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笔构网

2025-09-24教案

请欣赏《游戏公平》教学反思(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P79至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之间的关系,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体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教具准备:

教师,一个黑塑料袋,四个白球,四个桔黄色球。

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布袋或黑色塑料袋,4个黄球,4个白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1)、启发谈话,引出摸球游戏。

(2)、揭示课题并板书。

2、操作体验

(1)出示P79例题挂图。

1、引出摸球游戏,指明学生读书上的游戏规则。(仔细听清楚)

2、猜猜看,根据这种游戏规则,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同学们猜得怎样呢?想不想用这种游戏规则玩一玩呢?

(2)、分组活动

同学们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玩一玩摸球游戏,并用画正字或打对的方法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摸球时一定要有序进行。

请同学们先分工在做游戏。

(3)、各小组展示摸球的结果记录表。

引发讨论: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做的摸球游戏已结束。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每个小组的结果,想想看刚才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4)、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使今天的摸球游戏公平呢?

分小组重新设计的游戏规则。

谈话:谁来说一说要使游戏公平,要怎样设计游戏规则?为什么这样设计?

方案一:在原来的口袋里去掉2个红球。

方案二:在原来的口袋里增加2个黄球。

等等。

总之,只要口袋里红球、黄球个数相同就可以了。

(5)、再次作摸球游戏。

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再摸一遍,把摸得结果也填写在表里。

(6)、集体讨论

展示各小组摸球记录表,谈话:请同学们现在仔细地观察一下每个小组摸球的结果,你又发现了什么?根据这种游戏规则玩游戏,是不是就没有输赢了?

(7)、师生共同讨论后发现:游戏规则公平了,只能表示游戏双方赢得机会均等了,但实际游戏的结果,一般仍有可能会有输赢,这正说明了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二、巩固练习运用:

1、做80页“想想坐坐”第一题。

(1)、谁来说说方方、圆圆她们正在做什么?她们玩得游戏规则是什么?(出示游戏规则)

(2)、如果用左边的转盘,谁赢得可能性大些?如果用右边的转盘呢?你们认为用那个转盘做游戏时公平的?

(3)、你能用游戏的数据说明你们刚才摆出的数据吗?

2、做第2题,默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思考:你认为哪几个口袋里摸球时公平的?为什么?

1、做第3题

(1)、学生读题,说出题意。

思考: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应该怎

样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说明理由)

(2)、按照每个小组修改的游戏规则,做一做这个游戏,再相互交流。

4、猜一猜。

(1)出示一枚硬币,如果把这枚硬币抛入空中落下来,你知道哪面朝上呢?为什么?

如果抛10次、100次等等呢,结果又怎样?

(2)、在教科书81页“你知道吗”?中介绍了外国的5名著名学者抛币实验的数据,请你们读一读。

思考:看了她们的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师生共同讨论后发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果事件发生的.两种可能是相等的,那么按事件发生的次数定输赢,这样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如果事件发生的两种可能是不相等的,那么按事件发生的次数定输赢,这样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还知道了游戏规则公平,只表明双方有了均等的取胜机会,但不一定不分输赢。

教后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摸球”游戏贯穿课堂教学室中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并具体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我根据游戏规则,首先让学生猜是红队赢还是黄队赢?学生众说纷纭。在摸球过程中,共摸了30次,黄队第一次得9个球,第二次得8个球,游戏结果的不公平性引起了学生的冲突。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参与游戏方案设计,重新验证,在两次摸球过程中,同样摸30次,黄队分别获14个和16个,让学生觉得这样才是公平的,并启发学生的再思考。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思考”的完整过程,进一步体会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课虽完,但学生的兴趣没完。这堂课将激发兴趣,探求知识,研究方法与培养能力诸方面有机结合成一体。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思想。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篇2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可能性和可能性大小的体会,使学生联系实际问题,初步学会用可能性知识预测简单游戏的结果。同时,这部分知识也是学习求可能性大小的基础。本课的教学我注重趣味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体验规则的公平性的原理。反思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充分展现鲜活而生动有趣的学生学习过程。以游戏形式切入,以游戏为链条,把数学知识内容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游戏之中;通过层层深入的游戏,学生进入展现自我兴趣盎然的探索知识内涵的情境当中,有一种情不自禁、自我陶醉之感。学生在学习当中发展了能力,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倍增十足。

