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23读后感

请欣赏《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

文章中很巧妙的安排了“三人行”的场合。像是最开始的的渡边、木月、直子;到了后来的了渡边、永泽,初美;然后到了渡边、直子、玲子;还有一个我至今还存在疑问的“三人行”:渡边、绿子以及绿子父亲。在我看来这“三人行”中渡边为一个轴承的作用。

直子一直喜欢着木月,直子在木月死后把渡边当成了木月的替代品。然后玲子是喜欢着直子(根据那个学钢琴的女孩的事儿,玲子或许是一个同性恋,直子也有可是那个女孩的替代品),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玲子要和渡边做那种事情。接着是绿子的父亲,绿子的父亲以为渡边是绿子的男朋友,所以想让渡边成为自己的替代品来照顾那个最不听话的小女儿绿子。或者倒过来可能说得通,绿子喜欢自己的父亲,所以才在父亲的遗照前脱衣服,然后让渡边穿父亲的睡衣,也许绿子心中渡边是父亲替代品。最后一组三人行也是渡边唯一没有成为替代品的一组,就像永泽自己说的,大多数人都是庸俗。这里的庸俗可以说的是互为替代品的那种庸俗,永泽和所有人不一样,他即不是谁的替代品,也不把谁当成谁替代品,而初美也是一个所谓庸俗的人,后来结婚了可能那个男人也是永泽的替代品,这也就解释了她为何自杀的原因,她或许发现了,永泽是永泽而自己丈夫是自己丈夫。这样说来直子的死和初美的死是一样的,直子认清渡边不是木月的事实后也选择了自杀。

同样的渡边把玲子、绿子已经他高中的女友当成了直子的替代品,但最终他也跳出来替代品的循环,如果跳不出来的活他也会选择和初美与直子一样的结局。那跳出来就变成了什么呢?就变成了永泽这种人,永远不会因为爱情发愁,也不会认为谁是谁的替代品。有个小小的暗示不知大家看错了没有,永泽后来出国去的是德国,然而渡边在开篇的时候去的也是德国。文中永泽也认为渡边和其他人不一样,可能也因为这个原因。

或许渡边忘记不了直子,可能这样是最后的安排了,直子死了可以和木月永远的在一起,哪怕渡边也自杀那就和17岁那年一模一样,那可能一样的事情又会发生,或者看似最差的结局会是最好的结局。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2

在25岁这样的年纪,仅是看了一遍就来抒发自我感受,不知是否妥当,总觉得时隔两年还会再看一遍。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某种程度上而言,我觉得我像极了渡边。不渴求被他人理解,不是觉得好无所谓,而是无可奈何。理解这种事就跟要求别人感同身受一样困难,所以很多事情自己没搞明白之前,并太想去向谁诉说。与其做一个表面合群的人,不如彻彻底底地尊重自己的内心。

“那是劳动,不是努力。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这句话就像一记巴掌,狠狠地甩在了我的脸上。永泽的傲慢及不地道兴许使得大多人不太喜欢,我却深深的喜欢着这样的永泽,他深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划分的也无比清晰,不可否认他是伤害了些许人,但是他又是如此坦荡,在我看来,不欺不瞒,坦荡视人的关系皆是合理的。初美也是出于本心的选择,没有什么不对等,皆是自我选择,我们都该有为自己所做选择而承担后果的能力。永远不要同情自己。

渡边是在和初美的交往中,亦或是在和直子的会面后开始考虑爱与性应是一体的,至于他对直子和绿子的感情,我不太想用爱或责任这样的字眼去界定。又有谁能通过只言片语去表达历经生死后的心境呢?他想与她共生,却又被另一鲜活的生命带来的温度所吸引。同时爱两个人,有有何不可?

最后想说的是,在不能好好对待爱的时候,请好好爱自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3

《挪威的森林》里,只有三个人知道尊重自己感觉的涵义。其中渡边、绿子是天生就知道,而玲子则是在渡过痛苦的海洋后才到达彼岸。

渡边、绿子是现世社会里两颗绝无仅有的璀璨明珠。他们天生就懂得尊重自己感觉,不会因为内心感觉奇特、“肮脏”、自私而刻意压抑它们,他们天生就有抗拒“非黑即白”的现世道德的力量。他们不会自己把自己看成怪人,别人把他们看成是怪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怪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会如此。

只是渡边与绿子获得尊重自己感觉的途径不同。绿子尊重自己的方式仿佛是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不隐瞒自己的感觉,不用非此即彼的现世道德约束自己,是绿子与自我和解的方法,是绿子尊重自己的感觉的途径,也是她深深吸引渡边之处。

