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论语的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21读后感

请欣赏高二论语的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论语的读后感 篇1

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个益友—题记

《论语》是一部千古流传的著作,是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言行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有深奥的理论。 宋代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名扬古今,千百年来,风雨洗涤,仍然经久不衰,依然璀璨若星。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接触《论语》,到今天虽然我连半部都还没学到,却已是受益浅匪。

现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说:“人类在世纪要获得生存发展,就得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故乡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人们世世代代铭记。动画片《孔子》中播放了鲁国的王室权力被季氏夺走,鲁国国君被迫赶往齐国,孔子与国君告别时,国君都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启用孔子呢。

论语教给了我学习的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意思是:学习后要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我每次学到新的知识,使我的学有了很大的长进,并经常回头复习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学习完每课英语之后,都要经常读读每课的课文及单词,时间长了,课文和单词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考试也就“下笔如有神”了,这样就能考出好成绩了,考出好成绩我就开心啦!

论语教给了我孝敬父母的道理。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我做到了。平时,我有空都会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论语教给了我诚信做人的道理。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讲信用。我没有做到。在学校里,我答应给朋友什么东西,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时间,最后干脆说我没说过算了,对于这个毛病,今后我一定改正。

通过学习《论语》,让我知道了应该怎样为人处事,让我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还让我了解了一位全球闻名的圣人—孔子。

更重要的是,读《论语》能享受到快乐。国学大师于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在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愿《论语》能成为每个人的好朋友。

高二论语的读后感 篇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位置,是中华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儒家文化就浓缩在《论语》中,其中以仁这一博爱思想著称。说起论语,就想到了于丹曾写过一本《论语心得》,里面详细介绍了论语中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下面就介绍一下我心目中对论语的理解。从初中开始就接触论语,那时就对里面的一些“名句”熟记于心,比如督促人学习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授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风度。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中华文化中,表现在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也绝不仅是一本书,更多的是我们规范行为,完善品格的法典。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在感叹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时也能体会到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在解释“鲜”这一词时,说“鲜”既出自五味,又凌驾于五味之上。菜品的成功就是使各种食材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既保留各自的特色,又获取了其他食材的优点,从而获得最佳的舌尖体验。在描写制作一种鱼时,要用鱼生长的湖水煮,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鱼的原味和鲜味,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想要获取自然的馈赠,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当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更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先瞻性和正确性,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表现。

《论语》既是后人根据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对话所编,就代表了其蕴含的思想是多人的成果,而孔子对其弟子教诲的话语确是毋庸置疑的。孔子的“因材施教”亦是对后人启发深远,即使现在,因材施教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只有采用不同的手段,不同性格、资历的学生才能发挥所长,也才能各生千秋。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是论语中中庸思想的体现,中庸即不偏不倚,淡然置之的态度。“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当时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目的就是稳定社会秩序,使原本满目疮痍的周氏王朝重新找到一丝活力。环顾当下,中庸也是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尤为显得重要。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待人接物能够做到不偏不倚,正直公正,你的人际还会有猜疑和不满吗?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中正、平和,即指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事情时能够面不改色,波澜不惊。人生需要淡定,人生需要中庸。孝道。“有父母,不远游”。这是孔子孔子对他弟子的忠告,虽然不知道当时对其弟子的影响如何,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也必须遵从的指导语。横观当下,多少年轻人只顾在外打拼,只为在社会赢得立锥之地,却忽略了家里孤独的老人。老人在急切的盼望孩子们回家团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仍在上演!父母对于我们期待的并不多,哪怕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就足以赚钱他们脸上的微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的生活本可以很美好,只是没有我们的陪伴,也就变得不美好了。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字当头,小人以利字当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在于为人处事的态度自己面对利与义的抉择。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做到正直,而非谄媚,阿谀奉承,即有视钱财为粪土的明智,又有舍生取义的决心,这就是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信则是这一切蓝图的前提,没有信誉,人则寸步难移。取信于人,才能换去别人的尊重,才能获得支持,做好事情。

