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内容】文章大意生字
【说明】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文章大意指的是通过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其核心是把课文读准读通顺,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自己难读或不会读的的字,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说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然后教师范读。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生字指的是本课的“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10个一类生字和“孟、缝、沐、浴、铭”5个二类生字,其核心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正确书写10个一类生字,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教学的重点是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弄清生字的结构、部首、笔顺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与说明
【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一类生字和认读5个二类生字。
【说明】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就是指通过借助汉语拼音和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己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一类生字和认读5个二类生字就是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正确、规范的书写“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10个一类生字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认读“孟、缝、沐、浴、铭”5个二类生字。
三、教学问题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是“抚、摸”这两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学生不易把握,产生这困难的原因是这两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没有明显的标志。要解决这困难,就要教师先让学生掌握好这两个生字的笔顺,再在田字格中具体指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可先出示古诗,告诉学生这是古代的一位诗人写的,适当的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3、题目就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板书:母亲的恩情,读准字音,理解“恩情”)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介绍孟郊:唐朝诗人,他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引出《游子吟》教师朗读古诗。
6、范读课文。
活动二:初读指导
【设计意图:读熟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初读时应该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师生活动: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老师应说明诗单独为一段)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谁能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指名试读课文每一段,师生共同纠正。
6、出示古诗《游子吟》,读熟,思考:老师不做讲解你能读懂哪句诗的意思?(指名回答)
活动三:教学生字
【设计意图:扫除学习课文的障碍,才能更流利的朗读课文】
师生活动:
1、小黑板出示生字生词:“缝补、针脚、几根、抚摸、报答、迟迟、寸草、永远、恩情、孟郊、沐浴”。指名读、抽查认读情况
2、请说出生词中,你已经懂得哪些词语的意思?(联系实际和插图理解)
3、出示生字: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
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左右结构的字有6个)
4、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5、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补、针: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
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第一笔起笔要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
6、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母爱是伟大的,它呵护着我们的心灵,哺育着我们的健康成长,无论我们长多大,走的多远,母亲总是牵挂着我们的。
五、目标检测
1、填写古诗:
慈母()()(),游子()()()。()()()()缝。
()()()()归。()()()()(),抱得()()()!
2、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木礻氵扌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
同学们,每天为你整理衣装的人是——母亲;每天为你洗衣做饭的人——母亲;每天为你忙碌操劳的人——母亲;
是呀,母亲,我们各有不同的喊法,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每个孩子都沐浴着这伟大的母爱成长着,生活着。现在让我们走进第9课,进一步体会并记住母亲的恩情吧。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小巧手,跟老师写课题。(边写边解:母亲的恩情就是指那无私的爱)深情地读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
现在请听老师讲这个动人的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
从同学们那专注的表情就知道你们都被感动了,那就自己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有一组新的生字词想和你交朋友,你有信心交到这些新朋友吗?(同学们读得真标准,那去掉小帽子还认识它们吗?)老师来做几个动作大家来猜是个什么词。(抚摸: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缝补:一般是缝用到线,所以缝是绞丝旁,一般补衣服所以是衣部旁)
2、生字朋友都记住了。我相信课文读得会更好。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找5个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可以说优点,可以说建议)
二、细读课文。
从刚才大家的朗读声中,从课文中、从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感,是什么?(生)
是呀,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敬爱与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让我们师生齐读这首小诗。
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是呀,就因为有一次孟郊要远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令他难忘,他才写成了这首小诗。让我们快乐地来自学课文的1、讨论交流: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温馨提示:交流可以这样说:我划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
全班交流:
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独出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学生谈体会](看图:看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所以,虽然,油灯昏暗,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读这句)
孟郊即将远行,母亲将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缝进了衣服,所以——(读这句)
母亲边缝衣服边想什么呢?(生谈)
想着读着,读着想着,我们就能把书读懂了。让我们用声音读出母亲的担忧吧。(读这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母亲的关爱还从那句看出来?
B、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是呀,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齐读)
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母亲深夜缝衣,清晨送儿,(板书)她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50岁的孟郊难忘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这些的诗句:(齐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自己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 ”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你又从中什么到了什么?
孟郊触景生情,于是,谁是读一下?(出示句子读)
50岁的孟郊难忘此情引景,写下了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似山高似海深的爱就是——(引读)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齐读最后一段。(孟郊40岁才当上了江苏溧阳的一个小官,接着就把母亲接到身边,50岁写下了小诗《游子吟》。同学们,在我们在跟随孟郊回到临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灯忽明忽暗,母亲揉揉酸涩的眼睛,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儿子的衣服,女生动情地说—— (齐背《游子吟》)
师:清晨,母亲送儿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还不住的叮咛早回来,男生真情地说——(齐背《游子吟》)
这就是生活中那细微的母爱。在灾难来临时,母爱却是伟大而沉重的。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母亲:
早已没有呼吸的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在母亲的保护下依然睡得很香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呀,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生谈)母亲爱孩子可以不辞辛苦,不惜生命。我们又该怎样做呢?(生谈)据说小乌鸦长大后,当母亲老了飞不动找不到食物时,他就四处找可口的食物嘴对嘴地喂母亲,回报母亲。一直到老乌鸦死去。这就是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更应该懂得:出示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学写生字。
抚摸。
五、布置作业:
1、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2、想一想妈妈是怎样对自己的?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上节课,我们都认真的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
出示古诗,齐读,指名读
过渡: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入这个故事。
二、民主导学: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想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里?
