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的教案

笔构网

2025-09-24教案

请欣赏麦哨的教案(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麦哨的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和、应”。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

3、师生共同学习,积累好词佳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家乡的'好词佳句。

2、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乡村孩子生活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美好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农村,大家对麦子都非常熟悉,都知道麦子是什么?麦子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老师引导)那有谁知道麦秆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喂牛、喂马)说得很不错,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麦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板书:麦哨)揭示课题:“麦哨”就是用麦秆来做的哨子。

二、学习新课。

1、学生默读课文,可以用借助拼音拼读,同桌交流,问老师等方法来完成。

2、老师范读,帮助学生清除生字词。和:hé(和平,和谐),hè(和着,一唱一和);应:(应该,应当),(反应,应用)。

3、师生共同学习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

三、品味优美段落。

1、用开火车的方式读课文(每个学生读一段)。

2、学生自由度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讨论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孩子们在田野、湖畔边割草、边玩耍、边吹麦哨的情景,写出了乡村孩子的天真、纯朴、可爱、欢快,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美丽景色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

1、写出本课生字词。

2、写出你喜欢本课中的好词好句。

麦哨的教案 篇2

一、情境创设,释题引趣

1、师:老师这有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欣赏。(配乐播放课件 麦子图)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说。你呢?

师:大家都知道,麦子是一种农作物,可你们知道吗?麦秆还能做作为一种乐器呢?板书(麦哨)北方的孩子喜欢把麦秆做成哨子吹,当地方言叫做叫子。我们来把课题读一读。麦哨第一课时试课稿教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带来什么景象?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把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划一划。

2、归类识字

师:老师发现这几个词比较难读,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第一组:和【hè】着 一声呼,一声应【yìng】撩【liáo】起 结【jié】出

第二组:擎【qíng】起 裹【guǒ】住 剥【bāo】开 吮【shǔn】吸

师:谁愿意来读这组?你来。

你读第二组。

3、师:读了课文之后,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谁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10)

你来。

你喜欢哪些句子?你读得真不错。

你找的句子真美!

三、走入文本,建构新知

师:这确实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值得我们好好欣赏。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麦哨?

交流:

师:谁找到了?你说。

读通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出示:

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1、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几段文字,想想看,麦哨声会带你有什么感觉?(悠扬 悦耳)

2、哪些词让你有这些感觉?/(一声呼,一声应 忽高忽低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加红)

3、那我们也来吹一吹这麦哨吧。(反复读 呜卟,呜卟,呜。)

师:这边先来,那边跟上。忽高(手势)生,读。师:忽低。生读。

师:这就是忽高忽低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4、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下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齐读。(5)

四、细读课文,领略情感。

师:在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中,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请大家看看课文,找找。

你说说

随机出示:

A:出示: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夹,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1、师: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图,在这幅图画上,你都看到了哪些颜色?(鹅黄嫩绿 金黄 黑白相间 雪白)

2、这么丰富的色彩,/article/这么美丽的景物,你能把它读美吗?自由读一读看。

3、谁来读一读。

4、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丰收,成长)

过渡:

夏天的田野,油菜花、蚕豆花、萝卜花都展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麦田也发现了变化。

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1、齐读。

2、这里有个字是擎,你能用手势告诉告诉大家擎是什么意思吗?谢谢你!

3、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想看从擎这个字你读出了什么?你说,你说,你说。(拟人 有精神,麦穗比较饱满,比较重)

4、 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段话。(齐读)

师: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迷人的景色,读着读着,我们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结出了密密的嫩夹,

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麦哨的教案 篇3

麦哨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德育目标: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课前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麦哨的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挂图或课件、麦哨实物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2.解释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麦哨》,麦就是——(麦子),哨呢——(口哨),

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生读

湖畔肚兜嫩荚麦穗儿麦芒擎起包裹嚼嚼吮吮直沁肺腑撩起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茅茅针麦秆似的结出黑白相间乐谱剥开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

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

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

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

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总结:文章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文章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的表达出来。

六、教学结束:

有一位读者读了《麦哨》这篇课文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麦哨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农村生活充满情趣、童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第四小节的表达特色,能模仿文中的排比句说话,初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哨”,观察字形,给“哨”组词,引出课题《麦哨》

2、简单介绍“麦哨”,呼麦哨

见过麦哨吗?(课件)它就是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划一条缝,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

3、找出课文中的麦哨声,明白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你们是从哪儿知道麦哨的声音的?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文,看看哪儿告诉了我们?

(第1段和第7段)

师:那老师呼你们应好吗?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体会首尾呼应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师:听着琅琅的读书声,老师知道了这就是认真!相信这些词难不倒你们。

绣花兜肚麦芒麦穗儿茅茅针竖蜻蜓密密的嫩荚

(1)和着鼻音一声呼一声应剥开叶片结出嫩荚

(2)嚼嚼吮吮

(3)擎起了丰满的穗儿湖畔

师:擎起,“擎”是后鼻音,看这个字下面是个什么字?(手!)上面呢?(敬!),那好大家就把手恭恭敬敬地擎起,再恭恭敬敬地读这个词。

生边表演,边读“擎起”一词师:谁能在图中指出“湖畔”在哪儿?

(一生上黑板指认湖畔位置)

三、聚焦重点,体会快乐。

1、默读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就跟着这群孩子来到湖畔,走进课文的第3和第5段,这里一定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出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写出孩子的健康和快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试着将“简直”换一个词)“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书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3、赏析句子:剥开。、、、、、从舌尖直沁肺腑。

师:玩累了吧,喊渴了吧,孩子们躺在草地上休息,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听——这儿有许多的茅茅针,大家快来呀!