《论语》是几千年来人们为人处事的宗旨,儒学则一直占据着传统思想的主流位置,古人学习论语以决战科举,求取功名,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论语》的对人们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仍然重大,孔子仍在几千年之前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今人们也仍在不断的解读论语,发现新的东西,以求从这位老者身上获取更多知识。

高二论语的读后感 篇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中关于教育指导思想的内容很丰富,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还有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即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论语》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二论语的读后感 篇4

初读《论语》,竟莫名其妙的被它诗性的光辉和崇高的灵魂所征服,为它的灵性,更为它的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一种体验。这是一种知识学到后的心情体验。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我们完成一项从未完全掌握的工作,当我们切身明白一条早已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否会会心一笑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一种人生的大乐。“朋”。固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耳热,伤身破财,又有何乐之有呢?而同样有志于学,有成于学的朋友,听闻了你的学问,见解,慕名来与你相谈,与你共事,分享胸中之学,笑傲风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才算人生的一大乐事。乐与悦都是高兴,但其火不同,乐表现在外。有知己远来,原来独会于心的悦则变成相视而笑的大乐了。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境界。“不愠”则是不生气,不埋怨。要做到“不愠”,光脾气好是远远不够的,前提是你的学问要达到大成的境界,达到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一个人若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就已然成为大德的君子了,当然也就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一种态度。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与别人共事是否做到忠诚,反省自己与别人交朋友是否做到诚信,反省自己每天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反省,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更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态度。

“祭神如神在”是一种提升。所谓“祭神如神在”并不是要承认在人的世界之外又有一个所谓神的世界,而是指人的内心体验到的一种存在。它既是一种人的内在精神的提升与净化手段,更是一种待人处世的真诚态度。而这也必将换来同样真诚的回报。任何虚假的东西,都将如竹篮打水一样,不会带来任何收获。

《论语》,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宝藏,是结晶,通过《论语》去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无不是一种心灵上的是提升与升华。

《论语》,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国人的精神元素,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一种国量的所在,是一种精神的不朽。

高二论语的读后感 篇5

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沉淀在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中,任凭它被岁月的风霜剥落得朱漆斑驳;仍凭它在历史的长河、时间的流水中被洗刷的一字不剩,而其中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仍然安详的、静静地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灵。

刚开始读《论语》的时候,本只是为了完成每日读好书的任务,可读着读着竟着迷了,爱不释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个个穿梭于“礼”、“仁”、“孝”、“君子”、“小人”之间的灵魂,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书中一句句寓意深刻的对话,像一盏明灯,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当我读到“事父母能竭全力”时我因孔子孝顺父母而愈发敬重他;当我读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时,也下定决心学习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当我读到“子不语怪力乱神”时,我也决定从此不信鬼神,相信科学;当我看到孔子勇于承认错误时,我为他的勇气赞叹不已……

仔仔细细地读了孔子的《论语》,他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最令我受益匪浅的,特别是这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特长,都有让别人值得学习的才能。连我们这个小小的班集体,都有愈多的“未来之星”呢!有成绩不怎么好,体育成绩却遥遥领先的运动健将;有体育不好,却写得一手龙飞凤舞的好字的小书法家;有书法不好却弹得一手好琴,唱歌娓娓动听的小歌唱家;有唱歌五音不全却对数学情有独钟的小数学家;也有数学“白痴”可对写作却妙笔生花的小作家…·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呀!只要我们像孔子那样抱着谦虚的态度来学习,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难道还怕我们学不好,成不了材吗?山之所以高是因为有一颗颗毫不起眼的石子铺砌而成;海之所以辽阔,是因为它不拒任何水流融入自己;人之所以闪光是因为吸取了能够吸取的任何知识来充实自己。当今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变得懒惰不求上进,对学习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最缺少的就是这种勤奋学习的态度。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有这种爱学习的精神,不耻下问,一定会有收获的。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浓缩,是一位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老师,更是引领我向上的阶梯。这么好的书,大家都来读读吧!

