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神奇的水》教学反思(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篇1
科学课重在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同学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置,还是对资料的选择,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沛体现了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同学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同学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同学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同学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同学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一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同学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同学经历怎样考虑,怎样验证自身的解释。经过这样考虑:
(1)全体同学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和彼,学习全面考虑的过程。
(3)通过考虑为“用什么资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 ,建立了充沛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沛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同学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同学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同学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同学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外表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而且有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
总之,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同学充沛动脑和动手。同学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同学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一起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图片入境,走近文本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一组图片(出示图片)知道图上的风光都是哪里的吗?
2、对,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建湖水乡,身处水乡的我们看惯了“清江一曲抱春流”,听惯了“残荷雨声”,大自然的慷慨与豁达,让我们安享水的滋养。但是,(出示干旱图片)在干旱的北方,水是那样难得,是最珍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马朝虎写的一篇关于水和人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探文本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a.生字会认了吗?谁来读这几个词。水窖、储水、一勺水、膝盖
b.重点理解
水窖
(1)“水窖”这个词什么意思?有什么办法理解?
(2)其实有些字的意思就藏在它的偏旁部首中,“窖”上面的“穴”就告诉我们它与洞穴有关。
(3)“水窖”这个词的意思也藏在这个句子中,找到了吗?
(4) (示图),看,这就是水窖。勺 (示图)母亲一手从水窖打起一勺水,(点“勺”),这“勺”字写:先写丿,再写勺,多像母亲手中的勺子。这勺子里的水多不多,不多,只有一点,(范写)
膝盖 人的.膝盖在哪儿知道吗?这“膝”的写法:左边是“月”,右上面是“木”,中间是“人”,书法上讲究“雁不双飞”,所以“木”字最后一笔捺变成了点,人字下面像水不是水,写的时候要注意。
c.生字会认了,让我们拿起笔,将书后的生字描红一遍。
3、同学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机会来了,谁来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重点句的指导:1、当“扇”表示人的动作的时候会作shān,跟老师念“扇风”;谁再来读这句话。2、这里的“血”当单字成词,或用在口语的时候,念xiě跟老师念xiě的流动;谁再来读;指导读“血管里/血的流动/”(示)——齐读)
4、同学们,在古代大圣人孔子眼中,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她是有情义,有德行的,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眼中,水又正如他心中的愁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了课文,谁知道我们以为平常的水在马朝虎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东西呢?课文中的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感受?(板:最珍贵)
5、再请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回忆了几幅生活的场景呢?又分别是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板:挑水 雨浴 勺浴)
6、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一段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精读课文,品味文本
1、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全文,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第一自然段,看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有话想说,圈出词句,注出感受。
2、交流你圈划了哪些词句,从中体会到什么?
(1)、“一个村子”说明人多;“一处很小的泉眼”说明水少。“十公里之外”说明路远,(相当于操场跑道40多圈);“一个小时”说明时间长。“一担”说明水少;“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说明水珍贵。
(2)、“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说明水珍贵。
据有关资料表明,酿造一公斤酒需要花费几十公斤的水,酒比水贵,但对于一个口渴难熬的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水”,由此更可以证明“水,成了……”(引读)
3、想象感悟水的珍贵
(1)、如果你就是挑水队伍中的一员,你会看到什么,十公里以外往返的路途中,又可能会发生什么?
