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舞蹈教案

笔构网

2025-09-25教案

请欣赏小学舞蹈教案(精选1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舞蹈教案 篇1

创编舞蹈:炒米粉

一、设计意图: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前期我们围绕"兴化小吃"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炒米粉是兴化人民的拿手好菜,在主角游戏中,小朋友很喜欢模仿厨师玩炒米粉的游戏,于是我尝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音乐中,用富有艺术性的动作大胆、有创意的表现炒米粉这一生活画面,体会肢体动作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目的:

1、观察炒米粉过程的基础上,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表现。

2、发挥想象,体验用动作表现内心感受的乐趣。

3、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观察过炒米粉的'过程。

2、炒米粉录像带。

3、音乐磁带及录音机。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你们都看过妈妈炒米粉了,此刻请你们说说妈妈是怎样炒米粉的?

教学设想:让孩子回忆妈妈炒米粉的情景,孩子感到开心、趣味、十分活跃,他们指手划脚地用语言和动作把妈妈炒米粉的情景再现出来,这样激发了幼儿对舞蹈创编活动的兴趣,为舞蹈创编活动做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2、观看炒米粉录象。

师:(出示一块米粉)多奇怪呀,原先硬硬的、四四方方的一块米粉,是怎样在锅里变的软软的、细细的,象一条条白线一样呢?让我们一齐来看一段录象。

教学设想:此环节主要让幼儿观察锅里水面沸腾翻滚及米粉下锅后在水里由硬变软的过程。由于录象配有音乐,所以在引导幼儿观赏录象时,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初步实现舞蹈与音乐相结合。

3、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能说出音乐的变化过程。

(1)水还没开时,音乐安静。

(2)水面沸腾翻滚时,音乐欢快、激烈。(3)厨师翻炒米粉时,音乐不快不慢,节奏明显。

教学设想:经过引导幼儿倾听,感受音乐的变化,启发幼儿把将要创编的舞蹈动作与音乐作品有机匹配,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和体验美表现美的情趣。

4、让幼儿想象与表现:

(1)用什么动作表现水面平静及水面沸腾翻滚的样貌。

(2)用什么动作表现米粉下锅之前和下锅之后的变化过程。

(3)厨师是怎样翻炒米粉的。

教学设想:每个幼儿经验不一样,认识和体验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必然会产生各具特色的创造表现,师在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肢体动作把自我的想法以自我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同时,及时引导幼儿经过美化、夸张等手法巧妙地把过于"生活化"的动作提升为美的、富有情趣的舞蹈动作。

5、幼儿随音乐完整创编"炒米粉舞"。

教学设想:没有音乐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此环节是让幼儿实现舞蹈与音乐和谐、完美的结合。幼儿在音乐中翩翩起舞,把创编活动推向高潮。

五、活动延伸:

1、创设音乐艺术活动区角,供给音乐、道具、服装等,让幼儿有一个自娱自乐的表演舞台。

2、开辟家园互动角"音乐之家",鼓励家长参与到"音乐舞蹈教育"中来。

小学舞蹈教案 篇2

快乐的阿依古丽

活动目标:

1、在听音乐合拍动作的基础上,学跳有情节的新疆舞。

2、按舞蹈情节记忆动作顺序。

3、初步体验新疆舞蹈的'欢快情绪与民族特色。

活动准备:

新疆娃娃或新疆帽一顶。

人手一件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1、在《水果丰收》乐曲伴奏下,复习踵趾及摘果子等动作。

2、复习歌曲《小手歌》

唱出歌曲的欢快情绪,用较轻快、停顿的方法,演唱小雨点的淅沥声,连贯地唱飞呀飞等。

3、了解《葡萄丰收》舞蹈情节。

教师出事新疆娃娃和新疆帽,幼儿观察并说出这是新疆小朋友以及新疆人最爱跳舞的特点。

教师讲述舞蹈情节。

4、学跳新疆舞。

教师示范,幼儿欣赏。

教师再次舞蹈,幼儿观察并说出老师跳了些什么动作。

先练习"手"的动作。在座位上坐着做,站起来站在椅子前面做。

重点练习踮步与进退步。

教师边说故事情节,边示范舞蹈,幼儿跟着教师学习舞蹈。

重点练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动作,再继续完整练习舞蹈。

小学舞蹈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聆听《马刀舞》、《小步舞曲》感受两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舞蹈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教学内容:

狇鎏《马刀舞》、《小步舞曲》

教材分析:

《马刀舞曲》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1903~1978)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乐曲,为作曲家所作的芭蕾舞剧《加雅涅》中第三幕第二场的群舞音乐,表现了亚美尼亚民族剽悍粗犷的性格。乐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钢琴曲《小步舞曲》17至18世纪的作曲家巴赫在他卷帙浩繁、数量众多的作品中,不乏技巧精深、规模宏大的作品,但他也为自己的孩子们写了一些短小简易的、用羽管键琴(类似今天的钢琴,钢琴的前身)弹奏的乐曲,那就是《小步舞曲》。其中11首被后人收集在《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中,成为钢琴学生的启蒙教材。其中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又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

“舞曲”,音乐的体裁之一,有声乐曲与器乐曲的不同形式。有供舞蹈所用,也有专供音乐会欣赏所用。但舞曲和其他音乐体裁一样,都生动地抒发和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舞曲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结构简洁的特点。由于舞曲多来自民间舞蹈,所以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例如我国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西南地区的花灯以及各兄弟民族的民族舞;法国的小步舞,加沃特,波兰的马祖卡、波洛奈兹,捷克的波尔卡,西班牙的波莱罗、哈巴涅拉,奥地利的圆舞曲,拉丁美洲的探戈等等。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特色纷呈。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聆听《马刀舞》

1.设问:谁见过骑着马挥舞大刀打仗的场景?