2、借助逼真及操作性强的游戏,提出情景问题,学生合作完成游戏并质疑、讨论、交流,不浮于表面,具有实质性内在内容。学生天生喜欢游戏,逼真感官的实物或虚拟的游戏,激发了兴致,学生全身性的体验游戏,历经游戏过程,当然愿意让小组成员共享游戏给自身带来的无穷乐趣,于是情不自禁地与大家讨论、质疑、问答,现场的.气氛是活跃的,情境是具有诱惑力的,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我认为是成功的尝试。

3、“学习数学,显现生活数学”在本课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我在教学中把实际生活中的游戏提供给学生,如此接近的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体现数学生活化的学习理念,学生易学有,且能够进一步思考现实生活中不合事理的现象,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学好数学益己利人,为什么不去好好学呢?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戏公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篇3

“游戏公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学生也都经历过、感受过。但是第一次在课堂上以理论的、知识性的形式接触,所以学生会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本节课,我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概率内容时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结合教材,通过“摸球游戏”、“掷骰子”、“抛硬币”、“设计转盘”等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试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组织学生尝试设计使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切身体验随机现象的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关系。

一节课下来,我的感受是:

1、本节课我注重了让学生亲自从事试验,引导学生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结合摸球游戏,通过“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修改规则——自己设计新游戏规则”让学生充分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逐步加深了学生对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公平性的体验和感受。体现了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过程性、体验性的特点。

2、课前安排学生进行抛硬币的游戏,统计了全班学生的结果。在分析“抛硬币”游戏规则公平的前提下,再出示学生的统计结果和科学家的试验结果,让学生明白在游戏规则公平的前提下游戏结果不一定就公平,只是当试验的次数越多时,结果越接近理论分析的结果,让学生无论输赢,都能欣然面对游戏结果。

3、给学生提供了多次小组合作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提高了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是:

1、激励评价太少,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2、本节课中的'游戏规则都是对两人公平或两组公平的,没有体现出练习活动由浅入深的原则,没有让学生经历拾级而上的活动过程,能力培养不到位。再上课时,最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再设计对四人公平或小组内每个同学都公平的游戏规则,这样会更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篇4

一、“游戏”公平,需要呈现出游戏的趣味性

本课的教学内容,探求的是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公平性(可能性)问题。游戏的趣味性外套需要精心设置,让孩子在活泼生动的游戏中发现数学的活泼生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没有规则的游戏引入,让学生感受游戏规则的.必要性;以不公平的游戏无法进行,让学生发现游戏公平原则的重要性;以一次定输赢,让学生主动寻找选择操作者的公平方法;以难以分析确定的瓶盖游戏,让学生实践验证;以开放性非常强的扑克游戏,让学生确定比较公平的游戏规则。整个过程以游戏为主线,让他们真实地玩游戏,切实地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感受游戏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游戏“公平”,需要突出游戏中的可能性

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公平性),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对于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因此,这节课把目标定位于在游戏中用已有的可能性知识,

解决游戏中的不公平问题,验证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分析,利用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分析设计公平的游戏,把游戏中的可能性这一数学问题突显出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游戏公平”,需要展现数学活动的全面性

“游戏公平”,是一个数学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其数学精髓不是直接呈现的,其对于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是那么单一,因此,把课堂教学目标的外延扩大——全面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非常必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拘泥于教学重点,特别重视解决问题的细节,展示问题解决的全貌。比如,在怎样公平地选择操作者中,注意对提供方法的选择——选择节约时间、简便易行的方法;在验证瓶盖游戏的公平性中,注意对于实验次数选择的分析(实践证明,这也是必要的),注重偶然性对于验证工作影响的分析,融合统计的知识,确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篇5

