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21读后感

请欣赏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1

大学时读了《乔布斯传》,直至毕业前夕,都给予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当属“寻找到自己的使命”,或者用本书的话说:“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然而毕业后的现实不是肥皂剧,无法看了第一集就预测到最后的结尾。这就注定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我到现在都无法确定生命是否存在终极意义,只能说读过本书后,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生命的意义,只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能被定义。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现在想来,也许寻找生命的意义,存在两种途径,一种像乔帮主那样,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是为什么而活;另一种是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此生意义的所在。走第二条道路的人,需要不停地去回答生命提出的各种问题,答案的集合便是此生的意义。就拿作者的经历来说,如果在作者初出茅庐时,就问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假如那时的他未卜先知地说是“经历集中营的苦难,并活下来”,那周围人一定觉得这孩子病的不轻。

当然,作者即使不经历集中营的苦难,他也会找到生命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集中营的苦难升华了作者,作者在苦难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对如何应对苦难的回答,成就了他为人的尊严、完善了他不屈的人格、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

作者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应对苦难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根据书中描述,即使在集中营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作者也没有停止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他人、用小纸片记录自己的所想所得、在冰天雪地里依然想着自己和妻子相处的点点滴滴...

不要空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来回答生命提出的问题,用一生的行动去回应。为回答生命的意义而受的苦是值得的,待已归道山时,此生虽不是惊天伟业,但也足够精彩自适。

生命是一棵树,深植于过去的悲与喜中,矗立在当下的选择和拥有里,向着生命终极意义的方向生长。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2

在书中,作者主要有这么几五观点:

1、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2、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这些使命因人因时而异,生命的意义亦然。因此,我们不可能以概括的方式来解释生命的意义,而这类的问题也绝无法用泛论来解答。生命并不是模棱两可的玩意儿,而是非常真切具体的东西,正如人生的使命也分成真切具体一样。这些使命构成了人的命运,每个人的命运都独一无二各有不同,无法同别人互作比较。同样的境遇不会重复,每个境遇需要当事人给予不同的反应。置身在某种情境当中,人有时必须以行动来塑造自己的命运,有时候则最好趁机深思熟虑,借以领悟人生的道理,又有时候,光是接受命运,承担个人的十字架即足矣尽矣。

3、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替他受苦或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机运就在于他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

4、人存在的意义是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每一个人都被生命追问,而他只有以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5、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属现象。

这些观点和我前些日子里看的毕淑敏的书里的有些论点颇为相似。

现在的我正在逐步感受自己可以选择的自由。有个故事这样说“有人问牧师:我选择信仰上帝,站在正义的一边,会有什么奖励呢?牧师回答他:选择站在光明一边的人,光明本身就是上帝给予他的奖励,而选择站在黑暗一边的人,黑暗就是上帝给他的惩罚。”很多时候,事情就是这样摆着的,面对它,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或许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当然,这并不是指不顾事实地盲目乐观,而是理性面对现实快乐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也并不是一种盲目地悲观,似乎我们能做的只剩下这些态度。

对于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总是徘徊在我的脑海里。本书的.作者弗兰克用他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我们要活出意义来。他用自己在集中营里非人一般的生活中寻找到的人生意义并且支撑着他活下来的例子,告诉人们,无论境遇如何,人总是能够活出意义来。看到他这样的例子,我内心对于未知的恐惧似乎也少了一些。从小到大都被大人们告知要未雨绸缪,而长大了才发现自己过于的焦虑和担忧。那种焦虑和担忧,来自于自身的不足,来自于信息爆炸的社会里的各种传言,也来自己的心态。现在,我渐渐知道,一些事情,比如痛苦和失败,我们并不是一定要避开它。要相信,当真的没法避免时,我们一样可以找到它的意义。而那时候的我们,也一定会有个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强大的自己,来面对和克服那些使我们焦虑和恐惧的事情。而经过这样的选择和努力,我们,会收获更大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3

书的作者弗兰克是犹太人,纳粹时期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所以才写成了这本书,书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绍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前面写到他是如何装在拥挤的火车车厢里被运送到集中营,以及当时左右两道选择就是生死选择等等这些,让我想起了《美丽人生》中的这些画面。

