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1
说起<儒林外史>,可能非常多人听说过,但不知道它的内容。其实它是有清代的吴敬梓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
它主要讲述了 元末明初的一段 断 考场官场趣事,用了幽默诙谐的笔触进行讽刺,鞭棘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不仅如此,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接叙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把人物的形象用他生动的语言直接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这样做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作者在全书中塑造了许多读书人的形象,其中给人印象最深,也是作者最想突出的无疑是那些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书生。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因为考中喜极而疯的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 ; 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儒林中人为了地位,为了财富而废寝忘食地读书。
读完全书,虽然作者在其中列举了许多反面人物,也深刻批判了这些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地位的愚蠢的读书人,但除此之外也作者也列举 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 如 庄绍光、虞博士等人,以杜绍卿最为突出。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这些人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 所以我觉得 “文行出处”尤其“德行” 也 是全书关注的中心,这些人物形象也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 ,借这些优秀的人才来匡扶德行。在我看来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持反对意见是非常明显的 , 但他反对的也 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 只是过分的追求这些外物会造成精神上的负担,让人奔溃。他在批判这些的同时,其实也颂扬了人的德行,它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时行时止,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成为“没品行”的人。
读完之后才发现《儒林外史》犹如一首“凄清婉转”的长歌,其内涵深微的感伤情味 ……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2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3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纪阅读,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初读《儒林外史》,折服于它用饶有诗意、却又不引经据典,平直近乎白话的语言写出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读再读诙谐多讽的故事,短短不过300页,却道尽了千面人物、百态世事,于平地起惊雷,在小处见性情。
都说这是一本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但如今再一次重温,对这300页纸张描写的人生百态,却是莫名萧索、惶恐。是谁造就这一切!
无论你是文士豪杰、酸儒奸佞,还是风流才子、绝代佳人,无论是王冕归最终隐山林、范进最终考中举人、还有守财奴的严监生,在书结尾都逃不过黄土盖顶、往事散尽的结局。这样相同的终局,让我们不禁怀疑平生所坚持的信念,认定的真理,遵循的规矩又有何意义哪?我们的一生如何行事又有何区别哪?
在怀疑中,书中的人生岁月如江河将我淹没,浮游在时光长河,书中一幕幕的过往在眼前浮现。来到时间长河的终点,回望过去种种,对这变换的岁月又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生活真的没有区别吗?但是如若没有迟先生对贤人吴泰伯的感念,如何会有泰伯祠?又如何会有同代才俊对贤人的传承?盖宽又去哪里想起迟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风骨!想来区别还是有的。
将自己置于时间长河来思索自己所作所为,会发现人的一生不可能独立存在,我们所作所为都将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便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深思熟虑,预见它的每一种可能,不再去思索虚无缥缈的意义感,然后好好选择,毕竟选择无好坏,结果却有天差地别。
“都说时尚是一种轮回,其实文学也是一种轮回,我们现在感叹依赖于微博、朋友圈里精美的感言,如今想来也不过是前人玩剩下的而已。不如我们就拿前人的选择和最后结果当做我们行事参照,尽力做好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决定。”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4
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的儒士形象,不同的儒士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确实非常佩服吴敬梓,他的笔锋不是特别犀利,而是在细小的刻画中显示了人物的形象。
