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
我最近读完了仰慕已久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最著名的自传体三步曲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描写自己坎坷的命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进步革命青年的成长过程。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岁月。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斗殴,外祖父毒打儿童等一系列的丑恶之事。但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里的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写得深刻细腻,感人至深。
《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被迫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曲折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等许多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剥削和有钱人的斥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
《我的大学》则讲述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起来。
读了这个三步曲,我深深的被高尔基小时侯因为读书而遭受的许多的耻辱、欺凌所震撼,还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侯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不懈精神。在这个记录高尔基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中,我体会到了高尔基对人们恶习的痛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正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感受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刻苦写作,终于成为了一名影响全世界的著名作家。
掩卷沉思。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仰,是因为他们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成绩。对照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自加压力,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2
最近,班里流行起一股“童年”风,每天到了教室,一本本《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便出现在面前。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是一本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本书里总共有三个部分。
书中讲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在父亲去世后,随外祖母和母亲来到外祖父家,在这里,阿廖沙度过了自己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涌动出了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在这个部分里,高尔基用幽默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慈祥的外祖母,两个自私的舅舅和一个暴力的外祖父,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是1871年至1884年的事,这便是《在人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为生活,与外祖母摘果卖钱过活,为了挣钱,阿廖沙不惜当绘画馆的小学徒,船上的洗碗工,圣像作坊的徒工。尽管在人生道路中经受磨难,但是各种书籍最深深地吸引着他。他怀着自己坚强、坚定的信念奔赴喀山。
到了《我的大学》,整本书便接近了尾声,虽然阿廖沙来到这里,没有实现梦寐以求的大学梦,而这里的贫民窟、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码头、面包店、杂货店都看到过他的身影,后来,阿廖沙阅读了大量革命民主主义的书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到参加了革命。在喀山的四年,他的思想、学识、社会经验得到了长足进步。
读完这篇本书,我不禁被高尔基妙笔生花的'写作方法感到震惊,尤其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仿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比如《童年》第一章的一句话“她低下头,默默地站在那里,直到墓穴被填平”,读了这句话,我好像真的看到外祖母满脸樵椊,看着父亲的棺材被两个乡下人埋到地下去。令读者也不禁感到悲痛。
在这本书里,高尔基埋下许多伏笔,剧情一波三折,让人难以琢磨,给人以神出鬼没的感觉。让读者也有时喜笑顔开,又有时悲痛欲绝,又有时为人物命运而担忧。既表达了自己对苦难的认识,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
相比起高尔基,我们的童年该是多幸福、多美满啊!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3
度过了繁忙的上个月,春雨的蒙蒙,低沉又烦闷的空气让积压了一个月的负能量上升到了地平表面那接近30度的燥热里,趁着中午时间,我踩着单车,跑到附近一家大学对面的书屋,点了一杯奶茶,找了一本书,坐在靠窗的吧台,耳机传来天赋异禀的主题曲。
本是随手拿起的一本书,因为他的书名比较吸引我叫《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大致浏览一下书是记叙体夹杂着现实的毒鸡汤,看书先看序,发现作者(李尚龙)很有趣,他的序言没有那种让人疲倦无聊难懂的字眼,更没有刻意去修饰每个词语,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带我们回顾生活,上半个月看的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缺乏对时代背景和国家的认知,让我读起来很吃力,再加上里面的故事让我觉得很压抑,决定弃读。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节”忙起来才好,因为闲下来更累”,故事讲作者去西藏看望一个好友,从魔都的紧张逃到安逸悠闲的西藏,他只待了两天就待不下去了,好友便对他说“你只待了两天,而我在这待了无数个夜晚”,每天一样的生活,毫无波动的情绪,没有新事物的冲击,也没有出现危机,这就是最让人感到恐惧的,一直闲,会让你不舒服,但也没办法改变,只有经历了一天的争分夺秒,回到家,躺下来的舒服才是有意义的。我这个星期的焦虑在开篇就找到了答案。