高二论语的读后感 篇6

今天,我在论语书上读到了一句话,它叫“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那句话其实是孔子帮助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效果不一样的,自身的品德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当你产生兴趣后自然学的好。

孔子这句话,表面上容易,做起来就很艰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作为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句话,脸便红了一下,马上自己改正过来。孔子接着这三句话便说:“何有于我哉”,说白了,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是到处留意了一些,默默的学习中,我把它记了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

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要想做到,是很难的,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高二论语的读后感 篇7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再看他对他自己的看法:

“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再看孔子对他志向的评价:

“宗庙回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呵,连孔子也不得不服了吧,如果公西华只能做小司仪,谁又能做大司仪呢公西华的志向就算没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样慷慨清廉,也没有“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那样自信、勇猛,但作为战国时期最好的外交官,他那英俊的外表和伶牙俐齿下包含的心,何不是温暖善良的呢即使他没有象颜渊那样受人敬仰,也没有像曾子那样留下千古名句,他在这个群体中,绝对是最风光,最潇洒的,这样有什么不好呢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高二论语的读后感 篇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的表面意思就是:一个人学了知识经常复习或者使用,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更深入一点其实学而时习之就是告诉我们说遇到问题了该怎么办?我们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遇到问题,第一种是不学习,第二种是已经开始学习的人,如何去应用和内化呢?很多人学习了短期看不到理想的结果,会误以为学习没用,学习无法改变生活,因此会感到焦虑。其实这种焦虑来源于内心,说白了还是想走捷径。似乎“我看了一本书,就会立刻变得不一样”,而孔夫子告诉我们,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讲的是我们修为的境界。如果连起来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中面对困难,面对变化,以及面对他人不理解时的应对方法。应对的方法就是一个字:乐!梁漱溟先生曾说,孔子之乐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战。孔子认为“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油然而生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家庭中是很好的成员,在工作岗位上是非常好的员工,尊敬领导,做事靠谱,与同事沟通顺畅,这样的人去做乱的可能性就很小。在我们今天,作乱可以指做出背信弃义的事。君子务本,指君子做事一定要抓住根本。什么是根本?根本就是孝弟,是家庭伦理。当一个人能够抓住家庭伦理的时候,本立而道生。何为本?人最应该抓住的根本是孝弟—先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只需要面对两种关系,一种是和父母的关系,一种是和其他人的关系。而你与其他人的关系,其实也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射。一个人如果跟父母,兄弟的关系处不好,跟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出现问题。“其为人也孝弟”是一件小事,接下来“而好犯上者”是一件大事,之后“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是一件更大的事。

其实告诉我们:我们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我们初期的微小习惯积累而成的,这叫微习惯。如果我们每天能对自己的微习惯有一点点的改变,那么五年,十年之后将会收获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很多人却没有耐心去等待长期的结果,却总期待短期回报。希望在几个月甚至一年就收获一个巨大的变化。你下班之后是看电视还是学习,是陪孩子运动还是陪孩子学习,这些微小的习惯,在每天看来似乎差异不大,但五年到十年之后,两种生活方式肯定迥然有异。撒切尔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小心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所以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追求远大而虚无的目标,而是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好。在家庭中,努力成为好父亲,好丈夫,或好母亲,好妻子。以此为基础,你跟整个社会的关系便会逐渐理顺,你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花言巧语,油嘴滑舌,表情极其丰富,这种人八成不会太好。孔子不喜欢特别伶牙俐齿的人。他喜欢的是诚恳朴实,刚毅木讷。巧言令色,之所以鲜矣仁,就是因为过分了。所谓过犹不及,凡事一旦超过尺度,就缺乏真诚,它背后一定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对一个人而言,保持真诚的生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就是有话说话,无话静坐。两个人安静地坐着,但不会觉得尴尬,这才是朋友相处的最佳境界。见面之后,大可不必为了套近乎而没话找话,开一些低俗的玩笑,或者故意相互调侃,来显得两人之间有话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