先来分析几位儒士,首先说范进,范进中举在初中就学过,还有周进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周进在儒林外史中的出场要比范进要早先是周进中举,周进未中举之前,”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突出鲜血来。“周进在朋友的资助下费劲辛苦终于修成正果,正是对范进的同情,”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范进才得以升学,最后范进中举之后,”噫!我中了!“,接着就乐疯了。在这里,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科举制度毒害人性在这里就足以看出。再说范进中举前后他的岳父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范进中举前,胡屠户”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报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时回。这前后鲜明的对比,胡屠户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足以可见思想上的阿谀奉承趋于权贵。
古文老师上课也曾讲过关于儒林外史的内容,根据老师的分析来读儒林外史,感觉轻松不少。比如印象非常深的严监生,为了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足以见其吝啬。还有就是一些篡改,别人写好的诗作加上自己的名字,比如据公孙。匡超人的转变也是令人非常惋惜,由一开始的孝顺变为最后的虚伪,令人非常痛心。
还有就是真儒士杜少卿,其实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吴敬梓的化身,吴敬梓也是出身算比较好,家里是书香门第,父亲因正直丢官,对吴敬梓打击较大,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于是不事生产,挥金如土,财务散尽之后来到南京,这与杜少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杜少卿轻财好义,自由不羁,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再说一下一个女性形象,这令我佩服有加沈琼枝,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子,追求自己的,”爹爹,您请放心。“语出来就不是一般女子,命运捉弄,又不屈于命运,即便身无分文,也不嫁于盐商,富贵如浮云,一个女子用实际行动诠释者这一道理。她具有才情,逃跑之后,以卖诗来维持生计,不免遭人白眼,但她维持着自己的尊严,丝毫不屈服于命运,逃过两次,真的祝愿她能嫁个好人家,即使平淡,守住自己的真性情。
我有点怀疑这本书是两个人写的,原因是前半部分虽然有夸张成分,但也比较贴近事实,但后半部分几乎脱离事实,比如吃人脑子的人,碰到老虎一个哈欠把老虎吓出去掉到悬崖死了,有点悬,以后研究研究。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5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此为鲁迅先生对文木老人所著的《儒林外史》的评价,可见此书成就之高。我读罢全书,果然觉得回味无穷,其中王冕是最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和陶渊明一样的真隐士自风流,让世人为之景仰。
“隐而不仕”四个大字可谓是高度概括了王冕一生的追求。但是既已成大器,又为何不从政呢?以他的才华,荣华富贵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个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使我困惑不已,很是不解。但通读全书,答案便可显而易见了,贪官当权,小人得志,社会颠倒黑白,人民苦不堪言,为保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故隐而不仕。而这一行为便与之后粉墨登场的假儒士显得格格不入了,但优劣之分便呼之欲出了。假儒士们个个势利、贪婪、刻薄,而王冕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是一个真儒士、真读书人也。
再回望王冕的童年,便更为其能够成才而啧啧赞叹了。幼年丧父,母亲以针线活为生,而王冕读书的费用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不久后,王冕不得不辍学,为人放牛,王冕平庸的一生似乎已成定局。但王冕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以节衣缩食省下钱财托人购得图书自已钻研。其好学的劲头令多少人自愧不如啊!
可是,真正让王冕名声赫赫的却并非读书,而是作画。
话说当天,乌云密布,须臾大雨倾盆,正值夏日,荷花正艳,分外妖娆。雨过天晴,露珠在荷叶上肆意滚动,红绿相袂,阳光照耀,美丽动人。王冕见了,好生喜爱,于是便心生留住之意,可又能奈何。思来想去,倏然间灵光乍现,何不以画定格此美景。
寒来暑往,持之以恒,画枝终成。所画之物,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抚掌叫绝。
渐渐,王冕名声大噪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画师。地主官僚都欲购其所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心而作,不畏权贵,也不在意官爵,颇有陶公之风范。元灭明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慕名拜访,拟授王冕官职,但王冕并未接受。而那些假儒士与王冕是截然不同的,他们虚伪无立场,以隐博名,将钱财视为挚爱,抛弃尊严,真是可悲啊!