渡边天生淡定从容,现世规则控制不了他,他自己也不控制自己。在他那里,既也善也无恶,既无好也无坏,既无忠也无奸,他“既不辩护也不解释”。他像海上一叶小船,既无帆也无升帆的欲望,只任海风海浪任意把他吹到任一个角落。他在哪儿都是他自己。

渡边选择绿子合情合理,只有绿子才是渡边内心感觉的栖息之地,绿子是渡边自我的实现之地。一开始,渡边以为自己只会迷恋纯而美的直子,但渡边最后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对绿子说:“但见不到你后我才深深意识到——只因有你,我才得以好歹坚持到现在。而失去你之后,我实在孤独得好苦。”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4

这些日子一来都在看村上春树,慢慢的看准确的说是超慢的一字一句的看他的经典之作《挪威的森林》。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时实在高一,那时候完全没有看明白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仅仅朦胧的感觉这是在写一段关于青春关于人生更关于爱情的小说!第二次阅读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候看了此书后发现作者所讲述的寻找心中百分百女孩。人人都说大学是块净土,是一个诞生无数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爱情的摇篮。那时候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的室友们都在拼命追寻心中百分百女孩。这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我看的是一种宿命论,一种追寻心中完美世界的宿命论!

一直很喜欢伍佰那首经典老歌《挪威森林》,我总会哼着: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不知道是看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喜欢上了这首歌呢还是因为这首歌而喜欢上了几乎通明的小说!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两者之间都共同阐述了一个观点或者说是在追寻着一中理想的生活的世界:哪里才是自己的停靠站--心灵的停靠站!

我们一直都是在追寻着所谓的归宿,如同希腊悲剧人物不断逆着山路向上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般乐此不彼周而复始!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5

《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的主线是主人公渡边彻与直子和绿子这两个女人之间纠结的爱情故事。木月是渡边彻高中时候唯一的朋友,也是直子青梅竹马的男朋友,三个人经常一起出没,感情十分要好。可是木月却在他十八岁那年在自家车库中毫无征兆地自杀了,这给直子和渡边彻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于是渡边彻离开了神户,去了东京,开始了同敢死队同寝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里,他结交了能力非凡却极端的永泽,认识了永泽的女朋友初美。他第一次在车站偶遇了直子,于是往后常常一起走路,只是漫无目的地散步、吃饭,偶尔也讲敢死队的趣事。渡边彻带着蛋糕去给直子过20岁生日的时候,直子出奇地健谈,后来却放声大哭。

一觉醒来以后,直子不告而别,后来来信说她将休学去疗养院。渡边彻去了直子所在的疗养院,并结识了她的室友玲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渡边彻认识了绿子,一个十分有个性的女孩子,并与她相知相惜。绿子在父亲死后出售了小林书店,并和姐姐搬了家,渡边彻也搬出了宿舍。渡边彻因为玲子来信说直子的情况不好而无限悲伤,于是忽略了旁边来找自己的绿子,绿子因此找借口离开了。整整两个月以后,绿子主动找了渡边彻,并因为喜欢他而同那个人断交了。渡边彻终于明白自己对绿子的感情了,却又觉得对不起直子,心里很是矛盾,于是写信给玲子倾诉,玲子也给出了客观的解答。

不久之后,玲子来信说直子在小树林自杀死了,葬礼很是凄凉。渡边彻进行了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想了很多很多关于直子的事,回来之后心里仍旧悲伤不已。玲子从疗养院出来了,她在开始新生活之前来看望了渡边彻。渡边彻给绿子打了电话,想要从头开始。可是当绿子问他在哪的时候,他茫然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绿子。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6

是本好书。好在哪里却说不清楚,只不过记得读时带来的震撼。与一般网络小说不同,名著的作者们最不缺的就是格局,那以小见大,跳脱于生活内外的哲理,是引起共鸣的基础。

比如,这本书大概讲的是渡边与一群人的故事吧,而这群人可以从某个维度上划分为三类,一种将渡边扯向生活的边缘,比如木月和直子;一种尽力让渡边重回生活的轨道,比如小林绿子;而最后一种,则是主人公在这世界两级徘徊的“引渡人”——玲子。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前两种人,但第三种引渡人却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是幸或是不幸,谁都无法定义。至少我没有遇到过这种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玲子了,她曾在渡边迷茫负罪之时一度开导他,众多震撼人心的话语,我听了就如同启发我自己一般。比如,她曾告诉渡边爱上两个人并不是什么罪过,就像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荡舟于美丽的湖面,我们会既觉得蓝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娇 ——二者同一道理。

