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9-24教案

请欣赏《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1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具学具:

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口算。

48÷8= (1+3+5)÷3= (5+5+4+6)÷4=

2、 口答。说一说,48÷8和(1+3+5)÷3分别表示的意义。

3、 列式计算。把24名同学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多少人?

4、 导入新课。

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平均分”?结果所得到的数“6”,这个数你能给他名字吗?在现实生活中,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题目)

二、探究新知

1、 讲述平均数的含义。

把一个总数平均分以后得到的结果。

平均数怎样求呢?

2、 出示主题图。

(1)看懂图意。

回收小组成员小红、小兰、小亮和小明分别收集了14个,12个,11个,15个矿泉水瓶,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3)汇报讨论结果。

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4)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5)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小棒,1根小棒代替1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再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

(6)汇报操作结果。

学生甲:我先数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共52根,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根),就得出每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是13个。

学生乙:运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从小红的14个里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里取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4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7)小结操作结果。

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4个人平均收集的瓶子数是13个。但通过操作,我们发现,4个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这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才相等。也就是说,平均数得到了,而原来4人收集的个数都发生了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数的。

例如:求两个人的身高,并不是把高个儿截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儿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求改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

(8)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9)汇报探究结果。

应先相加求出收集到的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数。

(10)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3、 我们学习了如何求平均数,下面我们自己动手算一下上个学期我们学校进行了1分钟跳绳比赛,我们找了几个同学的跳绳成绩,咱们一起来算算他们平均跳了多少次?

(单位:次)

杨扬

李信芳

陈希

郑钟一

刘安娜

刘严

99

106

102

104

140

103

(99+106+102+104+103)÷6

=654÷6

=109(次)

点名让学生说明什么是“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1) 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 把统计表填完整。

(3) 独立计算。

(4) 提问:怎样求出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四、知识扩展

说一说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家庭中人的平均身高、平均岁数、平均住房面积

(2) 作业本的平均每页字数

(3) 最近一周的平均温度

(4) 考试之后知道各科的得分求平均分

(5) 捐款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自己的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作准备。】

3.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结合学生的想法,适时进行引导。想法一:因为吴焱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平均)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理解平均数。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平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平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我们一起玩闯关游戏好吗?

1、挑战第一关“走进生活”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

(2)想想做做第2题。小丽有这样的3条丝带,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请你先估计一下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在哪两个数之间?然后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校对。

2、挑战第二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大泗学校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4)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3、挑战第三关:“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 2 3 4 5

身高(厘米)132 134 136 140 142

(1)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2)星星公园规定:购买团体票时平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学生可享受七折优惠。如果第一小组同学集体去玩能享受优惠吗?不计算你能知道结果吗?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闯关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评价,感情升华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平均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赞美之词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较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计算平均数前让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渗透估算的思想,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较好地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追问:这种想法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那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和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这四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分别是6个、9个、7个和6个,从图上看你能猜测一下平均数和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较,它在哪两个数之间呢?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谈话:要求的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计一下平均长度在什么范围之间呢?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追问:这种想法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那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和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这四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分别是6个、9个、7个和6个,从图上看你能猜测一下平均数和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较,它在哪两个数之间呢?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谈话:要求的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计一下平均长度在什么范围之间呢?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共4课时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题卡、磁扣等。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吧?我们班级的同学也特别喜欢搬运玻璃球的游戏。今天老师带你们看一场30秒的运球比赛,不过看比赛有个任务,请第一、二、三组的同学分别为女1、2、3号选手计数,第四、五、六组同学分别为男1、2、3号选手计数。听清楚了吗?请看大屏幕。

二、 讲授新知

1、探究平均数的方法

师:紧张的比赛结束了,请小组长统计一下选手的成绩。我们用1个磁扣表示运了1个球,请组长们汇报运球数,把运球的个数贴到黑板上。(说一个贴一个)

师:大家看,他们每人各运了几个球?

师:请同学们观察,如果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你认为哪组成绩好?为什么?

生:男生成绩好。女生总数12,男生总数15。

师:对,我们比较总数,可以看出男生队成绩更好。

师:大家能不能再分别找出一个数能代表每一组的平均水平,让他们比一比,还很公平。

生:用3或者2等表示,教师要抓住问其他同学,用3代表这一组每个人的成绩可不可以。(2号7个,用3不合适)

生:4.

师:用4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男生队用几表示呢?

生:5.

师:那么请大家借助手中题卡,小组合作,画一画,写一写。用什么方法得到4或者5的。想一想,为什么用这个4或5可以代表每组的水平?

