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手册》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22读后感

请欣赏《朗读手册》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朗读手册》读后感 篇1

说句实话,这套朗读手册,一开学的时候就按陈老师的要求买回来了,可我一直认为,这些都是给孩子们用的,我只管多买书,多有空陪他们读就可以。就是因为这样的观点,导致这本书我一直没有认真的看。这几天在网上看着班级的博客,看着一个个家长积极热情地发表一篇篇的读后感,我在想是什么让各位家长能认真静下来写读后,是为了完全任务,还是这本书有什么神奇之处呢。怀着这复杂的心情,我也拿起了这本书认真看了起来………

当我拿到《朗读手册》这本书的时候,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读了起来,然后就很快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畅销百万的书,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阅读。诚如一句教育格言所说:“我们教孩子去热爱和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它更多强调的是阅读的动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阅读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手册》就是这样一本培养孩子对读书的渴望,使他们热爱读书,乐于读书,迷恋读书的指导宝典。

我发现这本书和其他的书有着很大的不同,粗看感觉这是一个教人去怎么读书,如何提高朗读技巧、提高阅读分数的书,而实际上它是以生动的事例引人入胜,用最通俗的语言知道我们怎样带领孩子阅读;以确切的数据佐证事实,让我们知道这些做法为什么对孩子的阅读有帮助,如何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如何让孩子们能坚持读正确的'书,不同的阶段读什么书。

《朗读手册》里面不是简单的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读书,它写了很多小故事都是发生在实际生活当中的,通过这些实例告诉我们读书的好处。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住在贫穷、治安很差、教学水平落后的社区的单亲妈妈因为限制了两个学习很糟糕的儿子看电视的时间,而且想办法填补孩子因为不能看电视而空出来的时间,让他们每周读两本书,并向她汇报书的内容。长此以往,她培养出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小儿脑部外科医生。一个从小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女孩却在入学年龄的时候智商高达111分,一个被医生判定将终身智力高度残障的男孩,最后却从常春藤联盟的优秀大学毕业,一个父亲早丧母亲离异、从未上过学的、跟着年老的亲人生活的孩子最后成了大学教授……这些奇迹竟然都是因为持续的朗读的力量!

自从读了《朗读手册》后,我明白了,其实孩子是很喜欢父母给孩子读故事的,甚至喜欢经常的听同一个故事,而且家长给孩子读书时,孩子所会做出的反应。现在我给孩子再讲故事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观察他的表现。我觉得读书的确有用处。书中还介绍了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对家长读书给孩子听的不同的反应,及家长该如何正确的做的方法,这使我有学到了一门教育自己小孩的有效方法。

看完整本书,受益匪浅:首先,让我知道阅读能带给孩子很多好处。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高尔基也说:“一个人想聪明,得多念书。”书中是这样概括阅读的好处:一切都可归纳为一则简单的两个层次的公式: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其次,我们应让孩子看各种各样的书。高尔基说:“正派的书固然好,坏的魔道书也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一些孩子们爱看的动漫故事,我们也要拿来读一读,找到他们入迷的原因,才能帮孩子们找到真正的好书。并且不能以我们家长的好恶来引导他们,一定要让他们以兴趣去多读书。

最后,让我了解长期的阅读不但能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朗读什么时候也不晚,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才看到这本书,反正已经晚了,就不搞这复杂;不能因为现在工作忙,就任由孩子自己去读书,不能光知道买书,不管孩子是否能正确的读,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认真每天把朗读做到实处,让这个成为他们今后一生的习惯。而且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聪明。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我觉得要永远做一个真正的读者,做一个孩子阅读的引领者,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引领孩子的阅读。希望一本本好书吸引着孩子们一页一页读下去。让这些爱啃书的毛毛虫,吃饱长大后就变成美丽的蝴蝶,自由地展示自己那一对美丽的翅膀!

