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人生》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22读后感

请欣赏《清单人生》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单人生》读后感 篇1

这是一个关于重新开始的故事。关于爱、勇敢与成长。

你们觉得,人生,能用一纸清单来规划吗?

布里特玛丽,一个超级无趣的63岁的女人。她从未出过远门,每天6点准时吃饭,打扫一定要用菲克新牌的小苏打,每天都要列一张清单,不允许有任何的波澜。但是,一个让她50多年都没有取下过左手无名戒指的人——肯特,却出轨了。她开始害怕,自己死掉的时候,就像新闻上那些老人一样,没有人注意到。于是她来到了博格,找到了一份工作。博格是一座足球小镇。这里有一群野孩子,一群小混混,一个酒鬼和一个盲人。这些人,这些事,让她的生活开始脱离了正轨。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是这本小说的作者。他十分擅长用细致入微的文字,把这个人物的一切都扎根在你的心中,控制你哭,控制你笑,仿佛有一种魔力。比如说,这一段:“推购物车的总是肯特。布里特玛丽会走在他的身旁,扶住购物车的一角。并非为了掰直车子指引方向,而是因为喜欢抓着肯特也正抓着的东西。正因如此,无论去哪里,他们基本都会在一起。”读完这一段,很真实,但是也让人很心疼:为了别人而活呀,也许自己看来很快乐,但是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清单人生》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一切未知的东西。我们不需要为了别人而活,也不需要笼罩在别人的阴影下面。每个人的心中都得有一个信仰吧。为它而活吧!像布里特玛丽一样,尽管已经63岁,也要重新开始,一路驶向人生的远方。也许,会在一个转角处遇见更好的风景,或是直接抵达自己的心之所向。没有人可以指挥你——只有你,紧握着生活的方向盘,嘴角咧开。就算你已经老了,踩下油门,向前吧。

《清单人生》读后感 篇2

连着读了巴克曼的三本书,一如既往的幽默,一如既往的充满人生哲理,也一如既往的给人带来温暖。

布里特—玛丽一直都是为别人而活,从来不曾表达过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自我,内心孤独,直到被丈夫肯特背叛,独自来到博格工作,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

布里特—玛丽认真,刻板,干净整洁,不允许打乱事物的顺序,生活严格遵循事先制定的清单。博格是一个经济萧条死气沉沉似乎已经被人们放弃了的小镇。布里特—玛丽的到来,无形中改变了一些人和一些事,而她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博格开始生气勃勃,布里特—玛丽也在此找到了自我,一切都源于永不放弃。

说实话,我急切地猜测过结局,我想布里特—玛丽会留在博格,会选择彼此有些喜欢的斯文,然而看到后来肯特为布里特—玛丽所做出的不同往常的举动,我以为巴克曼会安排她随肯特回家,回到原有的生活中去。但是巴克曼没有这样,没有让布里特—玛丽选择任何一个男人,他让她选择了梦想,布里特—玛丽选择了为自己而活,去往了一直梦想的巴黎。

这是最好的结局。

巴克曼式的充满温情充满希望的结局。

寻梦,实现自我,哪怕你已年老,哪怕你曾经习惯于一成不变,哪怕你一直以来内心怯懦,都没有关系,只需面对自己的本心,无论什么时候出发,都不算晚。

《清单人生》读后感 篇3

《清单人生》这本书对于每个人来讲。初读时,琐碎无奇;再阅时,却已于其中。人生从没有太晚的开始,要让独立和行动成为你最引以为傲的资本。

《清单人生》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暖心三部曲之一。它讲述的是一个喜欢按照清单生活的老妇人玛丽为婚姻付出了40年,却在花甲之年遭遇危机,最终她决定离开熟悉的地方重新开始的故事。虽然书是以情感生活为主题,却映射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我们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已经被禁锢在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婚姻,和工作中。就像书中最初的玛丽,当爱情已经散去,亲情也已成为了习惯,却始终只能承受,无法逃离。当你无法忍受,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不要想了,就出发吧。愿你有盔甲也有软肋,能抵挡酸甜苦辣,也感受这美好温暖。书中的玛丽虽然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危机,却在博格小镇收获了温暖与尊重。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朋友,也遇到了互生情愫的斯文。

生活也许没有奇迹,但却不乏惊喜。生活中的得与失,我们无需太计较,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这场中年危机,也许玛丽还陷在日复一日的清单生活中,洗衣做饭,等着一个晚归的人。如果不是生活踹了她一脚,她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失控带来的惊喜,无法与儿时那个消极自卑的自己和解,也无法从姐姐的阴影中脱离出来。这一路,更像是自我救赎。这一路,她收获了一份纯粹的爱情,即使没有开花结果,但被人爱着,被人欣赏的感觉远比在婚姻里默默地付出却被忽略来得舒心。我们的生活从不会一帆风顺。忍受和勇往直前都是我们的选择。何不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让泥活开出灿烂的花来。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

