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凿壁偷光》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凿壁偷光》读后感 篇1
在暑假里在,我看了许多名人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其中古代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很有启发。
在这个故事里讲述了古时候,在汉朝有一小朋友叫匡衡,他非常勤奋好学。但由于自己家里非常贫穷,不能像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读书。但他十分热爱读书,白天去做工,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家里连蜡烛也买不起,他只好去对邻居说:“我晚上也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地挖苦地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生气,不过他家穷志不穷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把书读好。
匡衡就在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出光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一点光线,用心地读起书来,读了好长时间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后来,匡衡成了知识大名人。
这个匡衡故事,赞扬他小时候就有勇气,能克服困难。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这么优越,我们和匡衡相比,要幸福的多。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时间学习。一寸光阴一寸金,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国家有用的人!
《凿壁偷光》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上我们要勤奋刻苦,不要因为条件恶劣而不肯努力。
《凿壁偷光》读后感 篇3
我在国庆期间,读了一篇文章叫《凿壁偷光》,很受感动。
匡衡是西汉人,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邻家亮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不就从小孔里透过来了吗?他高兴地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都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没有新的书可读。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这让他感到十分苦恼。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却不要工钱呢?”“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感到这个人真是不可思议。
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刻苦学习的道理,我们今天不需要凿壁偷光,学校和家长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上课不懂的地方老师总是耐心地讲了一遍又一遍。家里,妈妈给我买了好多好多的课外书以及对学习有帮助的网课教程。可是我总是很少看,倒是看电视,玩游戏是最积极的。看看匡衡,对比自己,我感到很羞愧。
藏书再多,倘不阅读,就是废纸一堆。老师经常跟我们讲这个道理。今后我要向匡衡学习,不怕困难,不轻言放弃。加油!
《凿壁偷光》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来历。
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但他非常渴望读书。他家里有一个亲戚是教书的先生,匡衡就虚心向他请教,他的这位亲戚看他如此好学勤奋,就教他认了一些字。慢慢地,匡衡能看得懂书了。
匡衡长大后,白天要在地里干繁重的农活,没有时间学习和读书。到了晚上,有时间看书学习了,家里又没有钱买油灯。
一天晚上,匡衡正在家里为读不成书而苦恼。突然看见自家墙壁上透过一丝亮光,原来是邻居家的灯照射过来的一些余光。匡衡喜出望外,慌忙拿起小刀把墙壁的缝隙挖大了一些。然后,他借着微弱的灯光读起书来。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知道了匡衡在那样艰苦贫寒的条件下,还那么努力刻苦的'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激励了我要好好学习。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条件不知道要比匡衡当时的学习环境条件强多少倍。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刻苦读书、积极进取,长大了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凿壁偷光》读后感 篇5
我读完《凿壁偷光》后,有很大感受。
故事是这样的: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家很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可是在那时候,书是非常珍贵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的,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几年过去了,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本书常常要很久能够读完。他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一天,匡衡突然看见,东边的墙缝上透过来一线亮光,原来,是邻居的灯光。他立刻拿起小刀把墙缝挖得更大,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
匡衡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个有出息的人;匡衡在很艰苦的环境下都坚持刻苦学习,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优越条件,好好学习。
《凿壁偷光》读后感 篇6
在这个星期,陈老师推荐我们看《中华成语故事》,其中“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汉朝时有个少年叫匡衡,非常勤奋好学,因为家里一贫如洗,他白天必须干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但有买不起蜡烛,让他非常苦恼。他的邻居家很富有,于是他壮起胆子对邻居说:“我很想读书,但我们家买不起蜡烛,可不可以借你们家一寸之地呢?”。那个邻居因为瞧不起穷人,就恶毒挖苦他说:“买不起蜡烛就别读书了!”匡衡听了之后,火冒三丈,但是他依然不放弃读书的信念。突然有一天,他灵机一动,心想:在墙上凿一个小洞,不就可以借来烛光了吗?他兴奋极了,马上就把墙凿了一个小洞,每夜借着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书……正是因为他这样刻苦学习,后来做了汉元帝的丞相。
我觉得匡衡这种“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的`精神令人万分敬佩。我们现在有非常优越的读书条件,去图书馆看书,一盏盏日光灯照亮书店的每个角落,而且书也是数不胜数,可是我却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书,真是感到万分惭愧。而古代人虽然没有我们条件好,但是他们却在那种环境下也能勤奋好学,把书读熟读透。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透书,这样我们才能吸取书中精华,让书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热爱书吧,它是世界的营养品,让我们好好的品尝与享受吧!
《凿壁偷光》读后感 篇7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成语故事中的一则故事《凿壁偷光》,它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前,有个苦命的孩子名叫匡衡。
他从小就放牛,并且匡衡也特别喜欢看书、写字。***妈把匡衡送到邻居家打工,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认字,从此,他变有了读书的能力。读到这段话,我就戛然而止。一下子就体会到了匡衡家的贫穷,那时,他连书都读不起,更何况还要打工读书,这真是太辛苦了!
之后,匡衡每天勤学苦练,并且也可以上学了。可是这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晚上看书需要蜡烛,匡衡家太穷,买不起蜡烛。正在他一筹莫展时,一线光线刺过来。
哦,原来是邻居家的光折射到他面前。匡衡想了想,我可以借用他们家的灯光看书啊!于是,他拿着小板凳,坐在墙壁前,用石头凿开了洞,果然,匡衡可以认真读书了!他惊喜万分。
读到这里,我想:匡衡这么刻苦,那时的条件有那么差,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这样地渴望读书,表现了匡衡对读书的无比热爱。再联想到我们,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有些人还不愿意(读书),我真的想对她们说:匡衡这么的勤学苦练,难道你不应该向他学习吗?这则故事给我最深刻的启发是:书海无涯,取之不尽。虽然匡衡这种行为可以不学习,但是他这种读书的精神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以后我要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海里探索更为奇妙的知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凿壁偷光》读后感 篇8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成语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我至少看过三遍,因为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都是令人回味的,意味深长的。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凿壁偷光》,文章讲述了主人公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穷,常常食不果腹,买不起油灯,家里经常看不到光线。可邻居家却整日灯火通明。
一天夜晚,匡衡回到家,家里真可谓是伸手不见五指,他想点燃油灯看书,可唯一的油灯早已耗尽,无奈只好上床睡觉,可匡衡却睡不着,便走出家门散散步,突然,他发现邻居家的纸窗上有一个小洞,光线从小洞里射出来,形成了一束微弱的光柱,照在地上便有一个小光斑。他受到了启发,找来了刀在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整个房间顿时间亮了起来。他借着微弱的光,认真地读起了家里仅有的几本书。别人告诉他,有一个财主不识字,家里书却很多,可以问他借。匡衡找到财主,财主爽快地答应了,可条件是给他干活,并且不付工钱,匡衡果断地答应了,从此,他干完活,就向财主借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最终成为了一位大学问家。
读完后,我在想:生活中,有许多同学的家庭条件是很好的,有明亮的电灯,也有舒适的空调,他们却不好好利用;他们大部分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般的日子。父母给他们买了许过有知识的`书,他们却懒得去翻它。玩电脑、看电视倒是最积极的,叫他们做点家务事,简直是要命。再看看匡衡,为了能看书,不惜做没有工钱的劳动,两相对比,匡衡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只要不畏困难、不放弃、不像命运低头,那么“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