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27读后感

请欣赏《大学》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读后感 篇1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这本书真是上上下下都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着,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这句话,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中国的主席,他不仅有知识,有修养,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爱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国家大事,治理好国家,铲除污吏,为百姓谋幸福,发展国家。因为有了这些政府官员,中国才会富强!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大学》读后感 篇2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

人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置,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只有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从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浮躁的心,进而有所收获。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大学》读后感 篇3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有没有可能出现“身不修”、“家不齐”而“国家治”、“天下平”呢?

有的人会认为,治理国家与个体没什么大的关系,而是那些当领导的人去治理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偏颇的。

中国有一句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说明国家的事务与每个个体都是分不开的。“国将不国,家何为,人何在?”在这个意义上,家国与个人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岳飞与秦桧:岳飞背负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驰骋沙场,虽遭奸人陷害,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感动后来许多人;秦桧一副卖国嘴脸,为了金钱与利益,不顾国家安危,出卖忠臣,出卖国家,遭受万人的唾弃。

一滴水不能养活一棵大树,却能映照出太阳的光辉;一朵花不能装扮整个春天,却能展现出生命的华美;一个人不能构成一个国家,却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文明。

从普遍和长远来看,“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大学》读后感 篇4

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

《大学》读后感 篇5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

甄彬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把金子还给了当铺,就做到了“慎独”。《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因为君子在人前人后表现如一。而小人正相反,常常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通过学习《大学》,我知道了,要做君子,不当小人,自己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要做到“慎独”。比如,在朋友家,如果看到喜欢的玩具,不能偷偷拿走。在商店里如果看见了喜欢的文具,又没有带零花钱,不能趁店主不注意偷偷拿走。

学习《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学到了许多其他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

《大学》读后感 篇6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朱子曾在《大学》中谈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也就是学者的品德。都知道,《大学》的三纲领,无非“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

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一个机关、单位、企业,都是一个盛百态的“大缸”,做“大人”,并不是指“为官者”,也不是“年纪大、资历老”,而是做“圣人”、“贤人”。南怀瑾认为,“凡是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引申开来,心胸博大的人,能不断自律,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才是“大人”。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学者,能做到不欺人,首先就要做到不自欺。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用心去衡量是非黑白。正人也,君子也。正如古人推崇的学习方法“六证”与“八目”,这是不能脱离关系的。六证,指止、定、安、虑、得;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学问研究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能做到对事,对人都有全面的了解,再谈思考,就能将自我修养不断提升,同时也可以往复这些程序,对事,对人进行多层次的了解,有思想高度的理解。

不欺人,不自欺,也从止字谈起。“止于至善”和六证中首居的“止”,在古语中都有“终止、停止”的意思。凭着自己的良心,看待事物和人的时候,要往终点去的方向看,方向决定一切,结果决定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扭曲事实,猜测和妄下定论。

重要的考题不是试卷,而是人生。人生是一道考题。怎样交好这份答卷,需要用一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来实践和论证。以前在校学习,老师、父母,包括我们自己,都会说“考试”,面对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那一段人生体验,我们无可厚非必须去面对它,这是被动的。步入社会,人生,则是一门高深的学科,这份答卷,需要你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不是一张试卷,这是一本只能让后人去评价、去阅读的参考书。人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学养,即学识和修养,这是让自己能真正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包括怎样做事,怎样接人待物,《大学》也是这样教我们的,要我们做到“意诚”。曾子这样告诉我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以从这一点,又引申到了“不欺人,不自欺。”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我们知行合一,正确、客观地看待事物情况。

目标不是胜利,而是学会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有的人,辛苦一辈子,终究得不到一官半职,终究得不到荣华富贵,这不代表这样的人就全是没用的失败者。他们中间,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求胜利,不与人争,只求事事做到心中无愧,做人做得正大光明。《大学》里讲到要对学习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需要有进一步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要让我们知道,最终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求胜利。曾子教我们“知止”,便是这一层意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生活中,不可能只有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在认识学习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会有不同的阶段,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所谓“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个目标,就是学会做人,做好人,做正人。

做学问,须持之以恒,不骄不躁。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乏味之处,特别在一些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内容上,长时间的学习,有不能马上见到成效,这就很容易让人心烦、浮躁,也许就会中断学习。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时候应该怎样曲面对呢?其实,曾子也教给了我们。一方面,他积极的鼓励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大的方面告诉我们:无论何种身份,何种职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又从反面来论述,如果把最根本的“学习”抛开了,去谈其它,那么就是本末倒置,是行不通的。接着,便是怎样坚持下去,把学习坚持下去需要什么方法呢?其实,我们在以前的论述中已经谈过,只是,现在需要将之放到一起来谈。就是要同时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目标。当明确了学习的必要性之后又提出具体的目标时便能够做到“身无忿懥,无所恐惧,无所好乐,无所忧患”。就能够做到“慎独”,就能够不骄不躁,换句话说,做到了“诚意”“正心”,也就自然能够持之以恒。