愿你的生活,勇往直前,开枝散叶,灿烂而美好。

《清单人生》读后感 篇4

因为《外婆的道歉信》所以想看看开车选择开启新生活的布里特玛丽会有怎样的精彩。

把原有的习惯打破,从原有的熟悉生活中走出来需要巨大的勇气,原来的布里特玛丽束缚在日复一日的思维方式里,束缚在自己指定的条条框框里,束缚在自己欺骗自己的假象里。

在博格这个偏远的小镇,却把原来那个怕死、讨厌足球、害怕改变的布里特玛丽敲击成了粉末,她没有因为肯特爱上足球,而因为一群热爱足球的孩子们爱上了这项运动,她在原来的生活氛围里一直欺骗自己,严格按照清单列出的内容逐条营造自己被需要的景象,而在博格,她却有勇气把清单的一页撕扯下来。

我很喜欢巴克曼为布里特玛丽选择的结尾,让这个照顾别人情绪,一直被需要了60多年的人,重新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选择自己梦想中的巴黎,并不是他抛弃了肯特,也不是她拒绝了斯文,而是她终于有勇气拒绝,终于有勇气不再攀附,终于有勇气去尝试自己想看的风景和想要的生活。

人生,可以有清单,让我们明确什么是生活;人生,可以没有青岛,让我们明确我们想要怎样的生活。

《清单人生》读后感 篇5

这是作作上了高中后的第一篇作文,作妈比较喜欢这篇文章的视角,没有常规地去谈梦想,而是脱离了大多数人的观点,从夹在书里的杯垫式的书签开始,通过玛丽的执拗,发现她的真诚善良,最终回到圆圆的杯垫。作妈跟着小妞看了这本书《清单人生》,的确写得很暖心,推荐给大家。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清单人生》

一翻开书,掉下一个硬硬的圆形纸垫子,像平常在咖啡馆里常见到的杯垫。浆黄色的外圈上面印着一行话: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而橙黄色的内圈,什么也没写。

为什么书里放着的不是传统的书签,而是一个小杯垫呢?我举起垫子,手指轻轻划过弯弯地排成一条弧线的这一行话,“舍弃-开始”,慢慢地绕一圈,又是“舍弃-开始”,犹如人生的轮回,起点就是终点,终点也是另外一个起点。

我的阅读,从这个咖啡杯垫开始。

“我得把我们今天会面的要点全部都记下来,列个清单。”

书里的布里特—玛丽,把每天每次要做的事情都会列一个清单,然后一件件做完。看到玛丽的固执与较真,我常常会找到自己内心深处向往的那个自己,真诚、善良、做事完美无缺。

因为自己一个随性的人,从小就很不喜欢列清单,想到那儿做到那儿,一阵风一阵雨的,也因此常常丢三拉四,忘东忘西,妈妈最是讨厌我的散漫,一天到晚地数落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天要做的事列个清单,多清楚省力啊!”暑假军训前,她追在我后面,逼着我用纸列了要带的东西清单,然后强迫我按照清单一条条地准备。别说,这招还真是特别管用,当用笔一条条地把完成的事情打上勾时,很有成就感。

可能正因为自己总做不到这样清晰地列清单,所以清单于我来说,是一种有逻辑的象征,每天清晰地知道要做什么,可以不让时间白白流失,每天不会浑浑噩噩地过。清单式的人生,或许就是为了不错过生命的每一天而做的坚持吧。

叉子、刀子、勺子。

就得按照这个顺序来。

63岁的玛丽,她总是做着我想做却一直无法做到的事,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固执刻板的玛丽,可笑而又不讨人喜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如劳动就业办公室的那个女孩一样,不明白杯垫、合适的杯子以及镜子有着怎样的价值。井然有序的生活,慎重体贴地待人,是一种教养,更是一种善良。

杯垫是一个圆,没有上下左右之分,有时,生活亦是。玛丽的固执而有秩序的生活, 是一种可贵的品格,也是一剂生活的毒药,她天真地相信,只要什么都不变,生活就能永远持续下去。但是,她没变,周遭的一切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她明知肯特外面有了女人,却选择自我欺骗,直到接到那个女人的电话,打破了她的幻想,她执拗而又懦弱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婚姻的不幸。

她想找份工作,是因为怕自己一个人死在家里,而没有人发现。她小声地说:我希望有人知道我在这里。读到这里,我鼻子发酸了,这个完全没有自我,没有任何存在感的老人,从来也没有工作过的老人,该如何去工作,如何重新开始生活呢?

