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22读后感

请欣赏《活着》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 篇1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岁月;经历了人一生中的大喜与大悲。他死了爹娘,也丧了儿女。说他可怜,也是,也不是。至少,他,还活着。

他曾经年少轻狂,赌博输光了家产,从远近闻名的徐大地主变成了贫农。而取代他的龙二,在解放初期时就被枪毙了。他这算是捡了一条命吗?

又曾经,他被抓去当兵,在军营中度过了好几度春秋。多少人的'生命在可怕的战争中失去,而福贵还是幸免于难,挺到了战争结束。这又算是捡了一条命吗?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金钱?为了名利?不!只是为了活着!如果人死了,那还讲什么金钱,什么名利啊!你来了,并没有带来什么,那你走了,也不能带去什么。你是清清白白来的,就得清清白白地走。任何人都是一样。所以,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虽福贵失去了一双儿女,还没有了温柔贤惠的妻子家珍,但他还是得活着。从人性的角度上看,他确实很可怜。但是生活总是这么艰辛、残酷和神秘莫测。活着的确很难,他饱受着岁月的风吹雨打,但,他还活着!

在生活中,福贵他几乎一无所有。在别人眼中看来,他也只是一个疯疯癫癫的糟老头子。可是他至少还有一样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的无价之宝,那就是——生命!

《活着》读后感 篇2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活着》这本书。读之前我听同学说,故事很悲惨。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我以为它是一本普通的写农民悲惨生活的小说,讲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读了它之后,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展开的,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给别人讲述了自己的大半生。从他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多起来,再到一个一个地离去,我感到难过,同时又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实又不可思议。真的会那么巧吗,身旁的亲人怎么会一个不剩地全部离去?然而,未来,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确定的。

虽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体会到他们有时的幸福感。正如作者余华在序中说:“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贺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死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种什么?它不是一些物质,而是一种满足的,用心的感觉。在一生当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样才能做到拥有福贵那样的真心与坦诚,无悔?

在余华日文版自序中,提到关于“生活”与“幸存”的辩解,面对问题:“为什么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它们之间的轻微分界在哪里?”答道:“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它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福贵经历了苦难,但是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无论怎样,日子都会过下去,明天总会到来,也总会离开。它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事而停下脚步,它永远均匀地前行着。就像现在的我刚考完期中,就像当初考完两天半的中考一样,惶惶恐恐地讶异着,十天前还发愁的考试,现在竟都过来了!何止一场考试,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福贵倚在树下,慈爱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倾听者诉说自己的一生——应该也是历历在目,恍惚之间就在眼前。活着,是那么不易,又是那么简单。它需要用心经营,用爱来呵护。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活着》读后感 篇3

王尔德曾经说过:“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当我读完《活着》这一书后,很庆幸主人公福贵不是那很多人之一,他真实的活着,而非简单的存在过。

余华所作的《活着》从福贵自叙年轻时游手好闲嗜赌成性为始,以暮年时与同样垂垂老矣的老牛作伴消失在暮色中作结,期间伴随着父母﹑妻儿﹑女婿﹑外孙先后离去的失亲之痛,又经历了战争﹑土改﹑人民公社﹑饥荒﹑文革……这是他的一生,又或许可以说这是那一代人的缩影。只不过相较于他人,福贵似乎拥有了更多的苦难。在阅读时我几次克服住了不再翻阅的冲动,因为当作者用最最客观的语调将残酷的现实一层层剖开呈现在眼前时,那种悲苦更甚﹑那种震撼愈发让人难以平静。