除此,王冕之孝也是感煞众人,亲奉汤药床前伺候母亲六年,又坟前守孝三年,且严遵母亲遗嘱:世不为官。他也成为世人举孝廉的楷模,被竞相效仿。
王冕的一生并非大富大贵,但他无惧权贵,忠守孝道,淡泊名利,自在洒脱,将自已的情感全部寄托于书画作品中,是一个真儒士。这也坐实了他在小说第一回的原因。而每当忆及此书,我都不得不想起王冕,他的一言一行,至今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标杆啊。真的隐士无须荣华傍身也自成一代风流人物。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6
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王冕的故事》,它主要讲了在元朝末年,有一个王冕和他的母亲日子过得很艰难,于是他母亲让他去邻居家放牛,邻居很同情王冕,让他一日二餐在他家吃。在一天,王冕在放牛看到了雨后美丽的荷花,想把荷花画下来,于是他托人去城里买纸和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开始的时候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王冕画荷花画得栩栩如生,然后靠画画赚点钱过日子,后来一位王爷请王冕到他家去,他不肯去,王冕怕那位王爷对他不利,就到外面躲避一阵子。母亲见他性情高傲,当官可能会闯祸,叫他千万不要去做官。后来,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要征召王冕出来做官,王冕听说后,急忙收拾好行李,连夜逃往会稽山中,最后,王冕因病而死。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有书读,每天好吃好喝,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王冕小时候却不能这样,只能从小给别人干活、做事情来挣钱养活自己与家人。所以,我要好好读书,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7
这世上有很多人,每个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运,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选择,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所以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黄公和赵爷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个子孙满堂,是个庶民,另一个当了官,却没有家庭。他们一个选择了工作,一个选择了家庭,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儒林外史》里还有一个故事,范进在三十几年间,考了二十余次,才考中举人。设想一下,如果范进考不中,决定放弃,或者最后一次周学监选择不亲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进的卷子,那范进可能永世不得中举了。
如果能回到过去,改变某一事件,历史也就会发生改变,当时的改变就会影响到现在。有一部电影《海市蜃楼》,女主通过一次巧合,改变了几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个小男孩,但当她第二天醒来,身边的一切都改变了。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一次我们期末考试,历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业的手抄报。因为选错一道2分的选择题,我与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报。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努力会变成我们手里的选择利器,就是分数。深中还是深外,宝中还是红岭,这些选项要靠自己去争取的。
而选择志愿,也并不是学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权衡利弊,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两条路分岔于黄色树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脚步,作为旅行者,我久久伫立,沿着一条路眺望,尽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丛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选择都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重点还是职高,大公司老板还是搬砖工,也许全在一念之间。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8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如何处”。这是作者吴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词。词中抒发了作者功名富贵谁能看破的感慨。
在《儒林外史》这本书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划了一些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和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也满怀热情地描绘了一些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对官僚集团厌恶,封建礼教的憎恨,对人民群众的同情。
这本书仿佛将我们带回那黑暗的时代:明朝时期,一群“读书人”为功名富贵,不顾一切地去“奋斗”,最终逐渐在黑暗社会中腐蚀,例如五十多岁仍在应试的范进。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
我为这位人物感到遗憾。他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我对此表示不解:他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这些答案在当时都是对的。他们目光短浅,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后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已经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了。
