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飘》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飘》读后感 篇1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阿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时,她再也不爱他了。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isanotherday。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isanother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便会告诉自己:“tomorrowisanotherday。”。
书中另一个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兰妮。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她几乎拥有了女性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是坚强的,她是爱国的,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当她丈夫打仗时,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当北佬打进城而她又快要临盆时,她依然镇定,当她身体虚弱而没人下地干活快要没饭吃时,她和斯佳丽一样,放下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当她看到斯佳丽杀了一个北佬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帮着掩埋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战争终于结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来到她门前要求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过多粮食时,她还是尽她所能地帮助他们,因为她希望在远方也有一个好心的北佬女人给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饭吃。
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执着地相信斯佳丽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执着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着地要再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
真的是太伟大了,看着玫兰妮,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被阿希礼,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了。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
瑞特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丽,但他更了解斯佳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佳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飘》读后感 篇2
总觉得有许多话要说,动起笔来,才知道我能使用的词语是如此拮据。
我是一个女性,也曾多次陷入困境,但相比与你,甚感愧疚。我能想象到你在孤寂中的苍凉,抑或在困苦中,圣徒一般绝然的孤影,甚至枪响之前对这个战争世界决绝的勇敢——从前,你那么儒雅,但是,面对敌人,你举起了枪,捍卫你的家园。
有人诋毁你,羡慕你,嫉妒你,我想他们不仅是因为你不顾一切的争取,他们一定也是因为你取得的成绩,他们忽略了你的付出,你努力背后的苦痛。
在16岁之前,你是塔拉庄园魅力非凡的大小姐,是县里数一数二的大美人,有着无数的追求者,可你偏偏爱上了即将与玫兰妮订婚的阿希礼。在爱的表白遭到拒绝后,你一气之下匆忙嫁给了玫兰妮的哥哥查尔斯。南北战争爆发之后,你的第一任丈夫查尔斯病死军营。寡居的你来到亚特兰大与阿希礼的妻子玫兰妮一起生活,再次邂逅封锁线商人瑞特。玩世不恭的瑞特每每对你极尽讽剌挖苦之能事,但当你需要帮助时,他又总能及时出现在你身边。