(电视剧、电影……)

2.欣赏管弦乐《马刀舞》,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创作的一首乐曲。

设问: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3.师生讨论:自己根据乐曲所想像的场面发表各自的见解。(粗略的)

4.细细聆听:能否把各段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再叙述得细致些?如引子部分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是怎样的.场面?中间一段又是怎样?……

5.把你们想像的场景,用动作跟随音乐表演出来。

二、聆听《小步舞曲》

1.谈话:《马刀舞》表现的是战争的场面;现在你听听又表现怎样的情景——初听乐曲。

2.师生交流所听乐曲的印象。

3.再欣赏乐曲,教师作简要介绍:

(1)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曲家巴赫。

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古典派复调音乐大师。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他的创作手法以复调为主。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康塔塔》(指有乐队伴奏的世俗或宗教合唱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典雅的宫廷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因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从容,节奏平稳,能表现许多礼仪上温文尔雅的动作和意境。最初流行于17世纪法国宫廷之中,后演变为3/4拍。18世纪以后,在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器乐创作中,往往在奏鸣曲、交响曲中采用此体裁作为套曲的第三乐章,在风格特点上也有了演变。

4. “舞曲”体裁说明。

5.小结:这两首舞蹈音乐,描绘两个时代背景,两种风格特征。请回家收集本地区的舞曲,我们将在下节课交流。

三、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下课。

小学舞蹈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地面练习、扶把练习的训练,克服学生自然形态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练后背和腿的能力,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加强腰腿的柔韧和力量的训练;加强肌肉能力和动作的感觉;加强肢体的控制能力和稳定重心的能力。

2、通过芭蕾组合的学习,对人体的腿、头和头基本形态的初步练习,训练各动作的基本协调能力。使人体摆脱自然状态,逐步培养一种流畅、舒展的舞姿和舞蹈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分析

基训是指舞蹈基本能力(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对身体各部位肌肉的能力,有关关节的柔软性,身体的控制和灵活性、稳定性及跳、转、翻等各处技巧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从而达到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专业素质、能力和应有的体力,也是学好舞蹈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科学地进行基本功训练,可以为以后学习更难度的舞蹈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一年级学生初学舞蹈阶段,我们都要加强基训的教学和练习,几乎每节课的教学都由舞蹈基本功训练作为开始。

芭蕾组合基本训练的突出特点,是既对身体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门训练,又进行协调的、综合的训练。以腿的训练最为重要,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芭蕾舞蹈的基本特点——外开性。因为只有双腿自髋关节至踝关节能充分地外开,动作达到较大的幅度。同时脚背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紧并且双腿舒展地伸直时,才能使舞姿精确优美,并保持芭蕾固有的风格。

三、课的类型

练习与新课教授混合型。

四、重点及难点

1、难点:(1)吸腿(2)涮腿2、重点:(1)五位下胸腰

五、教法

1、练习与讲授相结合。

六、教具

电视机、电脑、扶把。

七、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训练:有氧健身操

地面练习动作要求:

1、压腿:是旁腰和双腿的软开度的训练。双腿尽量向两旁伸长,下旁腰时,两侧肋骨肌尽可能拉长。

2、压前腿:脚尖向前绷直,肢面向外,膝盖不能放松。

3、开跨练习:反手压胯,膝盖找地板,青蛙腿时脚不离地,胯不离地,帮助胯部尽量打开。

4、勾绷脚:这个练习对绷脚背、脚腕力量和膝盖有较明显的效果,训练时要用力绷直脚尖。

5、跪下腰:是腰部软度的训练,下腰时要注意控制好速度、呼吸。

6、趴地卷后腰:双腿夹紧,脚不离地,是腰部和背肌的训练。

7、趴地抬后腿:是训练腿的控制能力。抬后腿时要注意脚尖绷直,肢面向外,头向后仰起。

8、地面踢前旁腿:踢腿和力量的训练。迅速而有节奏地向上踢腿,保持大腿、小腿、脚腕、脚尖的绷直,旁踢时要注意脚面向上。

9、跪地踢后腿:后腿时注意膝盖不能弯曲,保持脚尖绷直,脚面向外。

扶把训练动作要求:

