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化学实验报告(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实验报告 篇1
实验题目:
溴乙烷的合成
实验目的:
1.学习从醇制备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2.巩固蒸馏的操作技术和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
实验原理:
主要的副反应:
反应装置示意图:
(注:在此画上合成的装置图)
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
实验步骤现象记录
1.加料:
将9.0ml水加入100ml圆底烧瓶,在冷却和不断振荡下,慢慢地加入19.0ml浓硫酸。冷至室温后,再加入10ml95%乙醇,然后在搅拌下加入13.0g研细的溴化钠,再投入2-3粒沸石。
放热,烧瓶烫手。
2.装配装置,反应:
装配好蒸馏装置。为防止产品挥发损失,在接受器中加入5ml 40%nahso3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却,并使接受管(具小咀)的末端刚好浸没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用小火加热石棉网上的烧瓶,瓶中物质开始冒泡,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状物质逐渐蒸馏出去,约30分钟后慢慢加大火焰,直到无油滴蒸出为止。
加热开始,瓶中出现白雾状hbr。稍后,瓶中白雾状hbr增多。瓶中原来不溶的固体逐渐溶解,因溴的生成,溶液呈橙黄色。
3.产物粗分:
将接受器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的粗制溴乙烷放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浸于冰水浴中冷却,逐滴往瓶中加入浓硫酸,同时振荡,直到溴乙烷变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层分出(约需4ml浓硫酸)。用干燥的分液漏斗仔细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层,将溴乙烷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馏瓶中。
接受器中液体为浑浊液。分离后的溴乙烷层为澄清液。
4.溴乙烷的精制
配蒸馏装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热,蒸馏溴乙烷。收集37-40℃的馏分。收集产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却。无色液体,样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样品重9.8g。
5.计算产率。
理论产量:0.126×109=13.7g
产率:9.8/13.7=71.5%
结果与讨论:
(1)溶液中的橙黄色可能为副产物中的溴引起。
(2)最后一步蒸馏溴乙烷时,温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产量因而偏低,以后实验应严格操作。
化学实验报告 篇2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酯化反应原理和酯的制备方法。
2、学习回流、蒸馏、洗涤和过滤等有机合成操作技术。
二、仪器
直形冷凝管、5ml、10ml圆底烧瓶、微型蒸馒头、蒸馏头、分液漏斗、玻璃漏洞、长滴管、离心管、10ml锥形瓶、5ml量筒2个、沸石、无水乙醇、玻塞、玻璃钉、温度计(包括玻璃套管、胶管)、台秤、药匙
三、药品
无水乙醇、冰醋酸、浓硫酸、无水硫酸钠、饱和碳酸钠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氯化钙溶液等。
四、实验原理
醇和羧酸在少量酸性催化剂(如浓硫酸)的存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有机酸酯。
增强酸或醇的浓度,或出去生成的水,都可以增加酯的'产量。
五、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
1、合成。实验现象现象分析将4.0ml无水乙醇(68.6mmol)和3.0ml冰醋酸(51.4mmol)加入到10ml原地烧瓶中,再小心加入3滴浓硫酸(每加完一种试剂最好用玻璃塞塞住瓶口,以免挥发)。混合均匀后加入一粒沸石,装上直形冷凝管,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回流20min。装置如图。稍冷却后,补加一颗沸石,装上微型蒸馒头用水浴加热蒸馏。在整流过程中,不断用长滴管将微型蒸馒头承接阱内的溜液吸至分液漏斗内。蒸馏至承接阱内无溜液。
2、精制①。将2ml的饱和碳酸钠溶液慢慢加入分液漏斗内,盖上玻塞,轻轻振摇几次,然后旋转活塞放气,静置,分层后弃去下层液体。再将2ml饱和氯化钙溶液加至分液漏斗中,振摇分层,弃去下层液体。将小半药匙无水硫酸钠固体加入10ml的锥形瓶内,再将分液漏斗内留下的乙酸乙酯经分液漏斗上口倒入锥形瓶,盖上玻塞轻摇5min。
3、精制②。取玻璃漏斗,用玻璃钉填塞漏斗颈部,漏斗下面用一个干燥的5ml圆底烧瓶作接液瓶。将锥形瓶内的酯倒至漏斗内,让液体慢慢流入烧瓶内。加入一粒沸石,按图装好蒸馏装置(用已称重的离心管做接收器),水浴上加热蒸馏,收集73℃-78℃的馏分,称重,计算产率。
4、用折光计测定产品的折光率。
六、注意事项:
所蒸出的液体除乙酸乙酯外,还含有水和少量未反应的乙酸、乙醇、以及其他副产物,如乙醇等。必须通过精制加以除去。
精制①中加氯化钙的目的是为了除去乙醇等杂质,加无水硫酸钠是为了吸收水分。
七、实验结果讨论
八、思考题
化学实验报告 篇3
实验名称:
排水集气法。
实验原理:
氧气的不易容于水。
仪器药品:
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导气管,试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
实验步骤:
①检————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装入药品,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③夹————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管口略向下倾斜,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
④点————点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排出管内空气。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取————将导管从水槽内取出。
⑦灭————熄灭酒精灯。
实验名称:
排空气法。
实验原理: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仪器药品:
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导气管,集气瓶,试管。
实验步骤:
把集气瓶口向上放置,然后把通气体的`导管放入瓶中,此时还要在瓶口盖上毛玻璃片,当收集满的时候把导管拿去,然后盖好毛玻璃片即可。
化学实验报告 篇4
I. 引言
A. 实验目的
1. 本实验旨在探究溴乙烷的合成方法,通过取代反应将乙醇与浓氢溴酸反应,生成溴乙烷。
2. 理解并掌握蒸馏提纯技术,以及如何使用分液漏斗进行液体分离。
3. 学习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和处理化学品的安全措施。
B. 实验背景
1. 化学原理:溴乙烷的合成是一个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涉及醇的取代反应。
2. 相关研究:溴乙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作为烷基化试剂。
3. 实验意义:本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还能提升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II. 实验材料与仪器
