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的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23读后感

请欣赏《城南旧事》的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 篇1

《城南旧事》这本书,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读是在小学二年级。当时许多字都还不认得,就那样迷迷糊糊、一知半解地看完了,并没有领会到什么真谛。今日再读,倒是感触良多。

再读《城南旧事》,主要原因是太喜欢这本书的主人公小英子,这样一个率真活泼、调皮可爱、坚强勇敢、热情乐观又极重情义的地道北京小姑娘,我简直爱到不能再爱。更可贵的是作者林海音将小英子塑造的有血有肉,常常使我觉得,在老北京的一个巷子里,真的住着那样一个留着童花头的姑娘小英子。

在书中,作者林海音善于在描述物体时运用拟声词,使物体特点能够更鲜明、更形象的展现出来;人物间的对白也更加口语化,并多使用地方方言,使小说更加生动与活泼。比如这句“那些吊死鬼装在小瓶里,鼓囊鼓囊地动,真是肉麻,我拿着装着吊死鬼的瓶子,胳膊常常觉得痒麻麻的,好像吊死鬼从瓶里爬到我的手上了,其实并没有。”这里的“肉麻”原意是指虚伪且令人反感的言行,这里却用来形容吊死鬼,耳目一新且得当形象。而“鼓囊鼓囊”属于拟声词,在这里用来修饰吊死鬼的动作,十分生动。而小英子面对吊死鬼的这种感觉,我倒也是常常出现,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

另外,林海音还会铺垫,在妞儿与秀贞母女相认之前,作者就多次从小英子的视角发现两人之间身份的种种联系,外貌上的处处相似,各种零碎线索叠加一起,知道这样的结局,却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但《城南旧事》的主线,也是贯穿整本书的线索,就是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历程,她从一个调皮好玩、不知人间愁滋味的小姑娘逐渐蜕变成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刻苦坚强的女学生。我想,这样勇敢勤奋、坚强执着,知道“爸爸走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的英子,才是我心目中真真正正的英子。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 篇2

《城南旧事》主要是写童年的事,我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童年是最美好的。

读着《城南旧事》,书里的人都让我印象很深刻:在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小伙伴妞儿、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父亲、爸爸的好朋友德先叔、爱笑的.兰姨娘、时时刻刻照顾着弟弟妹妹的宋妈。但是最后都离去了:秀贞和妞儿去天津了、父亲去世了、德先叔和兰姨娘去旅游了、宋妈找小丫头去了,童年的记忆离英儿远去。

在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宋妈,宋妈虽然不是主人公,但是她为了家人,来当保姆,给家人挣钱。看到这本书后面的内容,我觉得宋妈很可怜,因为小栓子掉到河里了,小丫头被黄板儿牙卖给别人家了,我不禁觉得黄板儿牙很残忍,把一家人给分开了。

《城南旧事》让我知道了世界有分别,有离去,让我想起了《城南旧事》里面的送别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间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 篇3

《城南旧事》通过小主人公英子统治的眼睛,来讲述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温馨动人,启发人性。作者用英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北京19世纪20年代末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城南旧事》由五个小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是记述了在当时背景下每一类人物的悲欢离愁。情节细致入微,但无一不深深撼动着读者的心。作者用青涩的眼光,质朴的语言带领读者一起回到北京城南的小胡同,重新走过早已随着时间洪流逐渐消逝的童年。

作者刚到北京时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纯真的小女孩与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成了朋友,并且,在作者的帮助下,疯女人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女儿,然而,命运弄人,秀贞母女相认的晚上便惨死在了火车轮下。作者勇敢坚强,偶然间认识了一个为了供应弟弟读书而被逼为贼的憨厚的小偷,然而,小英子无意间的举动却成了小偷被抓的`证据。在英子饱含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他而去。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上又抹上一道情感的伤痕。父母的朋友兰姨娘心地善良,爸爸对兰姨娘日久生情且因此和妈妈生了嫌隙。小英子极力撮合同住家中的德安书,事成后两人想约离开,爸爸因此若有所失。英子的奶妈几年前撇下孩子来到英子家中伺候,却收到儿子溺水身亡,女儿被卖给别人的噩耗,宋妈含泪离开。在作者小学毕业典礼上,爸爸因病离世,院子里的花落了,英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此书通过讲述秀贞,小偷,兰姨娘,奶妈,爸爸这些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来反映了当时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质朴的人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将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表现的淋漓尽致,形象生动。虽然是用一个孩子的眼光向读者介绍,但是,单纯善良的背后却引人深思。我喜欢这篇文章,不仅是小说清秀淡雅的语言,更喜欢像英子一样单纯善良的人,愿世间充满爱。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 篇4