战后,为了保全塔拉庄园,你嫁给了妹妹苏埃伦的情人弗兰克。为了不再挨冻受饿,你开锯木厂、办酒馆,拼命赚钱。
在第二任丈夫弗兰克死于意外后,腰缠万贯的瑞特终于如愿娶了你,事事满足你、迁就你,可你心里一直爱着阿希礼。
直到玫兰妮临终,你才明白玫兰妮长久以来给了自己怎样的支持和爱护,才发觉自己对阿希礼的爱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才领悟到瑞特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地需要瑞特。但当你飞奔回家,瑞特却要离你而去了……小说在你充满希望的期待中戛然而止,留给人们不尽的遐想和希冀。
你内心深处一直埋着一粒小小的种子,一粒强大的自我意识形态被压在现实困境之下的种子,在战火殃及家园之后突然开花——那就是尊严与坚强。你不忍看到家园的生存遭到毁灭,不忍看家人的尊严遭到亵渎。
因为你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难以抵挡的魅力。《飘》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毋庸置疑,玛格丽特的《飘》中的你并是一个完美的人。你性格上冷酷自私、虚荣任性的一面并没有妨碍我对整体的你的欣赏甚至赞叹。反而你站在浓雾弥漫的院中时,我却看了你的美,那种不同于外表光鲜亮丽的美。无论如何,明天又是另外一天。唤起了我灵魂深处的坚强。
书中精明的你却对爱情无比单纯。看着你那么固执,甚至盲目地爱着自己虚构出的一尊没有生命的偶像,看着你和真爱的瑞特渐行渐远,我在叹息的同时总会被你对阿希礼的痴迷、傻气所感动,虽然这爱是个错误。
坚韧的你对生活总充满希望。你是一个真正敢于正视现实、勇于面对困难的强者。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家园被毁、亲人离散、衣食无着……面对与自己命运相连的旧制度的崩溃,你失望过,但从没绝望!你在变迁的阵痛中坚强地站起来,接受了生活的坎坷与人生的风雨,努力去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以永不屈服的姿态承担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生活重担,带领家人战胜饥饿、保护家园。
你的魅力在于你个性的复杂和真切,在于你身上那股永不放弃的精神。
不仅仅是你,《飘》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真实得让我觉得仿佛能听见他们的'呼吸和心跳。刚毅坚强的你、深沉执着的瑞特、温柔善良的玫兰妮、高雅忧郁的阿希礼……他们并没有随着故事的结束而随风远去,而是深深地烙进了我的记忆,经岁月的打磨而愈加溢彩流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我们的心灵又该怎样无尽的宽广?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许会像你一样遗失很多美好、遭遇许多挫折,我们可以失望,可以失败,但绝不能绝望,不能放弃!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因为明天是新的一天了!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我恍然发现生命的本质其实是欢乐,虽然人生的结局不够圆满,但是我还是从中体会到了幸福的滋味。你没有跟瑞德在一起,看似悲剧,但是你并没有绝望,而是坚信“明天会好起来,一切都将会过去”,这又何尝不是希望?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生活的路上走的不好,不是路太狭窄,而是我们的眼光太狭窄了,所以最后堵死我们的不是路,而是我们自己。
尽管我也有疑惑,也有动摇,也有青春的迷惘与梦想,但是那个巨大的、也曾经使我激动得颤栗的幸福理想,依然是我心中的阳光。
你的米切尔夫人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叙述中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并能引发我对人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深刻思考。从而使我更加明智的对待人和物,让我对人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生或许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可以摆正心态,笑对人生。
感谢《飘》,感谢你。
《飘》读后感 篇3