《朗读手册》读后感 篇2

随手一抽,翻阅开来,拍案叫绝。这本书有爱心树童书馆引进、加印,新星出版社出版。

宁静的主题蓝色封面,月亮星空下,一个爸爸坐在炊烟袅袅的屋顶上,捧着书给家人孩子朗读,房屋边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整个画面静谧、祥和。我很喜欢。初读不过寥寥20页,不禁拍案叫绝。

本书做了非常多的调查统计,也有很多真实的案例,论证阅读的重要性。逻辑也非常通顺。特别是第20页提到,阅读的人寿命长。不阅读的人入狱概率大。博学多才,风度翩翩的男性更吸引优雅貌美、学识渊博的女性。

继而培养健康优秀的孩子。良性循环。傻叉男人吸引傻叉女人,生出孩子不懂教养,变成熊孩子,熊孩子长大娶恶老婆,恶性循环,直至找不到老婆。恶性循环。

生物进化、优胜劣汰。想到就吓到浑身发抖。假如通过阅读学习,知道这样的逻辑,我好好学习,我孩子以我为榜样热爱阅读,尽管我很有限,但是他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学习先贤圣哲的智慧,了解浩瀚宇宙,人情世故,那么他青出于蓝,再胜于蓝一点,他的孩子再往前推送一点,积硅步,至千里,这个家庭就有了希望呢。

基于这样理解,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很多的父母朋友,希望让他们认识这本神奇的书,作为父母不能不看的书,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平台买回来,在不同的城市阅读着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越来越多人通过阅读这本书收获成长,让我体会到分享的价值,阅读的意义!

为了孩子的阅读。请你一定要捧起这本书,我相信,细心品位,你也会爱上这本书。最后,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朗读手册》读后感 篇3

首先,让我知道阅读能带给孩子很多好处。高尔基说:“一个人想聪明,得多念书。”书中是这样概括阅读的好处:一切都可归纳为一则简单的两个层次的公式: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其次,《朗读手册》里面很多小故事是发生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一个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住在贫穷、治安很差、教学水平落后的社区的单亲妈妈因为限制了两个学习很糟糕的儿子看电视的时间,而且想办法填补孩子因为不能看电视而空出来的时间,让他们每周读两本书,并向她汇报书的内容。长此以往,她培养出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小儿脑部外科医生。一个从小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女孩却在入学年龄的时候智商高达111分,一个被医生判定将终身智力高度残障的男孩,最后却从常春藤联盟的优秀大学毕业,一个父亲早丧母亲离异、从未上过学的、跟着年老的亲人生活的孩子最后成了大学教授……这些奇迹竟然都是因为持续的朗读的.力量!

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聪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要永远做一个真正的读者,做一个学生阅读的引领者,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引领学生的阅读。希望一本本好书吸引着孩子们一页一页读下去。让这些爱啃书的毛毛虫,吃饱长大后就变成美丽的蝴蝶,自由地展示自己那一对美丽的翅膀!

《朗读手册》读后感 篇4

吉姆。崔利斯的名作《朗读手册》我在7年前就拜读过。当时教的是2年级的孩子,身边有很多人向我推荐这本书,这本书更强调的是“渴望阅读”,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当时教低年级的我是十分受用的,它为我开启了一扇指导学生阅读的大门,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

《朗读手册》告诉我:帮助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时间的最好方式是读给孩子听。读故事给孩子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因为专家研究指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初中二年级)时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听故事除了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外,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灌输到他们的耳朵里,他们会把这些词传入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样的道理,运用到高年级的语文朗读指导中,还是行得通的。只是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更多的'是要进行朗读技巧的渗透,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我们可以在范读或领读的基础上,直接给予停顿、重音、节奏等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

特级教师张光璎老师说:“现在的语文课,很少有读的技巧的指导,似乎话剧演员才需要技巧。其实,语文课的读也需要技巧,这种技巧的知道是一种渗透。”