1、半蹲:通过展伸,使腿部肌肉柔韧,锻炼脚后跟的韧带。

2、擦地:活动脚腕,它的活动范围较小,易于收紧肌肉和控制全身,使脚尖、脚腕至大腿、髋关节有初步的活动。

3、小踢腿:这是脚离开地面的第一个动作,在离地25○的高度上,腿部肌肉突然收紧,比擦地激烈一些,它的性质是脆的、轻巧而有力的。

4、单腿蹲:是单腿的屈伸动作,需要较强的内在力量,比双腿蹲又进一步。

5、吸腿:双腿自髋关节至腕关节,充分地打开动作达到较大的加辐度,同时脚背能最大限度地绷紧。

6、大踢腿:动作激烈,力量很强,是扶把动作的高潮,但要注意控腿。

五位小跳:落地后变换脚位的双脚起、双脚落地的跳跃动作,目的在于训练跳的柔软性和弹性,在空中时双脚不要分开太大。

舞蹈小组合:藏族舞蹈小组合

小学舞蹈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夸张的舞蹈动作大胆表现木偶人的动作特点。

2、感受乐曲的.结构,能根据音乐信号及时交换舞伴。

3、在合作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钟表店》音乐节选

2、红、蓝帽子每种12顶。

3、玩过木偶人游戏,感知木偶的动作特点。

【活动过程】

一、学生律动进场

二、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引出课题。

1、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讲话不许动。小朋友,这是什么游戏?

2、木头人是怎么走路的呢?

三、分段创编舞蹈“木偶人的舞会”。

(一)学生完整欣赏音乐一遍,感受ABA的旋律结构。

(二)音乐盒打开,木偶人出现

学生跟着音乐大胆创编A段舞蹈动作,要求表现木偶人机械、僵硬的动作特征。

(三)两两结伴,舞会开始(创编B段舞蹈)

1、按帽子颜色结伴,创编动作,表现同伴间的友好。

2、学习听音乐信号交换舞伴。

学习转圈180度并向后转,交换舞伴。引导学生发现每次转圈后都会有新的舞伴。

(四)舞会结束,木偶人回家(音乐回到A段)

创编音乐结尾处的造型动作。

四、学生完整舞蹈2遍。

(一)大胆表现木偶人的动作特征,并在每次听到铃声后能及时、准确地交换舞伴。

(二)体验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小学舞蹈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舞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舞蹈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夸张的舞蹈动作大胆表现木偶人的动作特点。

2、感受乐曲的结构,能根据音乐信号及时交换舞伴。

3、在合作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钟表店》音乐节选

2、红、蓝帽子每种12顶。

3、玩过木偶人游戏,感知木偶的动作特点。

【活动过程】

一、幼儿律动进场

二、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引出课题。

1、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讲话不许动。小朋友,这是什么游戏?

2、木头人是怎么走路的.呢?

三、分段创编舞蹈“木偶人的舞会”。

(一)幼儿完整欣赏音乐一遍,感受ABA的旋律结构。

(二)音乐盒打开,木偶人出现

幼儿跟着音乐大胆创编A段舞蹈动作,要求表现木偶人机械、僵硬的动作特征。

(三)两两结伴,舞会开始(创编B段舞蹈)

1、按帽子颜色结伴,创编动作,表现同伴间的友好。

2、学习听音乐信号交换舞伴。

学习转圈180度并向后转,交换舞伴。引导幼儿发现每次转圈后都会有新的舞伴。

(四)舞会结束,木偶人回家(音乐回到A段)

创编音乐结尾处的造型动作。

四、幼儿完整舞蹈2遍。

(一)大胆表现木偶人的动作特征,并在每次听到铃声后能及时、准确地交换舞伴。

(二)体验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小学舞蹈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听音乐合拍动作的基础上,学跳有情节的`新疆舞。

2、按舞蹈情节记忆动作顺序。

3、初步体验新疆舞蹈的欢快情绪与民族特色。

活动准备:

新疆娃娃或新疆帽一顶。

人手一件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1、在《水果丰收》乐曲伴奏下,复习踵趾及摘果子等动作。

2、复习歌曲《小手歌》

唱出歌曲的欢快情绪,用较轻快、停顿的方法,演唱小雨点的淅沥声,连贯地唱飞呀飞等。

3、了解《葡萄丰收》舞蹈情节。

教师出事新疆娃娃和新疆帽,幼儿观察并说出这是新疆小朋友以及新疆人最爱跳舞的特点。

教师讲述舞蹈情节。

4、学跳新疆舞。

教师示范,幼儿欣赏。

教师再次舞蹈,幼儿观察并说出老师跳了些什么动作。

先练习"手"的动作。在座位上坐着做,站起来站在椅子前面做。

重点练习踮步与进退步。

教师边说故事情节,边示范舞蹈,幼儿跟着教师学习舞蹈。

重点练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动作,再继续完整练习舞蹈。

小学舞蹈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地面练习、扶把练习的训练,克服学生自然形态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练后背和腿的能力,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加强腰腿的柔韧和力量的训练;加强肌肉能力和动作的感觉;加强肢体的控制能力和稳定重心的能力。

2、通过芭蕾组合的学习,对人体的腿、头和头基本形态的初步练习,训练各动作的基本协调能力。使人体摆脱自然状态,逐步培养一种流畅、舒展的舞姿和舞蹈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分析

基训是指舞蹈基本能力(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对身体各部位肌肉的'能力,有关关节的柔软性,身体的控制和灵活性、稳定性及跳、转、翻等各处技巧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从而达到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专业素质、能力和应有的体力,也是学好舞蹈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科学地进行基本功训练,可以为以后学习更难度的舞蹈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一年级学生初学舞蹈阶段,我们都要加强基训的教学和练习,几乎每节课的教学都由舞蹈基本功训练作为开始。