是啊,在我国西部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山里人取水真是不易呀。所以,那儿的人要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千辛万苦挑回的一担水回家会怎么用?这一担水是一家人一天或几天的生活用水,这担水是一家人的生命之水。
在想象的基础上引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 ,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 ,所以村子里人说得最多的话竟是 。
4、展现场景,升华情感
长长的山路、炎炎的烈日、小小的泉眼、漫长的等待……他们挑回来的仅仅就是一担水吗?(苦涩、痛苦、艰辛)同学们,过着这种日子的人们因此情不自禁地要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作者为什么在“水”后加上逗号,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挑水的艰辛、水的珍贵、对水的渴望)读出
5、同学们文章没有重复水的珍贵,可字里行间没有不表现水的珍贵,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们震惊,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加入到挑水的队伍中去吧!引读“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四、课外延伸 走出文本
同学们,缺水的生活是痛苦的,可是作者却在下文中极力描写下雨浴的痛快和勺浴的舒服,这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五、板书:
27水
储水 一勺 膝盖 地窖 渴望 光溜溜 湿润
教学反思:
1、紧扣文本中心,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作者通篇紧扣水的珍贵这一中心叙述了三个场景;(1)村子里人到十公里公之外的泉眼排队取水;(2)下雨时,用雨水 洗澡;(3)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冲凉解暑。所以教学时,应该以感受水的 珍贵作为整堂课的主线。
2、创设多种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水的珍贵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可以创设几个情景来让学生体会。在学生读文的感受水的珍贵,可以这样引导:假如这段文字是电影中的一幅画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将文字化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想象中感受人们取水的痛苦,体会水的珍贵。
3、渗透学习方法、写作方法的教学。在教学第三部分时,可以安排学生自文本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反衬的写法运用得好。在教学时,应不失时机
的穿针引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 、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4、初步感知以苦写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 教学难点:
1、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2、初步感知以苦写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知道了由于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学、自悟,写感受 ,引导学生懂得: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书”的好习惯。
贵的东西。”
二、快速浏览课文2-6小节,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让我们感受到水的珍贵。
(1)期盼下雨,可以雨中洗澡。
(2)锁水窖。
(3)用水消暑。
三、精读第二节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雨天的情形
1、指名朗读第2小节,其他同学在文中勾划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水的珍贵?
2、交流
每个人都期盼 很长一段时间 只有 痛痛快快 喝天空的水
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出示这段话)
(1)从这段话中你能读出人们怎样的心情?指名读。
(2)人们痛快、高兴的心情与水的珍贵有什么联系?(连下雨天,人们都这么高兴,可见这里很少下雨,水是多么珍贵)
过渡:下雨天人们痛痛快快地洗澡让我们体会到水的珍贵,这样美好的日子毕竟太少了,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冲凉也能让我们体会到水的珍贵。
四、精读3-6小节
1、自由朗读课文3-6小节,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水的珍贵,用“——”划出,边读边划。
2、交流
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 风干 晒干 都盼望睡觉的打开 让我们舒服地“啊啊”大叫起来
(1)理解“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2)出示第5小节,指名三人连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你能仿佛也感受到?
(3)这样痛快、奇妙的感觉与水的珍贵有什么联系呢?
(4)齐读,读出你们的感受。
3、看着孩子们冲凉这么舒服,难怪母亲笑着说:“……”(出示)
为什么用“饿”而不用“渴”呢?
五、小结写法
无论是下雨时痛痛快快地洗澡,还是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冲凉,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们有水时的那份快乐(板书:有水 乐)。但这样的快乐时短暂的,更多的是无雨无水时的苦涩。明明是苦,为什么作者处处都写乐呢?(板书:反衬)
六、延伸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个完整的认识,第一课时选择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溶解现象。
在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时,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究大吸管、毛细管、玻璃片、纱布、粉笔这五种材料能否让水往上爬,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能让水往上爬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特征?跟另外几种材料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验操作中回到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对毛细现象的特点有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毛细现象的描述性概念。最后,提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而在认识溶解现象时,通过讨论“高锰酸钾消失了吗?哪里去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高锰酸钾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但是做高锰酸钾和沙子的对比实验,会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两者的不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水变色了;沙子放入水中,水没有变色。在之后学生的操作实验中,学生也致力于探究糖放入水中水没有变色,而面粉放入水中水变色了(其实是浑浊了)。他们认为糖和面粉都溶解了,其实面粉颗粒还是看得见的,因此在刚开始的高锰酸钾实验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锰酸钾颗粒看不见但却分散在水中并没有消失,而沙子颗粒还是看得见。在这里,我没有很好地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导致溶解的`概念并不那么深刻。
在后面一节课回忆复习时,可以很明显发现,学生对毛细现象认识很准确并且深刻,但是对溶解现象的关键词“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和“均匀分散”掌握的并不是很到位。在下面一个班级中应该注意在溶解这一部分稍微多放一点时间,为了让学生掌握地更好。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图片入境,走近文本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一组图片(出示图片)知道图上的风光都是哪里的吗?
2、对,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建湖水乡,身处水乡的我们看惯了“清江一曲抱春流”,听惯了“残荷雨声”,大自然的慷慨与豁达,让我们安享水的滋养。但是,(出示干旱图片)在干旱的北方,水是那样难得,是最珍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马朝虎写的一篇关于水和人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探文本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a.生字会认了吗?谁来读这几个词。水窖、储水、一勺水、膝盖
b.重点理解
水窖
(1)“水窖”这个词什么意思?有什么办法理解?