生:小组合作。

师: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汇报一下?(只出示女生的)

生:女生队2号最多,给1号2个,给3号1个。

师:结果怎样呢?

生:让他们变得同样多。

师:谁还想说说你们的方法。(两种移多补少画法),把两种画法放在一起,他们都是把多的补给少的,然后使他们变得同样多。画一条虚线。想法都一样,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谁愿意到黑板上摆一摆?

生:移多补少演示。

师:大家同意吗?

师小结: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把多的匀给少的,最终让它们变得同样多,(手笔画这黑板磁扣这)数学上把这叫做移多补少(板书)。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箭头)同样多的数(板书同样多)(向上箭头),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的知识。那么2、7、3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4。

师:你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男生队的平均成绩吗?

生:到前面来演示。

师:同意吗?(再移回来)同学们,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平均数,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列算式。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4+5+6)÷3

=15÷3

=5(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用男生队运球的总数除以3,就是每人平均运5个球。

师:听明白了吗?括号里的式子表示?除以三呢?结果5是?

师小结:我们先求总数,再除以三个人,也可以使这组数据变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就是合并平分。得到同样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它也是求平均数的一种方法。

师:你能用合并平分的方法,求出女生队的平均数吗?

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哪一个队成绩更好呢?

生:男生队

师小结:比总数女生12,男生15。比平均数女生4,男生5。比总数和平均数都是男生胜,看来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比平均数都很公平。

2、平均数的作用

师:马老师看同学们玩得特别开心,也想玩一玩,我运了4个球,我看女生成绩少,就把这4个球加给女生了(操作,老师 4个)这回女生总数由12变成了15,反超了男生,我宣布了此次比赛女生获胜?我这个裁判公平吧。

生:公平,再观察一下,他们为什么不同意。

不公平,人数不同。

师:大家同意吗?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合理,那我们就比平均数吧!你们比一比,谁的平均数多呢?

生:4.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

师:比较平均数哪一个对成绩更好呢?还是男生队。小结: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比较总数和平均数。人数不相同,我们比较总数就不够公平了,比较平均数比较公平。

师:看来老师加入也没改变女生队输了这个结果,假如老师运了8个球(贴),这回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了呢?(5)

师:打平了。假如想让女生队的平均成绩是6,老师至少需要运几个玻璃球呢?

生:12个。

师小结:女生队其他人运球没变,随着老师运球数的增加,这组的平均数变大,所以说平均数随整组数据每一个数变化而变化。

3、平均数的性质

师:请大家观察女生队的成绩

我们得出来的平均数4是1号的实际运球数吗?是2、3号?(不是)

平均数4和这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比较一下。(具体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4比7少3个,比2多2个,比3多1个。

师:所以平均数4在7和2之间,也就是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我们再来看看男生队平均成绩,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平均数5是每位选手实际运球的数量吗?

生:不是

师:平均数5和男生队每个人实际运球数比较一下。

生:平均数5和2号选手实际运球数一样多。

师:那么这个5和2号的成绩5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2号的成绩,表示他在比赛中运了5个,代表自己,一个是一组的平均水平。

师小结:我们用平均数和每个数据进行比较,在数据不等的前提下,发现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也可能在数值上和某个数相等。例用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在计算平均数时,先估计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或者检验平均数是否合理。

习题:小强在20秒时间内拍球4次,分别是24下、27下、28下、29下。1、请你估一估小强拍球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多少下?2、动笔算一下,平均成绩是多少下(27下)两张幻灯片。

师:同学们都是用哪种方法算平均成绩的?(合并平分)一般情况下,我们计算平均数时经常用合并平分的方法。

师:其实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你知道哪些平均数呢?

生汇报:

师:对,我们经常接触的有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时间,平均气温等。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周易》已产生了平均数的思想:

1:统计平均数就是对研究对象的某数量标志的变量,减有余而补不足所求得的一般水平。

2:计算统计平均数的作用,在于衡量事物要均等。

所以说平均数很重要,我们可以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三、习题

1、课件出示“小小”冷饮店习题。

2、水深。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数,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那么,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细细去体会吧。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合并平分 移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前不久,我们漆桥中心小学三年级同学举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老师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并制成了统计表。

2、男生套圈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小钢张明王宇陈晓杰

个数4896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表

姓名吴燕刘晓娟史敏敏孙云

个数8645

师问:男生几人参加了比赛?女生几人参加了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比出谁赢了呢?学生观察表后回答:

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4+8+9+6=27(个)

女生一共套了多少个?8+6+4+5=23(个)

结果是男生胜了。

3、师:哎呀!男生赢了,女生输了。为了增强实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参加比赛,和实力强大的.男生进行了第二次的比赛。老师统计了第二次的比赛情况制成了统计图,我们看男、女生分别套了多少个?(板书:6、9、7、6)(10、4、7、5、4)

请你算一算这一次男、女生的总成绩分别是多少?