芭蕾组合基本训练的突出特点,是既对身体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门训练,又进行协调的、综合的训练。以腿的训练最为重要,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芭蕾舞蹈的基本特点——外开性。因为只有双腿自髋关节至踝关节能充分地外开,动作达到较大的幅度。同时脚背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紧并且双腿舒展地伸直时,才能使舞姿精确优美,并保持芭蕾固有的风格。

三、课的类型

练习与新课教授混合型。

四、重点及难点

1、难点:

(1)吸腿

(2)涮腿

2、重点:

(1)五位下胸腰

五、教法

1、练习与讲授相结合。

六、教具

电视机、电脑、扶把。

七、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训练:有氧健身操

地面练习动作要求:

1、压腿:是旁腰和双腿的软开度的训练。双腿尽量向两旁伸长,下旁腰时,两侧肋骨肌尽可能拉长。

2、压前腿:脚尖向前绷直,肢面向外,膝盖不能放松。

3、开跨练习:反手压胯,膝盖找地板,青蛙腿时脚不离地,胯不离地,帮助胯部尽量打开。

4、勾绷脚:这个练习对绷脚背、脚腕力量和膝盖有较明显的效果,训练时要用力绷直脚尖。

5、跪下腰:是腰部软度的训练,下腰时要注意控制好速度、呼吸。

6、趴地卷后腰:双腿夹紧,脚不离地,是腰部和背肌的训练。

7、趴地抬后腿:是训练腿的控制能力。抬后腿时要注意脚尖绷直,肢面向外,头向后仰起。

8、地面踢前旁腿:踢腿和力量的训练。迅速而有节奏地向上踢腿,保持大腿、小腿、脚腕、脚尖的绷直,旁踢时要注意脚面向上。

9、跪地踢后腿:后腿时注意膝盖不能弯曲,保持脚尖绷直,脚面向外。

扶把训练动作要求:

1、半蹲:通过展伸,使腿部肌肉柔韧,锻炼脚后跟的韧带。

2、擦地:活动脚腕,它的活动范围较小,易于收紧肌肉和控制全身,使脚尖、脚腕至大腿、髋关节有初步的活动。

3、小踢腿:这是脚离开地面的第一个动作,在离地25○的高度上,腿部肌肉突然收紧,比擦地激烈一些,它的性质是脆的、轻巧而有力的。

4、单腿蹲:是单腿的屈伸动作,需要较强的内在力量,比双腿蹲又进一步。

5、吸腿:双腿自髋关节至腕关节,充分地打开动作达到较大的加辐度,同时脚背能最大限度地绷紧。

6、大踢腿:动作激烈,力量很强,是扶把动作的高潮,但要注意控腿。

五位小跳:落地后变换脚位的双脚起、双脚落地的跳跃动作,目的在于训练跳的柔软性和弹性,在空中时双脚不要分开太大。

舞蹈小组合:藏族舞蹈小组合

小学舞蹈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听音乐合拍动作的基础上,学跳有情节的.新疆舞。

2、按舞蹈情节记忆动作顺序。

3、初步体验新疆舞蹈的欢快情绪与民族特色。

活动准备:

新疆娃娃或新疆帽一顶。

人手一件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1、在《水果丰收》乐曲伴奏下,复习踵趾及摘果子等动作。

2、复习歌曲《小手歌》

唱出歌曲的欢快情绪,用较轻快、停顿的方法,演唱小雨点的淅沥声,连贯地唱飞呀飞等。

3、了解《葡萄丰收》舞蹈情节。

教师出事新疆娃娃和新疆帽,学生观察并说出这是新疆小朋友以及新疆人最爱跳舞的特点。

教师讲述舞蹈情节。

4、学跳新疆舞。

教师示范,学生欣赏。

教师再次舞蹈,学生观察并说出老师跳了些什么动作。

先练习"手"的动作。在座位上坐着做,站起来站在椅子前面做。

重点练习踮步与进退步。

教师边说故事情节,边示范舞蹈,学生跟着教师学习舞蹈。

重点练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动作,再继续完整练习舞蹈。

小学舞蹈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地面练习、扶把练习的训练,克服学生自然形态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练后背和腿的能力,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加强腰腿的柔韧和力量的训练;加强肌肉能力和动作的感觉;加强肢体的控制能力和稳定重心的能力。

2、通过芭蕾组合的学习,对人体的腿、头和头基本形态的初步练习,训练各动作的基本协调能力。使人体摆脱自然状态,逐步培养一种流畅、舒展的舞姿和舞蹈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分析

基训是指舞蹈基本能力(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对身体各部位肌肉的能力,有关关节的柔软性,身体的控制和灵活性、稳定性及跳、转、翻等各处技巧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从而达到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专业素质、能力和应有的体力,也是学好舞蹈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科学地进行基本功训练,可以为以后学习更难度的舞蹈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一年级学生初学舞蹈阶段,我们都要加强基训的教学和练习,几乎每节课的教学都由舞蹈基本功训练作为开始。

芭蕾组合基本训练的突出特点,是既对身体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门训练,又进行协调的、综合的`训练。以腿的训练最为重要,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芭蕾舞蹈的基本特点——外开性。因为只有双腿自髋关节至踝关节能充分地外开,动作达到较大的幅度。同时脚背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紧并且双腿舒展地伸直时,才能使舞姿精确优美,并保持芭蕾固有的风格。