(2)其实有些字的意思就藏在它的偏旁部首中,“窖”上面的“穴”就告诉我们它与洞穴有关。
(3)“水窖”这个词的意思也藏在这个句子中,找到了吗?
(4) (示图),看,这就是水窖。勺 (示图)母亲一手从水窖打起一勺水,(点“勺”),这“勺”字写:先写丿,再写勺,多像母亲手中的勺子。这勺子里的水多不多,不多,只有一点,(范写)
膝盖 人的膝盖在哪儿知道吗?这“膝”的写法:左边是“月”,右上面是“木”,中间是“人”,书法上讲究“雁不双飞”,所以“木”字最后一笔捺变成了点,人字下面像水不是水,写的时候要注意。
c.生字会认了,让我们拿起笔,将书后的生字描红一遍。
3、同学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机会来了,谁来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重点句的指导:1、当“扇”表示人的动作的时候会作shān,跟老师念“扇风”;谁再来读这句话。2、这里的“血”当单字成词,或用在口语的时候,念xiě跟老师念xiě的流动;谁再来读;指导读“血管里/血的流动/”(示)——齐读)
4、同学们,在古代大圣人孔子眼中,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她是有情义,有德行的,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眼中,水又正如他心中的愁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了课文,谁知道我们以为平常的水在马朝虎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东西呢?课文中的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感受?(板:最珍贵)
5、再请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回忆了几幅生活的场景呢?又分别是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板:挑水 雨浴 勺浴)
6、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一段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精读课文,品味文本
1、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全文,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第一自然段,看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有话想说,圈出词句,注出感受。
2、交流你圈划了哪些词句,从中体会到什么?
(1)、“一个村子”说明人多;“一处很小的泉眼”说明水少。“十公里之外”说明路远,(相当于操场跑道40多圈);“一个小时”说明时间长。“一担”说明水少;“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说明水珍贵。
(2)、“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说明水珍贵。
据有关资料表明,酿造一公斤酒需要花费几十公斤的水,酒比水贵,但对于一个口渴难熬的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水”,由此更可以证明“水,成了……”(引读)
3、想象感悟水的珍贵
(1)、如果你就是挑水队伍中的一员,你会看到什么,十公里以外往返的路途中,又可能会发生什么?
是啊,在我国西部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山里人取水真是不易呀。所以,那儿的人要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千辛万苦挑回的一担水回家会怎么用?这一担水是一家人一天或几天的生活用水,这担水是一家人的生命之水。
在想象的基础上引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 ,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 ,所以村子里人说得最多的话竟是 。
4、展现场景,升华情感
长长的山路、炎炎的烈日、小小的泉眼、漫长的等待……他们挑回来的仅仅就是一担水吗?(苦涩、痛苦、艰辛)同学们,过着这种日子的人们因此情不自禁地要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作者为什么在“水”后加上逗号,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挑水的艰辛、水的珍贵、对水的渴望)读出
5、同学们文章没有重复水的珍贵,可字里行间没有不表现水的珍贵,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们震惊,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加入到挑水的队伍中去吧!引读“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四、课外延伸 走出文本
同学们,缺水的生活是痛苦的,可是作者却在下文中极力描写下雨浴的痛快和勺浴的舒服,这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五、板书:
27水
储水 一勺 膝盖 地窖 渴望 光溜溜 湿润
教学反思:
1、紧扣文本中心,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作者通篇紧扣水的'珍贵这一中心叙述了三个场景;(1)村子里人到十公里公之外的泉眼排队取水;(2)下雨时,用雨水 洗澡;(3)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冲凉解暑。所以教学时,应该以感受水的 珍贵作为整堂课的主线。
2、创设多种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水的珍贵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可以创设几个情景来让学生体会。在学生读文的感受水的珍贵,可以这样引导:假如这段文字是电影中的一幅画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将文字化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想象中感受人们取水的痛苦,体会水的珍贵。
3、渗透学习方法、写作方法的教学。在教学第三部分时,可以安排学生自文本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反衬的写法运用得好。在教学时,应不失时机
的穿针引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 、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4、初步感知以苦写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 教学难点:
1、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2、初步感知以苦写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知道了由于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学、自悟,写感受 ,引导学生懂得: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书”的好习惯。
贵的东西。”
二、快速浏览课文2-6小节,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让我们感受到水的珍贵。
(1)期盼下雨,可以雨中洗澡。
(2)锁水窖。
(3)用水消暑。
三、精读第二节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雨天的情形
1、指名朗读第2小节,其他同学在文中勾划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水的珍贵?
