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9-20教案

请欣赏《石灰吟》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

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2、《墨梅》这首诗由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讨论

(1)吾:我

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坤:天地

(2)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画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3)熟读吟诵。

4、小结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做《同步》。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墨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两首古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2、想象古诗意境,提示应用什么语气来朗读。

3、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及表达的感情。

二、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由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背诵。

三、拓展诗境

1、出示描写梅花的诗词

2、师范读,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墨梅

《石灰吟》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石灰吟》教学设计通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石灰吟》教学设计(通用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灰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五、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 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5

一、梳言:读通诗句

1.导入解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石灰吟》。(板书)

(2)吟,吟诵之意,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还记得吗?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这首《石灰吟》,其作者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板书)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来到一个石灰窑前,此时师父们正在烧制石灰,只见一堆堆青灰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后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感慨万千,稍加思索后便吟诵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齐读诗题。

2.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翻开书P100,自由读这首诗,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师生相机正音。学习生字:焚。读音:前鼻音。是一个会意字。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

注意“粉骨碎身”和平时读的“粉身碎骨”不一样。

(3)还要读出七言诗的韵味,师生进行平仄韵律的接读。

(4)学生自由再读后齐读。

过渡:这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于谦感动不已从而来吟诵赞美呢?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请看一段石灰的介绍

(1)指名读

(2)听明白了吗?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说一说吗?石灰岩被千锤万击运出深山,然后在烈火中焚烧,成为白色的生石灰,再放入水中爆裂解体,变成粉末状的熟石灰。

(3)说说你的感受。(千难万险,不易)

2.理解诗意

(1)师:石灰在烧制的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那么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向我们介绍了锻造石灰所要经受的考验?学生交流: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三个词语;想想刚才的文字,读好这三个词语)

(2)师:石灰面对这样的考验是什么态度?学生交流:若等闲 全不怕

师:谁来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若:好像。等闲:平常事。相机点拨:与《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直等闲”。等闲之辈: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师:为什么石灰面对如此一系列的考验会若等闲、全不怕呢?

生交流:因为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首诗的意思浅显易懂,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呢?

学生:自由练说后再指名说一说。

师过渡: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却又轰轰烈烈。

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

学生:齐诵《石灰吟》

三、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1.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其实12岁的于谦写下这首诗不仅是对石灰的真实写照,而是想借石灰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志向,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老师再请大家读一读,你能来诗中的语句来说一说于谦心中的志向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要留清白在人间。

2.《石灰吟》是于谦年少时的誓言,《石灰吟》更是于谦一生的写照。联系着于谦一生的经历,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好地理解这“清白”二字。请大家拿出老师事先发给大家的资料。这上面涵盖这于谦的一生。认真地读一读,你能分别感受到于谦留在人间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提醒:读人物生平,要学会按人物的成长轨迹去看)

(一)学生交流资料1:少年立志

教师点评:于谦的座右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教师点拨:很多人都会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于谦的志向是什么?苦读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光宗耀祖吗?

学生深入思考后交流:读书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 为了天下苍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忧国忧民……

师提升内涵:因此于谦在他的而另一首诗《咏煤炭》中如此写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字字句句饱含着地是于谦的拳拳爱国心哪!

指名学生读:来!你就是12岁就立下远大志向的于谦,你在高声吟诵着:……

你就是12岁便满怀报国之志的于谦,正在抒发着心中的志向:……

(二)你从资料2中看到的清白又是什么?

学生交流:为官清廉

教师补充: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于谦在《入京》这首诗中这么写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ǘ阎yán话短长。

师:当于谦回顾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再一次高声吟诵这首诗的时候,他心里面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兑现了我少年时的诺言、无愧我的座右铭,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师:虽然我的这辈子会过得很辛苦,但我无愧自己的誓言,指名学生读:相信他会更加坦然地吟诵这首诗:……

相信他会更为坚定地吟诵这首诗:……

(三)看第三部分,于谦此生最大的功绩——京师保卫战,我们又能从中看出于谦给我们留下的清白是什么?精忠报国

学生交流:和那些贪生怕死的官员来讲,于谦精忠报国。无所畏惧、力挽狂澜……

(《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评价于谦。)

师: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从兵临城下到退敌千里,这场战斗创造了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正是于谦。

师点拨:于谦是一个文官,当他脱下官服,穿上只有武将才披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指名学生读:他一定会无数次用这首诗鞭策激励着自己……

此去也许就是一条不归路啊,但是……

(四)大家又从资料4中看出了什么?清白留世

学生交流:光明磊落、无愧国家无愧人民 坦然自若

师:浩然正气,自由天地日月为证 无愧于自己座右铭……于谦被杀后,官员们去他家抄家,发现: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而已

师:在这座他拼死保卫的城池区,于谦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可是临行前的于谦必定是从容的,指名学生回答:因为……

师:临行前的于谦心中是否会有牵挂?他又会牵挂什么呢?

学生想想练说:还会有强国入侵吗?人民能否安居乐业吗?像王铮那么样的.小人还会猖獗吗?