三、课的类型

练习与新课教授混合型。

四、重点及难点

1、难点:(1)吸腿(2)涮腿2、重点:(1)五位下胸腰

五、教法

1、练习与讲授相结合。

六、教具

电视机、电脑、扶把。

七、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训练:有氧健身操

地面练习动作要求:

1、压腿:是旁腰和双腿的软开度的训练。双腿尽量向两旁伸长,下旁腰时,两侧肋骨肌尽可能拉长。

2、压前腿:脚尖向前绷直,肢面向外,膝盖不能放松。

3、开跨练习:反手压胯,膝盖找地板,青蛙腿时脚不离地,胯不离地,帮助胯部尽量打开。

4、勾绷脚:这个练习对绷脚背、脚腕力量和膝盖有较明显的效果,训练时要用力绷直脚尖。

5、跪下腰:是腰部软度的训练,下腰时要注意控制好速度、呼吸。

6、趴地卷后腰:双腿夹紧,脚不离地,是腰部和背肌的训练。

7、趴地抬后腿:是训练腿的控制能力。抬后腿时要注意脚尖绷直,肢面向外,头向后仰起。

8、地面踢前旁腿:踢腿和力量的训练。迅速而有节奏地向上踢腿,保持大腿、小腿、脚腕、脚尖的绷直,旁踢时要注意脚面向上。

9、跪地踢后腿:后腿时注意膝盖不能弯曲,保持脚尖绷直,脚面向外。

扶把训练动作要求:

1、半蹲:通过展伸,使腿部肌肉柔韧,锻炼脚后跟的韧带。

2、擦地:活动脚腕,它的活动范围较小,易于收紧肌肉和控制全身,使脚尖、脚腕至大腿、髋关节有初步的活动。

3、小踢腿:这是脚离开地面的第一个动作,在离地25○的高度上,腿部肌肉突然收紧,比擦地激烈一些,它的性质是脆的、轻巧而有力的。

4、单腿蹲:是单腿的屈伸动作,需要较强的内在力量,比双腿蹲又进一步。

5、吸腿:双腿自髋关节至腕关节,充分地打开动作达到较大的加辐度,同时脚背能最大限度地绷紧。

6、大踢腿:动作激烈,力量很强,是扶把动作的高潮,但要注意控腿。

五位小跳:落地后变换脚位的双脚起、双脚落地的跳跃动作,目的在于训练跳的柔软性和弹性,在空中时双脚不要分开太大。

舞蹈小组合:藏族舞蹈小组合

小学舞蹈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提高欣赏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素养。

2、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舞蹈内容和音乐内容的方法。

3、熟读课文,感受并学习文章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艺术的方法。

2、学会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描写。

教具:

电教器材

学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舞记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印度舞蹈吗?如果看过,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发言)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就随冰心一起去观看卡拉玛姐妹的同台演出,顺便听听冰心观看后的感受。(如有条件,此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

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清扬咿哑静穆端凝颦蹙粲然嗔视变幻多姿本色当行离合悲欢低回婉转叱咤风云浑身解数高视阔步尽态极妍息息相通

三、研读课文:

1、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2、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四、阅读探析:

1、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都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试从文中找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大声朗读,并从词语、修辞、句式或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不理解的语句?

备案:

①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②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插入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

再次朗读,深入感受

五、知识迁移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呢?

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六、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第二课时《听泉》

一、导入新课:

大家爱听音乐吗?听过民乐吗?有一首中国民乐使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这首乐曲应当跪下来听,大家到底想不想听啊?

二、介绍阿炳,放送音乐《二泉映月》,听后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

1、阿炳,本名华彦均,江苏无锡人。父亲是一位道士,,擅长演奏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从小时候起,阿炳就跟父亲学习乐器,由于天资聪颖和练习刻苦,他13岁时就已熟练掌握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他的命运曲折坎坷,儿时丧母,二十岁丧父,三十多岁时双目失明。生活无着落,,只好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五十多岁时,吐血病故。正是这位饱尝了人间辛酸的苦难的艺人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阿炳卖艺几十年,根据生活体验,创作改编、演奏了许多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

现存的传世乐曲,有《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六首。而最具吸引力的是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

2、播放《二泉映月》。

3、引入———今天我们来拜读韩静霆的《听泉》,看他对盲人阿丙的《二泉映月》有怎样的理解?

三、师范读课文后,生再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细心品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赏析第三段“泉水一冲出深山??跑向山外的世界”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曲子的美妙动听?

齐读相关文句,问: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吗?

四、探究问题:

1、文题中的“泉”指的是什么?

2、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那作者围绕《二泉映月》写了些什么内容?

(板书)

明确:

(1)产生

(2)流传

(3)内容(曲子的意境)

(4)评价(崇高的艺术地位)

五、我们学习了《听泉》,你有什么感受?你赞成小泽征尔的评价吗?那你对他的话是如何理解的?