一、语速

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对语速快慢的把握,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语调

语调是指朗读时声音的高低变化。一般可以为低沉、高昂、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等。停顿、重音是朗读的基石,语调是朗读的情感体现。准确把握语调的高低,才能正确把握作者或主人公的心情变化。

三、语气

语气是指导朗读出怎样的感情。如赞美、喜爱、喜悦、高兴、悲伤、气愤……一篇文章正确地读出语气是学生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一般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语气中都能体会出来。体会文章的内涵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难点,因此,要想学生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该从注意朗读文章的语气入手,加强训练。

四、轻读或重读

朗读时的语速、语调、语气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的关键,而重读和轻读也是阅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语速、语调、语气指的是对句、段、篇整体地处理,而重、轻读则是指句、段、篇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的一词。一般来说,一个词的重读和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密不可分的。也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字词才能重读。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由于文章的中心是为赞颂詹天佑的伟大成就和爱国思想,所以这句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词就是“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理所当然应该重读,其它词“轻”读,才更能体现出这两个词的“重”。

以上四个方面是紧密结合,不可孤立存在的,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将显着提高学生们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读手册》读后感 篇5

坚持读书,让我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遇到《朗读手册》这本书,更好的帮我梳理了该从何入手,指导孩子读书,与孩子享受共读的美好时光。

读书带来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两个简单的公式:

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

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随着电子设备的增多、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奇玩意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很多人会发现,孩子怎么不爱读书了?如何引导,才能让孩子爱上读书?我们又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读书呢?

当我们拿起一本书开始给孩子阅读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教孩子阅读了。孩子最善于模仿,大人对待书的态度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会影响孩子,甚至会被孩子模仿。

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我是从孩子1岁多的时候开始给孩子读书的。中间有过间断,当间断过后再次开始的.时候,效果明显不如一直循序渐进的好。

孩子目前的状态跟书中的进度很像,能自己诵读平常看的绘本了,那么根据书上的引导,我在这之后引入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孩子开始的时候会有点小排斥,但坚持下来以后会发现,孩子对于我声情并茂呈现出的故事还是非常热衷的。

有的家长会发现孩子总是喜欢反复读同一本书,因此产生担忧和困惑。当孩子反复读一本书时,证明他正在从中不断地学习,当书中的内容他全部掌握或对书中的内容感到太简单时,他才会自动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书籍上去。

朗读的时候,要尽早开始。越早开始,做起来越容易,效果越好。这个部分家长应该有所体会。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书开始读起,同时,对大一点孩子,不能要求他不情愿的写读后感。这等同于让孩子心里形成一个公式:读书=写读后感。这样孩子心里也会算账,与其要写读后感,不如去干别的呢!无形中又扼杀了孩子读书的积极性。

我们让孩子读书,是希望孩子以此而快乐,让孩子明白事理,让孩子将来从中受益良多。而不是用书做工具来捆绑孩子,束缚孩子。

在家庭中,我们要创造好的读书氛围,读书角、固定的读书时光、亲子共读一本书,都是维持良好读书氛围的方法。那我们个人呢?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以后,把手机、平板、笔记本这些电子产品暂时统统抛之脑后吧!

与孩子畅游书海,过一段美好的共读时光。

《朗读手册》读后感 篇6

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这本书是我以前就听说过的,前几年在书店里发现这本书,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打开后,便爱不释手,书中有很多地方引起我的共鸣,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推广阅读的信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把推广阅读作为一件大事和最重要事来做,期间开展过亲子阅读,读书笔记展览,“经味添海”等活动,带领了一批批4家长和学生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每接一个班级,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家长和我达成共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可有些时候,也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比如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喜欢上读书,有的家长把读书的任务放手交给学校,更多的家长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陪孩子读,问题多多,推广家庭阅读的路道阻且长,有时我也觉得会束手无策,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提供给家长,读了《朗读手册》后,我知道了一种好的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的方法,那就是——为孩子朗读。