2、交流
每个人都期盼 很长一段时间 只有 痛痛快快 喝天空的水
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出示这段话)
(1)从这段话中你能读出人们怎样的心情?指名读。
(2)人们痛快、高兴的心情与水的珍贵有什么联系?(连下雨天,人们都这么高兴,可见这里很少下雨,水是多么珍贵)
过渡:下雨天人们痛痛快快地洗澡让我们体会到水的珍贵,这样美好的日子毕竟太少了,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冲凉也能让我们体会到水的珍贵。
四、精读3-6小节
1、自由朗读课文3-6小节,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水的珍贵,用“——”划出,边读边划。
2、交流
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 风干 晒干 都盼望睡觉的打开 让我们舒服地“啊啊”大叫起来
(1)理解“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2)出示第5小节,指名三人连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你能仿佛也感受到?
(3)这样痛快、奇妙的感觉与水的珍贵有什么联系呢?
(4)齐读,读出你们的感受。
3、看着孩子们冲凉这么舒服,难怪母亲笑着说:“……”(出示)
为什么用“饿”而不用“渴”呢?
五、小结写法
无论是下雨时痛痛快快地洗澡,还是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冲凉,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们有水时的那份快乐(板书:有水 乐)。但这样的快乐时短暂的,更多的是无雨无水时的苦涩。明明是苦,为什么作者处处都写乐呢?(板书:反衬)
六、延伸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篇5
面对充满变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保证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组织有序的教学活动,完成起来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课堂,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它还承载着一种教学艺术,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境界,实现这个目标,教学设计致关重要。
根据教学设计,我将本课内容稍做调整,可以说是将信息技术与水资源情况整合的一堂课,全课以“水乡—水资源”内容为载体,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将知识综合应用到实际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自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互相交流成果。
一、 谈‘可取’
1、本课要求学生在已经基本掌握信息搜索、保存等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学生既要学会信息技术技能,又要学习服务于生活实践的知识,教学内容选择生活中贴近学生的,人文性强的课题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水,水是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一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地球上有丰富的水;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水的短缺的问题,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选题搜索资料的环节,我特地设计了多个的实践活动选题提供给学生参考,让学生能在多方位多视角去了解和探究问题。
2、设计的引入很突出,对比性强。由美丽的江南水乡到令人发指的水污染情况,美丑的极端对比,让学生在视觉和心理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惊,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游秀丽江南水乡想到对水资源的保护,进入本课研究的课题。
3、利用在线互动的教学网站服务教学课堂,教学网站上有全面的学习导航:帮助学习的“知识锦囊”,师生交流的“你说我说”,交互评价的“人气榜单”,知识巩固的“在线检测”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协作,学生完成网上搜集水资源保护的资料,并用表单提交的方式填写任务完成的资料展示表,最后成果网上展示,即时又直观。
二、 谈‘不足’
1、难以准确把握时间。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还是比较大,在各个环节上可能把握不好时间,尤其是最后的任务完成时间和作品评价时间有点仓促,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引入部分的内容尽量精简。
2、前期准备资料不够,这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比较好,但我感觉课前的一些水资源资料准备不够,更充分更丰富的资料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3、学生作品评价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我在评价这环节有点匆匆收尾的感觉,对作品内容评价不够全面性,包括参与的态度,获得的体验情况,实践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等发展情况。其次,我评价手段的不够多样性,单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其它同学评价不是很积极,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代表性的。所以今后要鼓励同学之间的互评,引起学生重视和积极投入。
三、 谈‘收获’
课堂已不单纯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而成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交流,在交流研讨中进行思维碰撞的场所。
1、侧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所需材料和知识,除了在教师帮助下获取外,学生自己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比如:进行实地考察或现场调查,综合运用有关图书资料,查阅电子资料或直接上网获取信息。因此,信息技术课中每学期中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多渠道获取、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可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科学探究、自主体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学会观察、分析,在实践中体现创新精神。这种教与学的过程,能更好地使我们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情感与态度的熏陶。
2、注重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作为促进者,教师在活动中并不清闲,应积极地观察、认真地引导,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乐学善学。师生之间是互动的、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鼓励学生努力探寻自己的目标。
要想更好的把知识教给学生,没有比把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好的办法了。那么,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们了解到知识对于他们生活的重要性,在学生们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接受并掌握了。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篇6
