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经典常谈》读后感(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
一本讲述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的名书,一本带你品味中国古典文学的名书,一本伟大而神奇的名书,在初二这一学期走进了我的学习生活,它便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
儿时的我便就喜欢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去探索新知,去寻找奥秘,每一本书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现如今在我眼前就有这么一本神奇的书,会吸引着我在书海中求索、吸收、消化,萃取各书之精华,最终凝成了这本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经典常谈》。
人犹如沧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华。《经典常谈》就犹如浩瀚书海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书海之中光彩夺目。
说起《经典常谈》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让我们去细细品味。走进《诗经》,我们仿佛走进了远古时期那繁华的都市,赏析着伴有美妙音乐而唱出的那富有韵律的诗,总会令人心旷神怡,久久陶醉在其中。再品《史记》,朱自清并没有在谈《史记》中,拿那些千古流传的传记本说事,而是在《史记》的大身影下,刻画出了司马迁那虽弱小但顽强的身影,和他那不怕吃苦、面对酷刑,忍辱负重、奋勇向前的`精神。让人不禁想窥一窥他笔下的《史记》那“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朱自清先生的这部《经典常谈》总会让人感到一种似懂非懂的朦胧,如果说这本书是一部指南,那么他就是告诉你南边的方向,却又用一层薄雾罩上,让你情不自禁的想走进去看。《经典常谈》无疑是一本亲近人心的书,让你感受到仿佛在与一位知己好友交流,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经典常谈》是一部有趣、丰满的书,它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它不啰嗦也不说教,而是不经意间让你看到那个角落还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但里面却沉淀这许多有意思的东西,不妨让我们再细细品读。
皓首穷经典,青灯书常谈。在读《经典常谈》的每个夜晚,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学者,他伏在案前,耐着性子,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的写在纸上。他单薄的身形摇曳在光里,那仿佛是巨人的背影……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2
千年的波折、千年的动荡、千年的风雨飘摇带走了太多太多。幸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传承至今。
朱自清先生,怀着对经典无限的崇敬,在抗战时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饱含爱国情感的语言写出了《经典常谈》。于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的画卷上又被添上了鲜明的一笔。“正是因为曾经几近失去,所以才要好好珍惜。”也许这就是他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本书共十三部分,包含经史子集。而最使我关注的,莫过于“礼”了。
“三礼的说法源自《礼记》。古人所谓“礼”,约等于我们所谓“法”。形象地说,读《礼记》就是在学习古代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等。
“三礼”也就是指礼的三个方面。
其一是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混乱,那时可没有现在的.“联合国”来调解各国,便需要有制度来规范各君王的行为,当然也要让人民安定,于是最初的“礼”便诞生了。君王和人民被规定了各自行为的界限之后,便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操劳于平息战乱。人们这才开始重新重视宗教。所以产生了其二的宗教文化。各地区的风俗不一,因此各地区有不同的“礼”。这些礼又各自为贴近本地人民作出了深化。因而其三的社会风俗也被写进了礼。
或许有人会疑惑:古代的“礼”对我们现代有什么作用呢?
事实上,长时间的流传虽然让“礼”失去了其社会地位,但余存的.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小到家人相聚大到国家外交,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礼”都有其具体规定。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礼节。
外国说哲学,我国说礼乐。“礼”代表的规章制度和“乐”代表的儒雅风趣构成了引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给予的.,也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给予的。
拒绝经典是对中华文化的漠视;而全盘接收则又是对经典的盲从。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固然有糟粕存在,但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探究早已让它们成为了经典,我们又为什么要让传承的漫漫长路被斩断于此呢?