为孩子朗读,可以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不自觉地爱上书籍,爱上阅读,并会成为终身阅读者,而不仅仅是学校阅读者。

为孩子朗读,可以丰富孩子的听力理解,学会很多词汇,吸收大量课堂上没有的信息。

为孩子朗读,会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缜密性,因为知道的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强。

为孩子朗读,会让孩子身心愉悦,促进家庭和谐。在朗读中,孩子感悟美好,心灵变得更纯净,同时,父母的陪伴,让亲子间感情更加融洽,试想,柔和的灯光下,爸爸妈妈偎依在孩子身边,充满爱的声音在故事情节中流连,一家其乐融融,孩子长大后,也许不记得讲的什么故事,但一定会记得父母为他讲故事的夜晚和感受,这样的感受会温暖孩子的记忆,还会把这种阅读精神延续给下一代。

朗读,解决了很多家长寻不到读书方法的.问题,那时间从哪里来?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最忙的人,也会为他们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挤出时间。”那作为家长,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呢?当然是关于孩子成长的事情。而在孩子的成长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没有阅读重要,所以,为孩子朗读,让孩子喜欢上阅读,是家长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我作为一名家长,在朗读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还能经常读故事给他听,可自从他能独立阅读了,就不再给他读,以为没有朗读的必要了。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是我想错了,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把朗读描述为“孩子中学毕业前都应该保持的一种习惯”,不给孩子朗读,或提早结束为孩子朗读,都是大错特错的事情,在孩子小学毕业之前,我们都不应该停止为孩子朗读。

《朗读手册》上就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爱孩子,就为他朗读吧,为了孩子成为一个富有的人,就坚持为他朗读吧!

《朗读手册》读后感 篇7

很多经典的书,读起来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譬如这本。

受父亲的影响,我自问是比较重视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的。到现在我都记得小时候每到星期天(那时候每周只休息一天),父亲带着我们去绿门儿旁边的新华书店买一本书。日积月累下来,家里的书越来越多,装书的箱子也不断地在变大。到最后是装在一个大木箱子里。每到寒假,临近新年的时候,我和姐姐早晨懒得起床,就派一个人下地,从床底下把大木箱子拖出来,两个人各取所需,选一本爱看的小人儿书看。饿得受不了了,就吃妈妈炸好的排叉儿。常常是我们在被窝里边看边吃,边吃边看,一直到中午。那种悠闲自在的日子,何其幸福!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时候的阅读,使我扩展见识,丰富了“阅历”,增强了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真的是受益匪浅。

和妈妈聊天,她小时候借住在别人家里,也是通过听评书、看小说来排遣心中寂寞的。她阅读的特点是量大、速度快。据说她小学时候就已经读完了很多本武侠小说,并且一直乐此不疲,印象深刻。至今还经常津津乐道地说起小时候读书的感觉和对书中描写情景的种种想象。我常想,她的那些丰富多彩、舍我其谁的梦境,估计有很多原型都来源于梁羽生先生《七剑下天山》中的描写。

儿子上学后,语文老师也非常重视阅读,要求孩子通过指读的.方式,快速地熟悉拼音,扩大识字量。他每天读得挺痛苦。恰巧这个时候我读到了这本书,它让我认识到除了默读之外,朗读也是非常重要的。总结一下,朗读的作用主要有:

1、朗读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2、朗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3、朗读能够加大孩子的词汇量;

4、朗读能够在无形之中帮助孩子扩大识字量;

5、朗读有助于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

6、朗读能够丰富孩子的阅历;

7、阅读能够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本书还没读完,我开始实践,每天和儿子抽出一点时间来,我读故事给他听,故事由他任选。很快,我俩都开始期盼并且享受每天读故事的时间。我常想,即便朗读没有任何其他的作用,就像这样一家人在一起读一本书,也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这是一种享受,享受朗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