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20读后感

请欣赏《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13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李镇西 老师正是将自己的爱给了学生,给了教育事业,让教室,让校园变成了爱的海洋,铸就了师生的“爱情海”!

李镇西老师的笔尖没有豪情壮语,取而代之的是平铺直叙的真实的生活化的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取而代之的是一番番发自肺腑的声声唠叨与嘱咐!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聆听着李镇西老师与学生间的'那番“甜言蜜语”,让我回忆起曾经学生时代,我的老师和我的每个瞬间。同时也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有时孩子的淘气,让我们动不动就烦躁;有时孩子的人性,让我们拿她们毫无办法;有时孩子会闯祸,我们是批评是职责;有时……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或大或小。我们处理了,但同时心理又是那样的不顺心,因为事情实在是多之又多。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交流。因此,教师的真爱成为构建这一和谐关系的首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以一颗真爱的心去面对孩子,用真爱去融化孩子的心灵。及时发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爱情海”!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 李镇西 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2

看着书目里那么多的好书,一时不知道看哪篇,不过我感觉《爱心与教育》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3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看过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也在教育论坛上感受过窦桂梅、薛瑞萍的成长历程,我被名师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超越于常人的胸襟所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爱心,一颗博爱的心,一颗宽容的心。然而,这次读书我最深的感触不是作品的内容,也不是名师们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睿智,而是他们那一种敬业精神。

我在反思:我们跟名师的距离在哪儿?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至今为止,我看过了窦桂梅老师的《梳理课堂》《做一名有尊严的教师》、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还有《做聪明的教师》等等,这些有名师们所编写出来的`专著,不是漫无边际的理论,而更多的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案例以及反思。我顿悟:我们跟名师并非那么遥远,只不过是名师手中比我们多了一本书、一支笔而已。

是的,同样平凡的工作,但是他们追求的是工作的的最高境界,因此他们不懈学习,善于积累反思。在教育论坛上,窦桂梅老师早些年的一些原始的教学反思仍然闪烁着光明;薛瑞萍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雏形仍在论坛;张祖庆更是至今仍在论坛上耕耘……

如此看来,我们与名师的距离真的就是一本书、一支笔的距离了。我们日常找借口说工作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而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反思,懒于积累。让我们来看看李镇西老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吧。李镇西老师在每周21节课的工作量下,依然每天坚持完成好他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做好这“五个一”何惧我们成不了名师?回想我在新世纪学校的这两年,我深刻感受到这两年是我工作以来感觉到压力最大的两年,但也由于这份压力,我才懂得了真正用心去工作,用心真正地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备课、用心上课,再慢慢地学着写工作日记,写反思。

在学习中仰望名师,让自己一点一点的蹒跚学步,把距离慢慢缩短;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失误,一点一点地改正,同时一点一点地进步。我想,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两年时间里,我学到了之前十年里所没有学到的东西;也正如此,我的教学水平渐渐有了起色。虽然距离名师路途遥远,但正如李镇西在《做最好的老师》的序言中所说: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我相信,只要我能朝著名师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尽管我成不了名师,但明天的我一定会比今天的我更精彩。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4

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被书中一则则真实的事例感动,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也很关心?但能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

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最感人的一份。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

有教育家也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爱祖国、爱人民、爱职业、爱学生等,是师德的组成部分,爱学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需要。

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

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说不定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我们老师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这也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

我班有个姓王的男同学,上课不专心,课间动不动就欺负同学。教育谈话无数次,

而他总管不住双手。后来找家长谈话,也无济于事。家长也对他的儿子失去了希望。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课间他在捡地上的垃圾、还把黑板擦得干干静静。抓住这个机会,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让他负责擦黑板的工作,几个月来,

我班再也没有出现教师上课,黑板还未擦的情况。我当着他的面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就更好了。打那以后,孩子慢慢变了,上课比以前认真了,课间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学习劲头更大了,

成绩也有了进步。由此看来,只要给“问题”学生多一点的关注,让他们的“闪光点”发光,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虽然和李老师比起来,我还做得很不够,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更好的学习李老师的精神。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5

李镇西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来自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早上煮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伟,生活节俭,李老师送钱给他补充营养。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钱捐物。假期里,老师带着学生步行30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李镇西老师再对于后进生万同的教育过程,让我感触很深。我想,一个教育者更应该有耐心和童心。后进生万同屡犯错误,李镇西老师仍然敦敦教导,不离不弃。让他当班干,在国旗下演讲,课堂上《烈火金刚》,让万同一步步成长起来。尽管万同最后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万同去选择了当兵,准备考军校,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是李镇西老师所教给万同的,让他成为了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应该是让人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6

寒假里,学校发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很早就听说过,假期中有幸拜读此著作,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错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爱学习不贪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学生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