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被传统文化所影响,所以才要认真探究;正是因为曾经几近失去,所以才要好好珍惜。
朱自清先生与其笔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入我心……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3
最近,在阅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故事后,这本书主要介绍和解释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这本书的顺序还说,这本书是一本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也可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入门书”。由于它可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入门书”,它的重量是不言而喻的。这本书的出现也为各阶层的人们阅读历史书籍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朱先生的书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和“十三经”。一些最广为流传、最经典的作品,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在朱先生书目的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词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说:“每篇文章的.排列都是按照传统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列的,“小学”书已经按照传统的排列放在了前列。因此,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顺序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目的。朱先生还说,要理解这些书,尤其是经典、历史和儿子,我们必须从理解单词的意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话和解决单词”放在第一位,这真的是一颗善良的心。
纵观整篇文章,朱先生不仅对每一部作品都做了精辟的解释,而且对一些作品的阐述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例如,在《礼物》第五中,朱先生说:“天生的一切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仰,但最常见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种信仰仍然非常强大,但大多数可以说是习俗,其中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先生也对《尚书》几千年的真伪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并确定伏生的.《尚书》是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分别阅读这29篇文章,因为有些文章是战国时期的托古作品。因此,如此严谨的态度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工作或即将接触这些工作的人提供更客观、更辩证地理解和理解这些工作的渠道。
虽然朱先生的书被称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的是,它还包含了“经典指南”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当国际化不断深入每个人的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许多新文化,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越来越多的“泊来”文化,很少有家庭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因此,以这种方式诠释和代言我们的古代文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传播我们的中国文化。毕竟,我们的中国文化仍然需要下一代来传播!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4
暑假里匆匆观览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先人留下的许多的文化遗产。这些经典多而难读,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朱自清先生似乎见到了这个,整理了经典,就有了《经典常谈》一书。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等著作,是群经,史,子,集四部中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这样的次序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说起《说文解字》,原先我家有一本,一直没有人看以至于忘记了家里的这本书,后来有需要就又买了一本,放到书柜里时才发现原来那里已经有一本了。《经典常谈》也是这样,假期里想看一本书,一翻,这个书有两本,不同出版社出版。买了一次还要再买一次,想来这书确实是好书啊,就是没有去读它。经常是买了书不读的大有人在啊。在我们的生活里,慢慢地读书、品味书香已经成为奢侈的.事物,大人、小孩读点好书不容易啊。
朱先生的这本书被称为“经典常谈”,其实应该是“经典导读”。众所周知,我国旧时的教育就是读经的教育,读经是唯一的项目,新式教育废止了读经。民国后,虽然有读经运动,但是都失败了。在近年的素质教育浪潮中,逐渐地,读经成为热门项目,如我这般的人,读书的时候没有读经典,做了妈妈后,和孩子一起读,虽然没有国学基础,但是朱先生的经典导读应该算是通俗易懂。书是薄薄的一本,即使一些生僻的文字,读起来也不会费很多时间。所以,建议大家有空读一读,从经典文字中去关注华夏文化,就是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5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写给广大群众读的书,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48年逝世,享年50岁。他的代表作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
《经典常谈》大概讲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由来的过程,内容有《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他的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成为我的爱书。
我来讲讲诗经吧,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不够的便手也舞起来,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创造了文字以后,才有人把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搜集各种歌谣以外,大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簇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事,要把这些诗给君上,因为君上喜欢听典礼的事,《诗经》编成三百一十一篇,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大多都是典礼诗,不关于典礼的非常少。
我也谈谈我的感受:古人的诗为什么收集得那么少呢?真奇怪!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6
从那一卷古老卷宗,到现如今城市繁华,几经时光长河漫长流转,中华文化并未在时光的冲刷下,淡泊褪色,反而经过浩瀚历史的历久弥新,愈经岁月的打磨下散发其光辉,而朱自清先生用了一本书——《经典常谈》更好的向大众诠释了这句话,他让我不禁感叹中华之伟大,历经千百年的文字仍是那么璀璨夺目。