不过,虽然没有遇到玲子这样的人,但还是希望能早些听到那句“不要用不自然来磨损自己的青春”。也许,这才是我读完本书又久久不能释怀的基础。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7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不久之前读了《挪威的森林》,感觉很不错。 这是我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小说,译者是林少华。翻译细节上有一点问题,但仅仅是细节有问题,无伤大雅。晚上+早上看完了没有森林。 感觉并不是特别喜欢。和原著意境差太远 原著对于周围风景景色的描写,让挪威的森林整体有一种很安逸的感觉。更像是在回忆,更能把我们想象中那个年代的氛围,模样表现出来。 我特别喜欢日本小说和电影的这种感觉。让人心里平静没有杂念。 相比,续篇整体写得很匆忙,一路都是对话,到处跑。感觉很混乱。 以至于晚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最后早上6点起来继续看到8点。 看完原著,虽然有点伤感。但还期待渡边和绿子或许会在一起,也算比较好的结局了。 到了续篇,还是纠结在一个问题上。忘不了直子。 其实我觉得有点开始落入俗套了。因为一个已故的女人而伤了另一个爱你的人。 最后绿子的死,有点出乎意料。就这样死了。哎,让全篇完全成了悲剧! 没办法,原著始终还是最好的,虽然略带伤感却还给人留有希望的,留有遐想空间。 其实最后续篇说要去找纪香。和她把一切话说清楚。然后就没有了。 我有点想不通。为什么找纪香把一切都说清楚?当初为什么不找绿子说清楚?? 况且他和纪香有过什么?一个吻?我觉得这个结尾写得太过马虎。 SO,我真的不是特别喜欢续篇。

整体感觉和原著格格不入。 期待电影版的上映吧! 这几天心情很烦,但看看每天一部小说,让我平静了不少。 回忆起高三上学期时候,每逢压力大,心情不好时就看巴金的小说。 不到一个月就把巴金的全部中长篇看完了。 现在的动力不逊于高三啊。每天一部,加油!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8

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作者,村上春树,日本人,书名《挪威的森林》,取自一首同名乐曲。

很久没读小说了,准确地说,是很久没读书了。离开家的时候,怕路上无聊,从儿子的书柜中找出,没想到,飞机上读了一半,到喀什后,分两次,竟然读完了,而且,没有想象地那么难看。

书的代入感很强,读着读着,很容易就把书中的“我”想成现实中的我,或者把现实中的我想象成小说中的“我”,也许,从内心里,是对主人公“渡边”的一种心理认同吧。渡边孤独、随性,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漠然,一直在寻求自我救赎,象极了自己。

不太喜欢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象记流水账。好在村上是东方人,所描写的环境也并不算陌生,加之线索简洁,书中人物的命运又委实令人牵挂,就不知不觉地读完了,否则,肯定又是和《在路上》一样,读了一半就摞下了。

合上书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种“解放”的感觉。你会发现这世界上有很多与你不一样的人,过着与你不一样的生活,他们都会过完他们的一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着他们的故事。这时,你就不会觉得,你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你的三观是唯一正确的。渡边、木月(自杀)、直子(自杀)、初美(自杀)、玲子、绿子、永泽、“敢死队”等等,几乎没有一个是所谓的正常人,但他们都有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至此,你会觉得应该宽容一些,包括对自己的--宽容。

最喜欢书的结尾:

良久,绿子用沉静的声音开口道:“你现在哪里?”

我现在哪里?

我拿着听筒扬起脸,飞快地环视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

因为好奇,下了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来听,节奏太快,旋律也不悠扬,闹得慌,但歌词很有意思,完全就是书的风格,难怪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9

如果你不想心痛,请不要翻开《挪威的森林》,因为这本书足以让你恐惧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你会恼恨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诠释青春,残忍地拨动那根被你忘却的弦。

《挪威的森林》描写了一群患自闭症的现代孩子,他们的心灵被孤独磨蚀,他们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群精神流浪儿。木月、直子、渡边、敢死队、绿子、永泽,无一不是孤独的俘虏。惟其四周喧闹,他们的孤独才是更显得致命而无奈。于是,绿子、渡边在孤独中苦苦挣扎;敢死队、永泽在孤独中自我炫耀;而木月与直子在孤独中自我完结。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绿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现实在此岸,梦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灵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释,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害羞的时候往往摸一下发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优美的出现,像蝴蝶一般轻盈地隐去,最终像无法度过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注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没有人能真正读懂,木月没有,渡边没有,玲子没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没有。她在喧嚣的尘世中寂寞地煽动翅膀,陪伴她的始终只有寂寞。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0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讲述了主角渡边纠缠带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绿之间苦闷彷徨,最终展开了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旅程。