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爱心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想借用李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之:教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职业,不仅是事业,还是我们生命的收获——收获成功的幸福,收获发现的喜悦,收获生命的价值,收获生活的快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7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8

当被迫去书店看李镇西老师的这本《爱心与教育》之时,我已经大概断定了,这本书肯定是在讲写无聊的什么教师奉献啊,什么牺牲自己造就孩子的情节。爱心一词,在我们眼中,不过是一种对学生的奉献而已。人们总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当无奈之时,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作为教师,谁不想帮助那些不管是学习上或者是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呢,谁不想过要在课堂上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呢,谁不想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呢,让孩子们喜欢自己呢。但我们好像都是浅尝辄止了吧。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使我深深震撼了。这些话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为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便是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老师而已。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他的简简单单,坚持过后的`现在,被我们看起来却是那么的伟大,而我们却只能用这么苍白无力的词语“伟大”来形容他,够吗。不言而喻。

一本书下来,我的内心波澜起伏着,却又有一种欲言又止,难以言状的感受。说什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伟大的职业,这些官方的话语,在这些活生生的付诸行动的李老师面前都无法直面。我们被打动的就是他的心思在孩子身上,是百分之百的投入,他将这看做是自己的事,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似的。他关注的不只是孩子的学习,也有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的爱,是渗透在生活的各各角落里的。就像阳光,洒在了万物的身上,滋润着每一个活生生的细胞,它们跳跃、欢腾。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没有再去将自己与李老师对比什么,而折服之后,更多的是反思。思考我是不是应该将全部的自己都投入到我的工作中,牺牲自己的生活,家庭等等。是啊,瞬时间,我又在反问自己,难道必须是两个争锋相对的极端吗?为什么不可以有一个权衡,在某一情境中,有一个取舍呢?可以,顾全大局、以智教学,在此刻可以描绘出我的内心所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9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老师对学生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挂在嘴上的爱。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请学生去家里做客,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游山玩水走;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发自肺腑的`爱。当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些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吧我们当做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0

“关注后进学生,转化后进学生”是个永久的话题。

对于后进生们,不少的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处理方法。我们总是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等,便使“后进学生”改变,这无疑是想得太简单了。李镇西老师说的好:“‘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而不是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

是啊,难就难在我们是否能够容忍,是否能够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其实是很痛苦的,上课无法听懂却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不会做便只好胡乱应付,明明心里很自卑却表现地满不在乎……

所以“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这段话: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李镇西老师和万同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李老师追求给予孩子“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才有后来的《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1

该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一教授、学者、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李老师所到之处,总有很多风尘仆仆朝圣般赶来听他讲座的教师和学生。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了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2

之前听说过李镇西老师的书很值得一看,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利用假期拜读了一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完之后觉得深深地佩服他。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非常认同用爱心去教育孩子的学生,也一直用这样的方法去感化学生,去教育学生。对于品行端正、成绩优异的学生,我想每个老师都是爱的,但是对于一些总是惹祸、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们也都是头疼的。对于后进生,我总觉得是个巨大的麻烦,有时会想他要是不在我们班该多好啊,但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不对,正因为有了后进生,才有我们教师存在的意义,如果每个孩子都是聪明伶俐的,那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

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用真诚的爱去教育他们,把他们当做朋友,去了解他们,或许你把他们当朋友时,他们也愿意敞开心扉和你交流,告诉你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你对学生的关爱,学生是能感觉到的,只要真心付出,学生也一定会真心喜欢你的,利用你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这也是一个好办法。李镇西老师有关后进生的每天“自省”的习惯,我觉得非常好,也想以后用到自己班级中去: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小事,学生也会经常打小报告,那通过学生的每天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自己改正问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3

几年前就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很有爱心,对后进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现在再次品读,又有新的收获。

李老师工作二十多年了,对教育事业的心始终如一,他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的热爱使我很汗颜,他对教育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两种情感融成了他对教育的事业心,而我只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职业,并没有多大的教育热情,从书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最大不足。不管哪一行业,不投入热情,是都不会取得成功的。我们应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而不单单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这是我的收获之一。李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今后,我会真诚地热爱我的.事业,热爱我的学生,把教育当成事业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会努力的!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李老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艺术而言,我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来还令我脸红的失误,但是,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个学生;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我的琴弦。”这段话道出了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童心。这也让我深思:自己到底还保留几分童心?能否经常和学生一起游戏?能否和学生一起看儿童书籍?能否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习惯了经常板着面孔教训学生,却不知这在不知不觉地拉开了与学生的距离。李老师主张“用心灵赢得心灵”、“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感情世界。而要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确实只有拥有一颗和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是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实拥有童心并不是要求我们和他们一起玩苏,而是只要你不是总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们的言行、思想就行了,如我们大人总觉得动画片里演的都是很天真的事,当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时,我们却走开了,这就是没童心的一种表现。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我要永远记住要用爱心、热心、耐心、童心去做好教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