而其令我感触颇深的是,第四章《诗经》。提到这部诗集,无人不想到那句脍炙人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么你知道其由来吗?原来啊,诗经的源头是歌谣,他可谓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他们拿着牛尾,踏着脚,这幅光景有趣极了。后来文字产生,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供贵族使用。贵族没落,乐工颠沛流离,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后来诗经本意逐渐模糊,人们便断章、断句取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幽默,让那晦涩难懂的文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古时人们的智慧,同时也不满人们对《诗经》的断章取义。“诗经”二字似乎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诗经应是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朝夕思慕;是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春意盎然;也是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之所向;更是那充满古人智慧与奇特想象的平平仄仄。时隔百年,文字的力量可以冲破时空的阻隔与他们对视,站在车辙交错的小巷间,身着一袭布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唱着民曲,那便是他们的生活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认为“经典”二字生涩难懂,是可望不可及之物。其实并非是这样,“经典”的形成也如同《诗经》一样,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会出现“国学经典”的影子,我们也会欣赏到唐诗的.洒脱浪漫、气势磅礴;欣赏到宋词的缱绻缠绵、出水芙蓉;欣赏到元曲的经久不衰、雅俗共赏,从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儒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见贤思齐;我们是中国新时代传承文化经典的少年,必然要心有鸿鹄志,笔下才能惊鸿起,自可“承中华传统文化,绽华夏文明之花”。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是盛大的、也是绚烂的。我们更应该将它铭记、传承,以经典之薪,燃文化之火!以文化之薪,点亮时代之光!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7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8
这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撰写的,全书共。初闻书名,我心中倍感无趣————定是些介绍无聊古书的文章,但受好奇心的驱使,我翻开这本书,当然,若没有这次的“好奇心”,我也不会开启阅读中国传统经典名著的大门。书中介绍的古籍所运用的'语言虽枯燥,但先生却结合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在第一章《说文解字》中,先生介绍了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及使用,在叙述创造文字时,先生这样说:“人有了文字,会变记录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在夜里嚎哭;文字原有巫术的作用。”
短短几句话,先生用诙谐的故事,揭露了人性深处的黑暗。但,在幽默的故事和笔法中,先生又让文章不失文学性、学术性、严谨性。在写到《周易》时,先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古籍,在文章中提到的巫法、八卦等冷门知识都解释得十分到位。
不过,当沉浸在先生的介绍以及古籍有趣的内容时,我又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为何会有这本书?答案早已经心知肚明。《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曾言:“在中上等教育中,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在21世纪,很多新事物涌入我们的.生活,不仅是青少年,还有许多成年人。有多少人会为了现代科技提供的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而静下心来读中国的古代经典?国学已经淡出生活。国学古籍中,有中华民族的根;国学古籍中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他们应该被遗忘吗?不应该。
合上书,心里暗暗发誓:我要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9
近来“国学”之风弥漫,传统文化的思潮也不断在社会上涌动,因在图书馆工作,看书、报、刊到是非常的便利,而且馆藏不能说是本本优秀,至少垃圾书刊肯定是凤毛麟角(即使有个把,也是采访馆员偶尔看花了眼不慎溜进来的,系统错误也是正常,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哈哈),所以看了不少国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不过原典倒是没有看,都是看的注释本,或是现代学人对国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解析,看后一方面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思敏锐、智慧超群,值得继续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底蕴不够,全然没有阅读原典的勇气,后续如何深入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恰巧在编辑“馆员推荐阅读书目”时发现了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立刻捧来一读,读后感用一句诗来形容煞是妥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我这样一个正处在传统文化典籍初学阶段的人来说,绝对起到了醍醐灌顶的指导作用。
先生在书中主要是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十三篇经典的渊源、流变做了详细说明,同时文中也自然提及了很多古文化常识。如在第一篇《说文解字》中,除对这一文字学的古典的内容、体例、作用做了说明,还对其渊源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最早的字书《史籀篇》、再到秦始皇官定的字书《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还介绍很多文字学的'常识,包括:造字和用字的条例、文字学发展的逻辑顺序、书体演变的历史等内容。短短7页内容,使读者对不但了解了这一经典的概貌,还掌握了很多文字学的常识,也大大的激发了我阅读《说文解字》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兴趣。在第二篇《周易》中提到其流变很有意思,文中讲:《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现在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主要是战国末期,在阴阳家和道家的学说的影响下,儒家给《周易》的卦、爻辞做了种种新的解释。而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只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因此先生在文末做了结案陈词:“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类似的现象在第四篇《诗经》中也提到,即“诗言志”,因为孔子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所以后来的儒生也都遵着孔子的路子,还来更演变出来了以史证诗的思想,又为诗增加了教化的作用。其后各篇也多遵循这样的阐述逻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生书中的十三篇文章总计仅用了114页的篇幅,但是对于每个经典的介绍却是详略有致、内涵丰富,而且语言风趣、平实。难怪钱伯城先生在本书的导读中提到,该书同时适合三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即:初学者、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和已经学有所成的读者。而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此书大大缓解了我对研读国学经典的畏难情绪,而且对于现今乱麻般的诸多“经典解读”也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先生此书的确是为广大初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读者揭开了“经典”的面纱,使大家能够看清经典真正的“样貌”,为大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扫除了很多心理上、方法上的障碍。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0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翻开《经典常谈》,从导读、序言以及正文的十三个篇章,到最后文末的知识链接,我懵懵懂懂地跟着文学家朱自清的脚步,探究中华文学的演变发展。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应该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本书就像是他在为我们做向导,一个深有研究、博古通今的好向导。