把你找到得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试着读一读,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生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生发挥想象,母亲缝衣时的神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
指导朗读“忙着”,“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
(1)“一针针一线线”,是啊,她缝得多认真啊,缝补的针脚怎么样?(又细又密)为什么要缝得这么密啊?(在古代,有一种风俗,家里人要出门,母亲或妻子为他缝补衣服,必须针脚密密的,这样出门的`人才能早点回家。这包含了爱,也包含了祝福平安。)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2)“还在”,母亲劳作了一天,可是没有休息,还在缝补衣服。
(3)“夜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连星星都困了,可是母亲不肯停下来。
(4)母亲把期盼、把担心都缝在了衣服里。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5)我们一起来读这几句诗。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读出母亲的牵挂。
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分别的时间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到村外感受离别的情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送儿送到村子口,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就要去远行,母亲有千言万语在心头。再听,她还会对儿子说什么?
2、面对母亲担忧的叮嘱,看到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假如你是孟郊,你会说些什么?
3、多么感人的画面,谁来读好这段话?(个别——齐读)
4 、 母子分别,孟郊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5、师: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这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请你读读课文第三小节,说一说!
2、 理解“生机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勃勃:旺盛的样子。文中指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绿油油的,充满了生命力。
练习造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孟郊看到小草之后,是怎么做的?“抚摸”两个字都是提手旁,做做动作,你为什么要这么摸?让我们记住这个词,一起来写一写。
看着这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
读着读着,你想说些什么?
4、我们就像那一株小草,在阳光般母爱的滋养下,变得朝气蓬勃,母亲的这份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5、没有阳光,就没有小草的生长;没有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让我们一起来读。
6、孟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古诗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短短的一首诗,共30个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齐读。
(四)感情延伸 课堂小结
1、联系生活或学习,说说我们该怎样回报母亲。
2、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
全天下的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平时帮父母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三、检测导结:
1、背诵《游子吟》
2、完成写话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上节课,我们都认真的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
出示古诗,齐读,指名读
过渡: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入这个故事。
二、民主导学: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里?
把你找到得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试着读一读,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生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生发挥想象,母亲缝衣时的神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
指导朗读“忙着”,“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
(1)“一针针一线线”,是啊,她缝得多认真啊,缝补的针脚怎么样?(又细又密)为什么要缝得这么密啊?(在古代,有一种风俗,家里人要出门,母亲或妻子为他缝补衣服,必须针脚密密的,这样出门的.人才能早点回家。这包含了爱,也包含了祝福平安。)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2)“还在”,母亲劳作了一天,可是没有休息,还在缝补衣服。
(3)“夜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连星星都困了,可是母亲不肯停下来。
(4)母亲把期盼、把担心都缝在了衣服里。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5)我们一起来读这几句诗。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读出母亲的牵挂。
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分别的时间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到村外感受离别的情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送儿送到村子口,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就要去远行,母亲有千言万语在心头。再听,她还会对儿子说什么?
2、面对母亲担忧的叮嘱,看到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假如你是孟郊,你会说些什么?
3、多么感人的画面,谁来读好这段话?(个别——齐读)
4 、母子分别,孟郊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5、师: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这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请你读读课文第三小节,说一说!
2、理解“生机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勃勃:旺盛的样子。文中指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绿油油的,充满了生命力。
练习造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孟郊看到小草之后,是怎么做的?“抚摸”两个字都是提手旁,做做动作,你为什么要这么摸?让我们记住这个词,一起来写一写。
看着这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
读着读着,你想说些什么?