做任何事,都需要专心致至,深入思考。不仅是对某种学问的学习研究,对学问本身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怎样才能让学识有所进展,学习程度进一步加深。这又要回过头去,从六证、八目谈起了。愚认为,从格物到修身是一个不断重复底襟的过程。当在一个层面上的认识趋于完全之后,认识水平自然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此时又要在这一新的层面重复在前一层面的研究程序,只是内容变得更深奥了。格物的第一层面是对事物的初步、整体认识,而在更高的层次,格物就代表了对事物的精细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入研究也就是深入思考。止、定、静、安、虑、德的理解也应该是内容的不断进步和深入,而程序、方法的不断重复、循环使用。当我们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把目标以外的事情暂时放下,使自身安定(这就做到了定),而后便是递进一层,使内心平静(做到了静),内心平静之后,又重新开始思绪,而这些思绪已经是经过了“静”的洗礼,变得遇事不惊,看待事物变得平常、旷达(做到了发自内心的安),内心平静、旷达,这时的思想就抛开了世俗与偏见,变得客观、质朴(这时便达到了虑),此时的思想往往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就叫做“得”。这一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做任何学习研究都必须的,而反观这“六证”,其实就是教人专心致志、深入思考,最后得到收获。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应如此。试想之,如果我们真能够做到格物致知,止定静安,做到专心致志、深入思考,那么,又有什么学问是我们探究不了的呢?

我很喜欢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它指的不仅仅是事业,说学习,说人生,也是如此。曾子就一直在倡导要有广博的心胸,其文曰“大学”,也可见起作文是想给胸怀博大的人读的。这一点,读他开篇三四句即可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其中每一条每一点都是那么大气磅礴。《大学》是教人“大学之道”,“大学”是“大人之学”,心胸的博大便是“大人”的标准。这就产生了一个逻辑关系:想做大学问就必先你是一个“大人”,你欲作一个“大人”就必先心胸博大。简言之,想做大的学问必先有博大的心胸。而《大学》一文在教导人的过程中,也相当注重将人的心胸打开。“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如此这般,不就是将一个人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唤醒?

不就是把人从见方一米的书桌前拉向整个社会?不就是把个人的视野从小桥流水、童子娇娘拉向社会国家?论“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何其大哉!曾子在后半篇以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其中已将自己置身于天下与国家,这也是在引人打开心胸。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我认为,此一段文字突显了曾子对个人胸怀的重视。前文大谈“新”,谈“新”的才是有发展前景的,鼓励人创新,而最后一句所说却为“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极”字若如往常学究所言为“极尽”的意义,那着句话的意义应该是“所以君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极点”。看起来与前问就互无关系了。而“极”字在古汉语中有“遥远”的意思。“极”字若作“遥远”解,那么,该句的意义就是“君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考虑”,其那文大谈“新”,创新的目的是适应时代向未来发展,这与“作长远考虑”正好契合,所以,“极”字应该解作“遥远”,才能帖合文意。考虑到将来就需要目光长远,目光的长远取决于心胸的博大。

人的心胸博大、视野开阔,学习研究、做人做事时都才不会局限,不会拘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领悟。如:一个成天只想着吃喝玩乐的人去学经济学,他眼中看到的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吗?答案是否定的。

以此文献给我那些正在学习中的朋友们,祝他们有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加油。人生的舞台无论有多大,我们都会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大学》读后感 篇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啊!《大学》的宗旨就是让人们显示自己天赋的美德,革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每次读到《大学》时,这种体会都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你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弄懂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能安定自己的心,不会为外界所迷感,就能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心静的人心态也会安稳,远离浮躁,思虑周全,从而收获最伟大的学问之道。

记得四年级时,我雄心勃勃地报了许多数学竞赛,可获奖的次数却寥寥无己,我一下子惊呆了!平日里在奥数班里的“鸡头”走出去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变得烦躁不安起来,对奥数也起了排斥之心……在这关健时刻,全校要求背诵《大学》,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正是这段话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意志,如果你的决心动摇了,思绪混乱了,那你以前所作的努力都将会付诸东流,因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成功,更加不能克服任何的.困难。我忍不住对着墙大喊:“王子陌,从容镇定地面对所有的一切吧!”

从此,我把奥数看作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敌人,我下定心要击垮它,要征服它,不知不觉中,我欣喜地发现,每一次的拼搏我都会收获到不一样的新知识,它让我的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让我的数学成绩平走青云……

你看!《大学》就像是我的一个益友,将数不清的道理塞满了我每一根血管,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终身受用!

大家都在看