五年级下册《游戏公平》教学反思游戏公平这一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而游戏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话题。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就想,何不顺应这一天性,让这一内容真正从生活中来呢?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今天我们是来玩游戏的氛围,同时创设了送礼物的游戏活动,并以它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这样子,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而良好的开端只是成功的一半,创设了吸引学生的情境后,接下来,如何让学生真正在玩中学呢?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用它去判断规则是否公平;学会设计公平的规则)在了解到学生已有了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基础上,我预测了这四种方法:抛硬币――让孩子通过试验,体验其等可能性与公平的`关系;掷骰子――体现其不公平,试验验证,并会修改使其公平;摸球――以2红2蓝、3红1蓝、1红3蓝的摸球试验来体验如何设计公平的与如何修改不公平的规则;石头剪子布――要验证其公平性。

然后,把这四种方法出现在转盘里,让学生进行游戏,决出胜负,以夺得礼物。在游戏中,我让学生先凭借生活经验大胆设计规则,然后经过验证、分析来确定公平的规则,最后让学生用验证出来的公平的规则进行游戏,亲身体验。我发现,学生在自己的游戏中遇到问题会自主去探究,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因此,游戏后,当老师问学生设计规则时考虑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时,学生都能知道要让规则公平,并进一步认识到只有规则公平,游戏才会公平。这样,玩中有所学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学生在玩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这样的设计让这节课闪动着精彩,而且,在本课活动进行中,由于老师没有大声宣布红队制定的抛硬币的规则,而引起学生争论公平与否的环节,正是学生玩中有所思的体现。我适时捕捉这一课堂生成,相机点拨引导,让这一意外增添了课堂的精彩。但是,由于一开始我较为紧张,在学生没有提到摸球这一方法时,没有适时引导,就直接出现在转盘里让学生进行游戏,显得较为突然。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P79至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之间的关系,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体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教具准备:

教师,一个黑塑料袋,四个白球,四个桔黄色球。

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布袋或黑色塑料袋,4个黄球,4个白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1)、启发谈话,引出摸球游戏。

(2)、揭示课题并板书。

2、操作体验

(1)出示P79例题挂图。

1、引出摸球游戏,指明学生读书上的游戏规则。(仔细听清楚)

2、猜猜看,根据这种游戏规则,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同学们猜得怎样呢?想不想用这种游戏规则玩一玩呢?

(2)、分组活动

同学们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玩一玩摸球游戏,并用画正字或打对的方法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摸球时一定要有序进行。

请同学们先分工在做游戏。

(3)、各小组展示摸球的结果记录表。

引发讨论: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做的摸球游戏已结束。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每个小组的结果,想想看刚才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4)、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使今天的摸球游戏公平呢?

分小组重新设计的游戏规则。

谈话:谁来说一说要使游戏公平,要怎样设计游戏规则?为什么这样设计?

方案一:在原来的口袋里去掉2个红球。

方案二:在原来的口袋里增加2个黄球。

等等。

总之,只要口袋里红球、黄球个数相同就可以了。

(5)、再次作摸球游戏。

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再摸一遍,把摸得结果也填写在表里。

(6)、集体讨论

展示各小组摸球记录表,谈话:请同学们现在仔细地观察一下每个小组摸球的结果,你又发现了什么?根据这种游戏规则玩游戏,是不是就没有输赢了?

(7)、师生共同讨论后发现:游戏规则公平了,只能表示游戏双方赢得机会均等了,但实际游戏的结果,一般仍有可能会有输赢,这正说明了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二、巩固练习运用:

1、做80页“想想坐坐”第一题。

(1)、谁来说说方方、圆圆她们正在做什么?她们玩得游戏规则是什么?(出示游戏规则)

(2)、如果用左边的转盘,谁赢得可能性大些?如果用右边的转盘呢?你们认为用那个转盘做游戏时公平的?

(3)、你能用游戏的数据说明你们刚才摆出的数据吗?