《乱世佳人》又名《飘》,玛格丽特8226;米切尔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无数男女为之侧目,伤感,流连不已。这是一部出自女性之手的伟大作品,有着极为出色的艺术魅力。它歌颂的是高尚的情感,呼唤的是人性。这本书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一个暴发户的女儿斯佳丽和几个男人的爱情纠葛。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成功地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任务形象,。如相貌出众、敢爱敢恨的斯佳丽,温文尔雅固、守传统礼仪的阿希礼,贤淑端庄、心地善良的玫兰尼,粗犷豪放、具有独特处事哲学的巴特勒等。
斯佳丽是美国南部一位富有的农场主的女儿,美丽、任性,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一个猫一样的女人。有着猫一样的目光,猫一样的微笑,猫一样的步伐和猫一样的敏捷。她也是一个刚强的、坚韧的、虚荣的、贪婪的、残忍的、自私的女人,女人的典范。在南北战争爆发前,想的不过是在舞会上穿哪件衣服可以最出风头,怎样才能让更多的男孩子围绕在自己的身边。战争爆发了,斯佳丽一点点的失去了家庭、财富,在最困难的时候,她承受着失去最热爱的母亲的伤痛,面对着一个疯癫的父亲,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三个生命垂危的亲人,三个不知所措的黑奴,没有钱没有粮食,还有北方的军队时不时地来洗劫。在最艰难的关头,在人人都在怨天尤人的时候,斯佳丽没有倒下没有把时间花在哭泣与哀悼过去的'美好,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蜕变成一个顽强坚韧的女人。
“成熟的小麦一遇风就被吹倒,因为小麦干燥的,不会随着风势而折;而荞麦则不然,因为荞麦成熟时,杆儿里仍有水分,风一来,它就随势低头了。风去了,它又抬头了……我们遇到风暴,难关来了,我们认为不可避免了,一点也不怨天尤人,只是工作着,微笑着,等待着我们的好日子。”看过《乱世佳人》的人一定对这段话记忆深刻,这是饱经磨难的方老太太对斯佳丽的赞赏。“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斯佳丽站在红黑色的土地上,带着一颗从疲倦中苏醒的心,坚定地说出了这句话,昏黄暮色刻画出她倔强而又美丽的轮廓。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许多人知道她的名言:“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多少个疲倦恐惧却无人可依靠,大家的温饱都指望着她的夜晚,这句话是她惟一的安慰。她不想站在潮头风口,只想躲在一个肩膀痛快地哭上一场,再把生活的重担都交给他;可是天一亮,她又重新成为指挥若定说一不二的一家之主。斯佳丽没有深植的教养与坚贞的信念作支持,全凭一腔对红土地毫无道理的深情和倔强的个性,完成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她本不敢,本不愿,本连想都没想过会与整个世界为战。这个女人的坚韧让人毛骨悚然:为了一句诺言,留在一座围城中为自己心爱的人(阿希礼)的妻子接生;母亲死了,父亲疯了,往日一呼百应的大小姐赤脚在荒地里为一家老小创土觅食;生平连袜子掉在地上都不曾自己弯腰捡过,却举枪杀死了闯进家园的北佬;为了赌气,为了塔拉庄园,为了生存,她先后嫁过三个男人,最后深爱她的瑞特也离她而去,她仍以她的那句名言支撑自己站起来去夺回一切。在斯佳丽的一生里,想要得到什么,就直接从最简捷的途径去拿;她贪幕虚荣,及时行乐,却从灵魂深处照耀出了责任的华彩。斯佳丽,一个充满矛盾的女人,而《飘》从它诞生的一刻起,就必定是一座不可模仿,只供人仰望的华美坟墓,埋葬着逝去的时光与一个女人的奋斗人生。
斯佳丽最后一句话是:“我要想办法找回他(瑞特),一定有办法。但今天我累了,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明天再想吧!”是的我们可以暂时喘息,但我们不能放弃。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生活总是布满了荆棘和陷阱,四处危机四伏。可是,只要我们具备“斯佳丽式”的美丽心灵,荆棘会变成鲜花,陷阱会变成糖果。困难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慷慨馈赠,抓住并战胜它,生命的财富便是如此积累而来。
《飘》读后感 篇4
《飘窗》,作者刘心武,完成于20xx年1月27日。主人公:薛去疾、庞奇,麻爷、雷二峰、糖姐、薇阿、二磙子、赵聪发、薛恳、顺顺、夏家骏、何海山、尼罗、覃乘行、叶先生、林倍谦、海芬、钟力力、冯努努。