“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我眼前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的场景。

小英子多么可爱,她在冬阳底下看骆驼咀嚼,小小的脑袋仰得高高的,看呆了,自己的开齿也跟着动起来。

我喜欢小英子,读她的故事,就像看到了自己。那次去农庄里玩,我发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猪,就一下子喜欢上了它们。我待在猪圈里,看小猪吃食,喂小猜喝水,甚至帮小猪赶苍蝇。妈妈笑着问:“这么臭气熏天的地方,你怎么待的住呢?”可我就是喜欢,我可以站在那一直看,看老半天都不出去。后来,我还把这些小可爱写进了文章里,把它们介绍给小仪伴们。

夏天里问骆驼的去向,与大朋友一起看海去,和惠安馆的疯子秀贞玩“过家家”……小英子在老北京城南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也曾享受过美好的童年时光。我曾把数不清的落花捡回家,如获珍宝似的装在精致的糖盒里;我曾挤进爸爸妈妈温暖的被窝,无比惬意地感受温馨的一刻;我曾偷偷尝过啤酒,却埋怨它又苦又涩的味道;我曾拿瓶子接过草叶上的雨珠,却被淋成了落汤鸡……而每一次,妈妈总会照似责怪几句,然后当作笑谈给其他人讲。

这就是重年,可以撒娇,也可以淘气,可以出糗,也可以迷糊……童年就是这么自由自在。然而,童年的时光又是那么短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在时光飞逝中,我也一天天地长大了,当我掩面叹息想要挽留时,时光又从挽留的手臂边闪过,

或许,很多年以后,我也会像作者林海音这样感慨,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慢悦耳的铃铛声,重年重置于我的心中。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 篇5

在我的书柜上,有许多包装精美的童话书和一本本脍炙人口的诗歌集,但还是喜欢其中一本叫《城南旧事》的书。

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英,在书中的小名为林英子,为自己回味童年时代,在北京生活经历为背景的一本自传体的小说,以清新,纯真的文字展示了20世纪初黑暗社会,老北京人生活的风土人情和发生在作者身边的悲欢离合,揭示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辛酸与无奈。在作者写的代序的最后一段中写到: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别问我哪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愚骏而神圣的吗?

回到现实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物资条件越来越丰富。孩子们有大的学校和操场,可以在上面尽情地奔跑玩耍,嬉戏打闹;可以在科技馆做各种科学实验,和同伴们一起探索未知的知识;可以参观植物园,研究观察植物成长变化。时代变了,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变得更有意义了。

每个人都应该有快乐而值得回味的童年,即使平淡无奇,也请珍惜。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 篇6

放假期间我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它讲述了主人公英子童年时住在北京城南发生的一些事情。因为常常她怀念那些事儿,所以写了《城南旧事》这本书。

《城南旧事》讲了“我”见到了冬日阳光下的骆驼队,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遇到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在油盐店认识妞儿,帮秀贞找到小桂子。后来,“我”生病好了后,搬进了新的家里。在新家斜对面儿,有一个闹鬼的屋子,在屋子的边上有一块草地,“我”发现那里有个人,和他交上朋友,也从他的口中知道了很多东西。有一次,我去找他,无意中,“我”给他引了路,结果害得他被捕,我因此很伤心。后来,德先叔因避风头,在“我”家住下。兰姨娘被施大叔赶出家里,也来到“我”家。德先叔因为“我”喜欢上了兰姨娘。最后他们俩一起离开了“我”家。宋妈知道小栓子死了,女儿也被卖了,一行两行泪,最后留到了“我”家。后来,我去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因为身体不舒服,爸爸未能去。回家后,“我”赶往医院去看爸爸,“我”一下子长大了。这一件件的事情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让“我”成长了。

童年过去了,“我”也长大了,不再是小孩了,而“我”心灵的童年永存了下来。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 篇7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城南旧事》。不知为什么,看了林海音的众多作品,我却只对《城南旧事》情有独钟。

我痴迷于林海音那种细腻的文字,也痴迷于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秀珍和妞儿的'惨死,让我泪如雨下,小偷悲惨的命运,让我心如刀割,宋妈妈毅然决然地离去,让我万分不舍。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在是小孩子。”

读到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英子眉宇间淡淡的忧伤,仿佛看到了她思绪万千的站在原地。时过境迁,那种感慨的心情还是深深印在文字之中。我也变得多愁善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一去不复返,别等到醒悟的时候再迷途知返,那样会留下终生的遗憾!

阳光一般的文字,配合着真实的故事,让我们深深了解到时间的重要。郭沫若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所以请不要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请把握住现在的花样年华,为岁月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