2、做第2题,默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思考:你认为哪几个口袋里摸球时公平的?为什么?

1、做第3题

(1)、学生读题,说出题意。

思考: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应该怎

样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说明理由)

(2)、按照每个小组修改的游戏规则,做一做这个游戏,再相互交流。

4、猜一猜。

(1)出示一枚硬币,如果把这枚硬币抛入空中落下来,你知道哪面朝上呢?为什么?

如果抛10次、100次等等呢,结果又怎样?

(2)、在教科书81页“你知道吗”?中介绍了外国的5名著名学者抛币实验的数据,请你们读一读。

思考:看了她们的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师生共同讨论后发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果事件发生的两种可能是相等的,那么按事件发生的次数定输赢,这样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如果事件发生的两种可能是不相等的,那么按事件发生的次数定输赢,这样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还知道了游戏规则公平,只表明双方有了均等的取胜机会,但不一定不分输赢。

教后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摸球”游戏贯穿课堂教学室中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并具体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我根据游戏规则,首先让学生猜是红队赢还是黄队赢?学生众说纷纭。在摸球过程中,共摸了30次,黄队第一次得9个球,第二次得8个球,游戏结果的不公平性引起了学生的冲突。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参与游戏方案设计,重新验证,在两次摸球过程中,同样摸30次,黄队分别获14个和16个,让学生觉得这样才是公平的,并启发学生的再思考。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思考”的完整过程,进一步体会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课虽完,但学生的兴趣没完。这堂课将激发兴趣,探求知识,研究方法与培养能力诸方面有机结合成一体。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思想。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篇7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能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当中已学习过《可能性》,理解了“可能”、“不可能”和“一定”,并理解了有关可能性大、可能性小以及可能性相等的意义。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要求学生把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修改成公平的规则。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体会,使学生联系实际问题,初步学会用可能性的知识预测简单游戏的结果。

本课中,我通过两次摸球比赛的游戏,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体验,应采用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步建构知识意义。同时,在第一个摸球游戏中,对于男生赢这一结果,学生感到困惑,从而大胆质疑:为什么会男生赢?引发学生猜想;摸到的红球次数多,黄球的次数少,很有可能袋子中红球多,黄球少。学生强烈觉得比赛不公平,要求打开袋子看看,确实如此,使知识得以内化。第二个摸球游戏中,小组先讨论装球方法,从而进行验证,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体验,进而建立 “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的规则观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操作中主动体验数学。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P79至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之间的关系,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体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教具准备:

教师,一个黑塑料袋,四个白球,四个桔黄色球。

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布袋或黑色塑料袋,4个黄球,4个白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1)、启发谈话,引出摸球游戏。

(2)、揭示课题并板书。

2、操作体验

(1)出示P79例题挂图。

1、引出摸球游戏,指明学生读书上的游戏规则。(仔细听清楚)

2、猜猜看,根据这种游戏规则,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同学们猜得怎样呢?想不想用这种游戏规则玩一玩呢?

(2)、分组活动

同学们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玩一玩摸球游戏,并用画正字或打对的方法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摸球时一定要有序进行。

请同学们先分工在做游戏。

(3)、各小组展示摸球的结果记录表。

引发讨论: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做的摸球游戏已结束。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每个小组的结果,想想看刚才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4)、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使今天的摸球游戏公平呢?

分小组重新设计的游戏规则。

谈话:谁来说一说要使游戏公平,要怎样设计游戏规则?为什么这样设计?

方案一:在原来的口袋里去掉2个红球。

方案二:在原来的口袋里增加2个黄球。

等等。

总之,只要口袋里红球、黄球个数相同就可以了。

(5)、再次作摸球游戏。

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再摸一遍,把摸得结果也填写在表里。

(6)、集体讨论

展示各小组摸球记录表,谈话:请同学们现在仔细地观察一下每个小组摸球的结果,你又发现了什么?根据这种游戏规则玩游戏,是不是就没有输赢了?