玛丽来到了来到小镇博格,看管废弃娱乐中心,可迎接她的却是一只砸向脑门的足球……从此,一群野孩子、小混混、酒鬼和一只老鼠将她的生活搅得鸡犬不宁,她的执拗同时也改变了小镇里的人,她勇敢的面对劫匪,她清洗整理每一个有污渍的地方,诚实、善良的她找回了博格人的希望,人们接纳了她。在这里,她找到了被人需要的感觉,她眼里不仅仅只有肯特,有了别人,同时也让别人,看见了自己。

或许,很多人在书里读到的是勇敢、梦想、追求自我等等,但是,我却常常感动于玛丽的固执、真诚、善良。她会告诉老鼠,希望它能找到可以共进晚餐的同类;她会在破旧的娱乐中心门口,放上系了蝴蝶结的啤酒瓶,体贴地写上:吃完以后无需把碟子放回去,这不会给我添麻烦;她会为找到一个安置阳台植物的地方而热情洋溢,勇不可当;她会固执地走进坐轮椅女人的厨房,拉开餐具,按照正确的顺序整理里面的餐具。我想,博格的改变,正是因为她的这份坚持,最终,玛丽的真诚善良接纳了生活的改变,她改变了博格,改变了博格的人们,更改变了自己。

玛丽学会了从容地细数自己的心跳,开上了足球队孩子们帮她加满汽油的车子,开向了那个她一直想去,却从未去过的地方——巴黎。

合上书,固执的玛丽一直在脑海里转着,她再也不用担心没人知道她在这里了,在博格,在我们心里:

“不管发生什么,

无论她在哪里,

每个人都知道布里特-玛丽来过这里。”

拿起夹在书里的杯垫,在什么字也没有的橙黄色的内圈,我提笔写下:

“人生最艰难的不是重新开始,而是自始至终都坚持着真诚善良。

如果,不坚持,那么,你连重新开始的机会都没有。”

玛丽的杯垫,垫的不仅仅是一只咖啡杯,而是此时此刻正在喝咖啡的我们。

《清单人生》读后感 篇6

她去了巴黎,有时候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往左还是往右,等人或是找人,直走就好。这是我看过的一本结局挺让人意外和开放的小说。你以为一帆风顺的人生,或者一丝不苟的人生是别扭的、无趣的,甚至让你不屑的人生,正意外地成为某些人生命里灿烂的故事,她也正在被意外的人所指引,一路向前。只要清单里有的,只要是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的,是一定要做到的!

对于足球,也可以不是足球,特别特别喜爱的,有很多很多人共同喜爱的,好像就会产生特别巨大的能量,吸引住不同的目光,不容轻视。我们或许正是缺少了这一类的喜爱,才越挫越败,应该喜欢到哪一种程度,才能触底反弹,越来越勇敢,哪怕失败也无比激动欢喜呢?唉,一生何求……

还有她的人生,活在不被喜欢不被重视的阴影下,只想被人需要,而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生,坚定的、又强迫式地封闭着。很多没有夸大成小说的人物,不正是这样的吗?一直在被否定,一直在做以为是擅长的事,然后就没有故事了

听说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人们精神上更丰富,根据需求理论,这倒不合常理,也许“危机”其实是“生机”。没有了就会发现本可以有的。

《清单人生》读后感 篇7

没有欧维好看,后半部分比较无聊,有点看不下去,结局在情理之中但却又在意料之外,这种意料之外倒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布里特去巴黎前面早已有了铺垫,一开始我想的也是她会去敲斯文的门,但是没想到的是几个小孩最终让她选择了她想走但不敢走的路。走出舒适圈,重新开始,看似容易,但是真正要去做,太难了。

期待《清单人生》拍成电影!

我喜欢列清单又不喜欢列清单,高兴于做完了清单里列的事会有成就感,可是往往人生哪会什么都是安排好的呢?俗话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总会有一堆意外出现,导致清单里的事呢,堆了又堆,到最后焦虑的还是自己!不过可怕的不是没时间去做,最可怕的是明明能挤出时间但是却给自己找没时间的借口说服自己做不了……焦虑!

人生的乐趣本来就少得可怜。无论是谁都很少有机会留在原地,拒绝在时间的长河中随波逐流,在快乐的漩涡中永远沉溺下去;也无法毫无保留地爱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充满激情。在我们小的时候,如果条件适合,可能有几次机会能够做到上面这些。长大后,就是漫长的、大气都不敢喘的卑微生活。谨慎自持让我们不再为了纯粹的快乐大声欢呼,即便笑得出来,也总有一丝羞耻感挥之不去。还记得成年后的你痛痛快快地笑过几次吗?一一《清单人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