说到范进,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 ——周恩来先生。在他的读书时代,有一天,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的答案众说纷纭。校长又让周恩来回答这个问题。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崛起之而读书。”
在我看来,周恩来先生是一位志向远大,热爱祖国,又勤奋的人。有像他这样的人,中华何愁不崛起呢?
不过,《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相比于那些“读书人”而言,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这个人物总算是给了我一些慰藉。因为在“池塘的淤泥里”,仍有几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没有远大的志向,读书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但从品质来讲,他还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话说回来,什么东西让“读书人”如此痴迷?就是它——科举制,一个从隋唐时期只是为了寻找更多的人以治国,到明朝成为“读书人进步的阶梯”,这其中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这种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个大泥潭,进去就很难再出来了,就连现代人都不一定。幸运的是,这种制度早已废除。现在,我国是应试教育,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结尾词带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思,也给看完这本书的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9
一辈子下来终落得一个骂名,被所有人唾弃、鞭挞。
没有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也一定会知道严监生是吝啬鬼、不知足,他那两根灯芯的故事想必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看看百科词条里对他的描述:“严监生临死前的片段《两茎灯草》还被纳入小学5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依据这篇文章,一般将其解读为‘中国经典的吝啬鬼形象’。在人们心中,他就是这样一个被讽刺的人。
可是谁解其中味。严监生从出场到断气,只有短短一回之长。严监生的出场是被狡猾奸诈的弟弟严贡生拖出场的。严贡生在民间凭着巧言舌辩占了不少便宜被人告上衙门,便离开都城躲避官司。而收拾这个烂摊子的,就是他的弟弟严监生。严监生家家财万贯,是当时的富豪,大手一挥,十九两银子给了府上的人,这案子就摆平了。十九两银子,这要是对一个吝啬鬼来说,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啊!但是书中对严监生应有的“犹豫,踌躇”只字未提,他是不假思索地就掏了腰包。
严监生老婆临终时,交代他不要花太多钱办丧事。话不多说,看原文:“议礼已定,报丧出去。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不必细说。”这是一个吝啬鬼应有的作为吗?绝对不是。假如我是在断章取义,那谁又会在自己老婆身上花费如此之大的功夫,毫不犹豫地花出四五千两银子、耗尽半年时间来办葬礼?一个吝啬鬼只会随便找一个土坑埋了插朵花,这就是事实。事后还为了讨好二位王氏大哥将来能照料家庭,又是大手一挥,一人一百两:“因把小斯都叫出去,开了一张厨,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给二位老舅:‘休嫌轻意。’”有人可能觉得,严监生是不是在虚伪呢?不是。虚伪表现在面子上,而严监生对待这些事的态度,周周到到,不怀私心,没有人会虚伪到这种程度。
严监生阔不阔?阔。可是他对于自己,又不阔。
他自己纵腰缠万贯,却连块猪肉也舍不得买;即使有千金万银,也还是不忍心看那燃烧的两根灯芯。严监生的缺点就在,他舍不得对自己好一点。他无私地对别人好,但就是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的那一点金钱。平时舍不得吃猪肉,生病了还舍不得吃人参。
可惜,为善的不见得福寿安康,为恶的也没有必遭天谴,严监生死后,唯一的儿子也因天花不幸夭折,续弦的赵氏原本想要过继长房的侄子,却反被长房的严贡生仗着长房长子的身份夺去了家产,严监生一辈子受制于长房,即便是临死之际挑取了一根灯芯,也没能让自家的孤儿寡母摆脱这一命运。吴敬梓先生让严监生在临死之际挑去那一根灯芯,所描绘的或许并不是一个吝啬至死的守财奴,而是一个被宗族礼法压制了一生的可怜人最后的反击。可惜,一切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
其实在严监生心中,最重要的是家庭。他受着大房(哥哥)的气,出手却不吝啬;他亦可以为了老婆孩子赴汤蹈火,可惜这个社会上太多太多事情逼迫着他只能用金钱解决。赵氏(后妻)劝他道:“你心里不自在,家务事就丢开了罢。”他说道:“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哪个?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我真心佩服严监生在家庭面前的处世能力,他上能对付的了官府,中能讨喜好大哥大舅,下又不忘了作为家里顶梁柱的本分做家务。这是他对家庭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他命令着自己需要对身边人负责,不只是把社会上的人哄得稳稳当当。
我看到严监生就这么咽气的时候,心里怅然若失,这是我读《儒林外史》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大的感触。虽是虚构人物,几百年来也背着沉重的舆论枷锁,难以翻身。细细品味这个角色,感受到的是无力与遗憾。
现在,我想为严监生“翻案”。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10
真名望高的人在我看来非是“淑世”之辈,我私人崇尚庄绍光,心存天下,进可为国度国家献计,退可为修身自娱。
庄绍光所解释的名望高的人在我看来,远远超过了那一些放荡不羁,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一味寻求隐遁者的心胸。
杜少卿由避世到顽世的神态,看待世俗其实是失望至极后转而消极,对统治者、政治做官的道路意兴将尽,沈醉于私人天和地,于纵容中求开释自我求醉,不过那一些看似豪侠之举,却往往被街市混混所利用所愚昧,没有办法触动到或缓解下层老百姓的困苦。
庄绍光不一样,大隐约于市,萧然对待名与利,但却不相同味回避政治与统治者,可以说出则法家拂士,治国经略的洞晓,足可见其胸怀天下,怀有济世之才,一朝有机缘,便加以发挥,倾囊而出献策献计后,便又萧然归返于天然,可以说将传统“儒”“道”二家思想精髓合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