(7)、师生共同讨论后发现:游戏规则公平了,只能表示游戏双方赢得机会均等了,但实际游戏的结果,一般仍有可能会有输赢,这正说明了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二、巩固练习运用:

1、做80页“想想坐坐”第一题。

(1)、谁来说说方方、圆圆她们正在做什么?她们玩得游戏规则是什么?(出示游戏规则)

(2)、如果用左边的转盘,谁赢得可能性大些?如果用右边的转盘呢?你们认为用那个转盘做游戏时公平的?

(3)、你能用游戏的数据说明你们刚才摆出的数据吗?

2、做第2题,默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思考:你认为哪几个口袋里摸球时公平的?为什么?

1、做第3题

(1)、学生读题,说出题意。

思考: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应该怎

样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说明理由)

(2)、按照每个小组修改的游戏规则,做一做这个游戏,再相互交流。

4、猜一猜。

(1)出示一枚硬币,如果把这枚硬币抛入空中落下来,你知道哪面朝上呢?为什么?

如果抛10次、100次等等呢,结果又怎样?

(2)、在教科书81页“你知道吗”?中介绍了外国的5名著名学者抛币实验的数据,请你们读一读。

思考:看了她们的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师生共同讨论后发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果事件发生的两种可能是相等的,那么按事件发生的次数定输赢,这样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如果事件发生的两种可能是不相等的,那么按事件发生的次数定输赢,这样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还知道了游戏规则公平,只表明双方有了均等的取胜机会,但不一定不分输赢。

教后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摸球”游戏贯穿课堂教学室中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并具体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我根据游戏规则,首先让学生猜是红队赢还是黄队赢?学生众说纷纭。在摸球过程中,共摸了30次,黄队第一次得9个球,第二次得8个球,游戏结果的不公平性引起了学生的冲突。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参与游戏方案设计,重新验证,在两次摸球过程中,同样摸30次,黄队分别获14个和16个,让学生觉得这样才是公平的,并启发学生的再思考。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思考”的完整过程,进一步体会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课虽完,但学生的兴趣没完。这堂课将激发兴趣,探求知识,研究方法与培养能力诸方面有机结合成一体。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思想。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篇9

五年级下册《游戏公平》教学反思游戏公平这一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而游戏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话题。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就想,何不顺应这一天性,让这一内容真正从生活中来呢?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今天我们是来玩游戏的氛围,同时创设了送礼物的游戏活动,并以它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这样子,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而良好的开端只是成功的一半,创设了吸引学生的情境后,接下来,如何让学生真正在玩中学呢?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用它去判断规则是否公平;学会设计公平的.规则)在了解到学生已有了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基础上,我预测了这四种方法:抛硬币――让孩子通过试验,体验其等可能性与公平的关系;掷骰子――体现其不公平,试验验证,并会修改使其公平;摸球――以2红2蓝、3红1蓝、1红3蓝的摸球试验来体验如何设计公平的与如何修改不公平的规则;石头剪子布――要验证其公平性。

然后,把这四种方法出现在转盘里,让学生进行游戏,决出胜负,以夺得礼物。在游戏中,我让学生先凭借生活经验大胆设计规则,然后经过验证、分析来确定公平的规则,最后让学生用验证出来的公平的规则进行游戏,亲身体验。我发现,学生在自己的游戏中遇到问题会自主去探究,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因此,游戏后,当老师问学生设计规则时考虑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时,学生都能知道要让规则公平,并进一步认识到只有规则公平,游戏才会公平。这样,玩中有所学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学生在玩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这样的设计让这节课闪动着精彩,而且,在本课活动进行中,由于老师没有大声宣布红队制定的抛硬币的规则,而引起学生争论公平与否的环节,正是学生玩中有所思的体现。我适时捕捉这一课堂生成,相机点拨引导,让这一意外增添了课堂的精彩。但是,由于一开始我较为紧张,在学生没有提到摸球这一方法时,没有适时引导,就直接出现在转盘里让学生进行游戏,显得较为突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