在这十三篇文字中,朱自清先生用简洁的笔墨来梳理起因与演变过程,又引述并解释了典籍中的经典。比如,从仓颉造字的传说,讲到秦国统一文字的.历史,再讲到向实用与简易方向演变的书写方式。这里提到的各种汉字演变,不正是我所练习的书法字体吗?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书中关于“诗经”和“诗”的部分。“诗的源头是歌谣”,没有文字的上古就有歌谣,有了文字以后,将歌谣被记录下来,便成了最初写的诗了。诗词带来了最初的.文字之美、韵律之美和氛围之美,在无形中提高着人们的审美境界。比如,《诗经》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诗词也随时代不断地发展演化,诗的领域和价值都在不断提高,书中写道“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是啊,流传至今的古今诗词咏物写景,而家国情怀是诗词抒情明志的至高境界。我喜欢楚辞《离骚》,喜欢晋代诗《兰亭集序》,喜欢唐诗《登高》,喜欢宋词《满江红》……每个朝代和时期的传世作品都是以家国情怀为重要题材,给后人留下了无价的传世经典。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学习浩繁艰深,也许现在的我还是一知半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藏书为我们保存了这些文化和历史,手指轻点屏幕就能查询许多经典古籍。我希望以《经典常谈》为一个新起点,去接触更多古书,以它为向导,航到经典的海洋里去。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1
趁着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所写的名著《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专门为中学生撰写的,因为里面含了许多十分重要的知识,所以它也被立为了初中必读书目之一。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又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经典常谈》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还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对四书五经的一些独到的`理解。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全书共主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里》,《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还有系统性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这本书可谓是满满的都是作文吧知识。
我想,撰写《经典常谈》朱自清先生心中应该有一个宏伟的想法:所有人都能看到这本书,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启发一般人对经典的无限兴趣,对经典的空前热爱,将他们都引到经典的大道路上,使年轻人们都了解经典传统文化。而我记忆最深的是《战国策》里,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于是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这就是世态炎凉,多少悲从中来,在失意之时,所有的.至亲都对你避而远之甚至是出言嘲讽,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要加倍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让曾经看不起你的他们,不得不对你低头不得不向你道歉。这个道理是我在读完整本书后一直记得的。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经典内容的书,而是一个带领我们在经典大海中遨游的指南针。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2
《经典常谈》,看书的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本书主要讲的是“经典”,也就是一部介绍、分析我国古代优秀传统书籍的书,作者朱自清先生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通过十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必读的经典著作,剖析了字、诗、文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称之为一本很好的经典导读手册。
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认知,大都首先来自于他优美清新的散文,他本人也确实以文笔清隽沉郁、冼练秀丽而著名。读过《经典常谈》这本书,就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研究,所以才能深入浅出地写出这样通俗易懂的经典导读。
书中作者对经典名著中的很多思想也做了解释,其中提到的很多哲理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比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直到现在还是我们穷理、修己的标杆,可见,读“四书”有益有必要,读《经典常谈》后更觉如此。
再比如,书中介绍《史记》《汉书》两本经典的写作背景时,对两书的'作者写作背后的故事也进行了一番讲述,是《经典常谈》中较长篇幅的一章,也是写得很有深度和趣味的一章。从司马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读书行路”的重要性,也懂得了立志发奋的坚韧。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背后,都有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而史上留名,后人无数推尊拜读,便是对作者心血最大的致敬。
读过《经典常谈》,了解了诗歌的发展历程,再读那些经过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作品时,就会感受到厚重的精神力量,或愉悦、或优美、或悲壮、或凄切,也深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灿烂而无比赞叹!
跟随作者的梳理,我们了解了“文”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卜辞,到现代文,每一个时代都有其里程碑式的人物或作品。现如今我们也有感触,随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很多网络语言,虽然存在争议,但毕竟是存在的,也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后也会有更多新奇的文体产生与演变,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
《经典常谈》,通俗易懂,见解精辟,曾是民国知识青年人手一册的进阶指南,如今读来,更是受益匪浅。好书值得多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书中提及的,如果一次两次读不透、读不懂,便反复去读,查阅资料,直至内化,便会为我们注入精神的营养,让成长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