这一部分看得特别慢,每段描述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些画面,也看得比较压抑,透过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强大的`内心和清醒的意识,也许正如他所说,他对未来有期待,对当下赋予了意义,他需要活下来把他的研究弄完,并且,他的心中还有爱,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的妻子。

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他的意义疗法,他提到:“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是人最主要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用“追求意义”一词,而不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强调的快乐原则”(我们也可以叫它“追求快乐”),也不用阿德勒心理学派的“追求权力”或者“追求优越”之说。“

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作者提到了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不同方式: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者从事某项工作;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进一步解释。

找到生命之意义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读这本书时,尤其是对于集中营生活描述的部分,脑中不时冒出这些想法:我现在真是太幸运啦,我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啊,原来赋予意义能如此强大啊,原来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呢。

这本书很薄,值得在迷茫的时候读一读,也值得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读,最后引用下文中多次提到的尼采那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4

断断续续地把《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读完了。之前读过英文原版,受限于英文水平,很多意思还是没有理解。现在将中文翻译版读完,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知道这本书是从《得到》推荐的,自己读下来,感觉作者的亲身经历增加了说服力,是我喜欢的类型。对于我这种整天爱瞎想"人为什么而活着"的人来说,读这类书籍也算是跟自己对话了。

本书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犹太人。生活在二战时期,可想而知命运的悲催。作者本人被关入了埃斯维辛集中营,后世人称"死亡工厂".但是幸运的是,作者活了下来。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研究对象,展示了在集中营中人生百态。有些人放弃了对未来的渴望而死去,有些人过于乐观而死去,但是有些人知道为什么而活,有幸生存了下来。残酷的经历让作者领悟到: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

或许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享乐?承受痛苦?或许我们不经历极端的环境考验是不会真正领悟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活。作者经历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所有的苦难,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进入集中营后,这些不幸的人首先表现出惊恐,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映,因为死亡可能近在咫尺。而后进入冷漠,相当于"活死人",他们面对同伴的痛苦不在有任何情感,因为自己也可能随时面对这种境地。作者发现,那些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觉得活着无所谓的人会很快死掉。物质上的匮乏不是根本原因,精神上的绝望才是最死亡的导火索。最后作者总结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根本转变。我们需要了解自身,需要说服那些绝望的人;我们期望生活给与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作者将生命的'意义归结为责任,那么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呢?作者给出了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情;爱---关爱他人;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作者强调,命运的无常会夺走你许多东西,但是永远夺不走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不管生活如何剥夺他的财富、亲人、尊严,他的生活总有目标,选择坚强面对生活的不幸。作者所说的寻找生命的意义的三个途径,跟瑞·达里欧的《原则》中如出一辙,"有意义的工作,是指人们有激情去投入的事业;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指相互之间能够真心相互关爱".

这本书可以时不时翻出来看看,审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5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感觉是这是一本话题沉重的书,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经历过生与死的折磨,肯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否则写不出这么沉重的书,伴随着书的序言,我对全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书中描述的一战期间集中营内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强烈震撼了我的内心。弗兰克尔是犹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1942年,他被纳粹关押到曾被称作“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狱,就是被送进了毒气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长的囚狱生涯中,遭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获自由后,仅用了9天就完成了这本书,真的震撼到了我。书中描写的场景光是今天想想,内心就久久不能平静。

集中营内的非人生活,将囚犯从活生生的人,变为一个个号码,除了自身赤裸的躯壳以外,丧失了所有一切。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集中营曾有退行到禽兽一样的行为,但依旧有人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闪耀人性的光辉。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责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他自己本来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国,但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留了下来,在集中营里,他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撑他活了下来,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俱地经历任何艰辛困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弗兰克尔以其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竞事业的责任,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谓的困难和失败,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来个根本的转变。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说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找寻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6

曾经年少的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总有人在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总觉得生命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前进,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所有那些无法改变的都被称之为“命”,所有好的不好的都被归于“运”,既然如此,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后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之后,我对于人生和生命有了更多的领悟,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见证了不少的奇迹,在岁月的流逝中,我越来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是可以被定义的。

你如何定义你的生命,决定了你这一生将如何度过。若你放弃了定义的权利,那就必然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听之任之。

01

没有意义的人生是怎样的?