教师朗读课文的地6自然段。

(1)茅茅针的样子:那是一种和茅草超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穗儿还裹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

(2)圈出动词。剥开抽出嚼嚼吮吮

(3)采集茅茅针快乐吗?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很好吃?(甘甜清凉、直沁肺腑)

茅茅针是农村特有的东西,但是老师找到了和它相似的东西。

(4)动作模拟,体会快乐。师读,生做动作。有何感受?

(5)仿写:仿写作者对吃茅茅针动作的细致描写,把你吃东西时的动作写清楚。

_____,将_____轻轻______,把______放进嘴里_____,一股滋味_____。

(6)让我们在一次边读边做动作来感受采集茅茅针的快乐。

四、研读课文,感悟美丽的田野。

1、找出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标志颜色的词体会色彩美。

孩子们就这样躺在草地上回味着茅茅针的甘甜与清凉,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田野竟是这样的美丽,满眼都是跳动的色彩。孩子们,课文的哪儿向我们呈现了这么多的色彩?

让我们走进第4段,把表示色彩的词圈起来。生交流汇报。

这么多颜色汇聚在田野里,你想送什么词给田野———————————五彩斑斓

2、读句子体会排比句式。

3、把排比句变换成诗歌的.形式练读,感受田野的美。

4、谁还有什么发现?引:默读课文,把文字想象成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田野里一幅丰收的景象!)

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1)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从丰满看出麦穗儿颗粒很饱满)

(从擎字看出麦穗很大,很沉)能给擎字换个字吗?(托、举)能换吗?怎样的举才叫擎?(使劲地举用力地举)为什么要用力(麦穗儿太重了)

(2)呈现排比句

(密密的嫩荚看出嫩荚长得很多)

(一蓬蓬看出种子长得又大又多)

(3)是啊,田野不仅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还是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让我们一起赞美它吧!(齐读)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乡村生活的快乐和农村田野的美丽风光。

同学们,田野里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模仿这个排比句写一写。

麦哨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

《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学生汇报,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可能汇报的句子: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3、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4、有朗读你喜欢的句子。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1、播放《牧童短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课外找有关这样的文章来读。

麦哨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③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预习探究:

欣赏图片,导入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看,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这是美丽的乡村,田园上,远处的麦子黄了,近处的绿草地上,几个孩子在快乐的玩耍着。)

2、欣赏到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你想了乡村孩子的生活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

(这节课我们学习24,《麦哨》板书课题)

3、看课题,什么是麦哨?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麦哨是用麦秆做成的哨子,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以麦哨为题?课文写的是怎样的麦哨声呢?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与麦哨有关吗……)

4、好,我们带者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合作交流:

②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③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d、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刚才,我们从作者的语言当中体会到了田野上那色彩斑斓、变幻无常的景象,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是否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呢?出示: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引导体会丰收的喜悦。

就一句话可以写清楚的乡村美景,但经作者这么一写,我们感受到的是那像电影画面般变幻无常的景象,感受到的是作者心中那欢快喜悦之情。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也像看电影一样,欣赏一下作者所描绘的乡村美景。师配乐范读。

边思考:课文几次写到“麦哨”?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3交流,读通相关段落,边读边画出描写麦哨声音的词语。

4学习写法。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那么,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呢?

5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这种首尾呼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

巩固延伸

①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②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③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课堂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húpànyīdōumàisuìjǔjuéfèifǔ

()()()()()

二、用带点的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1)那一张张可爱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2)一忽儿,四处都响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三、阅读大世界。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嫩荚()的萝卜花

()的穗儿()的音符

2、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3、找出文中的拟人句,用“——“划出来。并且仿照写一句。

24麦哨

板书设计

碧湖,绿田,孩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油菜,蚕豆,稻花,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翻跟头,竖蜻蜓,麦哨声声,小伙伴们乐开怀!

反思

《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仍有以下几点遗憾,感觉到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以促进自己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进步。遗憾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感觉理解上不够到位。遗憾二: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要多指导。遗憾三: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遗憾之处,才会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就让我们在遗憾中学会反思。

麦哨的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③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学习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吹哨子

同学们,请你猜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2、 如果老师用麦秆来做哨子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麦哨。 (板书课题:麦哨)

3、质疑

接下来我们自己就来学习《麦哨》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提示,轻轻读一读

学习提示:(1)读通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并仔细观察字形。

(2)思考:结合课文插图,想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

3、反馈:(1)自由练读词语指名读读词语,纠正字音齐读

(2)说说课文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可以结合课文插图说说。

(3)欣赏夏季风情

(4)同桌互相说说,比比谁说得更美。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品读课文1-2段,7-8段

1、 麦哨的声音又是如何的呢?边读课文,边找找描写麦哨声音的段落。

2 、学学麦哨的声音。

3、自由读读,想想课文出现两次麦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读懂什么?

4、反馈,朗读指导.

(二)品读课文3-6段

那么,声声轻快、柔美的麦哨,乡村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呢?

1、 轻轻读读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出示)

学习提示: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

2、 根据学习提示学习课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3、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指导相应段落。

第三、四段:

句子理解:

(1)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2)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篷篷的种子。

(3) 句式训练:声声麦哨,吹得_________。

(4) 相机结合朗读指导。

第五、六段:

句子理解:

(1)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2)乡村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3)你想对这些孩子们说些什么?

(4)相机指导朗读。

声声麦哨,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延伸

乡村的生活多美好啊!其实,正如课前第一句话所说,古人描写的乡村生活也是非常富有情趣的,大家课后可以去读读课文117页的古人描写乡村的诗句,进一步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

作业:把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