然而当我们由旁观者的视角转化为主人公的身份时,当一切的不幸变成了现实,摆在面前时,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福贵的快乐其实多于苦痛,甜蜜可以大过心酸。一夜输光家产从地主沦为平民,却因此在土改中逃过一劫,福贵是幸运的。大户人家的小姐甘愿一生守护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恰恰印证了她的名字“家珍”,是家里最珍贵的财富。又聋又哑的凤霞勤快能干,最终也觅得一桩好姻缘。有庆长跑能手运动会第一,受老师表扬,作为父亲同样骄傲。二喜女婿懂得责任与担当,孝顺长辈,给凤霞以最好的生活。我们不可否认福贵生活遇见的变故之多,但我们同样应该知道这些最亲近的家人,美好而又温馨的回忆会是支撑着他一直活下去的力量。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有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与命运相处的模式并非对抗,而是顺其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软弱与妥协。他看见了苦难也看见了幸福,尽管美好总是短暂,仅余的些许温存总是在不经意间最惨烈的方式从他生命中抽离,但他依旧选择了不断向前,不断生活。有人曾评价说“人太渺小,稀释成了平凡”,而我认为他并非麻木,他只是在用一种最温和的方式来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这本书里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福贵的一生。我并未从中读到福贵很多的心理描写,是悲哀自己惨淡的一生,亦或乐观的积极生活下去,这些都没有。仿佛在讲述时,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但我却感受到了传达出来的一份平静,平静的接受,平静的生活。

就像在结尾,老人扛着锄头与同样名为福贵的老年远去时,在乡村渺远的歌声里,在夕阳沉沉的暮色里,大地正敞露胸怀无声的召唤着,苍老而又庞大,充满着无尽的隐秘感。我知道,这是活着最美好的姿态。

《活着》读后感 篇4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读完活着,我有深刻的感受。

活着主要讲了,福贵从一个富家子弟,因为赌博而把家中一百多亩地全输光了,变成了一个一穷二白的佃户。父亲气死,母亲重病。去求医的路上还被拉去打仗,好不容易捡了条命回来,母亲却已经死了,家人也相继去世。有时候我在想。福贵一人害全家全家都死了,他一人活着还有何意思?

后来我知道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从余华的语句中,我感受到了冷静透露着力量,就像一把泛着荧光的手术刀。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可是在他的视角,他已经很满足了,他也有春光满面的日子儿女双全有妻子还有什么遗憾呢?更打动我的,是作者和主人公都没有用任何形式的表达来描写富贵有什么苦或者多么倒霉,没有任何抱怨,而是在平静的讲故事。

读完这本书时,我感觉在活着中走完了富贵的一生,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人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他是泪水与笑声组成的泪血,是他是经过无数磨练进化而来的高级产物,这本书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你们也去感受一下吧!

《活着》读后感 篇5

黑暗笼罩了一座城,唯独只剩一盏灯。窗外只听见寒风在黑暗中挣扎,呐老的老钟慵懒地敲打着。此时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气息,使我一闭上双眼,那书中一幕幕电影般的情节纷纷闪过;在这孤独的夜里,只剩下聚光灯和笔墨与我作伴。

想起白天里,我与《活着》的邂逅时光。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喜欢去书店与书共渡休闲时光。我喜欢坐落在靠窗的位置,手中捧着一本书;喜欢书慢慢划过我的指尖;喜欢书身上特有的淡淡清香,喜欢它们带我领略知识的海洋。窗外的风变得格外温柔,轻轻地抚摸着我的侧脸,但我更喜欢那冬日里的一束微弱的暖阳,那种诉不尽的温暖,让人很惬意!而它,恰好出现在我必看的书架上,格外的引入我目,我顺手拿下它。

没有想到,我的眼泪却与它达成了共鸣:

回忆本是一本蒙上灰尘的书,它曾单薄的承载了某个人的酸楚,过往的不堪,让人不敢再去回忆,渐渐地成了我们闭口不谈的话题,可余华笔下的垂垂老矣的老者,却慷慨大方的与我们讲述他的一生;在锦瑟年货里,该努力时,却有人选择了一份安逸。他是地主家景出生的福贵,他过的是“吃喝嫖抽赌”的生活,可能烟花巷柳显得格外柔情吧!赌场上的输赢犹如梦,而他却不知自己早已输掉了自己的.人生。恶习让他家道中落,父亲却被他给活活气死,一贫如洗,穷困之中他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不料被捉去当壮丁,他亲眼目睹了战场上的无数的伤兵之死。历千经万难回乡时,才早母亲已不在人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带了一对儿女,女儿凤霞却因无钱治病成了哑巴,本以为团聚了的一家子能在贫困中得到了平静,不料苦难却依旧如影随形,儿子有庆为难产的县长夫人献血时,医生大量的抽血,不料这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就此消失在这无情的年代里,有庆的死瞬间让我错愕。原以为福贵的生活中的悲剧可以到此结束,可是悲剧一再上演,并没有要停歇。相距离世的是凤霞,她在生产时,死于大量流血;福贵一生经历了最悲痛的事是没能养老送终,白发人送黑发人。妻子因长年被病痛折磨到生不如死,最终还是先他而去。现在只剩他和女婿:小外孙可以相依为命,不料上天又与他开了一场玩笑,女婿在一次建筑事故中被砸死,小外孙苦根也因贪吃豆子意外撑死,命运与他离开了一场令人窒息的玩笑,生命里难得的那一份小小的温情,最终被死神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这头牛跟他一样坚强的活不了下来,他给这头牛也取名叫福贵,夕阳西下,只剩下他和他的牛。

道不完这人世间的阴晴圆缺,也诉不完这风花雪月,只因情深未了的结,也只因人世间迟早要离别;余华用朴素的笔触,诠释了生命虽脆弱无常,但在书中,却让生命坚强得到了极限。《活着》让我感慨良深,尽管四季轮回的脚步让生活不平凡,也蹉跎了光阴,黯淡了你的人生,我们也要在这条路上寻觅,哪怕有天,累了、倦了、也只不过在淡泊宁静中踏着短暂的忧伤,走过坎坷,我们也要笑对朝阳。

我想!你一定对你的人生迷茫过吧!也挣扎过吧!可又不知如何去改变,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放弃看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小火苗。每天无所事事,只会刷抖音、快手、淘宝、打游戏,做着六十多岁老人做的事?寻找那份安逸?不!这样的活着,只不过是在挥霍你的光阴,年轻是像蚌一样磨砺出珍珠的过程,要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才是活着!

黑暗彻底笼罩一座城,也关了所有的灯。

《活着》读后感 篇6

从纵情声色到散尽家财,从儿女双全到孑然一身,几番波折来去末了只剩一头黄牛老来伴。这一生的起伏都化作深沉长叹,而长叹沉淀下来,便成了两字:活着。

小说《活着》以老农福贵之口,讲述了他漫长又辛酸的一生:福贵原为富家少爷,却因嗜赌输光家产,不久父亲也意外去世。在为病重的母亲进城寻医时被抓走充军,回乡后又不断遭遇变故,相继失去儿女、妻子和女婿,最后连小外孙也意外死亡,只剩一头老黄牛与他在阳光下回忆过往。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尘世中千万人一生的缩影,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长须短褐、倚仗叹息的“福贵”;在海洋的另一端,也定有金发碧眼、沉浮苦海的“福贵”。他们被生活不断击倒,却未停止前行,无论以奔跑或攀爬。也许有很多人彻底倒下,但从时空的总和上看,人们的脚步却是坚定的。我想并非所有人活着都是因了一份顽强的执念,更多时候是出于骨血中生来就有的惯性,即“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是全人类共有的属性。因此,《活着》可以是发生在任一时空的故事。它向我们揭示了人类本质的生命规律,足以激起所有人的情感共鸣。