六、课外拓展: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谈谈你对这首钢琴曲的感受。

贝多芬简介: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七、背诵第三自然段。

小学舞蹈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舞蹈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舞蹈教案 篇12

创编舞蹈:炒米粉

一、设计意图: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前期我们围绕"兴化小吃"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炒米粉是兴化人民的拿手好菜,在主角游戏中,小朋友很喜欢模仿厨师玩炒米粉的游戏,于是我尝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音乐中,用富有艺术性的动作大胆、有创意的表现炒米粉这一生活画面,体会肢体动作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目的:

1、观察炒米粉过程的基础上,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表现。

2、发挥想象,体验用动作表现内心感受的乐趣。

3、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观察过炒米粉的过程。

2、炒米粉录像带。

3、音乐磁带及录音机。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你们都看过妈妈炒米粉了,此刻请你们说说妈妈是怎样炒米粉的?

教学设想:让孩子回忆妈妈炒米粉的情景,孩子感到开心、趣味、十分活跃,他们指手划脚地用语言和动作把妈妈炒米粉的情景再现出来,这样激发了幼儿对舞蹈创编活动的兴趣,为舞蹈创编活动做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2、观看炒米粉录象。

师:(出示一块米粉)多奇怪呀,原先硬硬的、四四方方的一块米粉,是怎样在锅里变的软软的、细细的,象一条条白线一样呢?让我们一齐来看一段录象。

教学设想:此环节主要让幼儿观察锅里水面沸腾翻滚及米粉下锅后在水里由硬变软的过程。由于录象配有音乐,所以在引导幼儿观赏录象时,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初步实现舞蹈与音乐相结合。

3、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能说出音乐的变化过程。

(1)水还没开时,音乐安静。

(2)水面沸腾翻滚时,音乐欢快、激烈。(3)厨师翻炒米粉时,音乐不快不慢,节奏明显。

教学设想:经过引导幼儿倾听,感受音乐的变化,启发幼儿把将要创编的舞蹈动作与音乐作品有机匹配,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和体验美表现美的情趣。

4、让幼儿想象与表现:

(1)用什么动作表现水面平静及水面沸腾翻滚的样貌。

(2)用什么动作表现米粉下锅之前和下锅之后的变化过程。

(3)厨师是怎样翻炒米粉的。

教学设想:每个幼儿经验不一样,认识和体验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必然会产生各具特色的创造表现,师在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肢体动作把自我的想法以自我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同时,及时引导幼儿经过美化、夸张等手法巧妙地把过于"生活化"的动作提升为美的、富有情趣的舞蹈动作。

5、幼儿随音乐完整创编"炒米粉舞"。

教学设想:没有音乐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此环节是让幼儿实现舞蹈与音乐和谐、完美的结合。幼儿在音乐中翩翩起舞,把创编活动推向高潮。

五、活动延伸:

1、创设音乐艺术活动区角,供给音乐、道具、服装等,让幼儿有一个自娱自乐的表演舞台。

2、开辟家园互动角"音乐之家",鼓励家长参与到"音乐舞蹈教育"中来。

小学舞蹈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提高欣赏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素养。

2、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舞蹈内容和音乐内容的方法。

3、熟读课文,感受并学习文章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艺术的方法。

2、学会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描写。

教具:

电教器材

学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舞记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印度舞蹈吗?如果看过,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发言)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就随冰心一起去观看卡拉玛姐妹的同台演出,顺便听听冰心观看后的感受。(如有条件,此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

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清扬咿哑静穆端凝颦蹙粲然嗔视变幻多姿本色当行离合悲欢低回婉转叱咤风云浑身解数高视阔步尽态极妍息息相通

三、研读课文:

1、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2、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四、阅读探析:

1、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都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试从文中找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大声朗读,并从词语、修辞、句式或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不理解的语句?

备案:

①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②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插入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

再次朗读,深入感受

五、知识迁移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呢?

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六、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第二课时《听泉》

一、导入新课:

大家爱听音乐吗?听过民乐吗?有一首中国民乐使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这首乐曲应当跪下来听,大家到底想不想听啊?

二、介绍阿炳,放送音乐《二泉映月》,听后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

1、阿炳,本名华彦均,江苏无锡人。父亲是一位道士,,擅长演奏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从小时候起,阿炳就跟父亲学习乐器,由于天资聪颖和练习刻苦,他13岁时就已熟练掌握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他的命运曲折坎坷,儿时丧母,二十岁丧父,三十多岁时双目失明。生活无着落,,只好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五十多岁时,吐血病故。正是这位饱尝了人间辛酸的苦难的艺人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阿炳卖艺几十年,根据生活体验,创作改编、演奏了许多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

现存的传世乐曲,有《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六首。而最具吸引力的是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

2、播放《二泉映月》。

3、引入———今天我们来拜读韩静霆的《听泉》,看他对盲人阿丙的《二泉映月》有怎样的理解?

三、师范读课文后,生再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细心品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赏析第三段“泉水一冲出深山??跑向山外的世界”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曲子的美妙动听?

齐读相关文句,问: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吗?

四、探究问题:

1、文题中的“泉”指的是什么?

2、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那作者围绕《二泉映月》写了些什么内容?

(板书)

明确:(1)产生

(2)流传

(3)内容(曲子的意境)

(4)评价(崇高的艺术地位)

五、我们学习了《听泉》,你有什么感受?你赞成小泽征尔的评价吗?那你对他的话是如何理解的?