薛去疾,一位退休的工程师,自恃清高,不愿与官商为伍,却愿与底层劳动人民来往。他想用他宽容、慈悲的情怀来包容世间不合理、不合法的存在,比如顺顺的违法占道经商、小潘的入室骚扰、夏家骏的尖酸刻薄、何海山的文革遗患以及林倍谦的真真假假。但这一切都只源于生活的优裕以及与这种生活相辉映的小康胜大富的心态。当有一天这种生活的平衡被打破,儿子薛恳的破产,房屋被典当,最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什么都没有了,困窘的局面再也支撑不了尊严与傲慢,于是就像奴仆一样匍匐于社会毒瘤麻爷的脚下,只为了能退贷免息,保住他的房子。薛去疾,一生的坚持,终究不免最后的堕落。
庞奇,一个只有初中学历,却有一身功夫的保镖。他因为薛去疾的启蒙,从西方古典主义中开始追求民主、公平、正义。他从懵懵懂懂,到意识清明。父亲、兄弟的上访遭遇是他完成蜕变的洗礼。当他再次回到功德南街,想为迫害乡亲的麻爷讨要说法时,却看到了薛去疾跪在麻爷的脚下。这一刻,庞奇说了一句话“我先杀了你!”为什么庞奇要杀了与他伯侄情深,给他教导的薛去疾?是的,薛去疾给了他新的思想,最后也扼杀了他重生的灵魂。或许在庞奇看来,这完完整整就是一个骗局。庞奇的彷徨、愤怒正是当下许多无所适从的年轻人的写照。
80年代的青年,他们接受爱国、爱党的教育,他们濡沐上一代好好学习、踏实做事、遵纪守法的熏陶,却要面对一个无规则、潜规则的时代。有这样一句话“官员就怕群众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就不好领导。而群众就怕领导没爱好,没有爱好就不好下手。”所谓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似乎只是为了无权无势之人设置的。诸如网上报道的“老年证”事件。其实,老年证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他所具有的功能就是告知你已进入老年,那么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难道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吗?最可笑的是补办一个老年证还得到派出所、居委会开具遗失证明,真不理解制定这些规则的人是否拥有正常人的思维能力!而作为群众一员的我们,似乎只有希望这样的奇葩证件能少一点,然而也只是希望而已。书中的雷二峰,是又一个庞奇,只是他还没有得到启蒙,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或者他要的'只是有钱、有女人,有面子、有势力,而作为麻爷的一号保镖,他已经就能拥有这些了。
麻爷,一个不知道背景,有着传奇发家史的人。他是各方面都想结交和献媚的人。他能帮官员处理上访人员,也可以帮政府处理拆迁钉子户,更可以帮商人揽到大的工程,他的旗下聚集了各种各样危害社会治安的产业,比如:歌厅、饭馆、典当等等,但是这些产业无不生意兴隆,每天大把大把地赚着肮脏的钱。就是这样一个社会渣滓,却深埋在官商的勾结之中,安然地存活、壮大。其实,这种人真的不只存在于小说中,在每个地方,大道省会,小到乡村,都有这样的角色存在。只是谁都不会去打破这种变态的平衡,因为想打破的人没有这个力量,而有力量的人却割舍不了这个角色所带来的利益。反正到最后受害的都只是底层的劳动人民而已。庞奇就是依附于他而存在,当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时,却又发现自己被另一个现实狠狠出卖。
在小说中,文学是始终都被提及的话题,从薛去疾给庞奇讲述西方古典主义文学,到覃乘行的后现代学派、夏家骏的报告主义文学、林倍谦的《虹霓关》以及尼罗的爱族主义,这些文学都已经不是纯粹的文学了,而成为了他们或赚取行政待遇,或骗取美色的伎俩。而观现在社会的风气,还有几人能静心读诗,有几人能耐心习文?微信、说说、微博等快餐文化占据着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手机已经侵蚀了我们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阅读能力。当然我也是被侵蚀的一员。对于我而言,文学已经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留在了学校,这些年东拼西凑的不过是上面的任务。不管内容是否深刻,不管语言是否通顺,只要完成任务便好,也不会有人追究。现在的我,甚至许多汉子都无法书写出来。从这一点上,我是不是还得向这些人学习?至少,海芬还在读诗,至少尼罗还知道爱族主义,至少夏家骏还在为报告文学努力着。
话有许多想说,却是茶壶里煮饺子,只能倒出来这么多。我是否该怀疑自己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飘》读后感 篇5