先谈一下村上春树的这一部作品,这个作品是村上春树最有名的小说,也是其作品中最容易看和显示的一部没有神出鬼没的迷宫,没有卡夫卡式的隐喻,没有匪夷所思的情节,只是用干净的语言去讲述已逝的青春,讲述青春时代的种种经历,体验和感触,讲述青春快车的乘客沿途所见的实实在在的风景。而想去读这本书是因为在几年前看过的影片《挪威的森林》,现在已印象模糊,只记得一贯的日系风格安静、哀伤,于是便想去再读一遍书本。

随着阅读的深入,记忆便像泉水一样翻涌而来,我总觉得日本的天空都没灰色的云雾遮住了有一种阴冷严肃的气氛,好像永远都没有晴天。主人公都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一直被迷茫和痛苦所包围,就像书中的那段对白“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旅行,喜欢一个人喜欢上课是一个人孤零零单坐?”“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德不孤,必有邻”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此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及所有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1

读完《挪威的森林》,有些像韩寒的1988的感觉,有些东西自己并不喜欢,我把那些看成一本书的“杂质”,好像有点不礼貌。但是,除去这些,还是感觉到了一些东西。

我们有时或许会过于依赖过于习惯一些人,以至于只想呆在那个狭小的却让我们感到安全的圈子,不想走出,不想去接触这个社会,但是,可想而知的是,当我们一旦失去会怎样,会变得很脆弱,很恐惧,就像直子……有点点像刚刚来到新环境的时候吧,一下子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变得害怕与外界交流,变得喜欢怀念过去,变得不敢去面对,想要逃避……

我们有时或许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和什么,自己真正的想法,有时或许只是想要去逃避这些想法……

有时或多或少会有这种时候吧,有的人被事业,有的人被成绩,有的人被爱情,一下子击垮,什么都不想去想,什么都不想去做,对什么都不在意,整天心不在焉,像一个游魂。想要一个人去旅行,想要一个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睡个安稳觉,想要有自己的一段颓废的时间,想要有自己的一个颓废的地点…….一蹶不振,但是在一段的颓废过后,有的人从新振作了,有的人依旧如初颓废……具体应该怎么做,我还是不清楚,到底是一团乱乱的线,逃是逃不掉的,终究要靠自己去梳理清楚,终究要靠自己去解决,自己去面对吧。但是有时候,在自己颓废的期间,会不经意间伤害到一些关心自己的人,一些疼爱自己的人,真的要小心了。

然而,也有的人看上去正常了,看上去恢复了,但是或许实际上只是习惯了,或者是选择不去想起,一旦想起还是会颓废的吧……

我们,或许或多或少的都有自己的毛病,有的到夜晚就悲伤或者抑郁,有的或许曾经有过一些不好的回忆,然后就在某些方面弄得很自闭,之类的,无缘无故的悲伤或许也是其中之一吧。但是又能怎样呢?只能慢慢的去适应去改变吧,记不得的,正确看待自己的感情,好好对待这些与众不同,或许它也会照顾好你的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2

故事对于有过学生生活的人来说,或多或少让你感到有一些熟悉的味道,当然我也不例外。相对于读的其他小说,《挪》描述的故事更加贴近地气,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共鸣感十分的强烈。像《百年孤独》中描述的还是拉美情景,其中很多故事只发生在作者想象里,真实世界怕不会是真的,总给我一种“很飘”的感觉。

在看这本书前,记忆中自己应该是看过“挪威的森林”这部电影的。为什么说应该是呢?因为电影中情节只能记得个大概,十分模糊不清,也不知道自己只是看了海报还是真的电影也看了。我向来也不深究,也许将来某天自己就悟了呢,说不定。

也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还有首歌也叫“挪威的森林”,村上在写书时就已经很喜欢这首歌,这书名也是可以了。看完书后,我决定把电影再看一遍(或是),把歌也找到听一下(或是),让内心去感受一下那时那刻。有时候刻意的去模拟一些场景,确实是能让自己更好的理解它。小说阅读起来十分流畅舒坦,故事很丰富充盈同时有很质朴无华,没有那些浮夸的跌宕起伏,显得真诚。书中很多情节描述多少有点色情成份,但给人的感觉却又那么的自然,不得不给作者点个赞。

有一定阅历再来读是最好,能更加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但细想想,如果能更早的就读过这本书,说不定学生生活会更加精彩,但也不一定,搞不好更加糟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