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9-20教案

请欣赏《饮酒》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饮酒》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后来,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饮酒》教学设计 篇2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体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本诗内容理解难度不大,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易为学生接受。因此,应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寄寓的情感。

3.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浅层次的诗歌理解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诗句的赏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在读中理解诗歌内涵,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目标

1.通过诵读,能够体会本诗的韵律;

2.通过批注赏析,能够品味诗句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

3.通过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能够理解本诗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通过和不同诗歌的比较,体会不同诗体不同的韵律特点,以此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其中的含义,理解诗歌大意。给学生一个例子,体会关键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随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感受诗歌用字的精炼传神。同时,在活动中检测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检测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一起谈一谈与酒有关的诗句,由此引出陶渊明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

环节二:初读诗歌,体会韵律。

活 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律。

朗读指导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 学生自读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课七言律诗《雁门太守行》和词《渔家傲》中的句子,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

3. 学生听读并展示,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速。

(评价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语气、语调、语速恰当的能力)

环节三:批注赏析,品味诗句。

活 动:请同学们选出自己觉得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赏析指导

1.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批注赏析示例,使学生了解批注赏析的角度、内容和形式;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小组共享、展示、点评;

3. 老师及时反馈点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优化批注。

(评价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活 动:请同学们交流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背景资料,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探究指导

1. 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和组员分享;

2.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通过结合陶渊明的身世遭际和本诗的创作背景,了解到他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节操。归隐田园,追求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

(2)阅读诗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必须从诗歌的本身出发,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意”。

3. 带着对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评价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拓展延伸

活 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距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有千年之久,你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运用本课所学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打印《饮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业设计(课后使用):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一),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自学《饮酒》(其一),出一份手抄报,系统地整合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

《饮酒》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3、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2、理解陶诗的思想内蕴

三、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学习本诗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诗人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2、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读全诗,然后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录音

(四)诗文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改写为现代文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那么请找出句子中的两个重要的动词,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见南山”改成“望”,你认为怎样好?为什么?

(六)课堂背诵

《饮酒》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酒》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酒》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三、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四、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五、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不存在,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陶渊明个人档案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其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嗜酒、读书,喜爱的花:晋陶渊明独爱菊,理想生活:世外桃源。

三、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五言律诗的朗诵节奏:

朗诵五言诗如果将其划为三个语节,即“二二一、二一二”格式,也是可以的。但就词义和诗句意思,内容来说,将其划分为“二三”格式更为合理些。如“粒粒皆辛苦”处理为“粒粒/皆/辛苦”或“粒粒/皆辛苦”,“大漠孤烟直”处理为“大漠/孤烟/直”或“大漠/孤烟直”。如处理为后一种,在朗诵时可以更好地体味诗情,展现诗的意境。

3、师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五、品读赏析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说酒话,胡言乱语,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结庐:建造的房屋,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②人境:(课文注释)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③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④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全句释义: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但并没有(感觉到)车马的喧闹声。问自己为什么能这样,心境高远,所居之处就感到很僻静。

小结:由此可知,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心灵远离了尘俗,虽然身居闹市,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板书:叙事(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全句译文: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的山气,飞鸟相伴飞回家。

(这里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风景,什么样的画面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②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这里我们是从整体上来赏析的,下面我们再从字、词上进行赏析,看一看我们都喜欢那些字、词,我们再从这些字、词着手分析一下)

③“采菊”:“采(摘取,选取)”,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可不能乱采)。“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④“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⑤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用得好吗?

明确: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有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板书:绘景(傍晚南山的美景)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辨通:辩,辨识。

全句译文: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板书:议论抒情(领悟真谛)

4、本诗主旨

诗人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课堂练习

1、《饮酒》其五描写傍晚山中的美景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2、下列诗词名句的出处,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观沧海》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雎》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七、板书

饮酒

陶渊明

叙事

绘景

议论抒情

《饮酒》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其艺术魅力。

3、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品味诗句,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古代文人有两大爱好,一是登高,二是饮酒。特别是对于酒来说,几乎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白好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曹操好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范仲淹好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甚至连女词人李清照也很喜欢喝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他们在酒中找到安慰,获得解脱,寻得一方心灵寓居之所在。陶渊明也很喜欢喝酒,并为此写下了二十首以“饮酒”为题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其五)》。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陶渊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同学读,或者小组一起读。

(3)听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

2、根据注释,翻译全诗

(1)补充《饮酒》的注释。

结庐:构筑房舍。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尔:代词,这样。

偏:偏远,偏僻。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山中景色。气:气象,景致。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2)分小组翻译全诗

《饮酒》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其艺术魅力。

3、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品味诗句,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古代文人有两大爱好,一是登高,二是饮酒。特别是对于酒来说,几乎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白好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曹操好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范仲淹好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甚至连女词人李清照也很喜欢喝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他们在酒中找到安慰,获得解脱,寻得一方心灵寓居之所在。陶渊明也很喜欢喝酒,并为此写下了二十首以“饮酒”为题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其五)》。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陶渊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同学读,或者小组一起读。

(3)听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

2、根据注释,翻译全诗

(1)补充《饮酒》的注释。

结庐:构筑房舍。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尔:代词,这样。

偏:偏远,偏僻。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山中景色。气:气象,景致。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2)分小组翻译全诗

《饮酒》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学情分析:208班是一个平行班级,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有一些同学对语文的感知较好,但学生普遍不爱主动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目的是帮助他们先小范围的发言,然后循序渐进地大胆在全班发言。如何把诗的韵味和意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是诗歌教学的.重难点。个人认为,作为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能够悟到一些就足够。所以,本节课重在朗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设计思路:前段时间才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涉及到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用这篇文章中的相关文字来导入,既能够回顾旧知,又能为本诗的教学做铺垫。

二、解题、回顾作者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

三、自读诗歌

1、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我计划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感悟诗歌

(一) 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思路:设计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前面3分钟先自己独立学习,后2分钟小组交流合作。这样既保证学生会独立的学习,又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 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言

1、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

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 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 当堂背诵。

五、拓展阅读

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