六、课外拓展: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谈谈你对这首钢琴曲的感受。

贝多芬简介: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七、背诵第三自然段。

小学舞蹈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乐曲和歌曲的舞蹈性。并能用编创适当的动作合着节拍表演。培养动作的协调性。

2.能看柯尔文手势,认唱la、si,借助听琴感受其音高。

3.能随音乐用手按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或走步来体验音乐。

教学内容

聆听《加伏特舞曲》

聆听《霍拉舞曲》

表演《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

表演《哈里啰》

第一节课时:7-1

教学内容:

1.表演《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

2.欣赏器乐曲《加伏特舞曲》

教学目标:1、通过乐曲的聆听,并能感受歌曲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听辨、感受、体验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入座!

2、发生练习。

3、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导入。

2、聆听表演《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组织学生聆听《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的同时选放有关表演《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的多媒体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1)提示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

(2)分声部读一读。

(3)分小组进行歌表演,看那一组表演的合适,唱歌的效果好。

编创与活动;1.这一课的编创与活动中又安排了认识la、si唱句的知识,教师可结合本课柯尔文手势、结合键盘弹奏音高,让学生感受、模唱,可结合歌曲学会后,让学生模唱歌谱的方法,找出歌中有几处la和si,使学生将对la和si的认识溶入音乐实践活动中。

2.试用la、si与自己学过的音随意编唱。

三、欣赏部分:器乐曲《加伏特舞曲》

第二节课时:7—2

教学内容:表演《哈里啰》管弦乐《霍拉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现出音乐的喜爱之情。

2、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表现对小动物的喜爱。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聆听《哈里啰》完整地听乐曲两次

(1)听乐曲,在课本的方框中划线条,表示听到的声音。

(2)听乐曲,分别学做动作表演。

2、聆听

(1)完整地聆听音乐,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提示学生回答歌中表现的音乐形象听了这首歌后是愉快还是悲伤,并在课本上涂上颜色。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录音用自编的动作表演。

三、欣赏部分:管弦乐《霍拉舞曲》

通过完整地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让学生小声跟唱,教师先不要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切分音,主要通过准确的范唱来解决。

2.教师可提示学生听着歌曲拍手的方式拍击节奏,在实践中体验。再按节奏读歌词、听着音乐填唱歌词,教师提示学生:看谁的耳朵最灵敏,跟唱的准确。讨论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3.编创动作表演歌曲,分小组编创,分别表演给大家看。也可选择好的动作排成一个完整的表演动作。

4.用锣鼓和碰钟为演唱歌曲伴奏,注意打击乐与歌曲演唱的配合。提示学生:打击乐的声音是否应比演唱的声音大?让学生自己分辨、控制声音,而不是教师去要求、学生在无认识的情况下被动地去做。

小学舞蹈教案 篇15

创编舞蹈:炒米粉

一、设计意图: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前期我们围绕"兴化小吃"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炒米粉是兴化人民的拿手好菜,在主角游戏中,小朋友很喜欢模仿厨师玩炒米粉的游戏,于是我尝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音乐中,用富有艺术性的动作大胆、有创意的表现炒米粉这一生活画面,体会肢体动作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目的:

1、观察炒米粉过程的基础上,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表现。

2、发挥想象,体验用动作表现内心感受的乐趣。

3、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观察过炒米粉的过程。

2、炒米粉录像带。

3、音乐磁带及录音机。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你们都看过妈妈炒米粉了,此刻请你们说说妈妈是怎样炒米粉的?

教学设想:让孩子回忆妈妈炒米粉的情景,孩子感到开心、趣味、十分活跃,他们指手划脚地用语言和动作把妈妈炒米粉的情景再现出来,这样激发了幼儿对舞蹈创编活动的`兴趣,为舞蹈创编活动做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2、观看炒米粉录象。

师:(出示一块米粉)多奇怪呀,原先硬硬的、四四方方的一块米粉,是怎样在锅里变的软软的、细细的,象一条条白线一样呢?让我们一齐来看一段录象。

教学设想:此环节主要让幼儿观察锅里水面沸腾翻滚及米粉下锅后在水里由硬变软的过程。由于录象配有音乐,所以在引导幼儿观赏录象时,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初步实现舞蹈与音乐相结合。

3、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能说出音乐的变化过程。

(1)水还没开时,音乐安静。

(2)水面沸腾翻滚时,音乐欢快、激烈。(3)厨师翻炒米粉时,音乐不快不慢,节奏明显。

教学设想:经过引导幼儿倾听,感受音乐的变化,启发幼儿把将要创编的舞蹈动作与音乐作品有机匹配,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和体验美表现美的情趣。

4、让幼儿想象与表现:

(1)用什么动作表现水面平静及水面沸腾翻滚的样貌。

(2)用什么动作表现米粉下锅之前和下锅之后的变化过程。

(3)厨师是怎样翻炒米粉的。

教学设想:每个幼儿经验不一样,认识和体验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必然会产生各具特色的创造表现,师在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肢体动作把自我的想法以自我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同时,及时引导幼儿经过美化、夸张等手法巧妙地把过于"生活化"的动作提升为美的、富有情趣的舞蹈动作。

5、幼儿随音乐完整创编"炒米粉舞"。

教学设想:没有音乐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此环节是让幼儿实现舞蹈与音乐和谐、完美的结合。幼儿在音乐中翩翩起舞,把创编活动推向高潮。

五、活动延伸:

1、创设音乐艺术活动区角,供给音乐、道具、服装等,让幼儿有一个自娱自乐的表演舞台。

2、开辟家园互动角"音乐之家",鼓励家长参与到"音乐舞蹈教育"中来。

小学舞蹈教案 篇16

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乐曲和歌曲的舞蹈性。并能用编创适当的动作合着节拍表演。培养动作的协调性。

2、能看柯尔文手势,认唱la、si,借助听琴感受其音高。

3、能随音乐用手按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或走步来体验音乐。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通过编创表演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

教学难点:

1、感受歌曲音乐的快乐及舞蹈性

2、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方法:音乐动感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琴、打击乐器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加沃特舞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加伏特舞曲》

1、完整聆听乐曲。提示:乐曲是什么音乐情绪?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适合你做什么动作?