当然,《活着》不仅体现了人类生存的共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质。福贵的一生从美满到零落,很有“食尽鸟投林,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意味,是循了传统说法中的因果轮回之论。而独守黄牛的结局犹如一声深沉又不见重量的叹息。说深沉是因这声叹在沧海桑田间被成千上万次地重复;不见重量则是因为尽管苦难轮番上演,人们却仍在吞咽、消化现实给予的幸福和痛苦,并在叹息后复又前行。这声叹息中外皆有,不同之处在于叹息后的动作。美国的郝思嘉叹息后会扬起下巴亮着绿眼睛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而中国的福贵唯见叹息不见雀跃,苍老的眼睛里也没有涟漪。但你知道,他一定会活下去,哪怕老黄牛也离开他,他也一定会活着。正如回溯我们的五千年时,你会发现这片土地不管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中华儿女也从未被真正击倒,硝烟散尽后大地上依然是人们蓬勃的身影。中国人的“活着”是平静而坚定的,如作者余华所说:“‘活着’在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和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无聊和平庸。”

《活着》打动人心的原因除了有对生命规律的揭示,还有作者对苦难淋漓尽致的刻画。在余华的笔下,苦难被具象化为纷至沓来的死亡。人物的死因有的虽显荒诞,但却都在情理之中,而死亡的叠加与其荒诞性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对读者造成心灵上的冲击。例如,福贵的儿子有庆被活活抽干血而死,小外孙苦根被豆子撑死,儿女、女婿又都死于同一家医院……无不予人以震撼。而对于苦难的`描述,作者将悲悯蕴于冷静之下,没有哭天抢地的哀号,而是采用冷静又不致冷漠的笔触。如他所言,“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而应向人们展示高尚,高尚即对事物理解后的超然,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在平时的语言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叹息,而苦难也在冷静的刻画下更具冲击力。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作和尚”,福贵的一生虽似一声长叹,末端却又系了歌谣般的期盼。这一缕期盼虽非雀跃,但也是一种乐观,为“活着”增添了云淡风轻的超然。书页翻动中,我获得了关于生命的指示,感受到生命在与苦难相依中迸发出莫大力量,指引着我坚定而缓慢地前行。

《活着》读后感 篇7

熬夜到凌晨两点看完了《活着》这本书。“活着”,含义很广阔的一个词,覆盖了宇宙万千所有的生灵。

读完每本书都会产生一种与本书共鸣的感受,可是此刻,过了一夜思绪仍在毫无方向的乱飞。可能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深层含义更广,广到无法触及,或有这荒诞离奇的时代,或有富贵悲悯绝望的一生,再或者是人要“活着”。

可能是自己的思想太过反面化,有庆的遭遇让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那个荒诞的时代,没有人性,愚昧无知的时代,这个或多或少也受到三体中相关情节的影响吧。后来紧接着到富贵身边每一个人不幸的人生,忽然感觉可能这就是命。一个人的命运应该是早已注定好,要不然怎么能遭受如此的绝望和折磨?

在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一直认为主人公应了他的名字,大富大贵。无论是倾家汤产,还是去充军,在死人堆里存活下来,再到龙二的被枪杀。在这乱世荒诞的时代,他其实是幸运的。

可能正如现代的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他的后半生惨绝人寰。在现实中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勇气再活下去,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活着”。

总结一下,生活不会善待平凡善良的人。人生而孤独,人生而要遭遇磨难。但无论遭遇着什么都要“活着”。

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本身的整个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本身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本身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本身。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但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为什么我要把本身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读后感 篇8

在飞去三亚的旅程中,看一本书能让这个过程的意义增加爸爸让我看余华先生的《活着》。一个几十年前的故事,反应的是当时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会取《活着》这个题目,看完整本书,一个老人,一头老牛,老牛就是老人,幻想出来的牛是为了不让老牛孤单,也同样是老人在想念的那些人。最后的最后,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最后的最后,只剩老人一个活着。