6+9+7+6=28(个)10+4+7+5+4=30(个)

这次比较总数,结果是女生获胜!

4、对这样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人数不一样,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赛我们不是比较总数吗?

5、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行不行?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分别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想出几种方法?(必要时可以写写)

6+9+7+6=28(个)28÷4=7(个)7就是6、9、7、6这组的平均数。板书:7

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在图上移(移多补少)板书

那么你能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

学生计算后汇报,师板书:10+4+7+5+4=30(个)30÷5=6(个)

6就是10、4、7、5、4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圈要除以5,而求男生时为什么除以4?

5、现在你知道男生胜了还是女生胜了吗?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表示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吗?你能举举例吗?

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队套圈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套了7个。

6、(1)我们算了2组数的平均数了,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和原来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先观察平均数7和原来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a、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有比平均数多的,有比平均数少的,还有一样的三种情况。

b、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2)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还有些数和平均数一样。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师: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能用小棒代替把它们移一移。

师:在移之前想好了怎样移?同桌的先说,再移,台上的3个小朋友互相商量一下,再移。

学生移好后,说说移的过程。

师: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

我们知道了平均数的特点。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估一估。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丝带,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丝带平均长度是多少?

同学们先估一估,平均长度在()㎝和()㎝之间,为什么?平均数在大数和小数之间。

再算一算,写在自备本上。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和再平均分。

3、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4、辨一辨

(1)漆桥中心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诸老师一定是38岁。

(2)漆桥中心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马倩同学不可能捐4元。

5、说一说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平均身高是怎么算出来,把篮球队员一共的身高除以篮球队员的人数。

6、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P92~9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陈璇:5个;戴之淳:3个。问:陈璇套得准一些还是戴之淳套得准一些?

孟子又:3个;陆庭臻4个。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出示主题图)。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4、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你会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吗?

⑵学生尝试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⑶评析:*算式每步的含义。

*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P94.2

出示题目,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

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2、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题。

⑴小强身高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书3本。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本书。⑶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3、出示本班级第一小组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如下)

⑴老师请一位同学帮着算了一下这个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结果是“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呢?(后出示正确的计算结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三(3)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⑶老师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我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35cm。看到这个数据,结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评价总结

1、刚才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田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得分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分数(10分制)。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平均分)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P92~9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陈璇:5个;戴之淳:3个。问:陈璇套得准一些还是戴之淳套得准一些?

孟子又:3个;陆庭臻4个。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出示主题图)。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4、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你会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吗?

⑵学生尝试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⑶评析:*算式每步的含义。

*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P94.2

出示题目,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

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2、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题。

⑴小强身高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书3本。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本书。⑶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3、出示本班级第一小组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如下)

⑴老师请一位同学帮着算了一下这个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结果是“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呢?(后出示正确的计算结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三(3)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⑶老师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我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35cm。看到这个数据,结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评价总结

1、刚才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田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得分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分数(10分制)。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平均分)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10+11+16)÷3=12?1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袁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12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袁铭璟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12叫做袁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平均数》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4.再让学生比眼力,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最高?

2.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作准备。】

3.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结合学生的想法,适时进行引导。想法一:因为吴焱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平均)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理解平均数。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平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平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我们一起玩闯关游戏好吗?

1、挑战第一关“走进生活”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

(2)想想做做第2题。小丽有这样的3条丝带,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请你先估计一下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在哪两个数之间?然后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校对。

2、挑战第二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大泗学校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4)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3、挑战第三关:“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 2 3 4 5

身高(厘米)132 134 136 140 142

(1)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2)星星公园规定:购买团体票时平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学生可享受七折优惠。如果第一小组同学集体去玩能享受优惠吗?不计算你能知道结果吗?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闯关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评价,感情升华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平均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赞美之词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较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计算平均数前让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渗透估算的思想,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较好地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7

第一步:引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

第二步:讲授新课: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组:X==91(分)

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

乙小组:

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

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

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

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

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

①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n,那么,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拔”。

②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这样求得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叫做权。

③利用基准求平均数X=X’+a

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

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