2、复听乐曲,用手指点划课本上的图形谱,再次体验。

3、再次复听,请学生随着音乐自由动作。师:谁知道这段音乐叫什么名字?请一位同学来告诉我们。师: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跟着音乐来做。(跟着节奏有规律的`拍打身体,老师先用简单的动作带学生律动

A段用一组动作

B段用另一组动作)

二、表演《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

1、反复聆听歌曲录音、范唱增强感受、并熟悉旋律。在反复聆听中,教师可提示学生拍节拍、打节奏跟着音乐体验、感受并说出歌曲的情绪。

2、教师的范唱可将速度稍放慢一些,让学生听清歌词。提示学生:歌中都唱出了什么?小声默唱,有感情地读歌词,小声填唱歌词。

3、歌中的附点音符要通过跟唱、模唱歌曲顺带学习,教师准确范唱,使学生能准确地演唱。

4、在基本熟悉歌曲时,可让学生分小组编创表演动作,每组可编一段歌词,用接龙的方式演唱,并表演动作。师: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边唱边跳,看谁唱得认真跳得也好。

三、集体舞基本队形根据教室的大小,站成若干横排,注意间隔距离适中,手拉手。

基本舞步:横步:手拉手左脚起步向左走,立定后,右脚起步向右走侧跟点地步:双手叉腰立正姿势准备,第一拍左脚跟向左侧前方点地,第二拍收回;第三拍右脚跟向右侧前方点地,第四拍收回。蹱趾跳步:双手叉腰立正姿势准备。

第1小节:第一拍左脚跟向左侧前方点地,第二拍左脚收回,脚尖在右脚跟后点地,第三拍右脚跟向右侧前方点地,第四拍收回双脚立正。同时,左脚每拍跳一下,原地跳四下。

第2小节:右脚做相反的动作,右脚原地跳四下。

第一段:第1、2小节:左脚起,-拍一步向左走五步,停两步,双手在左侧拍两下,第八拍脚不动,拉起手。

第3、4小节:右脚起,动作同第1、2小节,方向相反。

第5小节:双手叉腰,第一拍左脚侧跟点地,第二拍收回,第三、四拍右脚做相反动作。

第6、7小节:动作同第5小节。

第8小节:第一拍原地不动,第二、三拍拍两下手。第二段:动作同第一段,只是把拍手改为跺脚。第三段:弱起小节全体向左转体90度(横排队形变成竖排队形)。

第1、2小节:左脚起,向前走五步,停两步,用右手拍前面同学左肩两下。第八拍全体左后转体180度。

第3、4小节:动作同第1、2小节,只是第八拍向左转体90度,全体又变成横排队形。

第5、6、7小节:做蹱趾跳步。第7小节动作同第5小节。

第8小节:第一拍原地不动,第二、三拍全体学生向双侧平伸,拍左、右两边同学的肩膀(见图)。第四段:弱起小节,横排单数学生向左转体90度,双数学生向右转体90度,二人相对。

第1、2小节:相对的二人同时挽起对方的左臂,先出左脚成逆时针方向走五步,站到对方的位置上,停两步,握两下手。

第3、4小节:相对的二人同时挽起对方的右臂,出右脚成顺时针方向走五步,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停两步,握两下手。

第5、6、7小节:做蹱趾跳步。

第8小节:第一拍原地不动,第二、三拍握两下手。注意:在每一乐句的弱起小节处停止行走,然后在强拍处准确起步。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编创与活动、表演《哈里啰》、聆听《霍拉舞曲》。

教学过程:

一、表演《哈里啰》

1、完整地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提示:听着歌曲拍手的方式拍击节奏,在实践中体验。

2、按节奏读歌词。

3、听着音乐填唱歌词。

4、讨论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5、编创动作表演歌曲,分小组编创,分别表演给大家看。

6、用锣鼓和碰钟为演唱歌曲伴奏,注意打击乐与歌曲演唱的配合。提示:打击乐的声音是否应比演唱的声音大?让学生自己分辨、控制声音。

二、编创与活动

1、认识la、si唱名

2、结合本课柯尔文手势、结合键盘弹奏音高,让学生生感受、模唱。

3、结合歌曲,让学生模唱歌谱,找出歌中有几处la和si,使学生将对la和si的认识溶入音乐实践活动中。

三、聆听《霍拉舞曲》

1、初听乐曲。提示: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

2、复听,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张白纸用线条为乐曲画“心电图”,要能看出音乐的变化、停顿、高低,看哪一个同学找准了乐曲的“脉”,对音乐体会得深刻。

3、再次复听,全体学生用手指动作划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