师:还会有想我于谦这样的人来保家卫国吗?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刑台上的于谦最后一次轻轻地、坚定地、从容地吟诵起这首诗……

师总结:于谦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石灰吟的全部内涵,他的一生如同这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舆日月同辉……

学生齐读《石灰吟》

师:后人如此评价于谦(出示课件: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

师总结:五百多年过去了,可于谦似乎从未曾离开过我们,他一直鲜活在人们的心中。相信再过五百年于谦和他的《石灰吟》依然会被世代传颂,让我们再一次吟诵《石灰吟》——明-于谦。学生背诵《石灰吟》

师:在杭州的于谦祠中有着于谦的墓碑,在这块墓碑上我想没有比《石灰吟》更能诠释于谦的一生了,拿出纸笔,请你用心认真地写下这首《石灰吟》吧!

学生默写《石灰吟》

四、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有很多,读这类文章,我们不仅仅是通过阅读了解一个物,更是在品读一个人,在领会一种精神。下节语文课我们将学习王冕的《墨梅》,这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反思:

石灰是一个平常的事物,可在诗人于谦的笔下却赋予了他不平常的内涵。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效地实现由物到人的递进。

首先,短短的28个字的古诗中,我引导学生在石灰产生的过程中提炼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个词语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本身就已经相当凝练,挖掘出的三个词语分别从锤击的数量之多、煎熬的程度之大、付出的代价之重有力的展现了石灰在生产过程中的艰辛历程。据本想象的训练点落到实处。这三个词语地和盘托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得力的语言训练点。“千锤万击”引导学生石灰出山之不易;“烈火焚烧”点拨学生感受石灰修成正果的惨痛经历;“粉骨碎身”引领孩子体验石灰的在所不惜。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充满语文韵味的语言渲染下,在多媒体画面的映衬中,思绪飞扬,妙语连珠,真正体会了形成过程的艰辛与坎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之情”的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在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个“吟”字做足文章。

一、从”吟“引出想象。教学中,我提醒孩子们“吟”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形式,但同时也表示着一定的具体意义,即为”说“。那么,石灰究竟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很快通过自己浅显易懂的语言理解并说出了诗句的意思。甚至有些孩子将其组成一篇丰富形象的故事。

二、从“吟”感受诗情。作者以石灰自居,并非觉得好玩,而是想通过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那么如何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这层意思呢?课堂上,我将于谦的生平划分为四个阶段与学生阅读交流,以期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考环节来鼓励孩子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走近诗人的内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从“吟”开始拓展。初步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拓展介绍其他托物言志的文章。

评课:

咏物诗如果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那只能人为地将咏物诗矮化为寄情微物抒发性情的情趣小文,就会失却了咏物诗对于人生感化、生命独悟的厚重一面。所以,倪老师的教学能够从物之一面,再进一步,由石灰之物的呈现中继续追寻作者于谦的影子,这点值得学习。

关于生平资料的拓展老师择取得很精心,用了足足一页的资料介绍于谦的生平,我认为不是画蛇添足的累赘,而是实现由人及物必要的知识补充。人物真实生平是对文本内容的有力佐证。资料拓展的过程,就是学生将石灰之物与于谦之人进行物人互证的过程,也是将物与人进行有效连接的过程,更是由物向人认知推进的过程。遗憾的是,老师在资料呈现出之后,直接转入了对于人的开掘中去了,没有能够让学生琢磨于谦的生平与石灰究竟有着哪些类似之处,这一步骤的缺失直接导致的恶果是物人链接时是教师直接道出了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当然,对于于谦生平的资料老师页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经过精心择取的,其导向便在于是否能与石灰经历的形成类似。这样有目的的取舍资料的意识的确令人敬佩,可这样精心选择的良苦用心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历经一番思维的碰撞,而造成了教师的越俎代庖,实在将原先的一番心意消弭殆尽,不免遗憾!

当然,相信在这样的方法引领下,孩子们还是有收获的,相信他们的阅读一定能够透过文本的表层看出更具意义的内涵来!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 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生看资料。边看边想,你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有了更深的理解?

2.学生。

生对哪一句有新的感悟,就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诗句,师指导读。

3.如果你是于谦,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吟起自己年少时所写的这首诗?指名读。

(三)入境诵读

【播放音乐,出示简介,生自己看】

【继续播放音乐,师讲述】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在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咏物诗,正如《石灰吟》那样,表达了诗人的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

【出示】《墨梅》《竹石》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揣摩一下怎么读这两首诗,读好了,就说明你基本读懂了。指名读,师指导读。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我们还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二)吟咏“清白”民族魂

1.串读三首诗

【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

愿意再读读这三首诗吗?

这三首诗中还有许多奥秘。自由读一读,从诗句中,你有什么发现?

2.生汇报

(师可以提示:从表达的志向的角度,从诗人的朝代,从文字的角度,从选择“物”的角度等)

3. 揭示“民族魂”

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我想请在这节课上认为自己的朗读有进步的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只流清气满乾坤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指名读。谁能把这三个词的涵义读出来。

【出示】清气 清白 坚劲

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两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清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