、拓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

小组交流,适当板书。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5课内容。这一课在本单元中既是对前面四课内容的延伸,也是为下一课《做一个生态瓶》的铺垫,因此本课的地位尤其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知道一片区域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2. 知道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在一起形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并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 能够按照食物链,将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到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

2. 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动植物保护意识,认识到和谐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难点:能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意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复习旧识:依据前面四课的学习,回忆生物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水、阳光、空气等)。

2.新知导入:其实,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课件展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

3.谁能用成语来描述这两幅图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生物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捕食关系)

5.我们就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来认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吧!

二、新授

(一)谁被谁吃(食物链)

1.(课件展示农田中生物谁被谁吃):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说一说,在这个视频里,你发现这些动植物谁被谁吃呢?

2.语言小结:在自然界里,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时候彼此合作,有时候相互竞争,食物关系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连接在一起。(展示农田中的食物关系)

※小结(一):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展示课题——第5课 食物链

3.(根据农田中的食物链由课件演示这些食物链中生物的分类——生产者、消费者)根据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你能说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点吗?

※小结(二):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你能举出哪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例子呢?(生产者:各种绿色植物——花、草、树木等。消费者: 各种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5.食物链练习

(1)请你判断这几条食物链正确吗?为什么?

A.毛毛虫→小鸟……………………………………………………(×)

B.草→田鼠→老鹰…………………………………………………(√)

C.青蛙→蛇→老鹰→蚯蚓…………………………………………(×)

D.草→蚯蚓→鸟……………………………………………………(√)

E.稻田→蝗虫→青蛙→狼…………………………………………(√)

(课件演示分析原因)

※小结(三):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食草动物,最后是凶猛的食肉动物。注意箭头方向要向着强者的那一方。

(2)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中,包含的食物链是怎么样的?

(课件演示分析原因)

答案:树→蝉→螳螂→鸟

(二)田野中的生物(食物网)

1.田野中的食物链:在这片田野中生活着水稻、蝗虫、鸟、蛇、鹰、青蛙、猫头鹰。(事实上,稻田里除了这些生物外,肯定还有其他的许多生物的)老师已经标示出了一条食物链:水稻→蝗虫→鸟→蛇→鹰。大家看看,在这张图中还有哪些食物链呢?请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田野中的食物链记录表。(讨论开始之前请一位同学朗读活动要求)

2.(讨论结束,组织教学)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3.从这些食物链中,我们发现一种生物可能同时被几种生物吃。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根据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我们把这些食物链在图中标示出来就形成了一张网状结构。

4.在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也很复杂。这些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生物学家把他们叫做食物网。

※小结(四):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完成课题——第5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语:科学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生活,在这节课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中,你能把它们和我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吗?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9-21页中的知识。

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继续带领学生利用熟悉的日用品——镜子,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教材分四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是认识平面镜能成像及概念。通过“实际照镜子”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原有小时玩镜子的经验,融入探究的情境。

第二部分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发现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通过饶有趣味的“看镜子读字”“笔在五角星像中走”这些游戏活动,巩固对镜子成像特点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照镜子所产生的现象已经不感到陌生,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关注到照镜子背后隐藏的关于光的反射的科学规律。所以,我认为,本课中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学生对光学世界无限奥妙强烈的探究欲望正是重点所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性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规律。

2.会观察、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意识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

教学重点:发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平面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镜子(两块)、小蜡烛、印有反字的纸、印有双层五角星的纸、充电手电。

教学方法: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小组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这一课时,学生人手一面镜子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准备。这些材料学生容易准备,所以以学生准备为主。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属于游戏性质,所以关于实验方法问题,我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游戏和实验。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游戏探究”和“小组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进行归纳,并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得出关于反光现象的一些规律:如光线是可逆的、物体的像与原物体左右相反、正立、对称等。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游戏探究——获得证据——归纳总结”这样的探究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游戏法、观察法、发现法和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多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要问它是谁,只有你知道。”(谜底:镜子)。镜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伙伴,关于镜子,你了解哪些?{学生各抒己见)看来同学们平时不光照镜子,还了解了一些镜子中的小常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照镜子,了解镜子中更多的奥秘。(板书课题)(课件出示)

二、自主观察,合作交流:

(一)了解“像”及“平面镜”概念:

师:同学们,在你面前就有一把小镜子,请你快速拿起它照一照,你在镜子中会看到什么呢?(学生做)

生:会看到自己。你们在镜子里都看见自己了吗?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就是你的像。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镜子一样能照出自己的像呢?请大家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在什么地方上看出了物体的像?

生:湖面、地砖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类似平面镜一样能看出物体像的物体吗?

生:衣柜面、地板、不锈钢盆底、饭盒等。

师:你觉得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人们把表面是平的、光滑、不透明的的镜子称为平面镜。(板书)

(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做光的反射游戏。

师:在平面镜里我们看到了物体的像,那么平面镜为什么会成像呢?让我们一起来用平面镜做个小游戏吧。请你将镜子平放在桌面上,将手电光照在上面,有何发现?

2、学生做光的反射实验。

3、讨论:在天花板上看到手电筒的光亮说明了什么?(镜子能反射光。)平面镜是怎样反射光的呢?(出示光路图课件)

4、师小结(课件出示):当光线照射到镜子等不透明的物体表面时也会被弹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板书)

镜子等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线,但是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

5、师:我们来看一下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课件出示闪光的玻璃幕墙和皎洁的月光

6、刚才我们了解了平面镜不仅能反射光,还能成像。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那么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师:(出示一面镜子)看,老师这儿有一面小镜子,现在我们就用它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们该怎样玩呢?请看游戏要求。

游戏一:(玩一面镜子)小组合作玩。

师:请看观察要求:只用一面镜子(课件出示)

1、“你能看见我,我也能看见你”吗?这说明了什么?

2、闭起一只眼睛,看看镜子里有什么不同?

3、高举起镜子,你从镜中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师:在照镜子的这些活动中,请小组间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师:刚才我们是用一面镜子来玩,发现了镜中像和实际物体的左右相反。如果用两面镜子来玩,又有什么新发现?请同学们拿出袋中的材料,看看有些什么?

游戏二:(玩两面镜子)请你将两面镜子立着摆放,再试着改变两面镜子间的角度,看小蜡烛在镜中能成几个像?什么时候成像最多?

三、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游戏一:你看见我,我也看见你,说明【光路是可逆的】。(课件出示):

镜子里像的左右和实际物体的左右相反。你们看的都是这样吗?(课件出示)像与物体除了左右相反,还有什么特点?(对称、正立。)我可以利用镜子看到坐在我身后的人,说明镜子能帮助我们扩大观看范围。

游戏二:我们会发现镜中出现许多不同个数蜡烛的像。而且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这说明镜子间发生了多次反射(互相映照)的结果。

拓展活动一:用镜子。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平面镜所成的像和实际物体左右相反。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现在老师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请看我有一段文字怎么也读不通顺,你能借助什么工具,想什么办法帮老师像平常一样读出文中的字呢?为什么这样做能读通顺?(这一现象说明了像和实际物体的不仅左右相反,而且上下相反。)

拓展活动二:让笔在五角星的间隙里行走。师:看,老师手里还有一张双线条的五角星纸,你能照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吗,你发现什么?(看着镜中图像,大脑很难正确指挥笔的行走方向,说明镜中像与实际物体画法是相反的,所以不好控制。)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了解了平面镜的哪些奥秘。(平面镜能成像,还能反射光。)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比较特别的镜子。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有趣的现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