《乱世佳人》又名《飘》,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大农场主的女儿斯卡瑞特·奥哈拉小姐一直爱着年轻的庄主阿什利,而阿什利却娶了表妹梅拉妮(查尔斯的妹妹),她也赌气嫁给了她并不爱的但却爱着她的第一任丈夫——查尔斯。但战争爆发,斯卡瑞特很快就成了带着一个儿子的小寡妇,而参军的阿什利却又把怀孕的妻子梅拉妮托付给了她。战乱期间,她完全可以逃离所在的城市,可她答应过阿什利,所以只得留下照顾即将临盆的梅拉妮,而内心却恨不得她死去。后来她们在雷特·巴特勒(他是一个深爱斯卡瑞特的人,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无赖)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家。可面对的却是母亲去世,父亲精神失常,还有饥饿与贫穷。她为了保住家园并养活一大家子人,夺走了亲妹妹的情人(实际上自己并不爱他)——弗兰克,并嫁给了他(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后来她自己经商,向雷特借钱,雇佣犯人,投机取巧,可以说不择手段。第二任丈夫弗兰克为了暗杀要非礼斯卡瑞特的两个北佬,自己却被人杀害(到弗兰克死时斯卡瑞特才想到要好好爱弗兰克,我认为那其实是一种内疚,而不是爱),一同去的阿什利也多亏雷特的帮助才保住性命。后来斯卡瑞特不顾反对又嫁给了雷特,可他们俩一直以来都在彼此误会和伤害,他们各方面有着太多的不同,总是在好多问题上针锋相对。直到失去他们的爱女,梅拉妮病故,雷特也要离开斯卡瑞特,斯卡瑞特才完全明白过来:她一直追寻着她的梦中王子阿什利,并被这个幻想所迷惑,而她真正所爱的是雷特,不知何时开始,但至少已有好久了。但雷特此时对斯卡瑞特的爱已被一次次的失望磨光了。
人物评价:
女主人公斯卡瑞特·奥哈拉,貌似天真却富于心计,争强好胜又倔强坚韧,历经情场失意、内乱战火、母亲亡故、父亲痴呆、家园重建、女儿夭折、丈夫死亡或出走等等一连串巨大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她很少胆怯,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动权夺回到自己手中。每当她在遇到难题时,她就想: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小说最后又提到了她的这个想法)。这是她乐观自强人生的最好表白。她爱过两个男人(一直爱着但最后不再爱的是阿什利,一直不爱到最后才知道自己爱着的是雷特),但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拥有他们的爱。如果她早早地真正了解阿什利,她应该不会爱他了;如果他真正了解雷特的爱,那么她可能就不会让他受伤害而失去他了。
小说中的梅拉妮也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她身材娇小,外柔内刚,善良,却有着惊人的毅力,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人。她总是尽力往好的方面去理解斯卡瑞特(斯卡瑞特是她的嫂子)的所作所为,在斯卡瑞特快支撑不下去的时候给她以精神力量,在斯卡瑞特被人们唾弃时以全力来维护她。但斯卡瑞特一直没意识到,甚至恨她夺走了自己的心上人阿什利,希望她早死。直到梅拉妮临死前,斯卡瑞特才意识到自己离了梅拉妮是活不下去的,梅拉妮才是真正爱她的,她也爱梅拉妮,并在许多方面要依赖梅拉妮。可这时,梅拉妮却又把丈夫阿什利和儿子都托付给了她。因为阿什利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注重道德和名誉的绅士,在这样的战争年代就显出了他的无能为力。梅拉妮,一个弱小的女子,却是勇敢坚强的斯卡瑞特和儒雅绅士阿什利的精神支柱,也是风流倜傥、豪放磊落的雷特值得信赖的女人,显示出了她的内在美。
男主人公雷特·巴特勒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他聪明透顶,有自己特别的`行为方式,并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爱着斯卡瑞特。他有洞察世事、明哲保身的眼光,他做不法的生意,发不义之财,一直被人们所唾弃;虽然雷特深爱着斯卡瑞特,但是他行为放荡不羁,言辞犀利,目光深邃,这可能都是斯卡瑞特对其产生防范和不满的原因,但主要还是每次相逢他总说中斯卡瑞特的内心秘密而让她恼火(她一直以来只是为了利用他而不是真爱他,她内心真爱的是阿什利)。雷特直到有了女儿,把爱转移到女儿身上,人们才对他改变了看法,但女儿夭折,他对斯卡瑞特的爱也消失殆尽,最终离开了斯卡瑞特。
另一个人物阿什利,他知道斯卡瑞特深爱着自己,但可能是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是由于自己的绅士身份,亦或者是性格上的原因,他忠于自己的妻子梅拉妮,行为上中规中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注定他不会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可能在事业上有大的作为。