11月25日,我在校内公开执教了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一课,这一课教材中安排的教学内容有水的5个性质: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以及溶解性,内容太多,且有的对于学生有些难度,因此这节课选择了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两个性质进行教学。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自然就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而难点,我认为有两处:一是表面张力的这一概念对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三年级孩子的理解水平大多建立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上,而对于水的表面还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没有切身体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了一个模拟小游戏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另一个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产生毛细现象需要有空隙的材料,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因此我在实验材料上,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2种有孔隙的和2种没有孔隙的.,让孩子们通过比较得出有空隙的材料会使水发生毛细现象。一节课下来,有成功有不足,听课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建议与帮助,下面就这节课说说我的教后感受。
一、导入不仅要吸引学生,更要将学生带入主题。
本节课的两个主体环节是探究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那么我在设计时候将教材上安排的顺序调整了一下,先进行表面张力的学习,因为这部分的实验比较单一,用时也比较少,而毛细现象的实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同时也结合课后的拓展探究,因此放在最后。所以本节课的导入我就设计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导至表面张力上,通过查找平时生活中体现表面张力的现象,我发现露珠和水滴是学生都见过的,而且关于露珠有非常美丽的拍摄视频,不仅引起学生兴趣,更能带给学生关于大自然、关于水的美的感受,因此我的导入选择了一段美丽的露珠视频,但导入绝不仅仅是引起学生兴趣就完事的,更要引发学生思考,将思维引导至课堂的主题,因此视频之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露珠会是球一样的形状,里面的水却不流淌开来呢?通过这一个问题,将孩子们的思维引导至探索表面张力上,同时也可让学生有这样的感受,最常见的现象中也会体现出我们不知道的神奇奥秘。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进行硬币上滴硬币的的实验,认识表面张力后,自然就知道了露珠的奥秘。
二、核心问题需要不断推敲打磨
课后研讨的时候,有老师提出,课堂中一些问题如露珠为什么像一个球一样?为什么硬币上的水不会留下来?为什么水会顺着纸巾往上爬等等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会不会过难,因为的确,课堂中,孩子们的回答几乎都是不着边际的,很少很少有一点点沾边,但是课堂中又不能不锻炼孩子们的思维,因此问题应该如何提是一门学问,问题的问法需要老师课前进行仔细打磨推敲。如刚刚那些问题,简单的用“为什么”三个字问出来,指向性可能会不够明确,孩子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其实这些问题一开始提出,并不指望学生学生能答出来,因为这是这节课通过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一开始只要引起学生思考、达到设疑的目的就可以带过了,如露珠的形状问题,可以问学生里面的水怎么不会流淌出来呢,如果有孩子能说出一二,就让他们说,如果没有,那就说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神奇的水,这样带过并把孩子引入了课堂的整体。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篇7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的转变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基本过程如下:
(1)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
(2)做出假设性解释。这项活动设计得很细致。做出解释后,进一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材料看起来和学生列举的材料大体相符,在材料设计上要有结构性。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还要有不能发生毛细现象的。
做出假设是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中心环节,而它的教育价值正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一旦把假设的形成过程说清楚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本课中,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解释活动并不到此为止,再引导学生逆向思考 ,列举他们估计水不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这类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上,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 ,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曲别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的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为了节省时间,把“瓶盖停在水面的.中间”这一活动放在课下,让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篇8
《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教学过后我进行了反思。
本节课我组织学生对自来水、温水、温热水和热水的温度进行了测量和记录。
首先,我让学生复习温度计的用法,然后再让学生学习测量水温的方法,即书上的测量水温的方法的5点要求。
之后,又让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测量水温的方法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测量水温的方法、步骤,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点,很好。测量水的温度时,每组4人,每组提供了3支温度计,分别测量温水、温热水、热水的温度。
我没有让学生从热水瓶里倒出热水来测量,而是让其他老师帮忙配置,这样即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不被烫伤,又可以减少实验的时间,为连续测量10分钟内三种水的变化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学生边测量边记录,最后让学生汇报连续测量10分钟内三种水温的'变化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学生整节课自始至终保持了较浓的兴趣,并保持了认真、细致的态度,实现了教学预设的目标。如果在连续测量10分钟内三种水温的变化时为每组准备一个秒表,我想学生分组实验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