4、我们就像那一株小草,在阳光般母爱的滋养下,变得朝气蓬勃,母亲的这份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5、没有阳光,就没有小草的生长;没有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让我们一起来读。
6、孟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古诗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短短的一首诗,共30个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齐读。
(四)感情延伸课堂小结
1、联系生活或学习,说说我们该怎样回报母亲。
2、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
全天下的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平时帮父母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三、检测导结:
1、背诵《游子吟》
2、完成写话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母亲缝衣、送儿
孟郊铭记在心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课文
1、小小格言: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无私的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妈妈是我们身边的天使。
2、你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吗?会唱的一起来唱。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3、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教学恩
2、知道“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
缝补报答抚摸沐浴铭记迟到生机勃勃
孟郊针线湿润光辉永远寸草心恩情慈爱
A带读,开火车读齐读B去掉拼音读,齐读
3、理解长句子
(1)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在他50周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4、把生字词和句子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
2、再读课文,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发现课文有什么独特之处?(介绍文包诗)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补针根抚摸报
2、自己先去认读一下生字的字形和结构,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
3、你记住了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重点指导书写摸报
5、学生描红,仿写,完成习字册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孟郊和他的母亲,母亲对孟郊有怎样的恩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游子吟》的诗意,背诵《游子吟》。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 音、形、义。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作者的介绍。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歌颂母爱的。题目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2.(板书:母亲的恩情)恩,读酣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母亲)
3.板书:孟郊,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4.范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标出自然段序号,告诉学生:《游子吟》为一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1)出示生字词。
缝补 针脚 几根 抚摸 报答 迟迟
寸草 永远 恩情 孟郊 沐浴
(2)指名拼读生字词,用生字词卡片,抽查认读情况。
(3)自由讨论记忆生字的办法。
组织交流后教者小结:
①“恩、补、针、抚、摸、迟”用部件法帮助记忆。
②换一换:根,“跟”字去掉“足”字旁,换上“木”字旁。
③“报”字的右半部和两个独体字“寸、永”引导书空,记住字形。
(4)请说出生字词中,你已经懂得的词语的意思。
估计看插图可以理解“缝补”,知道“抚摸”是一种动作,联系实际可以理解“几根、迟迟、永远”。
教师讲解:
针脚:缝纫时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结合实际)。
寸草:小草。寸,本来是长度单位,3厘米多一点。
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
沭浴:(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好比人在水中洗澡一样)。
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者解疑。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教师指出:10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是6个,写时有两种情况: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起笔时都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最后一笔都向外伸展。
2.恩,上下结构。除了引导学生注意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之外,侧重指导“心”字的写法: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3.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
4.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展。注意:横画较长,竖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
5.永,“点”在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右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6.按笔顺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木( )( )( ) 丰( )( )( )’
亨( )( )( ) 芋( )( )( )
辛( )( )( ) 寸( )( )( )
2.读读词语,练写生字词。
3.读《游子吟》,想想它的意思。
4.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朗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感悟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恩情 抚摸 永远 报答 迟到
2.读读词语。
湿润 恩情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注意正音:前鼻音的字有“润、恩”,后鼻音的字有“情、光、铭、名”,“慈”是平舌音。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母亲的关爱和孟郊的感受。第二部分是第四、五自然段,写《游子吟》的由来)
2.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1)仔细观察课题旁边的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大意:桌上,放着针线匾和一盏油灯。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2)她是谁?她为什么要缝补衣裳?具体情况怎样呢?请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她是孟郊的母亲。孟郊要出远门了,她正在忙着为儿子缝补寝裳)
(3)文章怎么写她“忙”的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忙着 深夜 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夜深 忙 想)
(4)引导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及孟郊的感受。
(板书:清早 送 望 说)
(5)自由地轻轻地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孟郊看到太阳出来之后的什么情景联想到自己什么。学生回答。
①指名读太阳出来后孟郊见到的景物。(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指名读孟郊的联想,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③研究反问句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板书:日出:景 小草 太阳 情 自己 母亲)
(6)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质疑,教者解疑。
3.轻轻吟诵《游子吟》,看看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提示:‘‘意恐”是放心不下或担心的意思。“谁言”是“谁说’’的意思。“寸草”指小草。“春晖”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2)大意:儿子就要出远门了,慈爱的母亲双手飞针走线,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太迟。啊,母亲,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我就像那小草,做子女的怎能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3)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50岁写成《游子吟》)
(板书:铭记50岁写成)
4.再次吟诵《游子吟》,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布置作业
1.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3.背诵《游子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复习、巩固课文,深化课文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游子吟》。
2.请几个同学说说《游子吟》的意思。发现理解有误的.,相机纠正。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什么意思?
(啊,母亲,我就像一棵小草,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怎么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得”还是“报不得”?(报不得)
4.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5.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1)教师讲“”忙有两个意思:①事情多,没空闲。比如,工作忙。②急速地做。比如,大家都忙着干活。提问:句中的“忙着”的“忙”是什么意思?(急速地做)
(2)口头回答:母亲忙着干什么?(给孟郊缝补衣裳)蜜蜂忙着干什么?(在花丛中采蜜)
(3)各自练习造句,相互交流。
(4)当众交流,师生评述。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岁那年写《游子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母亲恩情的品质。
2.回忆学过的写尊敬长辈的课文。(《陈毅探母》、《奶奶的白发》……)
3.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光辉,所以我们对长辈要——。
三、布置作业
1.用“忙着”写一句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啊!
板书设计:
母亲 铭记 孟郊
(的) (50岁写成)
夜深: 忙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想 游子身上衣。
清早: 送 临行密密缝,
望 意恐迟迟归。
说 谁言寸草心,
恩情 报得三春晖!
日出: 景————小草 太阳
情————自己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