A. 化学品和试剂
1. 乙醇:作为反应物,参与取代反应。
2. 浓氢溴酸:与乙醇反应生成溴乙烷。
3. 蒸馏水:用于洗涤和净化产物。
4. 无水硫酸钠:用于吸收产物中的水分。
B. 实验仪器
1. 圆底烧瓶:作为反应容器。
2. 分液漏斗:用于分离反应后的混合液体。
3. 冷凝管:用于冷却蒸汽,防止产物损失。
4. 接收瓶:收集蒸馏出的产物。
III. 实验步骤
A. 反应准备
1. 装配仪器:按照蒸馏装置图示正确连接圆底烧瓶、冷凝管和接收瓶。
2. 测量化学品:量取适量的乙醇和浓氢溴酸。
3. 安全措施:佩戴护目镜和手套,确保通风良好。
B. 反应过程
1. 反应条件:控制加热温度,使反应物充分反应。
2. 观察记录:记录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温度变化等现象。
C. 产品分离
1. 分液:使用分液漏斗分离出有机层和水层。
2.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有机层,去除杂质。
3. 干燥:加入无水硫酸钠,去除残留水分。
D. 纯化与分析
1. 蒸馏:通过蒸馏提纯溴乙烷。
2. 纯度检验:使用沸点判定法检验产品的纯度。
3. 产率计算:根据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计算产率。
IV. 数据记录与分析
A. 实验数据
1. 反应物质量、体积:乙醇xx mL,浓氢溴酸xx mL。
2. 反应温度、时间:反应温度维持在xx°C,反应时间xx分钟。
3. 产品的质量、体积:得到溴乙烷xx mL。
B. 数据处理
1. 计算产率:根据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计算得出产率为xx%。
2. 分析误差来源: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如操作失误、仪器精度等。
V. 实验结果讨论
A. 结果概述:实验成功合成了溴乙烷,并通过蒸馏得到了较纯净的产品。
B. 结果解释: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及其原因。
C. 实验中的观察:讨论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原因。
VI. 结论
A. 实验目标是否达成:本实验成功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B. 实验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并提升了实验操作能力。
C.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提出改进实验方法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
VII. 参考文献
A. 文献引用: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文献资料。
B. 重要参考书籍:提供实验相关的重要参考书籍信息。
VIII. 附录
A. 实验原始数据:提供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原始数据。
B. 仪器和化学品清单:列出实验所使用的所有仪器和化学品。
化学实验报告 篇5
化学反应速率、活化能的测定
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加深对活化能的理解,并练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图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求反应级数确定反应级数:m= n=
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求活化能
3、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三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混合碱的测定
1、了解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
2、学习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中不同组分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 HCl标准溶液的标定结果
2、混合碱的测量结果
化学实验报告 篇6
实验时间:
21世纪初
实验员:
闲鹤棹孤舟
实验品:
人类
人类出产日期:
远古时代
人类有效期:
据理论依据表明,从远古时代算起,有100亿年,过去了50亿年,还有50亿年,但是,现实问题将有效期减短,例如能源缺乏,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树木砍伐等。
选用实验品出产日期:
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人
进行实验:
(1)抽样,抽取N人
(2)在人类中加入“金钱”“权利”,发现迅速反应,并且只需少量的“金钱”与“权利”就可以将人类完全腐蚀,可见,“金钱”与“权利”对人类的诱惑性是非常大的,人类也常常为它们失去本性,但尽管如此,当将人类置于“金钱”、“权利”两旁时,人类不是避免受它们腐蚀,而是争先恐后地去接触它们,希望让它们腐蚀,这种现象在化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3)在人类中加入“道德”与“法律”发现人毫发无伤,而“道德”与“法律”却消失了,仔细观察,深入研究,才知道是人类散发出的“亲情”作祟,人类接触到“道德”与“法律”后,便从体内散发出一种“亲情”的物质,使“道德”与“法律”消失,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发现“亲情”这种物质在人体内含量相当高,如果不用大量的“道德”与“法律”是无法将“亲情”消耗殆尽的,经研究,原来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成果,并且这种亲情已变性,不是纯朴之情。
(4)检测人的化学组成,发现“损人利己
“帮亲不帮理”、“舍一切而取生”、“自私自利”元素含量相当高,“知识”、“信任”、“乐于助人”、“诚信”、“善良”等元素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元素在青少年阶段尤其少见。
备注:
据探究发现,人类是一种非常喜欢“挑战”的动物,例如,向大自然挑战:人类砍伐树木,把脏水倒入河流,把废气排入空气中,导致环境恶化,动物濒临灭绝.但人类还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意,说不定以后人也会濒临灭绝!
结论:
人类是一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没有羞恶廉耻之心的动物,鉴于当时潮流的影响、实验器材的不完备和人类性格的多变性,故需要下个世纪再次测验,希望结果有所好转,不不不,应该是希望还有实验品供我们测验。
化学实验报告 篇7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三、仪器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普通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蒸发皿。
试剂:粗盐、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①称取约4g粗盐
②用量筒量取约12ml蒸馏水
③把蒸馏水倒入烧杯中, 用药匙取一匙粗盐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
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 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
五、现象和结论:
粗盐溶解时溶液浑浊,蒸发时蒸发皿中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蒸发皿中逐渐析出晶体。
结论:过滤可以出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