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稀里糊涂地就长大了,然后按部就班地工作、结婚、生子……终老,他们永远处于迷茫之中,时常怀疑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

对于这样的一些人,他们通常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看到别人做什么,他们就跟着做什么,看到别人抢购什么,他们也就跟着去购买,看着别人举手表示认同,他们也跟着表示认同,完全不去思考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也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判断事情的正确与否。

他们整日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随波逐流,还自我安慰的称之为“随遇而安”,可一旦生活中出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他们又会跳起来“怨天尤人”,将全部责任推给“命运”,抱怨命运的不公平。

还有一部分人,因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动力,最终选择了自暴自弃,或吸毒、或犯罪、或抑郁,甚至自杀……

这就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02

生命不是完全不可控的

相信一定会有人反驳说,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各种天灾人祸都是没有办法避免的,那我们要如何去掌控我们的生命呢?

是的,在我们的一生中,确实有不少的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掌控的,但我们需要在我们可控的范围内,将生命的意义发挥到极致。尤其是当你遇到沉痛的打击时,为自己的生命找寻和赋予一定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本书作者的亲身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在困难甚至是死神面前,如果你的信念足够强大,你也还是能够激发出强大的力量去战胜它,从而逆转你的命运。

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去找到这样的一个信念,用它去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一定的意义,仅此而已。

很多人,输就输在不相信三个字上,放弃就在一瞬间。

03

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一般来说,那些认为自己生命没有意义的'人,通常是内心过于空虚的人,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或者是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抱太大的希望,那么,尝试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出你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你不仅会有源源不断的幸福感,同时还会具备应对各种磨难的能力;

当然,如果你一时没有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那就尝试着去全身心的爱一个人,因为在你爱着对方的同时,你的生命也会变得更加充实。

如果,你当下既没有热爱的事情,也没有遇到你爱的人,那么你就尝试着去勇敢面对苦难。事实上,所有不可避免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它会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成长,给了你一个逆风翻盘的机会,就看你是否能够把握这个机会了。熬过去,就是胜利!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句话,然后勇敢的去面对生活赐予我的一切挑战!

所以,你找到属于你生命的意义了吗?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7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集中营的经历和意义疗法

封面的那句话很好的描述着弗兰克尔的人生经历——“他并不是当年在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犯,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弗兰克尔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他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书中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在意义疗法的第一章中,他列举了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列举了阿德勒的“追求权力”,以此他提出了不同于这二者的“追去意义”。

在存在之挫折中,他指出了存在的三个定义:存在本身、追求意义、意义。这三个在我看来通俗意思就是活着、自我、人类。

在心里——动力中,他借用尼采的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指出紧张是必要的,这是由已完成和有待完成间的矛盾产生的。他举例到,让工程师加固桥梁,反而需要施加压力,以使构成桥梁的材料更加致密。

在存在之虚无中,他借用叔本华的话“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他指出三个东西可以赋予人意义——苦难、成功、他人。

在生命之短暂中,他指出我们应该嫉妒老人,因为他们不仅拥有的是可能性而且已经是现实性,他们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的承受过痛苦,可以在自豪而快乐的日子里回忆过往的日子。

他说——人不要只想短暂性本身,要去想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曾经历过的快乐和痛苦,曾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在对泛决定论的批评中,他提到,人无法选择外在的环境,但可以选择内在的态度去面对。他说,自由是人的生命中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

在为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辩护中,他指出“三重悲剧”在意义疗法中包括了——痛苦、内疚、死亡。他说人在面对灾难时总有能力——获取负责任的行动动机,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将苦难转化为成就。不要“过度意念”,要了解“矛盾意向法”。他在年轻人的三大症状——抑郁、侵犯、成瘾依赖中指出,要抓住意义的导向,要找到不得不集体实现的意义,要把握每一个情境的意义来获得总体的意义。他反对集体罪过的观念,因为杀人犯用菜刀杀人,不代表菜刀就是来杀人的。

他劝戒我们——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活在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他说因为在磨难中依然能找到意义,那生命的意义就是无条件的,至少在潜在意义上讲是这样的。因此无条件的意义也意味着人无条件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给了人尊严的持久性。因此不能仅从有用性意义上的价值来评判人,还要注意到人尊严上的价值。

最后他说道——虽然世界的状况不妙,但是,如果我们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会越变越遭。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

因为有了广岛,我们知道人正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之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