《飘》读后感 篇6
寒假看了一本世界名著《飘》,又译为《随风飘逝》。这是一篇由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造出的一篇佳作。这部经久不衰的书,曾被翻拍成电影《乱世佳人》。电影虽有部分内容不同,但是大体是尊重原著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为斯嘉丽的女孩,拥有美貌,拥有土地,拥有成群的异性追求者。但是她并不在乎他们。她认为她爱上了一个名为艾希利的男人。艾希利样样精通,兴趣爱好广泛,是个典型的“好男儿!”。可惜艾希利不爱她,艾希利爱的是另外一个人,她的名字叫梅兰妮,也就是媚兰。斯嘉丽像她的父亲一样,是一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在表白被艾希利拒绝以后,她恼羞成怒,赌气嫁给了查理斯——一个她并不爱的人。而这一切,都被一个叫白瑞德的人看在眼里。
后来,南北战争爆发了(说实话我支持林肯先生)。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去参加了战争。开战前,南方的人们满怀信心,并且早已有必胜把握。说到南北战争,就必须简短的说明一下。“来自美国北方的共和党人林肯虽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言者,但他认为蓄奴不人道,反对扩大蓄奴,而一向以奴隶来发展产业的南方对此感到强烈反对。然而,北方对于南方这种工人的垄断亦产生仇视心理,双方开始出现矛盾。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而林肯在政纲中提及的保护关税及《宅地法》大大削弱了南方奴隶主的利益。这使南卡罗来纳州在1861年旋即宣布退出联邦,而南方各州亦纷纷响应南卡罗来纳州,脱离联邦,并成立“美利坚联盟”,推举来自肯塔基州的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两个月后,南方政府开始发动武装起事,北方政府被逼应战,南北战争开始爆发。”我认为这是美国历史上意义极大的一次解放战争。像艾希利这种“上等人”为了维护南方奴隶主的利益自然要去参战了。白瑞德则留了下来。他说过:建国与亡国都是赚钱的好时机。
后来,事情并没有像南方人想象的那样顺利。艾希利被捕入狱,军队在一步步倒退——在这之前查理斯,也就是斯嘉丽赌气嫁给的人,患肺炎悲剧地死亡了,留下来了小宝宝韦德。斯嘉丽自然没有爱这个韦德宝宝,她和媚兰小姐一起思念着阿希礼。而这时,媚兰发现自己已经怀孕。斯嘉丽为了她在十二橡树的承诺,没有离开媚兰。当小宝宝艰难地被生下来了之后(媚兰乃萝莉),斯嘉丽带着她们赶回了塔拉,却发现母亲已死,父亲痴呆。
战争夺走了斯嘉丽的一切。她从绝望,到后来开始自强,骨子里的傲气终于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撑起了整个一大家。在这期间,白瑞德时常出现在斯嘉丽左右,给予她帮助,连出城都是白瑞德在帮忙——因为亚特兰大当时正被包围。后来,艾希利奇迹般的幸存了下来,回到了塔拉。可是生存的问题一直缠绕着他们,生活非常艰难。最后,斯嘉丽想到了白瑞德,他一定能够帮助他们。于是她做了白瑞德的'情妇,他们还生了一个宝贝女儿叫美兰。白瑞德非常爱美兰。他把自己所有精力与金钱都献给了美兰,可她却在骑马时意外身亡。自然,斯嘉丽也很悲伤,但是白瑞德对她已经不闻不问了。
在这期间,斯嘉丽一直没忘记艾希利,他们的关系似乎亲密了许多。白瑞德渐渐淡出了斯嘉丽的生活圈。后来,媚兰由于第二胎难产而死,视之为情敌的斯嘉丽知道了媚兰的良好品质,同时她发现,她从艾希利身上所渴望得到的,都没有找到。这才明白,她爱的是白瑞德。她回去找白瑞德,可是白瑞德已经准备离家出走。斯嘉丽悲痛的向他乞求,他抛下了一句话:“亲爱的,我根本不在乎你。”走了。
说实话,我对斯嘉丽深表同情。她的整个青春都在追逐她追逐不到的,而她所拥有的都在青春中随风飘逝。她的家,他身旁的小伙子们,她的家人,媚兰,还有一直深爱着她的白瑞德,都离她而去。她变得一无所有。不过,这种事情的发生,绝不是偶然,她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命运。她身上的良好品质,如勇敢,坚强等,都让她在遇到种种困难时都不向命运低头,即便最后白瑞德离开了她,她仍然在想:明天,我会想办法把他搞回来,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而她的虚荣和固执,让她失去了很多。她的家,她的土地先不说,白瑞德,那么适合她的人,当他已经彻底失望离去的时候才反省过来自己需要的是白瑞德。又或者说,爱艾希利爱的太盲目,以至于最后才发现自己完全不爱他!从她的教训中,我总结出:一,不要失去之后才明白自己曾经拥有。二:不要浪费掉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三:学会去了解一个人,这样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和遗憾。