对于我一个00后,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可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讲,好像平常不过。好像多少人都有着相似的故事,但只有老人,能讲述这个平常的故事,将它卡在每个人的心里。整本书是一个故事,老人的一生。故事讲述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年轻时败光了所有和之后的生活。故事的代入感极强,对那个时代没有什么了解的我,也能在有庆被抽干血的一刻气愤,怎么能为了攀枝高官而白白送掉一个孩子的命;也在凤霞风风光光的出嫁之时,诚心的为他们高兴;也能在富贵最后一位亲人离世时感到沮丧和无奈。我真实的感受到了一个对死亡麻木的时代,一个对贫穷和饥饿无感的时代。老人讲述的.是一个痛苦的故事,活着,活着,活了很久,身边的人都离开了。越来越多的人和事不再是原来熟悉的样子,家里的人只剩下一个人。所有的亲人都在同一个医院结束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是好事吗?陪着所有人走完了最后一程,就算自己有一天不了了之,对世界也没有一丝丝留念和愧疚。这样也很难过吧?没人留念,没人留念自己,没有任何期盼和愧疚,心中不免有些空虚。所以说在最后最后,找一个和自己经历相同的老牛,一直活着,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想着自己死不了,就死不了。”最后,看到老人一直活着,经历了那么多,失去了那么多,换来了一身伤疤,换来了满脸的皱纹。一只同命相连的老牛。一段曾不为人知,现已公众于世的故事。我为老人感到高兴。

《活着》读后感 篇9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

阅读《活着》这本书,简洁朴实的文字,读完,潸然泪下。

这本书里回忆了老人福贵悲苦的一生。福贵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里。活得潇洒奢侈,迷上赌博,输光了家产,从此福贵的人生就完全改变了。生活贫苦,社会混乱。先是老爷子被气死。接着,福贵又被抓去当兵。走到了阎王门前,九死一生回到家后又得知娘已病逝。祸不单行,不久后,福贵的儿子有庆给市长夫人献血过多死去。福贵的妻子家珍也患了软骨病。女儿凤霞嫁给了二喜。过上了好日子。但不久后,凤霞因生产失血过多死去了。留下了儿子苦根,接着家珍,二喜都死去了。只剩下福贵和苦根。造化弄人,苦根,最后吃豆子撑死了。福贵买下了一只老牛,与它度过了余生。

读完此书,我是热泪盈眶的。书中有许许多多心灵美好的人物。却因曲折的命运,恶劣的环境而失去生命。最终一个悲剧结尾。如书中的有庆,一个纯真善良的孩子,却因医生的失误而死去。当读到有庆死去时,我的眼前好像还浮现着他每天都去公社里为那两只已不属于他的两只羊。浮现出他冬天仍提着鞋子光脚跑去学校。浮现出他获得一只小羊羔而欢喜雀跃。他的死去,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悲伤与惋惜。更带来的是深刻的思考。 难道有庆的死仅仅是因为医生的失误吗?不,不是的。若不是当时社会文化,技术的落后,生活环境的贫苦与无奈,像这样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在那个年代里,不知还有多少百姓做大量的活,受无名的罪,得微薄的钱,流苦涩的泪。

面对亲人接二连三的逝去,面对生活的艰苦困难,一般人又怎能受得了啊?文中的春生,面对生活的艰难,想要自尽,福贵再三劝说,最终,春生还是选择了死亡来逃避现实。令人叹息。

但是,福贵一次一次的熬了过去。当仅剩自己独自一身时,他能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在作者笔下“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的'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令人惊叹,他到底是不是那个命运坎坷的福贵?面对挫折与痛苦,他能以宽容的胸怀去包容它,接受它。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仍笑着去面对;尽管他的身体已经老了。但那颗心却充满了童趣。那么富有生机与活力。

也许,活着的意义就在其中了吧。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有序的社会,可总有人抱怨。抱怨,抱怨大大小小的事:为什么我做不到?为什么别人总比我厉害?为什么我的时间总不够用?……然后便只是在心里生闷气,什么也不做。当挫折和苦难来临他们不敢去面对,不愿去面对。甚至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逃避。轻轻地来到人世间,默默的返回原点。像条干扁枯燥的线,漫无目的的划过世间。

反之,却有人坚持学习,努力充电。不断扮靓自己,照亮自己的心。他们,用宽容去化解冲突;用微笑请教困难;用理智去面对不幸。用五彩缤纷的色彩,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活着是一种未知;活着是一种幸运;活着是一种宝贵。活着,我们要学会珍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