今晚有个朋友问我,你是怎么看书的,我说,喜欢的书多看几遍,不喜欢的不看,当然不包括考证的,不喜欢也要嚼下去。看完这本书我只花了两个钟,书不薄,排版明朗,让我没有想要停下的动作,里面还有很多很多非常棒的文章,自己细细品读。
到了结尾,看到可以关注微信或微博留言,编辑了一大段文字发送给上面的微信号,他只给我回了买这本书的链接……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4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是高尔基的自传,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它用激烈的言语痛诉社会的阴暗和寒冷,它用一个个凄楚的故事来揭露人心险恶,它用一件件感人的事情描绘出温暖的画面,它用曲折的事件来引领人们的思想情潮。
故事主人公阿廖沙孩童时父亲便死了,跟妈妈住在外祖父家。亲眼见证了两个舅父在家虐打死了妻子,折磨老实的染布工,为分家而烧掉外祖父的染坊,为财产而想尽办法害死外祖父等种种恶行,也受到了外祖母阳光般的慈爱,使他在童年就早早地认识到了善与恶。因迫于生计,母亲改嫁了,想不到受到丈夫的百般虐打。阿廖沙也去各种打工挣钱,并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和阅历很深的司炉工亚珂夫。他们俩引导了阿廖沙走上了读书的道路,改变了命运。阿廖沙还看见了社会上的各种人对生活不同的态度,看清了复杂的社会。他历经艰苦后,终于考上了大学,成就了现在的高尔基。这本书还被列宁评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故事中,写出了高尔基对社会种种现象的分析,对不明真理,自以为是的人们的劝告。知识就像手电筒,照亮了社会和人心。让我们清晰地认识了社会,不至于我们掉入欲望、名利、庸俗的陷阱。文中许多人都掉入了欲望、名利、庸俗的陷阱,结果要不是众叛亲离,冤死街头,就是自甘堕落,无所作为。文中有一位手艺精巧的木匠,如果干一天活能赚许多钱,但他就是懒惰,爱寻欢作乐。他自以为了不得,一点也不小心谨慎,和一些只会把他捧上天去的狐朋狗友聚在一起,结果被出卖了,只能流落街头。还有阿廖沙的舅父,为了祖父的财产,整天拿砍刀去刺杀祖父,结果双腿在打斗途中跌断了双腿,但又想得到父亲的财产,就得了精神病。还有一位反对天主教的旧教徒,整天对生活不满,咒骂新教,时时刻刻编新教的导闻和脏话,聚众发牢骚,搞小破坏,整日生活在仇恨中,不能自拔。难道这样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吗?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吗?他们都没客观地看待一切,明白事理,谨慎交友,才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理。
这本书告诉我了许多,让我看清了一个个表面滑稽,漂亮的人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人千万不能泯灭良心,不然到头来也会迷失方向,荒废一生。我们要用良心做指路灯,用阅历、胆识做利剑,用理智作眼睛,识破生活的谎言和诡计,斩杀诱惑、夸耀你的“恶鬼”,才能最终走出一个充实、美好、有意义的人生。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5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一部自传性质小说。
《童年》描写了主人公阿列克塞在父亲不幸去世后,自己和外祖母以及母亲一起来到外祖父家中生活。当时幼小的阿列克塞目睹了这个家庭的种种丑恶:舅舅争夺家产,外祖父都打小孩,女人在家中毫无地位。但在外祖母影响下,阿列克塞内心并没有被丑恶所侵蚀。
《在人间》讲述了少年时的他为了谋生,辗转各地。在这些地方,他既遇到过像斯穆雷伊这样的好人,也遇到过像谢尔盖这样下流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阅读书籍。
当他结束了打工生涯时,他决定上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知识分子,而且受到了各种积极思想的教育,这是其他许多大学所不能比拟的。这是《我的大学生活》所记述的。
在高尔基的众多作品中,本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通过对自己三个时期生活以及自身变化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的成长历程。读完高尔基的传记三部曲,我们青少年学生们不管在任何恶劣的条件环境下都要坚持读书学习!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6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童年是自由的欢乐的,童年时多么美好!
可我们错了。当我翻开《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时,发现高尔基的童年就和我与众不同,他四岁丧父,弱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只能与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讥笑讽刺他时,他还没有抱怨,没有顶嘴,默默的忍受着痛苦,以积极的心来面对困难。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兴的吃下去。十岁时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孤儿,可是他还是努力奋斗着。他只能到“人间”自力更生,但是命运离谱的捉弄着他,无数的坎坷、挫折,他却能利用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本来我以为高尔基会进入大学的课堂,但是有些不一样,他走进的是“社会大学”,这所大学知识更渊博,让人阅历更丰富。它能实切的感受,简单但又深刻。
现在的我们,只会依赖父母,每天上上网看看电视,和高尔基的童年真是“跨世界”的对比。丰富的物质生活,让我们的感官都麻木了,因为有太多衣服,有太多玩具,有太多的用品,我们早已不兴奋了。高尔基再难吃的食物,也都咽下去,虽然穿着旧衣裳,但他还不挑剔。如果我们是高尔基,我们是否会抵挡不住困难?
高尔基显然很小就懂得了人事情理,我觉得我们也要向高尔基学习,学习他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向学习的顶峰攀登!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7
马克西姆·高尔基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哥罗德城,年幼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高尔基酷学习,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仍坚持写作时间和阅读大量书籍。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作者自传体三部曲,写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到青年期生活经历和心理历程,深刻而生动的描绘了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作品种主人公阿廖沙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进过磨练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