不愧是世界名著,第一次读就有这么多的感受。相信以后懂得更多时,明白的就更多了。
《飘》读后感 篇7
由玛格丽特米切尔著作的长篇小说《飘》,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贵族的生活。
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位具有叛逆性格乔治亚贵族女性斯嘉丽,讲述了她与朋友、家人、情人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内战爆发期间、以及战后重建时期的生活;同时也讲述了斯嘉丽与白瑞德之间的爱情故事。
整个故事情节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亚特兰大沦陷时,斯嘉丽逃往塔拉庄园的那一段。1864年8月,亚特兰大沦陷之际,韩媚兰临盆在即,斯嘉丽不顾自己的安危,留下来为其接生。在北军进程之前,白瑞德护送斯嘉丽和韩媚兰母子出城回塔拉庄园。途中,白瑞德参加南军,让斯嘉丽独自驾着马车护送韩媚兰母子赶回塔拉庄园。在这段漫长的逃亡之路中,充满了坎坷与艰辛,斯嘉丽随时都有可能被路上突然冒出来的北军或劫匪残害,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以及爱尔兰人特有的强悍品质,斯嘉丽终于战胜了困难挺起来了,带着媚兰母子安全回到了塔拉庄园。这段让人揪心的逃亡历程让人着实佩服斯嘉丽的伟大与不凡。
体现了斯嘉丽强悍女性本色的还有她极强的责任心。在遭到北军洗劫之后,斯嘉丽的母亲去世,父亲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了,两个妹妹有重病在床,没有食物。此时,19岁的斯嘉丽独自扛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她心底里有个强烈的愿望,她要靠自己的双手重振塔拉庄园昔日风采。看到这里,我不由的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对这位伟大的女性肃然起敬。
本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在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方面的刻画。斯嘉丽,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作为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性,能为自己的土地争取到最大的利益,除了聪敏、智慧、还有勇气、毅力与责任心。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在什么困境中都能生存。她不完全依赖于男人,是个积极进取且新手承诺的女性。当然,仅有有点而没有缺点的认识不完整的,也是不存在的`,本篇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有她身上所暴露出来的人性的缺点。她自私、虚荣和冷漠等,让我们感觉这个人物形象很真实,虽然“不完美”,但却很丰满。再说白瑞德,他的男性形象被许多女性所推崇,这主要归功于他对待感情的执着。他是个有政治主见、立场坚定的男人,但又不忘本。他表现玩世不恭,爱一个人却智与感情,冷酷与柔情的冲突,在他身上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因此,白瑞德这个男一号的形象塑造的也相当“完美”。从这篇小说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用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还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对我们付出的感情,不要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到那时,悔之晚矣。因此,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每一分来自他人的唉,也尽量用自己爱去回报爱我们的每一个人,不要让自己的生命留下过多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