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1
知道杨绛“杨先生”还是在收音机里面的事情了,我那时候也不爱看书,也就仅仅知道是个非常知名的人,并且是女人。后来总有人“神话叨叨”地讲杨绛先生的话,不管从抖音还是微博上都能偶然见到摘自她说的话,觉得还是应该看看跟她相关的书,于是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最开始只看得到“杨绛传”这样的书名,可是看了看目录,是讲述她从小至老的故事,很琐碎,很久,顿时觉得压力好大,就吓住没敢再看。
在知道杨绛之前先听说的钱钟书的大名,但也只限于听说过名字而已,恰好听书听到了钱钟书的传记,才知道他与杨绛是一家,于是还是决定找一本他们自己写的书,于是看到了《我们仨》,杨绛先生写于2003年的,这本书还归类到“亲子书单”或者类似“家教书单”中过,想了想应该适合我。
让我惊讶的是,这本书翻开之后,就莫名其妙地吸引住我了,也不是说里面有多么扣人心弦的情节,反倒是非常简单的日常内容,却像有个无形的磁场,吸附着浓浓的温情和爱意,让我觉得像个小宝宝依恋妈妈一样黏上了这本书,然后再默默的哭,好像离开了妈妈一样。
再看目录,怅然泪目:
第一部我们俩都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仨》里的三个人就是杨绛、钱钟书以及他们的女儿钱瑗,钱钟书与钱瑗都在1998年先后离世,杨绛先生于2016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2003年杨绛先生已经92岁了。书里最开始反复提及走路要小心的部分,俨然是年岁大了之后的习以为常。里面丝丝扣扣都是三个人之间细腻的感情,虽不用多热烈但温润人心。
我想这也是《我们仨》的特殊之处,除了感慨耄耋之年还能继续写作的不易,更重要的是,这是我能够理解这个年纪的线索,同时赞叹一下文章的魅力。这本书非常值得闲下来的时候,细细品味一番。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2
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才隐约知道她是谁,之前只是听说过,可能因为我读的书很少。开始还以为是个男人,估计也有人和我一样会好奇,明明是个女人为何以先生自称?
先生的含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是对医生道士等等。对女性称之为先生时,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之前听书听过,如今一口气的把书全部读完,内心被打动。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是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情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在时间的洪流里,记住的会被遗忘,得到的会失去,铸造起来的可以被毁坏。然而却确实有些东西可以留下,比如爱与信念。
愿我们仨也如此。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3
我们仨:钱钟书(Pop)、杨绛(Mom)、钱媛(圆圆)。一本记录先生一家三口家常点滴的书,没有华丽的言语,感觉很平淡很温暖,一路看完却泪目不堪,原本是钱媛住院期间想写的回忆录,然而或许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钱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他们仨人就此失散了。于是由先生延续完善了这本书。
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仨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先生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他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他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如此让人羡慕的一家子,博学多才,正直善良,温暖亲切。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是幸运的,两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对什么坎坷磨难,没有戾气,只有温情。先生总是轻描淡写,甚至总能感受到他们苦中作乐的幸福。先生和钟书相处的陌生,实在是让人太羡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远迁就包容对方。一辈子,实在难得。
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家三口,温暖、有爱、有情、有趣还有调。他们这一家实在是太让人向往。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4
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5
周日一天看完这本出自杨绛先生的小册子,知道杨绛是从《围城》开始,一本几乎家喻户晓的书籍被改编成电视剧后又火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像我这么不爱看书的人都知道了钱锺书以及跟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杨绛先生。在去年追忆杨绛的过程中对她的生平又增添些了解,一直想看看她写的书,这本《我们仨》被再次映入眼帘,但一拖又是一年。
一天看完一本书,现阶段的我显然还没有这个能耐,是因为这本书准确讲应该算一篇长篇散文,回忆了一家人一辈子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度过的那些艰苦而又快乐的日子,平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
这个标题本计划由一家三口合力完成,各自写一部分,在钱媛写了一部分后因病去世,第二年钱老也相继离世,于是任务就落在母亲身上,时隔四年后她在92岁高龄完成写作并发表出来。
网上对本书的评价很高,特别是从专业的角度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给予高度评价。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母亲、一位妻子对家人的深深思恋,在家庭里表现出的温暖亲情,对相聚的呵护与期盼。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6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跟随杨绛先生的脚步,一页页画面从我眼前略过。“我们仨”的温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钟书新婚后来到英国牛津大学求学。辗转多次,在巴黎迎来了“MissSingHigh”——钱瑗,于是“我们仨”相聚了。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仨”始终相依。杨绛的一句“不要紧,我会做”就足以让钟书放心;圆圆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妈妈,特地写信教妈妈做饭;圆圆生病时,杨绛夜夜“看见”她。“我们仨”始终相互信任,不论什么结局,都是心连心走下去。
正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管世风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杨绛夫妇一直低调平实,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曾写“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识的人。”
杨绛的文字,清新脱俗,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便是归本,珍惜。我仿佛看到杨绛夫妇正坐在无限好的夕阳下,浩瀚的江面如明镜,柳树在晚风中飘扬,他们在人群中不是最显眼的,却有着一种不同于凡夫俗子的气质。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7
很久没有因为看书感动得掉眼泪了。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号,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有的只是平静的诉说,点滴的回忆,直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杨绛的文字朴实简单,就像是在闲话家常,但不絮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们仨之间的深厚感情。他们的心如此紧密得贴在一起,彼此依靠着搀扶着经历了欢笑与苦难,有再大的风雨也冲不垮他们。他们的生活并不平静,但杨绛始终平静得叙述着,那种平静让人肃然起敬。
杨绛的行文轻盈流畅,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回忆总是片断的,就像是一颗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颜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们串成漂亮的链子,需要懂得如何取舍、组合及排列。显然,杨绛精于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无聊而琐碎的,甚至充满着烦恼和忧虑,精彩和风光只会像流星般划过天际。可当你回头再看,精彩和风光已然消散,无聊和琐碎让你觉得无比充实和甜蜜,曾经的烦恼和忧虑成了可以一笑而过的浮云。陪你走过无聊和琐碎,经历过烦恼和忧虑的人(人们)还在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8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题记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奶奶在书中写到。这是一个关于她和她爱的女儿圆圆以及她的丈夫钟书之间的感人故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们仨’,如此简单的三个字,也正是这么简单的三个字背后却蕴含着多少故事以及对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的无限眷恋。
曾经“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这,是杨绛奶奶在失去两个最亲的人或者说是两个要好的朋友后对曾经的往事的回忆,纵然以前再苦再累却还有钟书和圆圆相伴,如今却只剩她一个人……
她曾这样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曾这样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三里河的家曾是杨绛奶奶的家但如今却是她的客栈因为‘我们仨’失散了家也就没有了是啊没有我们仨的家又何尝不是客栈呢。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2016年5月25日,杨绛奶奶逝世,享年105岁。到现在我想我们仨已经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随相伴再不分开了。
就这样恍然间书已翻到了尽头故事也悄然结束,让我知道了: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它像一阵清风拂过在我的暑假里,留下阵阵清凉……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9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第三部分则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人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